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合一《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14 合一
1生起与圆满本为一体
2如何融合生起与圆满次第
3三个三摩地
1生起与圆满本为一体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这两个金刚乘修持的主要层面,根本上来说,也是心性的两个层面:空性和能知。究竟上来说,这两个层面是无二无别的相融合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想想在金刚乘的道路初始时,给予四灌的方式。第一个灌顶为宝瓶灌顶,是引介显相与空性无二无别的相融合一;第二个灌顶是引介明性和空性的合一;第三个灌顶是引介大乐和空性的合一;最后第四灌,是引介觉性和空性的合一。四个灌顶的特定目的各有不同,但主要准则都是这一个要点:引介空性与能知无二无别的相融合一。
此二者的合一,正是为什么要将生起与圆满合一的原因。生起与圆满两次第同时也正是为能了悟此主要准则而修持的方便法门。为了能够达到于显现、能知层面(“显分”)的稳定,我们需要生起次第。为了达到于空性层面(“空分”)的稳定,我们需要圆满次第——三摩地。此二次第的最终成果,就是“身与智慧”,乃真正佛性的内涵。当我们凡庸的身和心受到淬炼,它们便是身与智,而前者为后者的所依。
为了观修本尊,我们需要修习身的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观想的“显分”。身与智慧的本体为空性。尽管据说一切为空,觉性状态却非空无身与智。身与智也被称为身体和觉醒性。在觉醒的状态中,此身是非造作的“虚空之身”、无造作的法身。觉醒之心为法界体性智。因此,以佛来说,在法身的层次,身为法身、智慧功德之身,觉醒性为法界体性智、涵摄一切的觉醒性。在报身的层次,身为虹光之身,觉醒性为其五种智慧的显现。在化身的层次,身为化身,意思是幻化之身,具有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金刚身”。觉醒性的层面为能够看见一切事物如是自性的能知,以及觉知一切存有事物的能知。以最基本的层次来说,为了要找到身与智慧的真正来源,我们需要了悟生起与圆满次第两者。在更细微的层次上,本尊会于中阴时自然显现。在最细微的层次上,就是要对“且却(Trekcho,彻却、彻确,立断)”和“妥嘎(Togal,脱噶、托嘎,顿超)”有修持上的稳定度。其中,“妥嘎”为显分,本尊之身真实生起;“且却”则为空分。
此处有两种表达的用语:住于基之中与从基而显现。住于基之中,意思是身与智慧,显空不二,乃从一开始即是佛性的基本组成。想要促成本尊显现的方法之一,就是透过观想本尊或念诵本尊咒语。运用生起次第的法门,我们可以激活或显现这些本具于基之中的功德。这称为从基而显现,也就是生起次第的目的所在。
生起次第并不是真的遇见真正的本尊,而是个拟真物、相似品。我们要培养这个相似的模样,是由于我们的心已然受到习性、迷妄、各种念头和烦恼的掌控。为了对治,我们投入“白法修习”——我们想着净土的圣殿、清净的本尊等等。我们并未清空不净的念头,但我们可以暂时打断它们。由于诸佛的慈悲,我们可藉由生起次第的修持而清净无量的恶业。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生起次第的极大重要性。
当我们修习生起次第时,试图要显现证悟功德的外貌。此时尚无真实、纯正的功德,而只是个假象。想想看,在跳喇嘛舞的时候,一位平凡的僧人穿戴面具和精美服饰四处跳着舞,假装他是个真正的本尊。生起次第就像个假扮、虚幻的修持。尽管如此,藉由仿效我们的本具功德,我们清净了自己觉知且执着于凡庸实体的习性。这些遮蔽之所以能够清净,是因为生起次第能引发一种对于我们真实、本具功德的类化模拟。
