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附录3《四法宝鬘》论消除大圆满道障《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创建日期:2023-10-24

  附录3《四法宝鬘》论消除大圆满道障《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藏密大圆满法选集》邱陵

  微信公号:音流瑜伽研究

  附录三 《四法宝鬘》论消除大圆满道障(节录)

  原编者按:龙清(钦)巴尊者著《四法宝鬘》,被认为是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之代表作。四法包括:一、趣入佛道;二、修法之道,三、消除道障,四、转迷成悟。本文即消除道障一节的节录,附敦珠上师解释。敦珠宁波切已于1987年1月圆寂于法国。

  【宝鬘】于修行道中,有共、不共与密之消除障碍之法。

  (解释)趣向于道后,则须清除一切迷乱与能生过患之源,否则即生种种障碍缠缚也。

  【宝鬘】首为显教之大乘道,所有大乘之共道。道上先须发以四无量心为基之正觉菩提心。由此而发愿及大悲,即从励力为诸有情事消除障道之迷乱,从空悲双运的菩提心中即可圆满自利利他之旨。

  (解释)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谛者。前者为度一切有情,故先欲解脱所建立之大悲心,后者则从观空性中觉悟实相之本体。两者方便与智慧相融,即能成佛并具令有情离苦得乐之能力。

  【宝鬘】要清除本来无染及具德相的万有虚空中之污垢,须在道中之资粮、加行、见与修中观、修37助道品。

  (解释)成佛者即觉本身之佛性,佛性者即万有之虚空本体,即法界体性,一切之本质,无染之实性。而此佛性却被无明、迷乱、德性及心性等染污所障。要净除者,必经资粮、加行、见、修四道,于道中修37助道品方可究竟。

  【宝鬘】复次必当明了16空与六度之清净正解,了解人、法之无有实性。以此为对治,即可解除德性及心性之染污。此即为殊胜之菩萨道。

  (解释)万法之出现,如阳焰、梦、幻,故应离执而修解脱之道,为诸有情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观察不净、慈心与因果以对治贪、瞋、痴三毒。

  前述道谛之两层次,以世俗谛言,万法均如梦幻。以此为道,即可修六度以利益有情,或修他大乘经典中诸法。又以对法对治污染,如此,欲对治贪毒,当观察所贪物之不净及缺憾,对所瞋者起慈心及从观察因果之复杂运作以破无明。以此等方法,即能清净障碍佛性之迷乱与污垢,而觉悟之道亦变得清澈明朗。

  【宝鬘】以胜义谛乃清净无生故,无论轮回涅槃之两边,离心之妄执故。

  (解释)要建立胜义菩提心,先当悟入实相之胜义乃非因缘和合所生,此为纯然清净、远离妄执者,故无轮回涅槃,亦无德与不德、善与不善等。若决定般若波罗蜜多之本义,即证人、法皆空,即无轮回涅槃之两边,此等分别只为世俗层次之幻像。以胜义谛观,唯有空性。世俗与胜义谛之双运,即为无上之见。

  【宝鬘】此即二谛之义。因果之道即为大乘(因乘)之教理。

  (解释)万物现作生死涅槃之示相,乃基于因果之定律。因果不坏而为空性之自然展露,即如光之展露、水之波动与叶动之沙声等。世法万物均如是。此等现象乃无可置疑者,此即谛之世俗层面。

  于胜义谛言,除无执之一味,别无实有之认定。胜义体远离能所分别,此为世俗万法之清净无生本体,故二谛为不可分割者。

  证空性之理,显教与密教大圆满之教授均无二致。两者之事相与分析虽或不同,空之体性则一。大乘因乘之特式为在发心之同时,行者深入学理而心更豁达。大乘之名为因乘者,盖所修之六度、37助道品与一切关乎人伦及心智的修习,均为成佛之因故。当诸因圆满,佛境即现面前。

