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29-35笔记(1-2)
入菩萨行论=甲一、论名+甲二、论义。
甲二、论义=乙一、入造论之理+乙二、所入之自性+乙三、圆满结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丙二、入者之意乐+丙三、趋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乐=丁一、发心之功德(1品)+丁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戊一、总义+戊二、论义。
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戊二、论义=己一、加行+己二、正行(152)+己三、后行。
己一、加行=庚一、净化自相续+庚二、为利他而修心。
庚一、净化自相续=辛一、供养+辛二、顶礼(79)+辛三、皈依+辛四、忏罪(第二品)+辛五、随喜(第三品)+辛六、请转F轮(131)+辛七、祈请不涅槃(132)+辛八、回向福德。
辛五、随喜=壬一、随喜世间善(129)+壬二、随喜出世善(130)
辛八、回向福德=壬一、总回向(134)+壬二、别回向。
壬二、别回向=癸一、为患病者回向(136)+癸二、为饥渴者回向(137)+癸三、为贫穷者回向(138)
庚二、为利他而修心=辛一、总说布施一切+辛二、别说布施身体
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壬一、所施(141)+壬二、原因(142)
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151)
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癸一、无条件而布施(145)+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
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子一、总说(147)+子二、别说。
子二、别说=丑一、回向意乐具义(149)+丑二、回向行为具义(150)
己三、后行=庚一、连接文(154)+庚二、真实后行。
庚二、真实后行=辛一、令自欢喜+辛二、令他欢喜(159)
辛一、令自欢喜=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157)+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158)
12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五(随喜)分二:
12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五壬一、随喜世间善;(第29课)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13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五壬二、随喜出世善。(第29课)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13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六、请转F轮;(第29课)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13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七、祈请不涅槃;(第29课)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13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八(回向福德)分二:
13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八壬一、总回向;(第30课)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13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八壬二(别回向)分三:
13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八壬二癸一、为患病者回向;(第30课)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13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八壬二癸二、为饥渴者回向;(第30课)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13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一辛八壬二癸三、为贫穷者回向。(第30课)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13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为利他而修心)分二:
14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一(总说布施一切)分二:
14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壬一、所施;(第31课)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14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壬二、原因。(第31课)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14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别说布施身体)分二:
14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布施缘自己而造业之众生)分二:
14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癸一、无条件而布施;(第31课)
吾既将此身,随意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14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发愿成为利益之因)分二:
14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一、总说;(第32课)
愿彼缘我者,悉获众利益。
14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别说)分二:
14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回向意乐具义;(第32课)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150、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回向行为具义。(第32课)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151、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壬二、回向成为利众之因。(第32+33课)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第32课)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第33课)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152、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二、正行;(第33课)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153、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后行)分二:
154、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庚一、连接文(连接上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34课)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155、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庚二(真实后行)分二:
156、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庚二辛一(令自欢喜)分二:
157、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庚二辛一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第34课)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158、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庚二辛一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第34+35课)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第34课)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第35课)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159、甲二乙二丙二丁二戊二己三庚二辛二、令他欢喜。(第35课)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35笔记
