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26课1智慧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六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分为两种。
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作为一个次第而成办解脱的弟子,对前面共同前行的重要性,我们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所以时时要铭记于心。
虽然从文字的角度,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但是对我们在成办解脱的弟子来说,共同前行的一切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
前两天在上面所传讲的整个过程当中,不管是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风、意要发菩提心,乃至共同外前行,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昨天传讲禅定的过程当中,已经说过,当我们现前所认识,乃至所觉悟到的这种等持,能否迅速成办究竟果位,完全取决于这些方便道之上。
当我们现前具有一定智慧之时,若不具备这些殊胜之辅助,仅仅依靠这种等持方便道,是很难迅速成办究竟果位的。所以对前面的这些法,都要时时告诫自己,细致修学为妙。
这两天所传讲的以上这些道理,虽然从文字的角度,没什么不了解的地方,但是若要站在真正禅定的立场之上,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认识到的。
我们前两天在讲解皈依和发心之时,也讲授过关于意识造作之各式各样的法门,乃至它们的等持。从前面的这些诸法当中,依靠不同的概念性,可以达到这样的见解。但若要是没有很好修行之基础,乃至经验,是很难达到平常所讲解的等持的,因此时时要告诫这一点。
往昔,博朵瓦格西曾经问过仲敦巴尊者,法与正法之界限是什么?就是,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这些都非常重要,尤其我们今天在传讲智慧的角度当中,对初次开始所谓的智慧,就要辨证上下不同之区别,乃至法与非法之区分。
历代高僧大德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前行持一切善法当中,若不契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即便表面当中像个修法的形象,但对成办解脱,乃至消尽烦恼,是起不到切实之作用的。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点,如同仲敦巴尊者所传讲般,要知道法与非法之区别。
首先要知道:能对治烦恼者为正法;不能对治烦恼者,就不是正法,而是非法。
那么当我们现前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时时就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平常所行持的一些善法,能否调伏烦恼。
烦恼在各个乘派当中,有各个树立之方便。比如,小乘把烦恼总称为人我和法我两种;缘觉把烦恼总称为十二缘起;唯识宗称之为八识;中观称之为二障和四障;无上窍诀大圆满称之为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
不管总称为哪一种,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烦恼有没有逐渐减少,功德、信心和慈悲心有没有增长,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现前很多人都在各个导师面前敦请,问:我现前修法修得怎么样?
那么有时候反观自己的内心即可知道,也就是说,若我们的烦恼逐渐减少,就说明这是正法。虽然现前逐渐消尽烦恼的过程,不能算为最了义之境界,但是总的来说,它就是一部正法;若要是烦恼没有减少,即便你对平常行持的善法,自己感觉到有多么殊胜,都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啊。
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说,当烦恼没有减少的时候,即便表面上作个修法的形象,对我们今生成办解脱,也是起不了切实之作用的。
往昔梁武帝成办过很多很多善法,当他问达摩祖师自已有多少功德的时候,达摩祖师说:“无功德”。
当然现前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解释,有些人说:站在见性的立场之中,由于这些都称之为有为法,所以无功德,但不是说没有福德。
要记住的是,这两天我们在讲解《前行备忘录》的整个过程当中说过,即便已经从事了这样的善法,若要是不具备三殊胜之法,尤其在从事这些善法的过程当中,时时在具有傲慢的基础之上宣扬自己的功德,那么功德会自然消尽。
所以我们在达摩祖师传记当中,也能看到一些,当时梁武帝问一个法师宝志公的时候,宝志公法师说:达摩祖师说得是非常对的,因为你平常虽然成办了很多很多善法,但见到谁都在说:这是你做的,所以长时间后,你的功德也就自然消尽了。
因此要记住,这样做没有对治烦恼,反而形成烦恼增长的因。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行持一件善法的时候,如果傲慢心逐渐增长,那就没有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反而形成烦恼增加之一种过患。所以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刚刚已经说过,仲敦巴尊者曰:若要是对治烦恼的话,就叫做正法,若要是不对治烦恼的话,称之为非法。
第二要知道:仲敦巴尊者曰:若要是不顺从世间的法,称之为正法;若要是顺从世间的法,称之为非法。
那么现前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现前行持一切善法时,是否具有前两天在讲解发心的时候所讲的恶念发心,对第一救畏之发心和第二善愿之发心是否具有?