举个例子,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要住在坚实的房子里。为了克服这一点,我们试着习惯于我们的环境和住所是个虹光所成之圣殿的想法。为了不再觉知我们的凡庸之身,我们试着去觉知身体为清净、没有实质性的本尊身形。为了话语不再凡庸,我们试着去觉知一切的话语都是对证悟功德的赞颂。为了不再执着于五根悦物,我们将此呈献给觉者当做供养。所有这些活动并非只是消耗时间的肤浅方式,而是清净遮蔽我们佛性习气的深奥清净法门。我们从不应该认为生起次第毫无用处,因为它绝非如此。进行生起次第的修持,反而能带来无量的福德。真正的生起次第被称为“刹那念圆”,意思是本尊原来就在我们心中的坛城里,因此我们不需用手或脑让他出现,只需在刹那间想到我们是普贤王如来或其他任一本尊,这就足够了。
开始生起次第的方式,极为深奥。有情众生投胎的方式有四种: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相应来说,也有四种显现本尊的方式以对治此四类投胎的习气。最愚钝的型态就是“二次生”或卵生,首先生于蛋中,其后由蛋之中孵出生。四类投胎中最快速和最高等的就是化生。化生可由刹那忆念本尊而清净,也就是我们在刹那间想象自己原本就是本尊的全然成熟形象。
身为有情众生,我们都有身体和分别心的框架。这些的来源或根本,与觉性状态的来源,是相同的,但此来源有多重的性质和特征,一切都是从我们所称为佛性的本质所显现。证悟身为佛性之不变的性质,证悟语为佛性之不止的性质,证悟意为佛性之无误、不妄、无惑的性质。如此,证悟的身、语、意都早已在我们的相续流之中。至于其如何显现,端看我们是有情众生还是全然觉者。
显相与空性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丢弃一者而拥抱另一者。究竟果位的状态“双运金刚持地”,与空性和能知的合一或身与智的合一,并无差别。细想这个:在大圆满中,“且却”和“妥嘎”是合一的,身与智是合一的,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是合一的,所有这些都无二无别。究竟上来说,显分与空分,或能知与空性,是无二无别的相融合一。
祖师们之间曾有这么一句话:“当某些人立誓修持生起、某些人立誓修持圆满,生起与圆满就会打架。”这句话是真的。如果我们仔细看看人们的态度,就会发现有些人说:“生起次第具有意义,因为它有事情可做、有目标可达。你可以想着不同的事情,专注投入、运用方法,进行某种转化并且达到成果。事实上,做些什么修持有其重要性。可是圆满次第就让我们无事可做,就只是本初为空,消耗时间在这上面,好像非常没有意义。”其他的人则说:“生起次第坐着想像这个和那个,全都是假的,你只是藉着编造不必要的情节而愚弄自己。圆满次第本初、自然显现的状态,才是真的。”
这两种陈述都显示出对真正的本然状态缺乏了解。生起与圆满本来就是一体。去认识这一点,就是去认识真正的状态是什么。阻挡我们无法认识本然状态的,不过就是我们自己的概念思惟,而那本然状态就是觉受与空性、能知与空性的无别合一。我们的概念思惟将此一体分别为二,然而其实际上并不具二元性。我们根据自创的主体和客体、显相和空性之区分而形成概念。
唯一能真正治疗这种不断复发分离的方法,就是修习此时和过去都未分离的、自然合一的生起与圆满。而唯一能如此修习的方法,就是经由引介并对于三摩地获得稳定,且此三摩地为空性和能知从未以任何方式分离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本自的合一,而非某个不知怎地变成合一的东西。
于此我再次重述,我们所要了解的准则是,觉醒身、语、意的功德为佛性中的原本所具。佛性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例如本自存在的觉醒性或觉醒心。无论是什么名称,这些证悟功德本来就在。于此,“身”的意思是不变或住留的本质,“语”的意思是不止的觉醒性之明光,“意”的意思是不妄且觉醒的能力,其可涵摄一切地放射出智慧、慈悲、拯救他人的能力、佛行事业等等。简而言之,不需要将空性与能知相合,而是要了悟此二层面的本然无别。
2如何相融生起与圆满次第
修持生起次第时,我们祈请诸佛从色究竟天刹土前来,并且融入我们。对于我们所具分离性的不良二元心智型态来说,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深奥法门。它们之所以能被清净,是因为生起次第所涉及的修持正好是其反面。