1、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此颂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一方面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另一方面通过赞颂来了知菩提心的珍贵。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三有轮回长途中的众生可以歇息的荫凉大树。《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通过十三品的教言,让众生心性获得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中,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让众生疲惫不堪的心获得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中,通过宣说八种或十二种幻化喻,让我们疲劳的心性得以休息。传承上师的教言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休息的窍诀。在这里,寂天菩萨也说,无量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一直漂泊,整天被行苦、苦苦、变苦等三大苦为主的一切痛苦折磨着,折腾着,没有一个安歇的时候。假如相续中生起了珍贵的菩提心,从此之后就不会那么疲劳和痛苦了,菩提心犹如大树般可以令人得到休息。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也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的最好妙阶或桥梁。充斥着烦恼喧嚣的轮回苦海难以渡越,若没有像菩提心那样的桥梁,众生永远也到不了解脱的彼岸。
我们临死前最好不要失去菩提心,要经常这样思维:我的名声、寿命、财产不管如何增长,对今生来世也没有多大用处,真正有用的就是生生世世相续中有这颗善心。临死之前若没有退失菩提心的话,这是一切获得中最难得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此处是以桥梁来比喻的,实际上,《华严经》中用了220个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大家了知后,理当生起欢喜心。
2、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这里用太阳和月亮为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所谓的烦恼障,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就是吝啬等分别念,或者说是对解脱起障碍的心。而去除这种烦恼障的根本,就是这颗菩提心。
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让众生获得利益。阿罗汉通过宣说佛法引导群迷,具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所以断除烦恼障的根本因也是这颗菩提心。它就像东升的明月一样,能将烦恼障的所有热恼一并去除。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璀璨红日。所知障能障碍获得遍知佛果,属于习气的部分,它的唯一对治也是这颗菩提心。大家都清楚,菩萨的大悲菩提心不像佛陀那样圆满究竟,这就是因为细微的无明习气没有断除,因此菩提心是断除二障的唯一根本。
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到底是谁宣说的呢?寂天菩萨和龙猛菩萨并没有凭自力宣说,《入行论》第一个颂词也可以看出,佛陀没有宣说的教言,寂天菩萨也没有说。因此,有些教言书中讲,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萨也不能圆满宣说,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3、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不仅是断除二障的对治,它还是搅拌如来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
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菩提心。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过:“这样的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统统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
就像牛奶没有经过搅拌就不可能提取酥油一样,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只有通过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的搅拌,才能得到菩提心的精华。这种菩提心不仅是释迦佛教法的精华,未来、过去、现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成就的妙道,也唯一是依靠菩提心而得到的,它是一切法门中最珍贵、最精华、最好的醍醐。
4、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流浪在三有的路途中的众生都想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便能满足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愿。
5、辛二、令他欢喜: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在菩提心生起的今天,我于十方诸佛、金刚上师、住地菩萨前,迎请他们作为见证,宴请地狱、饿鬼、旁生、人间等一切众生作为贵宾。我请这些众生要给他们什么呢?就是究竟正等觉佛陀的无上安乐,以及暂时的人天福报和利益功德,愿所有的人非人等众生皆大欢喜。
6、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以上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讲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了菩提心的前行――积累资粮和断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只是生起菩提心还不行,以后怎样用正知正念来护持呢?下面从戒律度、安忍度直至智慧度一直讲下去,最后进行回向,这就是本论的全部内容。
一般而言,在藏传佛教中,前三品再加上最后一品,叫做“入行论四品”。这四品的颂词,每个寺院中乃至小僧人以上都要背,如果不能背诵全论,这四品也是必须要背的。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34笔记
1、发菩提的前提就是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身体、舍弃一切所贪执的财物、发愿回向自己变成利益众生的事物等,有了这些前行之后,我们于诸佛菩萨、上师面前接受了极为殊胜难得的菩萨戒。
2、己三(后行)庚一、连接文(连接上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这一颂主要宣讲为什么要生欢喜心,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它:
具有慧眼的智者,通过以上的前行和正行,已经获得了极为难得的菩提心,既然前行圆满、正行圆满,如果后行没有圆满的话,这样做事情不是特别的完美,所以结尾也要善始善终,令所发的菩提心得以稳固,且善根加以增长。
为了使菩提心在自相续中永远不退失,功德与日俱增、蒸蒸日上,我们要赞叹自他所做的一切善法。要知道,做任何善事一定要有随喜,要有高度的赞叹,否则这种心不一定能延续下去。诸佛菩萨始终赞叹菩提心的功德,原因也在这里。
3、壬一、因成办自利而生欢喜:
此科判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是“思维人身难得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而生欢喜心”,颂词是这样说的: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今世,我已经获得了如此的菩提心,确实是具有大福报之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得到了暇满人身,如今又投生在如来的家族中,真正成为了佛的意子[注1:佛子分为三种:佛的身子,即罗睺罗尊者;佛的语子,即声缘阿罗汉;佛的意子,即发起无伪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该颂所说的佛子是指后者。]。
4、第二个问题是说,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应当以不放逸的行为来使它稳固,不要让它不合理地消失了。颂词是这样讲的: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我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如来家族的事业,初中后都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行来玷污这纯洁尊贵的种性。
此颂词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以后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符合佛陀所规定的教规教义,以佛教的戒律守护自己的三门;第二、我们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加入了大乘佛教的行列,那么从今以后,我们的身份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了,一定要符合佛陀的事业而千万不能以非法行来玷污如来纯洁无垢的种性。
当然,受持菩提心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尽量舍弃自私自利的心态,全心全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所谓的如来事业。第二个就是千万不能以自己的恶行来玷污如来的纯洁种性。佛教是纯洁无垢的宗教。
5、下面讲第三个:用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难得: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就像一位双目失明、非常贫穷的盲人在废墟或垃圾堆中获得了价值昂贵的如意宝,这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同样,没有取舍智慧、犹如双目失明般的我,依靠积聚业和烦恼如同废墟般的身体,生起了像如意宝般的无上菩提心,该是何等的幸运啊!