  建立世俗谛及胜义谛菩提心,及证入二谛之真义,即为显教大乘共道清净迷乱的教授。

  【宝鬘】密教之不共大乘道分外、内二支,其具有揉合生起及圆满次第、甚深无上次第清净迷乱之法。

  (解释)密法之生起及圆满次第均含消除障碍修道之不净妄执之法。前者关乎微妙之观想,而后者则修证空性。若单修其一均不圆满。观想者忌起实执,当以空性为基,观空则莫堕顽空而谓一切皆无,此则已坏因果。故此,生圆之合一者,指同时修习而不舍其一。

  【宝鬘】于外三部密,主要在于涤净。以“破”与“得”之交替,对治净除污垢。

  (解释)于外三部密——作密、行密、瑜伽密,其修行层次里,行者尚不能转迷成智。故此只能破前者(迷)而欲得后者(智)。行者以恰恰相反之法门或对治以清除德性上或意识上之染污,而进行沐身、涂抹、怀爱等之修习。

  交替修者,即观察何种污染之存缺而作相应之对治。由于修道被视为污垢之清除与用对法以对治,故须交替而行。此为外三部密极难之修法。

  【宝鬘】至于内密,以无分别之原始觉性,所破除之污垢即变成修道之方便。

  (解释)内密者即马哈(大)、阿努(无比)及阿的(无上)瑜伽。为方便与智慧之无分别一味,若以此无分别之认知层面而言,则是世俗与胜义二谛之相融。以此原始觉性之总体,一切所须破除之染污及所生起之苦受,升华以为用,则成修道之种种方便。此非要引起自心之迷乱,而是无须执着于并除污垢,迷即自动转之成智,此为上三部密之最大特点。

  【宝鬘】万法均显现于一坛城中,此为佛性之显现,亦为自心所造。

  (解释)实相之胜义谛为空性清净显现之坛城,犹如一幻镜,于其上无碍显现之法即为实相之世俗谛,而包括各人之意识。诸法经由自心于幻镜中现而复为自心所受。此心外别无他法。除镜之胜义实相与世俗谛之镜像外,别无第三者。

  【宝鬘】此均为迷乱之幻像而非实有。此等空相只在生理和心理与认知界所出现者,以清净观之,一切实为五佛部及其眷属。

  (解释)世俗谛万法之本性皆空,以妄执为有而实非者。从空性生起万象,即为空性幻镜之映像,此即为五蕴、知觉、认知能力及心意中诸物。以清净观之,则可得其微妙胜解。五蕴为五方佛,五大为五佛母,八识为八大菩萨等等。以此之故,知自身与一切染污本具圣德也。

  【宝鬘】故于生起次第,万法均为一本尊坛城,自身为本尊,语为咒音,意则用作放收原始觉性。如是一切妄执诸法,均转为佛性矣。

  (解释)世俗诸法显为实有,以本无自性故,实为妄执。若此妄执以原始觉性升华之,则转为绝然不同之微妙相状。以空有双运观之,万象均为圆满佛土——遍满本尊之坛城。于是再无一法可称为妄矣。

  于此清净之观想中,一切情器与声音皆为本尊坛城与咒音,一切思念则为原始智慧放收之显现。在整个修习中,身、语、意转为本尊、咒音与智慧等至为重要,则能清净生起次第道上三业之错乱。

  【宝鬘】在圆满次第中,则入不可思议之光明界。于此万法均在实相空性中,此依赖脉、气、明点之瑜伽修习以成。其时,心意与气即可驾御以致用。

  (解释)于内密之圆满次第中,身为脉,语为气,意为点。在修习脉、气、点之瑜伽时,须观想意之本性为大乐之原始觉性。以此之故,气即可用作达成共与不共之成就(悉地)。古来无数大成就者之神通妙用,亦由驾御此法而起。此等事迹在历史典籍中有铁证存焉。