我们本具的佛性有如可以投资的基本基金。根据我的传承,有三内密的金刚乘修持: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玛哈瑜伽包含于阿努瑜伽之内,而阿努瑜伽包含于阿底瑜伽之内。此三瑜伽应该包含于法本修持之中,而法本修持则包含于自身实行之中。如此,一切都归之于我们自身的实行。金刚乘的殊胜功德之所以无上,可用这个著名的陈述来描绘:“尽管目标相同,此法没有迷妄”,意思是其对深奥法门有着通达了解①。
┅┅
①此句引述来自《苏悉地羯罗经》(Susiddhikara Tantra,又译《苏悉帝羯罗经》或《妙成就作业经》《妙成就法》),即:目标虽同却无妄,方法多且少艰难,由利根者所精通,故而咒乘甚卓越。
┅┅
对修道之人来说,有两种方法可以相融生起与圆满。首先,你修持生起次第,于刹那间思惟:“我是莲花生大士,穿戴宝冠于头顶,以及种种服饰,手中持有各类法器。”其后,你观看:“是谁在想象所有这些?”此时,你就会看见那个在想象或观想所有这些者,是空的,而且同时是能知的。此空的能知就称为圆满次第。这个方法称为“以圆满次第接续于生起次第之后”。
另一种方向是让生起次第于圆满次第之中开展。此处你从观看心性开始,让心的觉醒状态成为事实。不离开此无二觉性的状态,接着你让观想发生,无二觉性的表显就会呈现为圣殿、莲师和种种坛城细节。觉性的无二状态毫不受阻,就如镜中映照的影像毫不受阻一般。
不良或自我本位的念头形相,无法以觉醒状态的表显生起;净土的形象,例如圣殿、本尊等等,则可出现但同时不必离开明觉状态。这是因为认识明觉的期间就如同一面干净的镜子,能够毫无障碍地映照一切。如果尚未认识自性,我们就如一颗石头,缺乏镜子映照的能力。
生起与圆满次第合一,意思是本尊、圣殿和种种的形象,所有都是显现、可见于你的经验觉受之中,与此同时,无二觉性无有散漫地安住。在显现和觉性之间,并没有真的区分。要了解,生起与圆满次第的合一,在本质上就是觉受和空性的合一。
噶举派传承的伟大金刚持噶玛巴·米觉·多杰(第八世大宝法王,意为不动金刚),是著名《四座上师瑜伽》中的主尊。其中有一段祈请文是这么说的:“可见,却是空的;空的,然而可见。无别合一见与空,是为上师之身相。我祈请此上师身。”另外有一段偈诵和(证悟)语有关,其三则和(证悟)意有关。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有觉知发生,虽然是有什么被觉知,然而同时觉知者却是空的。觉知的同时为空的,此无别的自性本身,就是上师的身相。此为究竟的证悟身,了悟这一点,即是生起与圆满的合一。
语或声音也是一样的,偈诵中说:“可闻,却是空的;空的,然而可闻。无别合一闻与空,是为上师之语音。我祈请此上师语。”这里所指的并非仅有所谓“外在的”声音,也包括大圆满法教中称为法性自然音的内在声音。此内在声音是空的,听闻此声音者也是空的。声音与空性的无别合一,即为上师的(证悟)语。
第三段偈诵说:“大乐,却是空的;空的,然而大乐。无别合一乐与空,是为上师之心意。我祈请此上师意。”在此,大乐所指并非那种有开端与结束的受制约、有条件之大乐,而是意指着内在无有苦痛。当令人痛苦的概念思惟活动停滞,称为“大乐”。此基本状态是空的。此空性,同时之间是大乐的,即为上师的心意,“我祈请此乐与空的上师”之意。
在宁玛派的传承中,也有将本尊、咒语、三摩地连结相应于显与空、声与空、念与空的直指究竟修持。那是在象莲师的著名《七品祈请》(Supplication in Seven Chapters)中所提及的,其第一段偈颂是这么开始的:“于你视觉中所出现的一切……”,意思是你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美或是丑。“既不取也不舍之。只要安住于显空无别的状态中。这就是上师之身。我祈请此莲师之身。②”
┅┅
②依照原书英译,为方便读者念诵,附偈颂如下:
“无论汝所见一切,美丑与否不取舍,安住显空无别中。
无别显空乃师身,我祈访此莲师身。无论汝所闻一切,