有时候细致观待,我们很多很多善法都已经掺杂于世间八法了。由于掺杂世间八法的缘故,即便行持了多么大的善法,但当今烦恼仍旧和往昔相同。且见解没有丝毫之进展,可能还是来源于此。所以都要铭记心中,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啊。
是的,有时候很多人都会想:我现前已经从世间琐事当中超越了,平常行持的一切善法,应该算是正法。
但要细致观待一下,你初次进入佛门的发心,是否具有不善之发心,也就是所谓的救畏之发心呢?比如说,身体不舒服,乃至有很多很多灾难的时候,为了消尽灾难而行持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救畏之发心。你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呢?要反观自己的内心。
第二善愿之发心指的是:我现前行持这样的善法,是为了获得他人的一种尊重,和获得更大的名誉等等。你是否有这样的发心呢?若具有的话,这就是善愿之发心。若要是仅仅具备这样的发心,即便后面从事的善法有多么大,比如说口里念诵过多少个心咒、多少遍各式各样的经文,乃至身外承办过多少多少的善事,比如说建寺院、建塔,要不在有需要扶贫的地方,做了一些善法等等,也必须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前两天我跟你们说过,现前在世上也有很多很多名人,平常也在告诫自己,要做很多很多善法。
有时候我们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也要细致观待一下他人的内心。我也跟你们说过,在我这两年看病过程当中,也见到过不少世间所谓的名人。可能是因为行持出世间法的人,时时都在提倡做善事,而他们懂得这些道理的缘故,当我们聚集一起的时候,他们也在讲解一生当中自己做过多少件善法。站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我当然会赞叹他们的功德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是细致观待,当他们在行持这些善法的时候,发心是什么呢?我想,决不是什么善念发心,至于善念发心当中的上士道发心,就更不用谈了。多数还是站在恶念发心之上,要不是救畏,救畏可能会少点,多数都是善愿之发心。因为要从事自己的事业,就应该要得到很多人的尊重。而世上的人都已经知道,在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时,要看看这个人的品德高不高尚。所谓的品德高不高尚,主要看看平常他所积累的一切财富,能不能为社会多做一些事的,为贫穷的地方多做一些事的。很多名人已经把住很多很多信众心目当中的想法,所以做善法都是逼迫而来的,他不得不从事一些善法,这样一来能得到很多很多人的赞叹。站在这么一个发心之中从事一切善法,如果在世间的立场之中,他已经做了不少的善法,值得赞叹;但是如果站在出世间角度当中,由于发心不正的缘故,此非成为解脱之因。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非常非常重要。
有时候你们可能问:为什么站在这样的场合当中,是一句话;离开这个场合以后,又是另一句话呢?因为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当中曰:“不赞众夫所指者”,众人所指责的,你不要单独去赞扬它,否则会带来很多烦恼;“不谤众望所归者”,众人在赞扬的时候,你可不要一个人去指责它,否则也会带来很多很多烦恼。
当时我在YQS的时候,以前我的一位弟子、一个汉族弟子,后来到各地地方去了,从事一些翻译的事业。当时他说:黄教宗喀巴大师所传讲的《三主要道》,不应该用这种标题来树立,他可以用另一个词句来描述《三主要道》。
我说:你先等一下吧,因为要记住的是,《三主要道》不是你一人看的,是世上信仰佛教的所有人都看。如果你今天翻译成另一个词句,那谁知道你所翻译的这个词句,指的是宗喀巴大师所传讲的《三主要道》呢?如果这边译成一个标题,那边又译成另一个标题,由于名词不同的缘故,后面的修习之者怎么去修学呢?即便已经懂得你译的这个名词,但是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个名词又要改变成另一个名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法永远学不好。
所以必须要善巧一些,我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从好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善巧;从坏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狡猾的行为啊。总之,我们现前从事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己和他人不起烦恼,应该做到这一点。
前两天说过,不管从事别解脱戒、菩萨的学处、密宗的誓言,都应该要做到不伤害他人。若要是做不到这一点,那平常所行持的一切戒律,完全都是一种偏道。
也就是说,我们现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在持戒当中,可以叫做严禁恶行戒,要禁止所有的一切恶言产生、恶念产生。若要是这样的话,应该对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才对,不要令他们产生烦恼。
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讲解的,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
第三要知道:仲敦巴尊者还曰: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
