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36-46笔记(1-3)
入菩萨行论=甲一、论名+甲二、论义。
甲二、论义=乙一、入造论之理+乙二、所入之自性+乙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丙二、入者之意乐(1-3品)+丙三、趋入之方法。
丙三、趋入之方法=丁一、戒律+丁二、安忍+丁三、精进+丁四、静虑+丁五、智慧
丁一、戒律=戊一、不放逸+戊二、正知正念
第4品不放逸
戊一、不放逸=己一、略说(163)+己二、广说+己三、摄义(205)
己二、广说=庚一、谨慎修学所修+庚二、谨慎所依暇满+庚三、谨慎所断烦恼。
庚一、谨慎修学所修=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166)+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辛三、教诫不舍菩提心(174)
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壬二、失毁利他行为(172)+壬三、阻碍解脱(173)
壬一、异熟果堕恶趣=癸一、真实宣说(169)+癸二、彼之合理性(170)+癸三、遣除诤论(171)
庚二、谨慎所依暇满=辛一、暇满难得(176)+辛二、未得之过患+辛三、得后不勤而舍。
辛二、未得之过患=壬一、真实宣说+壬二、彼之依据。
壬一、真实宣说=癸一、堕恶趣不行善法(179)+癸二、不得善趣(180)
壬二、彼之依据=癸一、教证之依据(182)+癸二、理证之依据(183)
辛三、得后不勤而舍=壬一、略说(185)+壬二、广说
壬二、广说=癸一、思维愚笨之果报(187)+癸二、呵责彼本体(188)+癸三、观察彼因(189)
庚三、谨慎所断烦恼=辛一、观察所断烦恼+辛二、生起断除欲乐+辛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204)
辛一、观察所断烦恼=壬一、思维烦恼过患+壬二、作意烦恼非为所依(196)
壬一、思维烦恼过患=癸一、非理损害(193)+癸二、作大损害(194)+癸三、教诫切莫依止烦恼(195)
辛二、生起断除欲乐=壬一、披上断惑盔甲(198)+壬二、莫因痛苦而厌倦+壬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203)
壬二、莫因痛苦而厌倦=癸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200)+癸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201)+癸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202)
160、甲二乙二丙三、趋入之方法
161、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戒律
162、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不放逸)分三:
163、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一、略说;(第36课)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164、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广说)分三:
165、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谨慎修学所修)分三:
166、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第36课)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167、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分三:
168、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分三:
169、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真实宣说;(第36课)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170、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彼之合理性;(第36课)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171、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三、遣除诤论。(第37课)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172、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失毁利他行为;(第37课)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173、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三、阻碍解脱。(第37课)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174、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一辛三、教诫不舍菩提心。(第38课)
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
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175、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谨慎所依暇满)分三:
176、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暇满难得;(第38+39课)
如值佛出世,为人信佛法,(第38课)
宜修善稀有,何日复得此?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第39课)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177、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未得之过患)分二:
178、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真实宣说)分二:
179、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堕恶趣不行善法;(第39课)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180、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不得善趣。(第39课)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
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181、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彼之依据)分二:
182、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教证之依据;(第39课)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183、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理证之依据。(第40课)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
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
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
184、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得后不勤而舍)分二:
185、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一、略说;(第40课)
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186、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广说)分三:
187、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一、思维愚笨之果报;(第40课)
若我已解此,因痴复怠惰,
则于临终时,定生大忧苦。
难忍地狱火,长久烧身时,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188、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呵责彼本体;(第41课)
难得此益身,今既侥幸得,
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
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189、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三壬二癸三、观察彼因。(第41课)
惑患无所知,何蛊藏心耶?
190、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谨慎所断烦恼)分三:
191、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一(观察所断烦恼)分二:
192、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一(思维烦恼过患)分三:
193、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一癸一、非理损害;(第41课)
嗔贪等诸敌,无手也无足,
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惑住我心中,任意伤害我,
犹忍不嗔彼,非当应呵责。
194、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一癸二、作大损害;(第42课)
纵使天非天,齐来敌对我,
然彼也不能,掷我入无间。
强力烦恼敌,掷我入狱火,
须弥若遇之,灰烬亦无余。
吾心烦恼敌,长住无尽期,
其余世间敌,命不如是久。
195、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一癸三、教诫切莫依止烦恼。(第42课)
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
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
196、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一壬二、作意烦恼非为所依。(第43课)
无始相续敌,孳祸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无惧?
生死牢狱卒,地狱刽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乐何能有?
197、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生起断除欲乐)分三:
198、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披上断惑盔甲;(第43课)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199、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莫因痛苦而厌倦)分三:
200、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癸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第44课)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201、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癸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第44+45课)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第44课)
战归炫身伤,犹如佩勋章。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第45课)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202、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癸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第45课)
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
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癫狂?
