5 虚空《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五 虚空
1 觉空不二
2 三层虚空观
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虚空会合瑜伽示意图
1 觉空不二
在大圆满秘密教法里,“虚空”(space;藏ying)和“明觉”(awareness;藏rigpa)是两个基本的原则。“ying”被定义为无概念的非造作虚空(space)(藏文的空间和空界是通用一个字,ying通常译为界或法界,“界”比较接近英译space的本意“空间”,也可以译为“虚空”;basic space则有万法之基的法界之意,和本觉的“本”是“本来”之意不同,因此译为“基界”,也有译为“本空”。),而“rigpa”则是指对本初虚空的了知。
在“三层虚空观”(threefold sky practice)(“三层虚空观”是龙钦巴大师所开示的甚深修法。)的背景脉络之中,“外在虚空”被定义为一个清朗的天空,没有云朵、水气和薄雾等三种美中不足之处。这个外在虚空被用来比喻真正的内在虚空,并作为认识这个状态的所依物(support);“内在虚空”是心性,是一种已经是空虚的状态;“秘密虚空”或“本初虚空”则是指对佛性的认识。事实上,秘密虚空是本觉,是无二明觉本身。
我们以无云的外在虚空作为比喻,那是因为它没有所依物——在其之内,没有什么可以让心去执着或执取。虚空不像所有其他的元素般,它没有基础,一个明晰、洁净的天空非常适合这个修行。因为它是广大而开放的,它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念头作为依靠。然而据说,如果海洋或大湖的表面是平静的,我们也可以使用它们作为比喻,一个巨大的水体也可作为了无所依物的对境。
天空应该是清朗的原因在于,它应该没有可以专注的处所或事物。当天空多云时,它有些微的差异,但是它不会真的有所差异,因为它只是一个例子。在我们面前的虚空或天空,即使它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里,也没有所依物。在本质上,虚空是开放而自由的。由于天空和湖都是例子,因此它们特定的外形并不真的重要,只要我们认识其中的意义即可。
让我再说一次,“外在虚空”是清朗的天空;“内在虚空”是空虚心性的本初清净;“秘密虚空”是对此之了知,即无二明觉本身。当我们修学虚空时,切勿住于念头之中,而要住于明觉之中。
发现外在现象的本初虚空
同样地,“ying”也是指无生、无住、无灭。究竟而言,所有的现象——我们所觉知的任何显相,都超越生、住、灭。觉知的心也被称为“ying”,就此而言:心本身是空虚的,它超越生、住、灭。它不来自任何处所,不住于任何处所,它也不前往任何处所。这形容内在的虚空。
究竟而言,被觉知为对境的一切事物都是“ying”——本初虚空。不用说,大多数的事物都不是以这种方式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之故,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都未被用来作为例子;只有空元素本身容易被理解为空虚。尽管如此,其他四大元素原本也是空虚的,如果我们探究地、水、火、风从何而来,我们将无法找到一个源头。让我们非常仔细地看:有一个“地”的来处吗?“水”从哪里来?“风”和“火“最初从何而来?在此一刹那,是否有一个四大元素坐落的究竟处所?试着去寻找它。是否有四大元素消失的特定位置?我们是否可以说:“它们消失到这样、那样的一个处所?”事实上,它们都超越生、住、灭。这形容外在的“ying”,即被觉知的一切事物的本初虚空。当我们发现,所有由四大元素构成的外在对境不从任何处所生起,不住于任何处所,也不灭于某个处所,一切事物完全超越生、住、灭,那就称为“发现外在现象的本初虚空”。
同样地,当我们注视“心”这个思惟者时,它从哪里来?它住于何处?它消失于何处?如此,我们将发现内在虚空完全超越生、住、灭。因此,如果外在虚空超越生、住、灭,内在虚空也超越生、住、灭,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作出任何区别?如果有任何分别,那也只是两个不同名相的问题。
我们所觉知的每件事物都是由色、声、香、味、触所构成。注视和探究这色、声、香、味、触:它们从哪里生起?它们住何处?它们前往何处?当我们真的加以检视时,便会发现没有生、住、灭这种东西。在粗重的层次上,我们发现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而在比较细微的觉知层次上,所有被觉知的色、声、香、味、触等对境,在本质上都超越生、住、灭。我们发现被觉知的对境和觉知的主体都超越生、住、灭,都是全然空虚时,那么一切事物都正是本初虚空,这即是“yng”的意义。在梵文中,“ying”即是“界”(dhatu)。