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教法,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否契合?要记住,绝不能站在私心的立场之中树立一个法,即便当时站在词句,乃至一些教理之上有一些道理,但是由于缺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依据的缘故,你的这个法是否为实相?还是有漏洞的,很难辨证,所以要记住,必须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所以前两年,我们让在座的弟子们都要把《精要明镜》、无垢光尊者的这部教言背诵下来,目的在何处呢?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就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平常所做所行,与无垢光尊者的教言《精要明镜》是否契合?若要是契合的话,那就说明,我们所成办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正法;若与《精要明镜》,乃至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不符合的时候,就称之为非法。所以把这些小小的教言,都背诵下来,铭记心中,是非常关键的。
在《精要明镜》当中,无垢光尊者曰:“即使与我亲遇”,就是说,即便你现前亲自能见到他的话;“较此更胜之教言亦无所说”,就是说,也没有比这个法更殊胜的教言为你传讲了,这就是无垢光尊者的全部。
我们作为继承宁提派的后代弟子,能否遵照我们的先迹如是证悟到密意,完全取决于是否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符合,要记住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精要明镜》文字非常少,只有一两页,要背诵下来了,一点都不难,年轻人就更不用谈了,即便是一些老年人,我想,把它背诵下来,也一点都不困难。
尤其平常很多汉族弟子,都爱念一些经文,那我们就把《精要明镜》作为自己每天都念诵一遍的经文,完全可以的,因为在念诵过程当中具有加持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么念诵经文的时候就有加持力,那念诵《精要明镜》一样有加持力。第二在念诵过程当中,一句一字可以纳入心相续当中,平常在座上和座下都可以制止烦恼,所以得到的加持更加为大。
所以像《精要明镜》类似的教言,应该要背诵下来,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
第四要知道:如是行持一切善法,结果为善的话,就叫做正法;结果为恶的话,就不叫做正法。
那么,当我们从初次,乃至现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已经修了那么长的时间,结果是善还是恶呢?反观自己的内心,你的贪嗔痴烦恼是否逐渐减少?性格是否逐渐改变?像以前非常粗暴的人,是否现在越来越变得温柔了?若是,那当然是修学佛法、调顺烦恼的一种结果,也就是它的一种表现、一种象征。
有时候细致观待一下自己啊,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若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法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又不能调伏烦恼、改变自己的这种性格,那这个法用来干什么呢?所以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啊。
当我们在讲解结果的善与恶时,所谓的这个“善”与“恶”字是怎么树立的呢?当然是在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信心和慈悲心、功德是否增长之上,而树立善与恶的区别。
我们从事善法,乃至今天所做的一切善事,乃至口里念诵、身作礼拜、调伏内心等一切行为,一点都不少的。那么,现前反观自己的内心,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你的信心有没有增长?你的慈悲心有没有增长?若信心和慈悲心没有增长,仍旧与往昔相同的话,那我们只能说,你的见解并没有增长。
有人说,他平常修行过程当中的感觉很强。
但是感觉并不代表解脱啊,感觉和解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境界,所以决不能把两者交融到一起。
所谓的功德,是站在信心和慈悲心之上的,当现前面对自己的导师,乃至对导师的教言,以及对因果,乃至对自己修法的信任,是否逐渐在增长?若要是有,那就说明你的见解正趋向于正法之中;若要是没有,我想,那你还是要改变一下自己的修法方式。
即便你在高原地方,乃至在哪一位导师面前修学佛法,由于你自己的意乐发心不正,修法就可能产生偏斜。
比如说,若现前我们能见到一面阿底峡尊者,就会觉得是多么有福报啊,但是当时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一天早上在定中,看到他的一个在印度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今早上的见解已经堕入小乘之中。这个弟子依止阿底峡尊者的时间一点都不短,尤其依止的导师为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之一啊。为什么他的见解会堕入到这个地步?阿底峡尊者甚至说:若要是修得更不好的话,还会堕入三恶趣之中。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传记当中说:依止他而修学窍诀法的弟子,有多少多少,即身已经成办解脱、临终已获得解脱、中阴已获得解脱、往生有多少多少人;但是依止他,有多少多少,堕入金刚地狱者。
是的,即便在高原地方,乃至依止喇嘛仁波切,若要是不调伏自己内心的话,一样还是会堕入三恶趣中。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身边亲近了二十五年吧。最终还不是堕入三恶趣之中吗?因此,绝不能因自己在高原地方,乃至在一位导师面前求法,就万事大吉了。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没有说:依赖于我的,你不做修行,只要你把身、口、意三门完全托付给我,我就把你的神识甩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这样的话,多轻松哪。
