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53-190笔记(4-16)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90笔记
1、如人数沐浴,或数入火中,如是虽极苦,犹自引为乐。
此比喻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就像一个人,为了清凉在冷水中数数沐浴,全身冰冷后,为取暖而去烤火,一会儿又觉得热,他再去洗冷水澡,可一会儿又觉得冷,再去烤火……这样反复不已、冷热交替,虽住于极端痛苦中,然而还自以为安乐。这是随便举的一个比喻。
第二种,有些讲义中说,如同胜论外道,为求解脱而用恒河水数数沐浴,以求净罪;或如有些外道,行持五火禁行或投身火中自焚,以求消除罪业。他们虽然承受着极端痛苦,却自以为乐,这种做法十分愚痴。
2、如是诸众生,度日若无死,今生遭弑杀,后世堕恶趣。
众生尽管如此痛苦,却好像没有生老病死之苦一样,依旧放逸度日。实际上,对每个众生而言,死亡阎罗卒一天比一天靠近自己,而自己就像夕阳落山一样,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可是许多人丝毫不觉,每天都睡得很香,放逸得很快乐,从来也不愿行持善法。这些愚昧众生,最终无一例外都要被死神夺去性命,大多数毫无自主地堕入恶趣,感受不可思议的恐惧痛苦。《月灯经》中云:“造诸恶业故,罪报常随逐,由是无明因,死多堕恶道。”
3、寂天菩萨讲到《智慧品》的最后,以总结的方式发愿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有两个方面,一是暂时利益众生,一是究竟利益众生。
4、辛一、愿安乐:自聚福德云,何时方能降,利生安乐雨,为众息苦火?
作为通达了空性的菩萨,或者作为闻思空性获得信解的人,在大悲心的催动下,会发下这样的誓愿:我什么时候才能从自己的福德云中,降下消除一切痛苦的安乐雨,让众生获得身心快乐,熄灭轮回的苦难烈火?
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大乘菩萨应该发愿把众生的痛苦接受在自己身上,而自己变成一朵祥云,降下雨水息灭他们的炽热,或者变成一棵大树,以凉爽的绿荫给他们带来清凉。
5、辛二、愿成利益之因: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于执有众生,开示空性理?
发愿息灭众生的暂时痛苦,并不能解决长远问题。从究竟上看来,并不能解决生死大事,所以我们应希求无缘的智慧资粮。
所谓无缘的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这两种资粮是智慧与福德双运,若没有圆满这二资,想要摄受别人、给别人传法有点不现实。如果有了智慧也有了福德,看到天下众生将不实的东西执为实有,就有能力给他们讲述佛法的空性道理。
其实宣讲空性道理是最好的妙药,以后你们转F轮时不要天天讲因果不虚,暂时而言,因果不虚是很好,功德确实特别大,但究竟来讲,拔除实执的唯一妙药就是空性,没有空性的话,很难以得到解脱。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9笔记
1、此生有何法,除灭散乱习?
