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陈健民上师谈如何修习藏密气功《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陈健民上师谈如何修习藏密气功
编者按:陈健民上师生前定居美国期间对其弟子林钰堂居士多所教诲,林居士择要笔记,经陈师校正审定,成《沐恩集》一书,内容计分十九门类。这里刊载的是从该书气功类中节录的部分语录。所谈修持气功的方法和经验,十分宝贵。
一 每座气功之前行
1 坐定后,两手指尖相向,掌心向下,平展胸前。挺胸,两手曲肱、平肩,同时上下运动数次,带动横隔膜。师少时由其道家师父习得此法,可使胸气舒畅,精神振作。习定或修气前,皆宜行之。
2 自观本尊后,两手结降伏印,即如六(后文 六 修气功姿势之要点)中所述握固,但伸食、小二指,两臂左上右下交义身前,指尖朝膝。举起左手于面前空中画一半圆,猛然收上臂打胸之左侧,使肌肉振作,并即以左食指按鼻孔,压之使头偏转向右,气由右脉经右鼻孔喷出至尽,再换成右上左下两臂交前。以手画圈打臂乃至按鼻出气,一如前述,只是以右易左。然后伸直两手压腕于腿以撑直身躯,吸气入体,稍住即出。以上所述,只做一次。此节如修佛风,重在出气、进气而已。
二 气功修法
七支坐定,前述预备动作已毕。男自观亥母,女则观胜乐(男自观亥母,可助杵上翻,内缩不漏。女观胜乐可延长海螺脉使易伸出),皆为如泡幻身,除三脉外,空无一物。甚至须毛、指甲皆是中空。两手结降伏印,垂伸身前,渐渐举起。由鼻孔吸气,观气随食指尖上行,入鼻后上至顶,由左右二脉绕耳后而下,至脐下四指处会合,上行入中脐。两手过顶后即垂下,弯腕压腿,一如上条已述,以撑直身体。
观全气三段如米,初段略吸,中段猛吸,最后段渐改细吸,气随心走。想气已入中脉,则意专注于中脉,不必分心注意二脉或本尊之外貌。一吸再吸,尽量吸入,不可漏失。凡有漏失即已出气,重新再来。逼入小腹,积聚既多,彼自然进入中脉。吸满之后,即依荡通借波祖师口诀观修(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一口气只修一段口诀之观想。依行者持气时间之长短,而平均分配一段观想中,中脉各种大小维持之期间。觉不能再持时,稍忍一下,当略加勉强,直至沿左右二脉自动由鼻孔射出,同时两手亦奋力翻出,垂伸身前,以配合之。五段连修为一次,初修者应连修三次,然后修转腹,于吸满之后为之,以转动小腹之气。先右旋三次,再左旋三次,如此各三次,然后出气。修数口气转腹后,宜修中住气数次,以免上行气过盛。修中住气即蓄气于小腹而习定。最后出气下座,回向。
三 修气之次第及重点
1 九节佛风。重点在通脉,故吸气暂住长出。
2 金刚诵。主要是修气与空性相应。至于金刚诵之路线,主要在通中脉,但因出入口之不同,而多达数十种。
3 中住气。偏重持气于脐下,因膀胱空间大,积气虽多亦不易出生毛病。此处又是拙火起点,并为四肢遍行气之枢纽,故可常常训练,久久加强。故师对此,特别提倡。
4 柔和宝瓶气。气虽充全身,尽量持久,然不若猛烈者之周遍。
5 猛烈宝瓶气。气达全身毛孔后,并再由鼻孔向上提缩使气充满于顶内肉髻,乃至须眉,根根毛内皆有智气充实,不得丝毫走漏,否则易出毛病,不可轻忽。凡有头痛、牙痛、眼红、鼻血、咯血者,当立即停止。
以上五者皆有先后次第,前前不合,后后勿修。
四 修气功应注意的细节
1 不可于过饱或过饿时修气。饭后至少需经一小时才可修。早上空气好,可于起身后,趁空腹即修之。
2 修气应避免魔行时,通常以子、午、卯、酉四时(即日或夜之五至七时、十一时至一时)为魔行时,易受魔扰,此时气易入魔坏脉。但初习定者不必守此禁忌,因魔之扰乱往往向定功有相当程度者为之,俗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 修气时必开窗以通气,但不可使风直吹行者。最好新鲜空气之通道恰由行者身前横过。
4 上座前应于座近处备好痰盒、毛巾、衣服等应用物,供吐痰、擦汗、修后换下湿衣等用。足部跏跌宜以毡子盖好,以防受凉,转成风湿。