现前也并不是说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般的导师不存在,具有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就是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在导师面前精进修学佛法?因为必须要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乃至释迦牟尼佛曰:“你是你自己的主宰”,就是说,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必须要靠自己来调顺烦恼。当然在导师面前能得到加持之缘,但是,所谓的圆满之加持,还是需要靠自己来得到的。
上师所有的一切功德,如同雪山上的雪。当我们在很渴的时候,能否获得雪山上的这种凉水,那完全取决于这个太阳的暖相。若要是这个太阳的光色没有照射到雪山上的雪,这个雪是融化不了的;要是不融化,那这个凉水怎么也无法从上面流下来。也就是说,导师的功德如同雪,而我们本具有的一切修法,如同太阳的光,能否获得究竟这样的水,完全取决因缘和合,光凭一面是永远得不到加持的。就如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具有那么高尚的慈悲和加持,但是对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来说,仍旧没有获得。
所以这些缘起都要搞清楚,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我们长时间行持善法的很多出家人。当前我们出家,把世间一切都搁置一旁,若要是见解没有增长、烦恼没有减少的话,那我们当初出家干嘛的?这两天说过,不是为了凑个热闹吧?是的,一到夏天的时候,高原地方的气候,乃至风景,都非常非常美丽,但是它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吧,其外的时间在高原地方的环境,它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有时候非常恶劣,尤其是一到冬天的时候,又有缺氧等各式各样的现象。我们现前在遭受一切痛苦的基础之下,还精进修学着佛法,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解脱。
所以在观待结果是否是善与恶之时,必须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我们现前可不能这么乱走啊。
往昔并不是没有讲授过这些,讲是讲的,但我想,这些应该需要再细致讲解一遍,要不光在行为当中从事善法,而对这些结果等等没有丝毫之了解,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修学的法,到底是一个功德,还是一种过失等等,所以这都非常非常重要。
对于见解、修行和行为,在下等根机、中等根机和上等根机三个根机当中如何树立,历代高僧大德阿阇黎吉公是这样讲解的:
下根者的正见是什么呢?就是诚信因果不虚。
虽然现前我们所从事的见解,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但是当我们现前从事一切善法之时,由于个人的根机,现前并不能修学很高的法。因为我们的根机仍旧站在次第根机当中,所以即便在座上行持很深奥的法,但是座下的时候,应该像刚刚所讲解的,站在下根者的正见当中,要诚信因果不虚。
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善意,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即便是小小一个恶业,也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舍弃。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下等根机的正见。
中等根机的正见是,证悟内外诸法显空双运、觉空双运,也就是当我们现前在修学禅定的时候,对显现和空性两者有分不开的一种觉受的。
我们平常用的这个“受”字,还要分为“觉”爱和“感”受两种。“感”受,通常用在五根能感觉的这么一种概念之中,称之为“感”的,因为这个“感”是需要依靠各式各样的器官来感受的。比如说,当你的手摸到哪一个地方,有触的感觉,这就叫做“感”。这种“感”,总体当中,是站在粗糙的立场之中。
所谓的“觉”受呢,是在行持这种法的当下,逐渐对这个法有一定定解的时候,这就叫做“觉”受。因为这个定解仍旧含有很细微的执著、细微的能所二取对立,很细微的,我们就把它称之为“觉”受。
也就是说,当我们现在在持持一切禅定的时候,有这种相似之明空不二的时候,称之为中等之正见。
现前反观一下自已,我们现前能称得上下根者还是中根者,就看看刚刚对正见的认识。
上等根机的正见,当然是证悟到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已经达到无二无别的时候,这并不是意念造作。在完全证悟者面前,称之为上根者之正见。
如是支分的目的在何处?即便我们现前所行持的见解有多么深奥、多么殊胜,但是由于法与根机必须要相应,所以当我们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这么圆满之时,就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是行持为妙。
即便站在修行的立场之上,比如说,安住于意愿等持时,是下等者的证修的。我们初次开始修学禅定的时候,先要把这种等持所缘在一个缘之上,叫有相定,也就是说,是下根者的一种证修、一种修行方式;若安住于上面所传讲的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能有一定的定解当中,称之为中根者之证修;若完全证悟到究竟果实,乃至便智双运的时候,就是圆满之证修。怎么说呢?在《三句精要》当中曰:“无修之大修”,指的就是这一点。
即便是行为,也就是如是。
要记住,不管是上根还是中根,还是下根,总之,我之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的时候,就是上等、中等、下等三种根机者真实的暖相。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的烦恼和分别心有没有日日减少。前两天在前行部分当中也说过,若为上等根机,日日减少;中等根机,月月减少;下等根机,年年减少。
像中等根机和下等根机,今天修学一天,到第二天感觉可能并不是那么很强。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的时间也并不只几个月的时间,也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你的烦恼有没有减少?