对于无始以来串习的散乱实执,有什么办法可以断除呢?散乱分为外散乱和内散乱。所谓的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没有实义而忙忙碌碌,耗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对法理无法专注,一听课或者修禅定,就开始打瞌睡,对修法毫无兴趣等等。所谓的内散乱,指妄念分别始终干扰你行持善法,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解没办法生起来,实修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恶劣的分别念或胡思乱想,心一直不能安定。
自心尚未得到稳固之前,我们应当像前辈的高僧大德一样,远离世间八法为主的一切散乱。断除的方法,唯一只有般若空性。
2、此时魔亦勤,诱堕于恶趣,彼复邪道多,难却正法疑。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的娑婆世界中,魔众精勤地干扰我们,想方设法制造种种障碍。《现观庄严论》中讲了46种魔业,尤其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魔王波旬十分不高兴,每天都要对修行人射出贪嗔痴等五毒之箭。所以,在这个世道中,希求甚深法要时,经常出现违缘障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求的法越深,魔王波旬的干扰就越大。你获得一些空性境界,魔王以各种形象来危害你;你依止了善知识,魔王又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生邪见,扰乱你的相续……因此,我们希求正法障碍重重,原因就是无形当中魔众在干扰。
所谓的魔众,并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獠牙毕露的凶神恶煞,他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来改变你的行为,尤其是对修持正法制造障碍时,他什么形象都可以化现:有时候以电视的形象,让你的心一直散乱在这上面;有时候以恶友的形象,说一些巧言花语让你慢慢改变……
3、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讲了六种魔众的违缘:
第一、“舍弃上师依止诸恶友”,对有恩于己的上师随意舍弃,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恶友;
第二、“舍弃菩提进入轮回道”,不希求成办生死大事的菩提妙道,反倒喜欢造恶业,堕入轮回不得解脱;
第三、“舍弃自利表面行利他”,于己有利的闻思修行弃之不顾,而以相似的行为利益他众;
第四、“舍弃正法追求世八法”,舍弃正法,希求世间八法;
第五、“舍弃静处步入愦闹境”,舍弃寂静的地方,希求散乱,有些人本来在静处行持善法,后来把静处放弃了,房子也卖了,离开之后出现了很多魔障;
第六、“舍弃无二跟随相词句”,舍弃无二智慧而希求表面词句。
以上这些均是着魔的现象,修行人务必要励力断除。
4、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有些人可能认为:“虽然我邪知邪见较多,佛法的怀疑也很难断,但获得人身是比较容易的,即生中若没有修成功,来世还可以继续修。”
这种想法非常幼稚。正如前面所言,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的暇满人身,犹如盲龟值木轭般极其难得,尤其是信仰佛法的珍宝人身,更是难遭难遇。修共同加行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即生中得一个人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需要积聚许多殊胜因缘;就算得到一个人身,值佛出世也极为困难,在这个世间上,大多数时间都是无佛出世的暗劫,倘若这时候来到人间,连一声佛号也听不到。如今,我们遇到了没有隐没的释迦牟尼佛教法,依止了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善知识,拥有学习佛法的人身,这种机会非常难能可贵,有多少金银财宝、地位权势也无法换取。
当然,获得人身、值遇佛法后,依靠佛法断除贪嗔痴并不容易。现在很多人的相续没有融入法,虽然听的比较多,但实修实证的比较少,只是把佛法停留在口头上、词句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内心,这样一来,烦恼很难以断除。
当然,生起大悲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到可怜的众生后,自己的大乘佛性开始苏醒,愿意去帮助他们;还有一种是,只要证悟了般若空性,那么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是同时的,对众生不生大悲心的大乘菩萨是没有的。
5、壬三、颠倒执苦为乐: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
轮回虽然如此痛苦不堪,但众生因为极其愚痴,以四种颠倒束缚着相续,对此毫无察觉。因此,作者再次以感慨、悲愍的语气说:“呜呼!真是太可怜了!”