这个颂词是将比喻和意义结合起来说明的。从获得者的角度来看,无始以来自己都是没有打开取舍智慧双目的失明者,能获得如意宝是极为难得的;从对境上看,价值连城的如意宝在大海或国王的宝库中可能会出现,但在垃圾桶或肮脏不堪的废墟里一般不可能有,这是对境方面的难得;从所获物方面来讲,获得一些嘉奖或得到一些财物,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获得如意宝的话,没有一点福报的人根本得不到,从所获物的价值上来讲,也是无与伦比的。应该从这三方面来分析比喻的涵义。
你若生起了菩提心,且没有遇到任何违缘,那么生生世世乃至获得佛果之前,就成为了具有解脱种子的大乘菩萨,已经踏上了菩提之道,从此以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6、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流转是无边无际的,而能摧毁众生死主的胜妙甘露,就是这颗菩提心。所谓的甘露,大乘法要中说是天人的甘露,天人在与阿修罗作战时,身体受伤后依靠甘露就不会死亡,服用后即刻得以恢复。后来释迦牟尼佛的妙法也有“甘露”之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也曾说过:“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妙法吾已得。”因此所谓的甘露,从出世间角度而言,就是指摧毁死魔,灭除了众生的生死;从世间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无上的妙药,即使病人已经奄奄一息,依靠它亦可重新康复。
在六道轮回中,能灭尽生死的就是这颗菩提心。我们不管是传讲者还是听受者、修行者,只要有了菩提心,从此以后就不用再步入漫长的轮回之道,故称之为甘露。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也是这颗菩提心。如果有了菩提心,就能远离这种贫穷,由于断除了自私自利,不会对财产或其他事物妄起贪执,内心就经常有满足感,根本不会痛苦的。或者也可解释为,菩提心能赐予众生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三解脱果位[注4:三解脱: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缺乏这种快乐的众生,依靠菩提心也能如愿以偿、得到满足。从这两方面来讲,菩提心在整个世间中,是唯一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犹如国王宝藏般的无上之宝,它是极其可贵的,我们相续中若生起了菩提心,就会变成真正的大福报者。
佛经中也讲了,积累资粮有几种对境,一是像佛陀那样的功德田,二是像父母那样的恩田,三是像可怜病人那样的悲田,我们若能以强烈的意乐,长期依靠这三种田来造善业,其福报功德是相当大的。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能尽除众生身心疾患的最胜妙药,还是这颗菩提心。世间上有很多疾病,要想治疗众生身体和心理上罹患的种种病症,也必须要依靠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八万四千病的根源就是贪嗔痴,由此导致风胆涎不调,所有的疾病才会出现。如果我们相续中有了菩提心,断绝了贪嗔痴的根源,所有的疾病自然会销声匿迹,所以菩提心是唯一的妙药。华智仁波切在有些教言中也说:“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汇集的醍醐,如同如意宝珠,有此则一切具足,无有此心,则不能证得等觉之位。”华智仁波切一生都赞叹菩提心,原因也在这里。
行为学-入行论3品受持菩心33笔记
1、未来的善根怎么回向呢?就是通过发愿的方式,将自己未来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功德提前回向。
2、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我愿生生世世变成赐予众生一切所需的如意牛,满足心愿的妙瓶、如意宝,成办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祛除一切疾病的灵丹妙药,出生所需的如意树。
如意牛:有关经论中记载,如意牛产于西牛货洲,那里的众生依靠它而生存;有些书籍里说,天界也有如意牛;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到,如意牛是在初劫人寿十万岁时,以众生福报而显现的一种珍宝,它的形状酷似牦牛,能产生犹如甘露般的乳酪,满足一切众生所欲,并养育人们得以维持生命。
妙瓶:在受用贫乏、欲得财物的众生面前,我愿变成如意宝瓶,自然出生用之不尽的财宝,令众生得到暂时安乐。
如意宝:佛教的一些历史中记载,以前有许多商人依靠智慧和能力,到大海里面取出真正的如意宝,给自己乃至整个国家带来圆满的财富。汉传佛教第一位前往印度的法显译师,在他的游记中说过:“到了末法时期,佛陀的舍利全部沉入海底变成如意宝,以满足众生的所需。”
现在一些高僧大德也被尊称为如意宝,如法王如意宝、托嘎如意宝、海外观音菩萨化身的上师,这些高僧大德们自己承诺,可以给他取“如意宝”的名称。缘起是什么呢?因为如意宝始终没有自我的分别念,完全都是满足众生。