悦意与否不取舍,安住声空无别中。无别声空乃师语,
我祈请此莲师语。无论汝所想一切,烦恼与否不迎送,
任其自融入觉性。自解脱意乃师意,我祈请此莲师意。”
另外引用《莲花生大七祈请文集》的“南开宁波请问品”其中段落:
“如此眼根境上诸显现,外内情器一切诸事物,
虽显然置无我执之境,能所清净明空本尊身,
贪执自解上师我祈请,邬金莲华生前我祈请。
如此耳根境中所听闻,执着悦不悦耳诸声音,
置之响空离思之境性,声空无生无灭乃佛语,
声空佛语之前我祈请,邬金莲华生前我祈请。
如此心意境中闪动之,任显烦恼五毒与妄念,
不为预迎寻伺所改造,念置原位法身中解脱,
觉性自解上师我祈请,邬金莲华生前我祈请。”
┅┅
接下来的偈颂是关于声音的:“无论你听到什么,是否厌恶或悦意,既不取也不舍之,然而自然安住于声音与空性的合一中。无别的声音与空性就是上师之语。我祈请此莲师之语。”
第三段偈颂是关于念头的:“无论心意之中出现什么,不管是三毒或五毒之中的哪一者生起,既不欢迎也不护送,就让其自然消融入觉性的状态中。此自然解脱的心意就是上师之意。我祈请此莲师之意。”
3三个三摩地
我们要以三个三摩地来开始修习此生起与圆满的合一。称为“真如定”的三摩地,是一种觉醒的、纯然开展且毫不受限的状态,于此之中能真正出现对于本尊的观想。无所阻挡,观想即可自在发生,因觉性未受阻挡。我们也不是无意识的。这是何以称为“遍照定”的三摩地能从“真如定”的三摩地中自在发生的原因。从“遍照定”的三摩地中,“种字定”的三摩地即能自在发生。若非如此,诸佛何必教导这个?
然而,一旦无二觉性的相续性被打断而失去,二元的表显便以概念思惟生起。相反的,既然无二觉性是没有阻挡的,其表显当然也是没有阻挡的,且能以任何形象出现,例如,莲花生大士穿戴一切庄严服饰与法器的身体。一旦“真如定”的三摩地溜走,无二觉性的无碍展现便不再可能。这是何以所有对于生起次第的开示都说要以三个三摩地开始的原因。
于此三个三摩地中,真如定相应于法身和空性;遍照定相应于报身和能知;种字定为空性和能知的合一,是以种子字的形象出现而变成本尊,则相应于化身。
外在的譬喻是法身犹如开广的虚空,报身则犹如阳光。阳光于虚空之中显露。太阳不需要到某个其他的地方去照射。有了虚空和阳光,如彩虹的化身便可以出现。请了解这个譬喻如何描绘此三个三摩地。
再次地,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合一是什么?生起次第之中,单单就是对于心性本身的认识。同时之间,只要对于心性的认识未受干扰或阻断,其表显便能以圆满次第开展。把太阳想成是圆满次第,其自发的阳光则是生起次第。当太阳照射时,不必追随其所照到的东西,太阳只是继续照射。如果太阳必须跟着每一道阳光去到所有不同的方向,那么太阳就不可能继续照射。
只要太阳没有离开它自己,光线就会自然且自发地投射。当对于心性的认识一旦失去,就好比失去了太阳本身。没有了太阳,怎么可能有任何阳光?如果失去了法身,怎么可能有报身?没有了法身和报身,怎么可能有化身的无碍能力?那也会消失。如果空的本质和能知的自性都失去了,能力就受限了,原本无碍的能力变成了受限的概念思惟,这个状态的结果就是没有觉察、变得健忘,我们坐着,却什么都不知道。
唯有藉由对本质、自性和能力此三重准则的真正了解,才能将生起与圆满次第相融合一。当三者被视为无二无别,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合一便有可能,否则便绝无可能。在此重述,空性与能知的关系就好比太阳的照射,不需要用阳光来熔合太阳,而且若没有太阳的照射便不可能有阳光。同样的,生起次第如同无二觉性的无碍表显,若没有对本质的认识,便无法存在。
尚未认识本质,你的注意力就会追随其表显,且陷入其中。这就是正在一切无明的有情众生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好像太阳追着自己的阳光,用前述的譬喻来说,我们失去对于虚空的如是认识,我们没有认识太阳正在照射,反而不断卡在水池映射的太阳影像中。这就是凡俗的思惟方式,被卡住且追着一个又一个的映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