虚空与觉醒之双运
本初虚空和觉醒原本是无别的,因为我们的本初状态是空性与觉察之双运,这被称为“虚空与觉醒之双运”。在此一双运之中,觉察的品质称为“明觉”。
这个空虚与觉察双运的本初状态,位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心中,它原本就存在于一切有情众生时时刻刻产生的思惟之中。一切众生都拥有此一虚空与觉醒双运的本质,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一点,将不会对他们有所助益。因此之故,有情众生不但没有充满了知其本身的明觉,反而陷入纠结,把主体与客体概念化,进而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地创造更进一步的轮回状态。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情众生不知道他们的自性。
这虚空与觉醒的双运,有时被称为“本初怙主普贤王如来”。有些人认为,这本初虚空是完全空白的,意识和本初虚空是分离的,但这不是真的,本初虚空和觉醒原本就是一个无别之双运。本初虚空有如水,觉醒则有如水之湿润,谁能够把水和湿润分开?如果虚空是火焰,觉醒就是火焰之暖热,谁能够把火焰及其暖热分开?同样地,本初虚空总是伴随着本初觉醒,觉醒总是伴随着虚空。你不能有此无彼,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是一个误解。我要再次强调,如果虚空是糖,那么觉醒就是糖的甘甜,它们永不分离。这个“界”或本初虚空,即是空虚与觉察之双运;同样地,明觉是空性与觉察之双运。
了知此一本质超越错综复杂或造作,即是“明觉”。诸佛是充满明觉(了知品质)的空觉,而有情众生的心之状态则是充满无明(无所了知)的空觉。我们不能说有任何一个众生的心,就其核心而言不是空性与觉察之双运。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此一双运,因此他们的心变成一种充满无明的空觉状态。
2 三层虚空观
让我们回到“三层虚空观”。首先,空虚的“外在虚空”纯粹是在你面前的开阔;空虚之心的“内在虚空”,纯粹是你心的空虚品质;空虚之本觉(无二明觉)的“秘密虚空”,即是传统所谓的“四分离三”的刹那。“秘密虚空”是由上师所指出,试图去修持它,而未领受“直指教导”、未认识本觉,等于只有融合两种虚空,而非融合三种虚空。之所以只有两种虚空,那是因为不论你认识它与否,外在的虚空总是空虚的;心的虚空总是且永远是空虚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外在的虚空是由任何事物所构成的吗?你的心是由某种具体的事物所构成的吗?没有那种具体性,即称为“空虚”。在没有认识本觉的情况下,修学这一点,仅仅是融合两种虚空,而非三种虚空。一般人每当放松并注视天空时,就会发生这种状况。
但是在此,这一修行被称为“融合三虚空”,而非两种虚空。一旦你认识本觉,就有可能融合内、外、密三虚空,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智识上的思考练习:“外在有空虚的虚空。现在,这里是内在的空虚虚空。现在,我需要本觉的虚空。然后,我将一次把所有这三种虚空融合在一起。”它完全不是如此,以这种方式来修学,只会融合三种概念。有一种外在虚空的概念,有内在的心的第二种概念,第三种概念是空虚的本觉必然会显现。但事实上,它是这样的:你不需要去控制外在的虚空,不需要去掌管内在的虚空,你完全不拥有“外在虚空”、“内在虚空”和“秘密本觉虚空”等三种虚空。这不像它们需要刻意地被融合在一起,它们其实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你的眼睛需要和虚空连结在一起,因此切勿往下注视地面,而是要直接往上注视虚空。可以肯定的是,心原本就是空虚的,因此只要把这个空虚的心留在本觉当中即可,这被称为“已经融合三种虚空”。在这种状态之中,了无执着是可能的,但是任何刻意融合三虚空的企图都是一种执着——想着“外在虚空”,想着“内在虚空”,然后想着“我应该融合这两种虚空,然后加入本觉”。我们不应该称此为“融合三种虚空”,而应该称它为“融合三种概念”。如果我们把三种概念和本觉状态划上等号,它将使概念看来比了无概念的明觉(本觉)更重要。
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为什么应该从事这“三层虚空观”?虚空本身是完全无碍的,它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双眼直接凝视空虚的虚空,能够帮助我们去体验类似无碍遍在的本觉状态。