203、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第45课)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第45课)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第46课)
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204、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三辛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第46课)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205、甲二乙二丙三丁一戊一己三、摄义。(第46课)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行为学-入行论4品不放逸46笔记
1、吾宁被烧杀,或遭断头苦,然心终不屈,顺就烦恼敌。
我宁愿遭受熊熊烈火焚身的痛苦,让身体在火焰中烧尽无余,或者自己的头颅被别人砍掉,身体被切成一块一块的,但今生中遇到这样的正法非常难得,我一定要与烦恼相斗,不能在它面前倒下去,决不屈从任其摆布。
2、辛三、能断除烦恼而生欢喜: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普通的怨敌被驱逐出境后,仍然可以盘踞他乡养精蓄锐,待到自己实力雄厚、力量恢复之际卷土再来,再向你挑战报复。可是烦恼敌人不会这样,如果用智慧宝剑从根本上断除了它的种子,就像是烧焦的种子再不会产生毒果一样,它不可能再度复返的。
3、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住?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那么,如何断掉烦恼呢?应当用智慧的慧眼来断。通过慧眼来观察烦恼,它没有去的地方,也没有住的地方,本体、形状、颜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么会是对我加害呢?关键是我内心怯懦缺乏精进,如果具足精进,所有人都可以对付烦恼的。
4、(一)、胜义谛观察烦恼的方式: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
通过空性智慧来进行分析,烦恼根本不可能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可能住在外境上,不可能住在根上,也不可能住在境根中间或中间以外的地方,这样的话,烦恼又住在何处损害一切众生呢?根本不可能害众生。这是从胜义角度来分析的。
具体而言,在观察烦恼的时候,比如你正在生起嗔恨心,这时候可以分析,此嗔恨心是不是从对境怨敌身上产生的呢?根本不是。大家都知道,我对敌人生嗔恨心的时候,其他人对他生不生嗔恨心呢?不一定。如果怨敌身上有烦恼的本体,那不管是任何人看到他,都应该生起嗔恨心,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有。所以,外境的色声香味或者我们生贪嗔痴的对境上面没有烦恼。
那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面有没有烦恼呢?也没有。不管是按照小乘还是大乘的说法,每个众生都具足根,但是具足根也不一定产生烦恼。比如阿罗汉虽然具足根,但是他没有烦恼;菩萨入定时虽然具足根,但也没有烦恼;人死了以后,按照有些宗派的观点讲具足眼根、鼻根等,但这个时候也没有烦恼。所以根上并不存在烦恼。
根上没有烦恼,外境也没有烦恼,那烦恼会不会在根与外境之间呢?这也不可能。外境的敌人和我的眼根之间只有一个虚空,如果这个虚空是产生烦恼的因素,那任何在虚空中运行的众生都应该产生烦恼了。这也是与实际显现相违的。
除了根、境、中间以外,其他的山河大地或柱子瓶子是不是产生烦恼的因呢?也不可能是。这样一来,通过胜义智慧的观察,自相续中虽然有时候明明产生烦恼,但它确确实实没有实质存在。
有些人可能想:“前几天说烦恼无始以来居住在我们心里面,今天又说烦恼里里外外都不存在,这两句话会不会自相矛盾呢?”不会的。因为前面是从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烦恼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烦恼作害的对境也有。比如生嗔恨心的时候,有嗔恨心的对境怨敌,也有生嗔恨心的我,还有嗔恨心引发的谩骂别人、用扫帚或石头打别人的行为。(有些胆子小的人不敢打,中间往回跑,也是烦恼反面的一种象征。)所以说,世俗谛当中全部都有。而通过胜义谛的智慧进行观察时,一切决定是没有的,不仅仅是烦恼存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万法都是这样的。
有些人可能这样问:“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是由我执而引起的。我执的本体虽然像云雾一样不存在,但在没有认识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众生面前是无欺显现且一直不灭的。
5、(二)、世俗谛观察烦恼的方式: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在世俗谛当中,烦恼犹如幻化师所幻化的大象一样现而无有自性,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它,务必要消除认为烦恼无法断除的恐惧心理,为了生起无我智慧而精进。倘若我们为断除烦恼而精进修学,怎么会堕入地狱等处无意义地受苦呢?根本不可能。
所谓的烦恼根本不可能存在,尽管在世俗中它如梦幻、阳焰、水月般显现,但正当显现的时候,若用智慧眼进行剖析观察,它马上就会无影无踪。
外面这些现而不实的现象,虽然我们不破不立,看见别人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烦恼也好、解脱也好,都有种如幻如梦的感觉,既没有羡慕之心,也没有遮破之心。显现没办法破,但实际上都是假的,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境界,对幻化般的事物就不会有太大的执著,如此一来,相续中的烦恼一定会自然而然削减、灭尽的。
6、所谓的不放逸,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地调伏自相续,不生烦恼。其次要护持别人的心,上师如意宝在接近圆寂的时候讲过:“不要损害众生,一定要调伏自己的心,不要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上师的遗嘱,千万不能扰乱别人的心,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最后,自己的心应尽量从烦恼王国里摆脱出来,对治自相续中的一切烦恼,实在不能对治的时候进行忏悔,自己应该觉得非常惭愧。以上讲了观察烦恼的过患。
7、己三、摄义: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第一品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第三品讲了受持菩萨戒,第四品宣讲的是守持菩萨戒时不能随便违犯,一定要小心翼翼、谨慎护持,这就是不放逸。因此我们懂得这些意义后,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没有行持的话,就像身患重疾的人好不容易找到医生,医生诊断后开出药方,自己也取了一些药,结果却一点也没有服用一样,对自己的病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8、我确实非常感谢我们的上师,上师讲了《百业经》以后,我经常对因果特别害怕;讲了因明以后,知道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量士夫,他讲的任何法都是千真万确的;讲了《入菩萨行论》以后,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作为大乘修行人不可缺少菩提心;讲过《大圆满前行》之后,知道修行人一定要打好基础;讲了《上师心滴》等密法以后,知道通过祈祷上师,心的本来面目一定会有证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