《正法念处经》中描述过六道的各自痛苦: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旁生有被役使和互相啖食之苦,人类有生老病死之苦,天界有放逸之苦,阿修罗有战争之苦。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8笔记
1、辛二、后世感受痛苦:虽数至善趣,频享众欢乐,死已堕恶趣,久历难忍苦。
众生虽然曾三番五次地转生于人间、天界、阿修罗三善趣,享受众多安乐,可死后仍会因恶业而堕落恶趣,感受漫长难忍的痛苦。
2、壬一、与解脱相违:三有多险地,于此易迷真,迷悟复相违,生时尽迷真。将历难忍苦,无边如大海。
三界轮回的众生,处境十分危险,上至善趣、下至恶趣,处处充满了堕落的险情,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受到引诱,很容易与解脱相违。轮回与解脱只在迷悟之间,众生与佛也是迷悟之隔。假如依靠善知识和佛菩萨的加持,当下认识心的本体,断除迷乱现象,这就是开悟。可是众生一直不了知,在噩梦中一直醒不过来,虽然诸佛菩萨通过各种教言唤醒我们,说一切实有的东西都不存在,但由于无明习气太过深重,始终认为所执著的对境实有,因此我们沉睡不醒。
没有开悟的茫茫众生,将会经历数不胜数的痛苦,此苦难历程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广大无边。众生没有通达无我空性之前,始终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不断徘徊、流转,一旦有了般若空性种子,就能摧毁轮回之根。
3、壬二、此相违难除:苦海善力微,寿命亦短促,为活及无病,强忍饥疲苦。睡眠受他害,伴愚行无义,无义命速逝,观慧极难得。
众生在三界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在苦海中很难以逃脱,有时候生起一点善念,如大悲心、信心、出离心,这种善心也极其微弱。善念虽然值得赞叹,但就像黑暗中的闪电一样,刹那间就消失了。因为外面的环境太糟糕、周围的人太复杂,我们凡夫人的善心极其微弱,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
暇满的人身,几十年一晃就过了,真正修行的机缘非常难得。我们短促的寿命,全部用来修行也可以,但小的时候天天玩,年轻的时候被世间八法所束缚,老年的时候又被迷惑控制住,一生为了养家糊口不断在忙碌,为了身心快乐而操劳,感受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众生还必须忍受饥寒、疲乏的痛苦,恒时遭受睡眠的逼恼。同时,自然界的灾难以及人类的疾病、危害也非常多。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7笔记
1、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证悟空性的时候,得失为主的世间八法都不存在。那么,在胜义中寻觅,人们所执著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在名言中,众生的迷乱面前,一切得失都存在,世人为了今生的快乐而患得患失、忙忙碌碌,是没有通达胜义空性所致。但若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论师的言教,通达了一切的本来实相后,万法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在这种境界中,谁是能贪爱的我?谁又是所贪爱的人和事呢?谁于此世死亡?谁已经出生?谁将在来世降生呢?谁又是亲戚与朋友?这一切的一切如虚空般不成立,既然如此,为何不与我(寂天菩萨)一同受持这样的境界呢?这个偈颂,是寂天菩萨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
本体空性中,一切相了不可得,世人特别执著的感情,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可是在名言当中,它伤害了无数众生,令其在情网中无法自拔,饱受煎熬和痛苦。佛经云:“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如同有些人造的箭刺伤了自己一样,我们自己贪执的东西,最后也会伤害自己。
当然,异性之间的“爱”,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就广义角度而言,所有的贪执都可以叫做“爱”。但在胜义中去寻找,能爱的人不存在,所爱的本体也不存在,人我也好、法我也好,在真性中都遍寻不得。“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前面也讲过,观察受果的过程中,现见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既然本体不存在,那为何不灭除对它的贪爱呢?因此,在真实义中,所谓的爱是没有的。
同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器情世界的成、住、灭也不存在。尤其是有情世界,无论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都不可能真实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就不可能有;如果这两者都没有,众生的死亡也就不存在,一切只不过是虚妄执著。