  【宝鬘】原始觉性与空性如是相融,此相融之无别即大手印道,亦为秘密金刚乘之果乘。

  (解释)经如上之修习,即证入空性与觉性之无二,亦即空性与其示相之无二。由此,即获佛之智慧身,一即一切实相本性之法界体性身的认知层面,以佛境即为此本性故,无须涉及其缘起之因,反而当着重发起对本性之了悟。故密宗之大手印道乃不断对待目的,或佛果者,故称之为果道。

  脉、气、明点的瑜伽修习,为阿努瑜伽之特式,然亦存于阿的瑜伽中,就如阿的瑜伽之存于马哈瑜伽中。三内密乃相辅相成者,马哈、阿努、阿的之较量分别只存在于其标明的特式而已。马哈瑜伽之重心在于生起次第,阿努瑜伽在于圆满次第,而阿的瑜伽则在于大圆满,以契入万有空性之正觉心。然此三种瑜伽之修习中,均含生起、圆满之次第与大圆满,以易于阐明学理故,暂立三部内密之名,以便了解而已。

  以马哈瑜伽之修习言,行者先观空,观一切皆融入空性,又从空性中生起无遮悲悯云,此谓“遍空之专一观修”。若从此生起空悲双运,则名为“对当体之专一观修。”

  在此境界中,有种子字(如“吽”字等)现前,以生起净觉。种子字放光以清净情器世间,一切均知为空性本体。由此,世界即变成佛土或本尊刹土,器则变成本尊之越量宫;意则成种子字。假如此字为“吽”字,则转为大菩提心所成之金刚杵。金刚杵再度放光,变成本尊,如金刚萨埵等。再经连串次第,即为马哈瑜伽密法之修习。

  于阿努瑜伽之修习中,以上之次第为之简化,而转为强调控制脉、气、明点。

  阿的瑜伽或大圆满又称为:“马哈——阿的”,其中“马哈”即指马哈瑜伽之生起次第。“马哈”意为“大”,“阿的”意为“无上”。了悟实相之本性,为至高无上之修习。

  马哈瑜伽之所以与阿努或阿的双合修习之理是:若行者未经观修莲花生大士或其他本尊娴熟,又或未诵满相当多之本尊咒,则无以作为阿努圆满次第之基础,而缺乏观修脉、气、明点与空性之依据。同理,行者若无励力于生起次第,以本尊观想和诵咒,则对觉受万法均在一圆满坛城等之阿的瑜伽毫无背景矣!

  【宝鬘】无上之密乘大圆满许行者亲入本来具足之境界中。此境界为万法之基础而本自不变。一切功德具足犹如虚空之有日、月、星辰。此境不假外求,概以无始俱有故,亦无须修整以得,此道至为明白。

  (解释)此无始俱有之法界体性,即清净之觉性。其本自不变者,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诸佛、功德与觉性之出现,犹如日、月、星辰不假外求,自运行于天上。同理,无须丝毫修整,即可亲证明明白白之空性道,此以空性本为可亲证故也。大圆满者,亦即空性之道。

  【宝鬘】光明之坛城界为无整治者,此为无生之法身,诸佛之遍空体性。亲悟此即实性之无上见。

  (解释)空性之本质为光明,为清净与无始以来俱有者。此光明之本体坛城,非由因缘所整治。只因无明于上如云蔽日之投射染污,当无明污垢障染空性之时,即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易言之,此等染污现出三界与轮回,纵此等之本无自性,其万象乃由妄执与迷乱而起,而以是之故,众生流转及数取趣也。

  佛性即众生无始以来普贤王如来之本性。普贤如来之密意犹如遍满虚空,此意深悟万法之空性而知为本身之自性。于诸法中悟其本身之空性犹如览镜,故普贤王如来密意者,谓以其本来面目悟自本性也。