有没有减少?不需要再去问谁,问问自己就知道,因为自己永远不会为自己隐藏的。我们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但是永远欺骗不了自己。自己内在的烦恼有多大,它永远不会在你自己面前隐藏。当然,有时候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总觉得烦恼越来越减少,心情也很快乐。在导师和所有一切条件成熟的前提之下,总觉得自己非常非常喜悦,这时候好像烦恼也没有多少了,比较以前呢,也越来越活泼了等等。好的,这时候可能会好一点,这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
我所问的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烦恼是否也逐渐减少?往昔,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烦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甚至有些由于太极端的缘故,身心达到很不健康的状态之中。即便我们还没有落到这个地步,那现前观待一下,当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烦恼怎么样?还是仍旧像往昔一般那么沉重吗?还是当烦恼起现的时候,依靠不同的方便,比如说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先不讲解下面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能不能依靠前面这两种对治力,对治这种烦恼呢?
前两天我们在讲解不共同内前行当中,已经讲过,所有人平常在行持过程当中,永远不能超越这四个概念:快乐之因、快乐之果、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那当出现快乐和痛苦的时候,你能不能把它转为道用?我们天天都在传讲,剖析调伏妄念就是在讲解这一点。
现前修学成熟口诀法的弟子,现前在座上行持的,我想,大部分都是在安住调伏妄念、树立四大解脱,甚至有些弟子说:他现前可以安住在相似四大解脱当中。
解脱没有相似吧?是我们给它取的一个名字吧,就是说当我们的见解圆满没有达到解脱的时候,就叫做相似。可能这个“相似”已经用的太惯了,像内外密、相似和真实等等,可能用得太惯了,把解脱也加了一个“相似”。
要记住,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若不如是行持者,可能就像我们天天所传讲般的,就是那么一回事了。行持善法的时间一点都不短,只感觉到:自己感觉到这种感受良好。但是光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我们已经按照仲敦巴尊者的教言传讲,当我们现前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时时要观待,符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这是非常重要的。
绝不能说:这是我母亲说的;这是我们家的姥姥说的;这是我们家里的祖先说的。
好的,可能是你们家的姥姥说的,可能是你们家的爷爷说的,但要记住,你们家的姥姥和爷爷,仍旧在轮回的范畴之中。因此,他讲出来的教言,绝不会是那么了义的。
现前我们需要的就是,把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树立在我们当前所行持的善法之上,这么讲解的目的在于何处?
并不是我们在嘲笑谁,而是现前在汉地,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过众多导师的教言,所以总是把一些谣言,和平常谁所说的一两句话,当作真实之见解来对待,说这就是一种修法。这种修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要铭记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
好了,今天呢,我们开始讲解智慧度,也就是般若波罗蜜,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分为六度波罗蜜,智慧度是当中的最后一度。
我们今天在修学智慧的过程当中,需要了解的是,智慧虽然总分为闻、思、修三种智慧,但是在总括的角度当中,就是辨证上下不同之区别。
我们现前在行持一切善法过程当中,时时都要依靠止观交修,是吗?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本教法之教理;止修的目的,就是依靠实修来承办它的教义。但是这两种辨证靠什么呢?靠智慧。
所以我们今天所传讲的这个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历代高僧大德无垢光尊者曰:“能之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
当我们在行持等持的时候,只能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是因为不知道安住分与清净分之区别,这就是说,是由于缺乏智慧的原因,不具备这个辨证。
