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要文》1章弟子法相笔记
1、《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甲一、前言+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甲三、第二章通达方便+甲四、第三章认识智慧+甲五、第四章善巧运用+甲六、跋
甲二、第一章传承法脉清净=乙一、传承清净+乙二、导师功德圆满+乙三、弟子法相+乙四、传承法脉清净之偏道
乙三、弟子法相=丙一、信心圆满+丙二、大铠精进+丙三、誓言清净+丙四、品行贤善+丙五、坚毅不挠+丙六、慷慨大方
丙一、信心圆满=丁一、1.信心既是信又是爱+丁二、2.圆满的信心坚定而普遍+丁三、3.为何敬信上师+丁四、4.如何敬信上师+丁五、5.如何增上信心
丙三、誓言清净=丁一、1.誓言清净乃解脱之根本+丁二、2.三乘戒律要点+丁三、3.忏悔的方法
2、弟子法相=信心圆满+大铠精进+誓言清净+品行贤善+坚毅不挠+慷慨大方
具器密宗弟子之法相:
信心乃解脱之种子;
视上师为真佛,三门无有藐视而恭敬,即摄聚窍诀之门;
三门不辞辛劳,欢喜承事,即成就之召唤;
欢喜信受上师教言并精进趋入修行,乃解脱之伴侣;
纵遇命难亦不违誓言、慷慨布施乃解脱之先导;
虽经年累月修行亦不急躁,仍具坚忍之大毅力持续修行,乃为解脱之根本;
严持戒律乃解脱之命根;友伴品性贤良,即解脱之身体。
修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者,应时时观察自己是否具备如是法相。若具备,迅速成办解脱即在眼前;若不具备,即应以不同方式创造。当自己法器圆满之时,传承清净、导师功德圆满之外缘一旦具备,即是成就时机。
3、信心圆满
上师瑜伽意为以外相显现之具德上师为缘,通过殊胜方便通达甚深智慧,最终证悟密相上师——心之本体。欲通达如是解脱之捷径道,唯一方便乃清净之信心。
如是对于上师三宝具足无伪坚固之信心,即解脱之种子。
信心即是大圆满的见、修、行、果,信心圆满即为大圆满。
信心即为根机,信心坚定者即为上等根机。
真正的信心乃自性之流露,故清净、普遍、平等,不随对境变化而动摇。
信心=净信+欲信+诚信
对初学者而言,信心就是信任佛陀教法、并愿追随佛陀教法获得究竟解脱的决心。此时的信心树立于意识之上,虽非圆满,但亦是趋入正法、开启解脱之门的钥匙。
4、信心既是信又是爱=既信又爱+是信非爱+是爱非信+非信非爱。
所谓“信”树立于出世间功德;所谓“爱”,树立于世间亲近的情感。
(1)既信又爱:弟子对导师自然流露出无比信任、尊敬、感恩、亲近之心。但这种敬爱、亲近之心,不染杂世间的贪嗔痴烦恼,故清净、广大。
(2)是信非爱:对某些具德导师虽有敬畏之心,但由于不具缘之故,生不起亲近心。
(3)是爱非信:世间之爱染,由于本身即为贪嗔痴烦恼之故,不具出世间功德。此时若不调伏,随顺烦恼漂泊,则易丧失对导师的信心,落入“是爱非信”的世间情感执著;若能认识自己过失而当下调伏,则能逐渐趋入“既信又爱”之出世间功德。
(4)非信非爱:针对怨敌——既不具出世间功德,也不具世间亲近的因缘,故非信非爱。
5、圆满的信心坚定而普遍
顺缘时信心满满,逆缘时与庸俗同道,此即凡夫之信心。
上师即已含摄依止一切导师之要义,具德上师及一切本尊功德原本圆满,然能否将其纳入自相续,完全取决于信心是否普遍。尚需了知,普遍信心乃以一法摄万法之窍诀,依止根本。
佛在何处亦不知,时时当生平等信。
6、为何敬信上师
