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庚四、悲成熟相:
自慈见他苦,劣心尽断除,
胜进众尊身,悲他成熟相。
我们都认为自己有一些大悲心,但是大悲心到底成熟没有呢?我们要观察。
“自慈见他苦”,这是讲大悲心成熟的因缘;“劣心尽断除,胜进”,这是大悲心的自性,“众尊身”是大悲心的作用,每一个成熟相都用这三个方面来剖析。
悲的因“自慈见他苦”,首先讲大悲心的因缘、来源是什么呢?由于众生自己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佛性,所以自然而然会对众生有一种慈悯之心。
即使最野蛮的一些众生,也会有一种慈悲心,比如对自己的子女很慈悲等等。当我们看到一些可怜众生的时候,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悲悯之心,这就是悲心的因缘。
有时候我们去一些非常可怜的地方,比如监狱,对自己的修行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现在监狱里面的条件,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差,有些监狱还是很不错的,周围的有些学校都不如它们。虽然外面的硬件设施很不错,但是每个人都感受着内在的痛苦。一般监狱里面,基本上看不到笑容,有一种特别压抑的感觉。我演讲的时候,经常会讲一些玩笑,监狱里面的人就笑不出来;不管怎么给他讲,他就是笑不出来。有个别人不但不笑,甚至更生气,狠狠地瞪我一眼。那种时候,我经常感觉到,监狱里面很多的众生确实很痛苦,相似的悲心可以引发出来。
前一段时间,我们做慈善活动,当时特意请了城市里面的有些领导,专门来观看。我们平时帮助的学生家庭,家里真的没有什么东西。他们走访以后,好像整个态度都变了,觉得世间当中,还有这样贫困的人生存着。他们毕竟是有如来藏的,还是生起了悲悯之心。
本师释迦牟尼佛,发心选择在我们这个有争斗、有风险的娑婆世界的浊世弘法,所以我们以后弘法利生的时候,也不要只选择特别干净的地方、清净的地方。现在个别的一些大德,经常去一些条件比较好的、素质比较高的、各方面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度化众生。而对比较偏僻的地方、比较边远的地方,有些人就不太愿意去,其实这并不是很好的。希望我们弘法利生的时候,尽量找一些苦难的对境,也许对你个人的修行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自慈见他苦”,慈悲心的因缘。
悲的本性“劣心尽断除,胜进”,第二个慈悲心的本性是什么呢?我们在修悲心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心,一定要想到让别人从痛苦当中获得解脱,要有这种大乘的、超胜的心态。
《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讲悲无量心的时候讲,从度一个众生扩大到度很多众生,从消除暂时的痛苦一直到消除究竟的痛苦,这样的话,我们的心越来越扩大,从资粮道、加行道、从一地到十地,修行的境界越来越超胜,这就是所谓的大悲心的自性。
我们的大悲心,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水平上。十年前来的时候“我对众生有悲心”,现在还是“我对众生有悲心”,一点进步都没有,这说明大乘修得不是很好的。刚来的时候,我们的悲心,是一个相似的、对个人的、对个别的、做一点简单慈善的心;越修越好以后,就扩大了整个范围,对所有的众生,包括对自已怨恨的敌人,都有悲心,这就是大悲心的自性。
实际上看看我们相续当中的大悲心,与大乘的大悲心相比,只能算是比较相似的大悲心。
悲的作用“众尊身”,修大悲心最后变成什么样呢?具有大悲心的身份,在所有的人天当中,是很光荣的、很了不起的。具有大乘大悲心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他的身份是众尊身,在所有的群体当中,他是最高尚的一种身份。
在《大丈夫论》[注2]当中讲,有功德的泪水有几种:一个对尊者和有功德的对境,产生信心的时候,留下的眼泪;还有一个,看到特别可怜众生的时候,产生的眼泪;第三个就是自己做大布施的时候,留下的眼泪,这是非常欢喜的。在大布施成功的时候,非常欢喜。
“悲他成熟相”,我们在世间当中,看到各种各样众生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对他们生起一种悲心。生起悲心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通过闻思已经知道了取舍善恶,而这些可怜的众生,的确非常盲目,远离善知识,不知善恶因果,整天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在世间当中,这应该是最值得悲悯的。