要细致一点,这个智慧适用的范围很广,就刚刚所说的,有闻、思、修三种智慧;乃至平常世间当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智慧;即便是出世间讲解九乘次第,也要分为九个不同之智慧。但是从总括的角度来说,智慧是辨证上下不同之区别。
刚刚我们按照仲敦巴尊者的教言,要辨证是正法还是非法,用智慧作为最胜,非常重要。
若是没有智慧者,即便现前所行持的是一种善法,也起不到切实之作用。
去年我们在讲法的过程当中,这句话虽然有点不闻名,但是它的含义非常深刻。当时我给你们说过,当我们平常在一个寺院,乃至在一位导师面前。。。???(师喝水)天呐,去年这个题目,今年就搞忘了,先往下讲着吧,可能会想起来的。
好嘞,也就是讲解智慧的重要性,比如说,当我们在行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的时候,若要是不具备智慧的话,可能这前面的五度、五种法,就会堕入到世间法当中,乃至堕入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之一当中,是有可能性的。
因为我们通常都在讲解,前五度就如同没有眼睛的人从事善法一般的,后面的般若波罗蜜就如同有眼睛者行持善法一般的。所以,若不具备智慧者,即便行持什么样的善法,也起不到切实之作用,必须要细致观待这些。
当时我给你们开过玩笑,是说:在佛堂,乃至导师面前,若具有清净心,即便就是放个屁也是功德。我问你们成不成立?当时我站在这个角度当中,做了一些讲解;你们也把自己所了解的一些道理,做了一些探讨和考试。有些弟子讲得非常好,是的,当时所传讲的就是智慧,站在这个立场之中如是传讲而已。
实际当中就是告诫大家,不管是一种恶,还是一种善,若想转为道用,乃至能区分、辨别这两者之不同的区分,还是取决于智慧之上。
若具有智慧,就像前两天所讲解的,不管我们现前在遭受痛苦和痛苦之因,还是在享受快乐和快乐之因,由于能很好的辨证取舍,因此,它可以转为道用,而趋向于佛法,形成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这些都取决于这个智慧。
前面所传讲的这些善法,都是一个过程和行持之方便。能知道这个方便者,乃至能从事这个方便者,它就是智慧。
若要是不具有智慧的话,那么我们平常所从事的一切善法,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的。所以都要铭记心中,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把智慧从支分的角度当中,分为闻、思、修三种智慧。要记住,即便在YQS以实修为主的圣地当中,前面的闻、思二种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
历代高僧大德曰:二种智慧为方便道,而成办后面修智慧之智慧。这就说明,前面的方便和后面的智慧,必须要达到便智双运,方能成办解脱,绝不能缺一。
从外相的显现之上来看,虽然YQS是平常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但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为弟子们传讲不同的教言,难道这不叫做闻思吗?
当你在一位导师面前,听闻各式各样教法的时候,这个听得到的法,就叫作闻智慧;依靠这个闻智慧而做思考,去做思考的这种智慧,叫思智慧;依靠这种方式,遣除自己的一切疑问,就叫做修智慧,也就是慧学。要记住,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缺一。即便你现前从事善法的时间是很有限的,也要记住,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缺一。
像禅宗历代高僧大德,如第六祖惠能大师,乃至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如仁增嘎绕多吉和麦彭贡波老人,这样的上等根机,虽然他不需要前面的过程,但是在后面一刹那圆满见解当中,前面均成为后面之庄严,并没有抛弃前面的两种智慧。
我们通常不是在讲解吗?当你见解圆满的时候,修所生之慧,就是妙力智慧,也就是能通达一切理论之智慧。能精通一切一切的经论,原因在何处?这说明,即便到了已经开悟的时候,闻、思、修三种智慧都没有偏向于一边,都是圆满统具的。所以我们这次在传讲过程当中,也是站在闻、思、修三种智慧的立场之上。
导师在课堂上面一一做解释,为闻慧;把所知道的这些理趣回去做思考,为思慧;并且一一纳入心相续当中,得到的这个实义,就叫做修慧。总之闻、思、修三种智慧,不能缺一。
好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解,今天所传讲的法:智慧。
今天所传讲的这个智慧,对长时间学过理论的弟子,我们今天要从小乘有部宗开始,直到应成派之间,讲解名言之见解。
所有的乘法,都要分为名言和胜义两种。在胜义究竟果实之上,上面已经说过,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这三大见解完全合一,没有丝毫之区别;但是在名言见解之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方便道。