以宁提金刚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抉择甚深意义,又不像下续部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未染破戒之锈、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视师为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即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上师乃一切加持之来源,胜共悉地之根本,遣除违缘障碍犹如日月驱散迷暗,故无上密法以视师如佛之虔敬心契入,见、修、行、果不离上师。若师徒相应无二,上师之加持如满瓶倾倒,弟子刹那成熟解脱。因此,依止上师、修持上师乃无上密乘之甚深心髓。
信心如同抓取食物之手,信心有多大,纳入心相续的加持就有多大;信心一如门扉,诸佛菩萨之加持周遍法界,然我等能得到多少加持,完全取决于信心之门敞开多少。
7、如何敬信上师
要做到将上师视为佛陀,必须在思想上了知五点,行为上做到一点:第一、了知上师是佛;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恩德超胜诸佛;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第六、做到视师为佛而以三欢喜承事。
8、依众生内心清净程度而安立外内密三种上师相应法:内心稍微清净时,为外相上师相应法;内心比较清净时,为内相上师相应法;内心达到圆满清净时,为密相上师瑜伽。
9、以了义之见,上师之意乃心之本体,无论证悟与否,即为本来清净之佛陀、永恒稳固、无有迁变之佛陀法身。基果无二无别之佛陀法身的妙力或者游舞显现出空性影相的上师身语意无尽庄严轮,是真正的色身。色身之本体为法身,法身的显相为色身,二身无别之大平等性或双运金刚持、普贤如来、金刚萨埵一切部和坛城之遍主周遍有寂的大智慧就是佛陀法身。
上师是一切皈依境之总体。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聚集外三宝。总集加持之根本(上师)、赐胜成就之来源(本尊)、一切事业之主尊(空行、护法),为内三根本。具备密意不动之法身、无遮显相之报身、事业无勤之化身,为密三身。
10、密宗三昧耶戒=守持誓言+无守持誓言。
守持誓言指的是:共道密乘所授之十四条根本戒、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依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
倘若证悟般若波罗蜜之见解,名为无守持誓言。
然对于尚未成熟圆满如是境界之弟子,应护戒如目,于敬信中时时行持,此乃护持解脱要道之真正铠甲。
11、誓言清净乃解脱之根本
修持大圆满者可分上中下三种根机,然无论何种根机,皆未离清净持戒。
11、1上根弟子座上证悟法性,且达到昼夜一如之境界,乃受持无守持誓言,无需经过中阴,即生成佛;
11、2若座上已证悟,然座下仍具细微散乱者,其于外隐没次第五根断绝时,于第一本净刹那解脱成佛;
11、3若于大圆满见解已达到觉受境界,平时犹励力护持见解,且持戒清净及多行善事,亦可于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后,尽灭贪嗔痴所生之八十法,趋入闷绝后苏醒,即现意识融入虚空之大光明境界,于数个禅定夜(从安住到起现妄念为一个禅定夜,至于安住几个禅定夜取决于既往禅定见解)而现证菩提,此为第二本净解脱。
11、4若于大圆满见解仅具了知者,如《三句精要本论注疏宝藏库》中云:“若了知明空不二之见解,且守持清净戒律并励力行善者,于转生中阴时,即得化身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质疑。并于西方极乐世界中修持五百年令智慧辗转增上,获得永恒安乐。”
由此可见,只要持戒清净,对于禅定具备一定见解,解脱指日可待。若未持戒,口头空言之了知见解,即无实义,获得善趣亦无把握,遑论解脱!故清净持戒乃为解脱至要。
12、三乘戒律要点
上师瑜伽导修仪轨观修之主尊——我等大恩上师如意宝之衣饰为“身着三乘三袈裟”,意为大圆满上师瑜伽乃圆满三乘戒律之妙法,故修学上师瑜伽者应清净护持三乘之律仪。
(1)小乘