最后一句“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充分显露了寂天论师的无上甚深境界。在本论的开头,他说自己“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到了《智慧品》中间时,“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基本上已承认了自己的境界;到这里就更明显了,寂天论师劝导所有的可怜众生――整天要么贪执爱情、要么贪执亲友,对生死特别害怕,一听说地震来了就提心吊胆,宁可在外面露天淋雨,也不愿住在舒适的屋子里,这一群没有通达胜义谛的人,应该像寂天论师一样,受持一切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的境界。
2、辛一、今世辛苦维生:世人求自乐,然由诤喜因,频生烦乱喜。勤求生忧苦,互诤相杀戮,造罪艰困活。
对空性有所认识的人,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没有认识空性的人,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悲心。
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行为学-入行论9品智慧186笔记
1、麦彭仁波切极乐愿文:
珍巴奥华美巴功色所 导师无量光垂念
嘉瓦且杰特杰杰因德 如您所发菩提心
拉美向却巧德森杰得 我发无上胜觉心
给沃匝瓦杰涅吉巴南 所造一切诸善根
呢效得瓦坚杰央堪色 西方极乐刹土中
嘉巧且杰中德吉内将 生于胜王汝之前
拉钦嘉沃这杰秀巴根 一切广大佛子行
永色作波拉德欧杰纳 为欲圆满而回向
才德普玛塔德达波央 此生命终于净土
得瓦坚德贼得杰瓦当 刹那化生极乐界
珍巴奥华美吉隆丹内 导师弥陀授记已
作门央瓦塔热辛巴效 圆熟净德愿究竟
桑吉奥华美拉所瓦得 祈祷如来无量光
达给拉美向却森杰内 我发无上菩提心
给匝塔达得钦央巧德 一切善根皆回向
杰协欧纳哲巴辛吉洛 成就往生祈加持
2、壬三、故成立空性:自性不成灭,有法性亦无。是故诸众生,毕竟不生灭。
通过观察诸法的因、体、果三方面,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器情世界所摄的轮涅一切法,胜义中绝对不会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和毁灭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实有,就会有自性的生住灭,但由于不存在自性的生住灭,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幻泡影,故知诸法虚妄无实。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三时中毕竟不生不灭。不仅众生不生不灭,一切万法莫不如是。
尽管众生不生不灭,但在名言当中,因为存在分别妄念,故仍遭受无量痛苦,对其生悲心是合理的。《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诸法实相空性离戏,不可能有任何生灭,但众生由于妄执分别,其迷乱显现中还是有生有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还是会不断出现。我们不否认这种名言,但在真实义中绝对不可能有。
3、唐顺宗遇到如满禅师,就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禅师答:“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佛没有来也没有去,法身跟虚空没有差别,始终处于无心大空性的状态中。这是站在胜义的角度。
皇上不明所以然,再问:“不对呀!佛降生于蓝毘尼花园,转F轮49年后,涅槃于双林树下,怎么说是不生不灭呢?”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佛本来不存在,转F轮、示现涅槃只是在众生面前的迷乱显现,实际上就像《金刚经》所说,佛陀以法身来安立,法身不会有任何生灭。这样讲了之后,皇上有所感悟,从此之后对大乘佛法益加尊重。
所以,利根者仅听闻一个偈颂,也能通达佛陀无生无灭,或者众生无生无灭,或者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无生无灭。
4、辛三、成立之摄义: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
三界轮回的众生,被业和烦恼所束缚,在广大无边的苦海中不断漂泊。这些众生表面上看来实实在在,但实际上,他们的本体和外在的环境就像梦境一样虚幻。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而是如梦幻般的现而无自性,通过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胜义理论剖析,众生如同芭蕉树般无有实质。
既然众生如芭蕉,究竟观察时丝毫不存在,那涅槃与没有涅槃的本体就无有差别了。所谓的涅槃,即通过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示现解脱;而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着,不断在三界轮回中漂泊,叫做没有涅槃。在胜义中,世间的众生和出世间的圣者都不生不灭,龙猛菩萨在《中论》也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即为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在究竟胜义中,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佛陀与无间地狱众生本体无别,本性上的确如此。