《大般涅槃经》里面讲过,“众生无明冥,不见烦恼果,常造诸恶业,不得安隐眠”,世间当中的众生特别可怜,他们经常被无明烦恼覆盖,根本不知道贪嗔痴烦恼所造作的、特别严重和可怕的果,正因为这样,他们无恶不作,日日夜夜造作各种恶业,今生当中得不到快乐、得不到平安、平静的睡眠,来世的究竟涅槃,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得不到的。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面,讲了众生很真实、很现实的情况。学习大乘佛法的道友,自己也看看。你在山沟里面、在佛学院,或者在学会的一些特殊群体当中,受到了很长时间的很多的大乘教育;当你走出来、走进社会的时候,的确有这种感觉。
有一次我在北京隐藏式看病,在那里待了大概半个月吧,从住房到病房之间有一段路,有时候走人行道、有时候坐地铁。我走路的时候,没有碰到过熟悉的人,感觉所看到的路人,言行举止都在造作恶业,或者处于特别无记的、特别散乱的状态。我每天走来走去,觉得城市里的这些众生好可怜。懂得善恶因果的人,很少。他们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实用真正的智慧来观察,都是如梦如幻的。
在佛学院的时候,没有这种感觉,每个人都在修行善法,在造善业方面做得多一点,也许我们的世界比较特殊吧。
当然如果你是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信不信,由每个人自己选择,都是可以的,完全是自由的。
相续当中有慈悲菩提心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身体,值得人天赞叹、供养、顶礼;如果相续当中都是自私自利的话,哪怕扮演的角色再庄严,对众生和对自己也不一定带来利益。
这是讲的第四个悲心的成熟,下面讲第五个安忍的成熟、安忍的成熟相。
师念藏语传承。
这个电脑有时候稍微碰一下就全部跑了,这时候要念咒语。电脑不好的时候,你们就念“嗡嘛呢巴美吽”,一下子就好了,知道吧。不会修电脑的人,念三个“嗡嘛呢巴美吽”,马上恢复;如果不行的话,说明你自己没有信心。(众笑)
(师与弟子用藏语对话)我们以前读过甘孜“稀饭”(师范)学校,我们以前读的师范学校,有很多老乡看不惯我们,经常说我们是“稀饭”学校。他是甘孜来的,我以前在甘孜读过。师范学校,“稀饭”学校。(众笑)
庚五、忍成熟相:
自坚抉择修,恒耐寒等苦,
胜进喜乐善,许忍成熟相。
安忍有它的因缘、它的自性、它的作用,也有这三个方面。我们修行佛法,一定要有安忍。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要有一种坚忍;我们利益众生的时候,更需要这种坚忍。如果没有坚忍的话,修学是不能成功的。不仅仅是学佛,世间当中的任何生活,都需要一种坚定的忍耐之心。
忍的因“自坚抉择修”,这里讲安忍的因缘,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自坚”,每个人都具有如来藏种姓,对善法自然而然有成熟的意乐,慢慢慢就可以坚定地忍耐一切痛苦,每一个众生都有这个种子。
每个人并不是那么脆弱,脆弱不是种子,坚强是自性的种子,每个人自身具有忍耐之心,这不是受到后天教育才有的,而是自然而然拥有的自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是“抉择修”,通过闻法之后,了解了一些道理。
比如说我们学习大乘佛法之后,“哇,冤冤相报何时了?没有什么意义,我不应该对别人以牙还牙,我要修安忍”;我们修持空性法之后,“哎呦,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吵什么架啊?没有什么意义,吵架者是空性的一个显现,被吵架者也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吵架、打架?全是空性的”;通过空性也好、通过因缘也好,或者修行大乘因果法门之后,“哎呀,别人害我,是正常现象。我肯定曾经害过他,所以算了,我不与他计较了,我今天让着他,就忍耐吧;我饶他一命,就算了,我不理他了,不生嗔恨心”。
这些叫做什么呢?后天抉择修的安忍方法。
这两种方法是安忍的因,有些人生来修安忍就很好,如来藏这种习气,能自然而然呈现;有些人在这方面稍微弱一点,但是后来通过学习大乘佛法,而能够安忍了。