  当众生不以此理悟入,其本有法身或佛性即成阿赖耶识。于此之时,以仍未有执着分别之故,仍具如晴空之空乐。换言之,若不能了悟法身即其自性,则法身即成阿赖耶——轮回与涅槃之因,然仍未主动生起轮回诸法,其只为诸法之潜藏,而仍未起分别也。

  由阿赖耶识,续又生起一种无明而执于我有。此微密之我有意识名为我执。由此又生起“我”与“我所拥有者”之执着,而欲有所取以巩固及证实我之实有,此即生起可取之法执。

  若于此之时,惟将可取之法执放下——任运其生起而不被牵引,则此执自息,生起之法自会沉灭。但若对此未能放下,则续生起前五识及“意识正执着”之观念,如是续起名色等。此即为执着之程式。

  由是之故,“我”与“我所”之执一旦生起,整个意像与意识,或能所之运作即进行,经各种感受以满足“我”之攀缘。此幻执之“我”为证其实有而追求种种感受,此即能执之意识与所执之境之生起,亦即生起与巩固轮回之简述。

  【宝鬘】每当一物现前,任其为何物,于胜义中均非实有,如云之翳(yì)晴空,诸境均为因缘和合而生灭。以此之故,轮回乃枉受者,于本性中,亦非实有故。

  (解释)以上述之次第,众生执法及意识为实有,若谛观之,其本性皆空,于胜义谛中无有一物。一切世法均为因缘之和合显现,如空中之云耳!

  当水气由风所动,空中则有云。以云乃水气与风之化现故,两者实不可分割。除此之外,彼等则无他处可展现也,云亦只能在空中聚散而已。

  同理,由自心之无明,从幻相生起三界六道。意如水气,无明如风,三界与幻相如云,而虚空即为佛性也。意,作为认知之能,含藏于佛性中,犹如水气之本藏于虚空中。于是被无明之风所驱动,轮回之幻相即积聚如云。促进此等现象衍化之原动力为觉性,即了知此等现象之本性无非空性之觉性。除空性之外,此等幻相别无他处可展露也。

  为此之故,以轮回为实有者为枉受也,误识也。轮回本无,以妄计为有,轮回三界均为幻相而本无实性。如此种种皆由“此为有”、“彼为有”之妄计所造作而成,遂自执于此等妄计中。若能了悟其本性,则犹云在空中之自然消散矣!

  【宝鬘】万法纵无自性,然依旧展现。以法之本性言,则自性皆空,此等空性之显现均非实有。诸法犹如翳日空花,如梦,如幻。自无始来,此等幻想均非如所显现,一切均无本质,无依据,无开始、中间及终结。行者必须了悟,自无始来,一切之自性均为清净者。

  以此之故,无论轮回、众生及一切情境均无能被意识所执者,万法均如幻术或幻觉之显现。复次,亦无可执之内境。一切犹如虚空之清净,由意识(能)与外物(所)皆无故,轮回从本以来即为未有。从了悟其本性本无而唯幻相故,行者不解自脱矣!

  (解释)当了悟诸法本性,除解脱外别无他法,随着幻相云之消散,余者即为如虚空之佛性。

  【宝鬘】所须破者,为得、因、果与情境均为虚幻。以其本自清净故,胜义中之实相即离因果。

  (解释)万法之本性无缘故,若非离因者,则二法生:一者,本性非无缘存在,二,因果律以与本性别故,则变为实有。以因果非实有故,无能与本性共一胜义。以此之故,实性为远离因果者。

  【宝鬘】此种悟入基于清净觉性或胜义菩提心。

  (解释)当悟万法实性而证入空性时,则一切已离戏论言说。或反问曰:“即无戏论,云何了知或证悟胜义耶?”答曰:于此之时,有清净觉性,亦名为胜义菩提心,或原始觉性。以了知而言,则为空性,以离分别能所故。以空性为一切认知对象,乃为阐述方便故,远离能所之义,非指空性不可悟入,如土木之无知觉者。