5 出气要尽,才有空间可再吸入,且吸入时才不会体内作响。但气出时当观如米之形,由细渐粗,而后再趋细,以免过度出气。出气时收腹。最后出气时,应修散气,即全身由小动渐至大动,将气散布全身毛孔而出,两手散动,双跏亦随之散开。口中出气,可闻微声。其他时候不宜修散气,以免耗损元气。
6 金刚诵路线繁多,但非条条皆必修,视实际情况显示那一部分有气上之毛病,方修该路线。此外,每一路线皆有上行与下行两方向可修气,故实修上其路线数为加倍。
7 修气必先有九次第定之基础,才能使观想明显、坚固,而后气才能随观而行。
8 修气时觉有痰,可忍则忍,不可忍则吐出,重新吸气,总以自忖不出毛病为忍痰之限度。有屁则气出后放之,再接修下一口气。
9 左脉之气下行,因配合罕点白菩提之下滴,故观为白色。右脉之气上行,因配合拙火红菩提上燃,故观为红色。中脉则观为蓝色。
10 修佛风时,唯观吸入之智慧气为白净,呼出之业劫气为黑浊。修二灌之气功,则分观如下:上方为绿色风气,下方为黄色地气,中心为蓝色空气,近鼻楔为白色水气,靠外为红色火气。
11 修转腹时两手仍需撑直,勿因转动而使身躯松落。
12 修完时出汗,不可马上洗澡,或喝冷水,否则恐出大毛病。宜擦干,并待汗停。
13 下座后宜经行片刻,方做他事。若立即饮食、大小便、坐卧或体靠物,皆不宜。
14 平日行路可修中住气,将小腹保持微挺。综上所述,可知修气细节十分繁多,一不注意,即出毛病。
五 修气功之宜忌
1 修气功者宜使全身皮肤与外界接触呼吸,故不可穿不透气之橡皮质、树胶质或尼龙质的衣服,可穿丝质、真皮毛的衣服。不当以皮毛取暖,使拙火力无由自展,故修气者多不穿皮毛衣,此为练习增强拙火。
2 修气功有相当程度而进修拙火者,不宜吹火,故灭烛只可以手挥之,亦不宜近火。
3 修上行气觉有不适,应即停修,改修中住气,以助气之平复。
4 修气行者未能一口闭足两分钟以上,则不易保持明点。最好断绝房事,以专修气功。因气力增强,而所漏必增。若不能全月断之,当于密轮气行时及顶轮气满精充时,各有六天,决定戒除。出精时眉间观一正三角,尖向上,内有文殊菩萨,如此可能减少漏失。
六 修气功姿势之要点
1 七支坐,普通多不能双跏,此点在三、四十岁者宜努力吃苦练习,可以成功。如不肯吃苦,永不会成功耳。愈老愈难,年轻及早努力。儿童不妨先教他试行,可事半功倍,女子则不必。
2 两手各以拇指压其无名指(即第四指)接掌处,再从外握紧,结此印可防散气,并表压伏无明。《道藏》上常见有所谓握固者,即指此也。二手握固,随时皆当如是。即在睡眠、行路中,亦如是,可以使精力集中。至若无名指,在佛家则谓此处乃无明气脉之所经过。压之,可以减免无明,至少有心理上之准备也。道家则不取此义。
3 弯曲手腕与肘端关节,手背向下压于大腿接近腹下处。由此可以撑起胸膛。如身短手长者,则压脉外之腿部,以撑直身躯为度。如此可使左右二脉挺直,而使气易趋入中脉。
4 吸气时身体勿动,只有气向下去,行者只依观想吸气。
5 舌抵上顎,使气上行入中脉,道家称为搭天桥。
6 吸气时,如背部有病,或不条直,或太向前低垂,身体当略向后仰,以能吸入为要。
七 气功应用法数则
1 上行气太盛时,必致头痛、牙痛、失眠,可于眠时观左脚心有一黑点而定于该处,则立即使气下行渐致平复,而得入眠。
2 饭后小睡,观全法界之红、白菩提皆化智气,充满全身,使体内食物亦变成红、白菩提。心不思善恶,宽坦而住,即住大手印明体,故有旷野陈尸定。
3 做五体投地之大礼拜,必先曾修宝瓶气,住气拜下,起身时方出气。未修气功之行者,则不可用五体一时投向地面,当用木板,渐次推进。
4 贡噶师祖之口诀:补也气功补,医也气功医。
5 移动体内之痰使之早出之法:
① 初习气功者,修瓶气而后转腹。
② 已得中品以上之证量者,先由下而上分转五轮,再由上而下分转四轮,必降至脐轮,然后散气。
6 肚中暖气自发,乃拙火增长之相,应观收入中脉。拙火最好观于会阴处,形如火焰,其尖向上;为防遗精,亦可提高观于脐轮中心。
本文摘录自《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作者: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