以前我们学院刚开始的时候,大概二十年前吧,汉族人是很少很少的。有一个汉僧经堂,人很少很少。当时有两个出家人为了争座位而有点吵架,后来一个出家人生气了,说:“如果我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话,按照我原来的脾气,今天肯定揍你”。这是他在课堂上说的,真的,对当时的场面,我记得很清楚。他一边这样说,一边看向我。我那个时候已经听到了,我就看他们在做什么,“我如果按以前的脾气,肯定揍了你。”那个时候人很少,不像现在这样。(众笑)
这种就是抉择修,知道吧,是大乘安忍的因缘。这个人以前脾气不好,按照以前的脾气,肯定会揍他、杀他;后来通过修行,有了正知正念,尽管很生气,但基本上有了控制能力、有了刹车。正在生气、非常危险的时候,嘎!马上刹车,还是比较不错的。(众笑)
这是第一个讲安忍的因缘。
忍的自性“恒耐寒等苦”,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可能感受到寒热、或者饥渴,或者经常遇到别人的打骂。
在修行过程当中,脆弱的人,从家里到经堂来听课,也是很困难的;我们学会里面很多脆弱的人,听了几堂课,就退下来了。我也说过,脆弱的人肯定没办法究竟的。不要说他们的修行究竟,连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的婚姻,都不会究竟。脆弱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什么事都会半途而废,这是正常现象。
修行确实需要忍耐之心,寒冷也好,或者别人的邪行、诽谤、不理解也好,都需要安忍。
忍的作用“胜进喜乐善”,修安忍以后,坚忍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功德超越一切。因为安忍修得很好的话,很多人会欢喜你。很多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你也能做到。
有一部经典叫做《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经的名字比较长,经里面说过,“能行忍辱者,见者皆喜欢,怨家舍毒心,皆生亲友想”,如果你真正修安忍的话,很多见闻你的人,也很欢喜。原来你觉得很不好的人,现在你也特别欢喜他了;甚至你非常怨恨的敌人,也逐渐变成了你的亲友、朋友。
在世间当中,忍耐心真的很重要。我想出世间的佛法,大家学得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最关键的,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如何交融、如何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的社会当中,这个特别重要。沟通能力比较差、交往能力比较差的人,即使你有崇高的智慧、强烈的悲心、或者贤善的人格,这些都有的话,但是你跟别人不能碰擦、跟别人不能接触,这样的话,你的修行不一定能增上。因为修行比较好的人,安忍心会比较强,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
如果你一个人独处,没有其他人作伴,你觉得很欢喜;如果是两个人相处的话,你觉得也很好;如果有三个人,你觉得三个人一起交流也是很好的;一百多个人也是很好的,不管有什么样的人,你都很欢喜。在你整个的生活当中,不管有多少个人,都不会有什么烦恼。
“许忍成熟相”,很多的烦恼是依靠人和事而产生的,最好能做到什么呢?外面各种各样的事,不会使你的心特别烦乱;外面各种各样人的言行举止,赞叹你的时候,你不会特别欢喜;诋毁你的时候,你不会伤心、痛苦,这说明你的心态是很好的。
刚才我来上课前,有两个学生到我家里,他们看到我年轻时的照片,一个学生说:“哎呦,你以前还是比较好看啊!”当时我心里比较淡定,没有生气、也没有伤心。另外一个同学马上纠正:“现在也可以!现在也可以!”如果有一些安忍能力的话,就像我一样的,也不伤心、也不生气。(众笑)
下面讲智慧、锐智,看一下智慧成熟没有。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六、锐智成熟相:
报净念闻等,尽知善恶说,
可生大智慧,锐智成熟相。
我们的智慧成熟没有呢?智慧成熟也有它的因缘、它的自性、还有它的作用。
慧的因“报净念闻等”,智慧成熟的因缘是什么?我们今生当中的智慧成熟,实际上是前世的异熟果报。前世的异熟果报成熟以后,体现在今生当中的身体上面。比如说,有些人生来就很有智慧,自然而然能记住所学的知识,像获得不忘陀罗尼一样;而有些人怎么样学,也是不行的。从小学开始读书,自己就感觉到“我成绩不行”。你为什么成绩不行呢?因为前世的异熟果报。
可以这么讲,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是智者,没有人想:“我很喜欢自己是愚笨的人”,可能除了极个别人以外,没有人这样想。