明咒:我愿将来变成满足众生心愿的明咒,成办息、增、怀、诛一切事业。然而,有些注释里说,此处的明咒是指持明咒的上师或瑜伽士,他们通过等持力来持诵咒语,很容易帮助无量众生,当然这种理解也可以。在世间上,明咒的能力不可思议,按照密宗的教言,咒语跟本尊无二无别,不管是观世音菩萨也好,金刚萨埵也好,真正的诸佛菩萨,实际上就是我们口里念诵的这些心咒,除了这种语音的种性之外,没有其他的佛菩萨。因此,明咒是利益众生非常好的一种方便方法,我们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变成世间中力量强大的明咒来帮助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
灵药:我愿将来变成灵丹妙药,治疗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疾病。
如意树:有些大乘教言中说,天界中有如意树;佛经里面讲,极乐世界也有如意树;无垢光尊者说,所谓的如意树,在人寿九万岁时因众生的福报而现前,当时每个人一降生,就出现一棵如意树,人们把树果和树味作为食物,树叶作为衣服,这棵如意树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生存来源。初劫时的人类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多方面的生活需求,他们只要有吃有穿就过得非常快乐了。
3、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如同地水火风以及虚空恒时作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样,愿我也以众多形象作为无量众生赖以生存的因。
众所周知,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地水火风的范围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人类也好,旁生地狱也好,乃至整个外面世界,没有一个不涉及四大的,如果离开了四大,我们的身体、住处、言谈举止全都没有办法存在,在四大的作用下、在四大的范围中,我们才能够行动和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我像地水火风那样来帮助无量的众生,这种发心的范围是相当广大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虚空是周遍一切、无有阻碍,能让众生拥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地大的法相是坚实,它是一切众生生存的依靠;水大不仅仅是潮湿,它还有一种结合的作用,能令万物积聚不分散,呈现包罗万象、形态各异的事物;依靠火大,世间万物可以成熟,没有它的话,不可能有生长、发育、安住的现象,事物产生后马上就有消失的危险……。四大在整个浩瀚无际的宇宙界中起了不可言说的作用,万事万物都不离开四大。
4、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乃至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以不同的途径全部获得涅槃果位之前,我愿变成四大,依靠四大的种种界性帮助无量众生,成为他们生存的根本。
前面一颂主要是从空间上讲的,东南西北广大无边的范围内,四大没有一个不遍的地方。这里是从时间上讲的,世间上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涅槃,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愿我变成四大来利益他们。
5、前面讲了七支供,忏悔支是为遣除违缘,随喜支、供养支是为了创造顺缘;后来又讲了布施身体,目的是要去掉我执,获得真实菩提心的基础;现在要发愿帮助众生,以培养自己的利他心,这几个条件就是受持菩提心的前行。
我们首先要舍弃我执,真正生起要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来。所谓的菩提心,用世间上的话来讲,是一种高质量的思想境界,一般的容器是不可能容纳的,不清净的来源也无法产生。菩提心的来源是喜欢积累资粮、断除我执、愿意帮助众生的广大心态。
以上讲了菩提心的前行,下面宣讲正行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我想先把颂词的意义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然后传授一个菩萨戒。这次的传菩萨戒,对象不仅限于在座的各位,也包括通过电视网络及其他方法听受的有缘分、有信心的人。
那这种传授能不能得到菩萨戒呢?应该能得到。记得法王如意宝在美国时,他老人家看了一个敦珠法王“观世音菩萨”灌顶的录像,当时上师说:“我对敦珠法王有很大的信心,这一辈子虽然没有缘分见到他本人(当时第二世敦珠法王已经圆寂了),但我想通过电视也应该可以获得灌顶。”于是我们在场的人全部在电视面前跪着合掌,接受了这个灌顶。大家也很清楚,上师如意宝对很多传承及传统做法的要求非常严格,假如电视屏幕没有一点缘起和加持,他老人家是不会这样做的。鉴于这种理由,我现在依靠电视等方便途径来给大家传授菩萨戒,大家应该是会得到的。现在印度、台湾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一些人授戒、皈依,这应该是符合教理的。