我们通达离戏中观以后,对高低胜劣的包容心,会远远超过以前的狭隘主义。在过去,很多事情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但证悟了离戏空性之后,万法全部是一味平等对待。在这方面,无上密法有更甚深、更细致的教言,尤其是《大幻化网》中,平等清净方面有许许多多窍诀,以后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授。
5、寂天菩萨通过自己的智慧,将《中论》、《四百论》、《入中论》、《十二门论》等中的理论和大致推理融为一体,如果我们完全通达了,今后看《般若经》也好,看其他中观论典也好,都是很方便的。
诸法虽然是无生无灭,但没从迷梦中醒来之前,还是要想方设法遣除迷梦,按传承上师给我们留下的教言,将有相的福德资粮和无相的智慧资粮结合起来修行,这样才会成功。万法抉择为空性之后,不管是对法、对人、对任何事物,我们都不会有执著了。证悟空性有两个结果,一是平息世间八法,一是对众生心生悲愍。
6、己一、平息世间八法: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前面从因、果、体三方面抉择后,人和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若能对此有所感悟,一切执著均可遣除,这个境界就是平息世间八法。
此处的世间八法,跟其他论典的提法有点不同。此处所谓的世间八法,即1)得:证悟了空性的人,得到地位、名声、财富不会欢喜,了知一切如梦如幻,得奖只不过是在梦中得奖,也许显现上他笑一笑,实际上没有任何执著。
2)失:凡夫人失去亲人、地位、钱财就悲痛万分,由于没有证悟空性,不要说大的钱财,仅仅是钱包里丢了20元钱,也会伤心半天。而证悟空性的人,即使整个身体毁坏了,也不会为此而忧愁。很多高僧大德离开人间时,有漏的身体显现上生病、流脓,他也不会执著的,因为他知道身体如梦如幻,失去了也无所谓。
3)恭敬:成千上万个人对你磕头恭敬供养,你不会有任何执著。反之,若没有证达空性,几个人对你赞叹一下,你就开始飘飘然了。
4)轻蔑:众人百般侮辱你、谩骂你,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一旦你证悟了空性,这些语言就像刮风一样,对自己无丝毫损害。
5)痛苦、6)快乐:身体和心的快乐,凡夫人获得时控制不住,失去时又极其痛苦。7)忧、8)喜:各方面因缘具足时带来的欢喜心,饱受挫折打击时产生的忧愁心,都是没有证悟空性所致。假如证悟了空性,这些绝对不会出现。不但外境不会出现,内心中也不会出现。
总而言之,空性的力量不可思议,不要说世间八法不能动摇,甚至大自然的危害也对其无损。
7、当年月称论师在那烂陀寺附近的森林中修行,一天森林突然着火,火势很猛,似要吞没整个森林。见此情景,对月称有信心的人冲去救护,无信心的人跑去看热闹。到了森林中,一帝释天女现出半身,对他们说:“月称论师已超离了四大的损害,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你们不必担心!”但他们不听,径直前往欲看个究竟。当他们来到跟前时,见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烧光,唯独月称论师坐处完好无损。月称论师对大家说:“龙猛菩萨以无生的智慧火烧尽了执著之薪,月护论师亦复如是,而我月称也用无生的般若智火焚毁了一切执著的密林,证得了无生无灭、无来无去、如虚空般的大空性,安住于如是本体当中,地水火风等自然灾害无法侵害。”众人听后,对般若空性生起了异乎寻常的大信心,发愿随学无生的般若法要。
8、我以前也讲过苏东坡的公案,当年他在江北瓜洲任职时,与江南金山寺只隔一条江,他经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说道。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境界大有进步,立即提笔赋诗一首,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表面是赞叹佛菩萨,实则为自喻,说自己不为八风所动。写完之后,他很是得意,满心欢喜地派书童送往佛印禅师处求印证。禅师看后,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了回来。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的境界,急忙打开批示,只见上面只有“放屁”二字。他气坏了,当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没想到,禅师早就在江边等他了(也有说在寺院门口)。
苏东坡气势汹汹,一见禅师就劈头盖脸地质问:“我一直拿你当好朋友。我的修行境界,你不认可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怎么骂你呀?”他就把这两个字拿给禅师看。禅师见后,哈哈大笑,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也算是利根者,当下醒悟,非常惭愧。
9、在汉地论典中,世间八法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本颂与此略有不同,但意思完全是相同的。只有证悟了空性,才能得到八法吹不动的境界。退一步说,就算没有证悟空性,但若了知世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也可以断除很大的执著。《菜根谭》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可以说是古人的真实写照。当然,古人只不过看得破而已,真正的证悟空性、断除执著,并不如佛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