“外在虚空”超越生、住、灭,这是说明遍在、空虚之明觉的例子,这种明觉如同虚空般没有尽头。因此,要融合方便与智慧,纯粹让你已经认识的心之状态中止于无碍的“外在虚空”内。方便是虚空,是天空,而智慧则是由上师指出的明觉。当如此中止时,你不需要试着去融合虚空和明觉,因为它们已经融合在一起了。
从胜义而言,虚空和明觉是一种双运。把了无执着的明觉安置在了无所依物的虚空之内,可以增长见地,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从外在来修行的原因。高山之巅是最佳的修行处所,当你跳望时,甚至可以看见天空位于你静坐处之下。广大开放的景色,对了解见地具有极大的利益。伟大的竹巴噶举派上师洛瑞巴(Lorepa)花十三年的时间居住在位于西藏四大湖之一的一座岛屿上。他说,把水面当作一个了无焦点的所依物,为他带来巨大的利益。
让我再说一次,觉知或显相是空虚的,觉知者(心)也是空虚的。这样的结果是,虚空和明觉是一种双运。然而在目前,我们已经把虚空和明觉一分为二,分成这里这个和那里那个,我们就没有了这种双运。对我们而言,显相和心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吗?目前,每件事物看似二元分立——被觉知的对境和觉知的心,而且只要我们具有概念的思惟,这种觉知就会留存。因此,在藏传佛教之中,便有了那么多关于虚空与明觉双运的参考文献。
我们应该就“外在虚空”和“内在虚空”的意义来了解“ying”。四大元素无生、住、灭,心或意识也无生、住、灭,由于两者都无生、住、灭,因此它们是一种双运。我们如何能够了解这一点?想想瓶内和瓶外虚空的例子,然后想象当瓶子碎裂时会发生什么事情。“愿我了证虚空与明觉双运”这句祈愿文包含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有实体的每件事物被称为“色”(fom),而所有的色都是显相与空性之双运,此即“金刚身”的意义。所有的声音都是响亮却空虚的,此即“金刚语”。当认识明觉时,我们了解它离于生、住、灭,此即“金刚意”。所有无生、住、灭的事物都是空虚的,这正是《法界宝藏论》里的一句名言的意义:“所见、所闻、所思的一切事物都是虚空之庄严,并且显现为身、语、意之相续。”(此处“身语意”三字的英文为大写开头,因此是指的金刚身、语、意,但原文中并没有“金刚”(vajra)一字,特此说明。)简而言之,每件事物无一例外地都是“三金刚”的本质。
以我的念珠为例。它看似具有实体的色相,可以被丢掷在桌上。同样地,地、水、火、风也看似具有实体的色相,但是如佛陀所说:“色即是空”,即使那色相看似存在,但它们却不具有真实的存在。它们空无真实的存在,基本的事实便是,它们全都可以被摧毁,每件事物最终都将被摧毁。整个世界和所有它不同的元素,一切事物都在某个时候生成(成),停留(住)一段时间,最后终将瓦解(坏灭),继此之后是一段完全空无(空)的时期。在时间的长度上,这成、住、坏、空四个时期是相等的。
即使现在,当我们考虑某件事物生成时,“它将会瓦解”的这个事实,即是“它已经是一个空虚的色相”的证明。“色即是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现在觉知的任何事物,任何看似坚实色相的事物,都只是空虚的色相,是不具有任何本具存在的色相。接着,佛陀说:“空即是色”,这是指虽然所有的事物都是空虚的,它们仍然显现为色相。对我们而言,这种说法或许不可信,它似乎完全与我们的觉知相互抵触,而且非常不易了解。但是所有的事物都已经是空虚的,从胜义而言,事物没有生成,它们不住于任何处所,因此也没有止灭。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超越生、住、灭。
我们使用的另一句话是:“感官对境只是觉知,因此不具有具体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陈述,我们要谨记在心。所有的感官对境都只是各种觉知,因此它们不存在。究竟而言,内为“因”与“缘”而显现的事物,都只不过是一刹那的觉知。“觉知”从来不真正地生起或生成,从来不留住,因此也从来不止灭。所以,一切事物都是超越生、住、灭之本初虚空。事实上,所有被觉知的外在对境,都是无生、无住、无灭的虚空。
在此同时,觉知的心也超越生、住、灭,它不是某件生、住、灭的“事物”。因此,它不只是指心是空虚的,而对境是真实、具体的,如果真如此,那么就不可能有虚空与明觉之融合。“外在虚空”、“内在虚空”以及被觉知的客体和觉知的主体,都已经超越生、住、灭,因此之故,融合虚空与明觉的修学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