别解脱戒具体行持为:内心护持出离心,行为从三皈戒直至比丘戒的所有学处,均作严谨护持,在家居士亦相应持守所受之戒。
声闻乘认为若违犯一次根本堕罪,如同瓷器破碎一般无法恢复;
(2)大乘
相对于以护持身语为主之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则更注重护持内心。修行者内心护持愿菩提心,外则依行菩提心之六波罗蜜而行持,并且据所受菩萨戒,分别护持甚深见派(龙树菩萨传承)及广大行派(无著菩萨传承)的菩萨戒学处。
大乘则认为破菩萨戒如同珍宝用品破碎后可以修补一般,依靠他缘善知识可以酬补菩萨戒;
(3)密宗
密宗见修行果乃佛法之极顶,故其行持自然含摄下乘教派之一切要义,戒律亦然。密宗弟子所受持自宗之三昧耶戒,其中亦圆满摄持小乘别解脱戒与大乘菩萨戒。而上师瑜伽乃大圆满无上窍诀法,故行者除护持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外,还需护持由上师三门而支分的大圆满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与二十五条支分誓言。
复次密宗三昧耶戒重在见解,除了护持如上行为,尚需净观五种圆满,依五种净观方式强力改变众生不净之显现,最终圆满诸佛之果位。
信心清净,则一切显现无非净相,自然不会导致犯戒、违誓等过失。1若行者对上师有信心,明观上师与金刚持无别,就不会诽谤或欺骗上师;2对法生起信心,就能依止教言调伏自相续,不会诽谤自他宗派或舍弃正法;3对道友有信心,净观为菩萨圣众,就不会以烦恼心分别自他之贤劣,甚至心生嗔恚;4自心清净,所处皆为刹土,就不会将是非贤劣之显现归咎于外境,妄生分别执著之念;5对众生本具如来藏功德生起信解,就不会舍弃众生及菩提心,或诋毁自身及他人等。
密宗认为失毁密乘戒则好似稍有凹陷的珍宝用品,自己依靠本尊、密咒、等持立即忏悔,完全可以无余清净罪障。
13、触犯誓言因
触犯誓言涉及四因:对境、思想、方式和究竟。于密宗根本誓言而言,对境为金刚上师和道友;思想指违誓之人神智清明;方式是身语意三门造业,殴打、诋毁金刚上师或道友;究竟指金刚上师或道友被殴打或听到诋毁诽谤之词。如是圆满上述四因者,称为破根本誓言;仅具备一因、二因或三因者,称为犯根本誓言。
14、破犯誓言至发露忏悔时间
若隔一座,称为越座;越座之堕罪,需具四力念诵二十一遍金刚萨埵百字明和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来忏悔;
若隔一日,称为违背;违背之堕罪,必须依会供忏悔;
隔一年,称为失坏;失坏之堕罪则需将自己所有财物供献三宝而忏悔;
隔两年,称为逾越;逾越之堕罪,需布施自之身体或深爱之妻儿,方能忏悔;
隔三年,称为破烂。破烂之堕罪,需舍弃自之生命方能忏悔清净。
出现破犯誓言之显现时,应第一时间收摄身心,立即忏悔,绝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气而拖延。
15、忏悔必须具足四力
应立下誓言:每日念诵二十一遍金刚萨埵百字明和一百零八遍金刚萨埵心咒,亦可依《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十四根本堕罪忏悔颂》而每日忏悔。
忏悔必须具足四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和现行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外所依对治力是观修金刚萨埵,其本体为信心;内所依对治力为皈依、发殊胜菩提心、生起大悲心。
厌患对治力的本体是对既往所做恶业之悔心;
返回对治力的本体是戒后心;将忏悔作为自己犯错的借口,犯了忏、忏了再犯,如是由于不具备戒后心的缘故,使忏悔徒具表相,失去了原本的功德,
现行对治力的本体是对正法的希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