我们的很多智慧不能完全体现,应该是前世带来的各种因缘。我们如果有前世清净的异熟果报,那么即生当中,就会不忘失正念。
《三宝感应要略录》[注3]是宋朝时候的一本书,收在《大藏经》里面,这里面讲过一个阿罗汉的故事。这个阿罗汉戒律特别清净,也特别爱修学,尤其特别重视戒律,他经常给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闻思、好好地受持戒律”。
阿罗汉说:“我前世是一只老鼠,当时我住在一个山洞里面,山洞里面有一个学戒律的大师正在闭关,每天诵一些戒律。由于我前世一直听着诵戒的声音,所以即生当中,一方面我对戒律很感兴趣;另一方面我的戒律很清净。他用自己的经历,给别人这样讲了。
人生当中的很多因缘,真的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我们的智慧,前世肯定有这样的异熟果报,和有一些不忘陀罗尼的因缘。有些人在老师讲完了以后,全部都记得清清楚楚。等一会讲考的时候,看看怎么样,有没有前世当老鼠的这种智慧。(众笑)
这是讲智慧的因缘。
慧的本体“尽知善恶说”,具足辨别善说和恶说。
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全知龙钦巴尊者,他具足无比的智慧,所以对他生起极大的信心;而这是一部世间的宣传片,它的语言没有什么值得信赖的。
有智慧的人,对善说和恶说、善语和恶语,能辨别清楚。这本书是佛陀的语言,那书本是一般世间的语言;而没有智慧的人没办法辨别,他觉得这两本书是同样的,“为什么你非要选择这本书啊?”
智慧的本体是能辨别,有智慧与没有智慧有着非常大差别。
慧的作用“可生大智慧”,依靠世间的正念,不断地闻思修行,可以产生圣者出世间的智慧。通过世间的智慧,可以产生出世间的大智慧。
“锐智成熟相”,锐智的因缘一定要讲前世,这个很重要;锐智的本体,是能辨别善恶说;锐智的作用,很多人世间的智慧比较不错的时候,可以再生出世间的智慧。比如说我们学一些世间智慧的时候,再闻思中观等一些出世间的智慧,那个时候,不仅仅了知世间当中的知识,还能了知更深的出世间道理。
看见世间当中的众生,的确也是比较可怜的,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智慧,连基本的取舍都不懂,更不要说超离生死轮回了。
在佛经《正法念处经》里面讲,“若人无智慧,如盲人闇处,则不厌生死,非法诤斗笼”,如果人没有智慧的话,就像盲人在闇处,不会对生死轮回生厌烦心,以非法的行为在诤斗的笼子里面一直流转。
希求智慧成熟,是要出世间智慧,而并不是世间一些简单的智慧,不是这样的,一定要出世间的智慧。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七、威力成熟相:
二善增二界,依能生果胜,
如愿成众尊,威力成熟相。
下面第七个是威力成熟相。
威力的因“二善增二界”,主要的因缘是行持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相当于是种子。在我们的阿赖耶上面,开始种下种子了。
威力的自性“依能生果胜”,种子种下来以后,最后能产生非常殊胜的圣果,这个是威力的自性。威力的自性是什么呢?有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种子,依靠它们能产生大乘佛法的智慧和悲心。大乘佛法出世间的很多功德,可以产生,这就是威力的自性。
威力的作用“如愿成众尊”,如果有了成熟的威力,就能够随缘地、如愿以偿地利益众生。想怎么样成熟众生、利益众生,都非常方便。
“威力成熟相”,利益众生、度化众生,需要有一种因缘,这种因缘就是积累资粮;有了资粮后,就有了殊胜的威力;有殊胜的威力后,才可以度化众生,才可以成熟许许多多的众生。如果你没有积累资粮,也没有好好闻思的话,度化众生可能有点困难。
有些人刚来的时候,听到一些大乘佛教的功德和利益,“我要马上去度众生,我一定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说起来的是,(师模仿戏语,方言)“无量无边的、无量无边的......”
有一个甘肃那边的人,他经常给我讲,“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五量无边的.....”你要想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没有积累因的话,那么这种威力就不一定成熟。
“无量无边”,有甘肃人吗?怎么说的?(师模仿戏语,方言)“无量.....”好吧,不讲了,不然,甘肃人不高兴,就不好了。(众笑)
这是威力成熟相。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