6、己二、正行: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大家首先应该知道,往昔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动佛等十方如来是发过菩提心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无量菩萨也发过菩提心的。当然,大乘受戒和小乘受戒的目标不同,小乘受别解脱戒时,发愿“以前阿罗汉怎么样受戒,我们也这样受”,包括小乘的八关斋戒及比丘、比丘尼戒,全部是学习小乘阿罗汉的。而大乘的菩萨戒是要学习诸佛菩萨,他们在因地时于自己的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发下了利益无边众生的愿菩提心,同时在实际行动中又有以六度四摄来行持饶益的行菩提心,并且他们按照发心和承诺,根据自己的根基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圆满受持之后,各自获得了无上功德的果位。同样,我们今天也是向诸佛菩萨学习,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下非常殊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根据自己的根基,次第修持和学习菩提心的所有学处。
关于菩萨戒的学处,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的观点,要守持四条根本戒;如果是钝根者,按《大力方便经》中所讲,只需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即可。宁玛派的有些论师还说:依《妙臂请问经》的观点,学人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学修菩萨戒,根基好的人应该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条数则可以少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要受菩萨戒,必须先发这个心,没有发心而仅仅依靠一个仪式,这是得不到戒体的。因此,在圆满前行的基础上,大家现在一定要发这种心。
另外,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印度的海云论师与藏地的无垢光尊者都继承这种观点,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也说:“前译宁玛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得戒的。”
然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分开受的,自相续先获得了愿菩提心,然后再获得行菩提心。但依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种菩提心是同时得到的,二者有这样一个差别。
至于受戒的方式,如果自己因缘具足,遇到了精通显宗菩萨乘、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萨戒的大乘上师,则可以在上师面前得受;如果没有善知识,自己应陈设佛像、佛经、佛塔,在三宝所依面前合掌发愿,以此得受菩萨戒;如果这种条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间佛像和经函非常难找,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可观想十方诸佛菩萨,祈求三大垂念(祈请一切佛、十地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然后受持菩提心。总之,哪一种方法都是合理的,我们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天,我给大家简单地传授菩萨戒,你们首先要在心里想:“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从今天开始正式加入大乘佛教的行列,一定要受持菩萨戒。”一方面自己这样想,一方面大家共同观想在诸佛菩萨、上师面前祈祷。我念一遍,你们跟着念一遍:(三遍)
祈祷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上师弹指,观想自己得到戒体。然后上师念藏文回向偈[注:汉意:⑴戒律无垢染,具足清净戒,愿以无执戒,圆满戒律度。⑵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⑶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好!现在你们观想:从刚才那一刹那开始,自相续中已经获得了菩萨戒体。
7、明天我会给大家讲授,获得菩萨戒后应该怎样修欢喜心。由于我们的发心,现在的种性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刚才大家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所以在世俗中已经成为菩萨了,对此我们应生起欢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