因此,我们要讲解,从有部宗,也就是小乘,至应成派之下,各派各传承当中的世俗谛和胜义谛,站在名言的立场之中,是怎么树立的。
对初次进入佛门,乃至对于很多名言不了解的人,今天可能听起来有点费劲,不要紧,慢慢多看一些就会知道的。
[智慧
智慧的本体是辨别法,所谓的法是多数词,是指所知——轮回、涅槃、道位所摄的一切法,]
对于智慧,该知道的就是这个。
[关于抉择法,龙树菩萨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指的是胜义谛。
[二谛的分基单单是所知的反体,分类有世俗和胜义二谛。]
“世俗”还没有加上“谛”之前,
[与“世俗”同义异名的是虚假、虚妄。那么在谁的面前是“谛”呢?在异生凡夫迷乱分别心前现似真实,]
因此称之为“世俗谛”。
[所以有法因果无欺,称为“世俗谛”。]
我们通常在讲解世俗谛的时候,就要认识到所有有法因果无欺的道理,就叫作“世俗谛”。
[关于世俗谛的法相,按照华智仁波切所说:“迷乱心及对境是世俗谛的法相。”或者依照上师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成为心名用三法之对境,]
这个“心名用三法”,在世俗谛当中是怎么树立的,下面有讲解。
[是世俗谛的法相。也就是说,可以作为分别心所了知的对境,]
这是前面第一的“心”,第二“名”就是:
[可以用语言表达,]
第三“用”是:
[身体有可以实行的,]
下面做了一个解释,以一个柱子作为比喻,讲解上面的这个“心名用三法”,站在世俗谛的立场之上,是怎么树立的。
[这以上是自宗关于世俗谛的法相。按照新派的观点,承许“以观察名言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世俗谛的法相”。]
就是依靠平常名言的方式,也就是说,依靠意识抉择的方式,而抉择出来的见解就叫做“世俗谛的法相”。
[胜义谛:胜义、法界、真如、万法实相、真相、真实际、空性、本性等等都是一个意思,]
这些不同的异名,实际当中,都在讲解心的自性。
首先要知道:什么叫作心的自性?超越一切言语,乃至一切戏论法,就叫作心的自性。我们通常也树立,心的自性是超越一切因缘的,因此是任运自成的。
凡是由因缘而起现的一切法,都叫作有为法,也叫有法。胜义谛当中已经超越这种有为法,称之为无为法,完全超出一切戏伦之境界。
[只是不同名称。在谁的面前是“谛”呢?诸位圣者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中千真万确或者真实不虚,为此称为胜义谛。]
“各别自证智慧”,在唯识当中,讲解的是自证分;但是对当前我们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来说,“各别自证智慧”,指的还是心的自性。
有时候要记住,“各别自证智慧”,即可以站在唯识宗的立场之中树立这么一个名称,也可以站在总括当中树立这样的名称,两者不要交杂在一起。
有时候无上窍诀大圆满也用“各别自证智慧”的名称来树立,如果对“各别自证智慧”的见解仍旧站在唯识宗的见地之上,那总不能说,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解就是唯识宗吧。
还有一点,我们在念的《心经》之前的这四句偈中说,三圣之智慧,乃各别自证之智慧;各别自证之智慧,乃三乘之密义。这时候,可不要仅仅树立在唯识宗自证分之见解上了。
{注:《心经回遮》: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取自师之微博}
[关于胜义谛的法相:华智仁波切说:“不可言思,超离心识就是胜义谛的法相。”]
因此,禅宗也有这样一句话,说:见性的境界应该是超越言语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见解,并不为实相,实相应该超越一切言语才对。
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观点也是一样的,超越言语之见解乃胜义谛。
所以要记住,言语仍旧站在思维造作之上,有思维造作之戏论的时候,就不是胜义谛。
不管用什么样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体,但是仍旧站在世俗谛的立场之中。
[按照上师麦彭仁波切所说:“超越心名用之对境,]
上面所讲解的对境:“分别心所了知的对境”、“可以用语言表达”、“身体有可以实行的”,就是实实在在能实行,就叫做“心名用三法之对境”,已经超越这三种对境。
[就是胜义谛的法相。”]
这是从总括的角度当中讲解的。
若要是分述的话,就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比如在小乘中,什么叫做世俗谛?什么为胜义谛?各宗派树立的方法,各有各的特点。
但现前我们站在总括的立场之中,要知道,凡是所有的一切戏论法,称之为世俗谛;超越一切戏论法,并且超越一切言语法,称之为胜义谛。
[由于以分别心不能了知,以语言无可宣说,身体不能实行的缘故,才安立为胜义谛。]
因为它已经超越一切戏论的缘故。
来源: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