  【宝鬘】此为本然之涅槃界、大自在、胜义谛与本来清净。以此为不生不灭之本性。本然光明——甚深、寂灭、远离颠倒,是原始觉性自无始来,乃本自具足之无染污身,三时均离变易,此为本体界、实相之金刚心。了达者即获真实本体之正见,以离高估与低估之二边故,悟入胜义之实相。

  (解释)高估者,认定实性为实有之常见,非也。低估者,认为无有之断见,若如是者,诸法又从何而生?故了悟胜义与世俗二谛者,远离二边之中道也。

  于此总结大圆满之正见,作为以定建立此见之行。

  【宝鬘】无染之定乃悟此光明心髓中之境界,是远离昏沉、散乱诸妄想,无昏扰而作超意识修。此境界甚大、广博,如虚空之绝然清净,无系、无计执之边见,而超离思议与意识。

  (解释)寂天菩萨之《入佛子行论》中云:胜义谛超乎意识之范围者,于定中已出世俗谛之作意,即超出“此为某物”、“彼为某物”之分别计量,而进入无缚之境界,中已无可别之境,故亦无存有妄想之理。动妄想者是谁?妄想之境又是谁?此时已进入空性,于此定境中,已远离思议及意识,以胜义谛中无可思议之物故。又远离昏沉者,以胜义本体为光明与原始觉性故也。

  【宝鬘】若夫诸行,一切示相均非实相而圆满清净。一切从自生起之执着自会消灭。

  (解释)于二六时中所生起之意念,若了悟其本性,则除自消灭外,别无他往。如水中之画,于清净觉性中所生之意念,亦必融回觉性中。然此非说此等意念生起之因悴然断灭。妄念续有生起而随即幻灭,而不作攀缘者也。

  若妄念止息,则只属小乘声闻断灭诸苦之境界。一切止息之时,则达完全寂灭。此非大圆满之教法,大圆满行者非要将妄念至于让息,而是湛悟妄念之本性,在其生起之时,即知其所以然则自消灭也。

  【宝鬘】所执之外物如梦如幻,胜义谛中能所均非实有,故远离取舍而行也。

  (解释)于胜义中,取舍均无能所实有而建立,正行者乃按空性之正见而超出实执之取舍。

  【宝鬘】所生起者,无论意念或情境,染污、止息或认定——随生随灭。换言之,一旦了悟其本性,生起者即自消失而融入法身之境界,无始以来均已圆满,平等处之。是故,轮回既破,即无须再觅涅槃矣!

  (解释)如上所说,未见佛性,法身即为阿赖耶识之本,加上我执之微细认知,生起意念与境像。若了知其本体而不再分别计量,则此等意念与境像自会融回空性之法身觉性中,如云之在虚空消散,彼等亦无他处可往。以此法故,即破除对意识及所取境执着之轮回,亦无须追求声闻之涅槃寂灭境界。

  【宝鬘】一切境像均如反影胜义之镜。一切意念之生起,了悟后即行幻灭。如水与波,于法身相互连续。此即为胜义之大圆满无上见之精要。

  (解释)一切情境即观之为镜。以其本性为空性光明故,彼所反影者为胜义,故无碍于其世俗示相。

  一切生起之意念与空性等,而自然散于空中,彼为法身之展示。如水波之相连,如涟漪之意念亦与法身无分。

  故观一境像即能观自性法身之空性,及从其显现观照自身之意念——亦即法身之展示也。

  【宝鬘】要之,纵修何法,其精要为使我执消除以及清净法身境界之污染。能如是善巧修持者,即谓能除道中之迷乱。

  以驾此等教法之大宝航,愿所有有情尽无余,度此轮回之大海,到平静、殊胜之解脱彼岸,得此平等大乐之喜悦。

  本文摘录自《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作者:邱陵

上一篇:附录2《九乘差别略义》论大圆满内容《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