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20(263-268)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
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壬一、略说本体(262)+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壬三、摄义(268)
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癸一、苦谛之四相(264)+癸二、集谛之四相(265)+癸三、道谛之四相(266)+癸四、灭谛之四相(267)
2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一、苦谛之四相;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无量…
2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二、集谛之四相;
…无二边,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慈等…
26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三、道谛之四相;
…及空性,证得佛陀性,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26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四、灭谛之四相。
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
26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三、摄义。
是道智刹那。
2、我们在学习《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现观庄严论》、中观等大小乘教言时,经常会遇到见道的十六行相,这是佛教中比较关键的一个专用名词。
智慧可分为十六种不同的行相,又可归摄于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有四个相。
以苦谛的四相为例,《俱舍论》等论典中是这样解释的:缘欲界苦谛的智慧有两种(苦法忍、苦法智),缘上两界苦谛的智慧也有两种(苦类忍、苦类智),这四种智慧的对境就是苦谛四相。
3、癸一、苦谛之四相: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无量…
证得一地菩萨时,是于一个成事刹那间现见真谛,所谓真谛也就是三界一切万法的实相。
对于第一地菩萨的智慧,我们总的可以表述为:入定位缘法界实相,是离戏空性与光明智慧无二无别,犹如虚空一样的境界;出定位起现功德,住于如梦如幻的境界。分别而言,也可以从不同行相来认识一地菩萨的智慧境界:
在现见欲界苦谛的无间道时,“真如”(法界)与“诸智”(缘法界的智慧)无二无别,相互之间无有能依所依、一体他体、境与有境等关系,任何对立的差别法都不承许,这就是苦法忍的智慧。
欲界的所有障碍断除以后,现前解脱道,此时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智慧并非局限于一个渺小的范围,而是遍及一切万法、广阔无边的,这就是苦谛的法智。
现见上界苦谛的无间道智慧也是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从表面上看来,能缘的智慧是作为有境,实际上不可思议境界中并没有任何能量存在,这叫做类忍。
在现见上界苦谛的解脱道时,境和有境同样也是无二无别,整个真如法界像虚空一般广大无量,这就是苦谛的类智。
苦谛所摄的一切法都可以为一地菩萨的智慧所现见,归纳起来就是以上的四种行相。
4、癸二、集谛之四相:…无二边,住彼于色等,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慈等…
得到第一地菩萨、证悟苦谛四相的同时,对于痛苦之因的集谛——业和烦恼的实相也会完全证悟。
现前缘欲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从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层面叫做“无二边”,常断、来去、生灭……凡是二元对立的法在此境界中都不存在,这就是集谛的法忍。
在现见欲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将我们现在执为不清净的色、受、想等一切万法都通达为涅槃的自性,与法界空性无二无别,这样的境界就是集谛的法智。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了达上界一切法胜义中远离戏论故,在世俗中也无有取舍、生灭、来去、常断、黑白等分别,这叫做集谛的类忍。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入定位得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于是在出定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义的众生生起与智慧无别的四无量心,这叫做集谛的类智。
5、癸三、灭谛之四相:…及空性,证得佛陀性,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一地菩萨在现见欲界灭谛的无间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境界中,证悟了现似存在的色等一切万法于实际中微尘许也不成立,完全远离四边八戏,通达了这样的空性实相,即是灭谛的法忍。
依靠现见欲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空性智慧,可以在很快的时间中证得圆满正等觉佛的本性,或者说,依靠这种与无量法界平等的善根之威力,可以很快证得佛的果位,这叫做灭谛的法智。
在现见上界灭谛的无间道,菩萨对于上界的一切万法都能以清净的涅槃法来摄持,因为色等虽然在名言中显现为种种相,但实际上跟涅槃的清净空性无二无别,所以无有一法不能以之摄持,这种境界就是灭谛的类忍。
在证悟上界灭谛的解脱道,菩萨凭借入定位通达万法实相的智慧之威力,能在出定位遣除身心内外的各种灾难和疾苦,这种境界就是灭谛的类智。
以上就是灭谛的四种行相,它们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只是反体不同而已。
6、癸四、道谛之四相: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回向大菩提。
苦谛的来源是集谛,要断除集谛,必须要现前灭谛,而现前灭谛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持道谛——依靠道谛来灭除业和烦恼,才能中断轮回的痛苦。下面就讲道谛的四种行相。
在现见欲界道谛的无间道,菩萨不但证悟了欲界的世俗色等万法的无相空性,而且也灭除了对涅槃清净法的执著,这样的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就叫做道谛的法忍。
在现见欲界道谛的解脱道,由于已经证悟了欲界一切万法与空性无二无别,菩萨恒时为十方诸佛所守护,不会受到世间一切邪魔、疾病等的危害,这就是道谛的法智。
在现见上界道谛的无间道,由于证悟了胜义中万法空性的不可思议境界,菩萨在世俗中会行持不杀害众生等十善业(当然,在得地之前就已经断除了十不善,这里主要是指完全断掉杀生等的习气),不但自己安住于这样的一切相智之因(十善),并且也将其他众生安置于此上,也即劝他人行持十善,这种能成办自他二利的实相就是道谛的类忍。
菩萨证悟了上界道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不会将六度四摄等一切善根回向给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作大回向,这就是道谛的类智。
由此可知,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应该把自己的每一个善根都回向菩提.
7、世间的损害有三种:
第一种危害是自己造成的,第二种危害是其他众生带来的,第三种危害来自偶发的地水火风等自然现象。就第一种来说,有些业是我们今生造的,有些业是前世或更久远的生世中造下的,依靠佛的威力加持,这些业报有的可以根本不用感受,一定要感受的也可以减轻,就像世间一个有关系、有后盾的人,虽然以前做过坏事,但有时也能免于法律的惩罚;第二种当然也跟自己的业缘有关,但需要靠外道、邪魔、妖精等其他众生发起,而菩萨有了佛的加持,就不会受到他们的干扰;对于第三种——地水火风等自然灾害,依靠佛力也能遣除。因此,修持般若空性的菩萨一般不会有大的违缘,即使出现违缘也能马上将之转为道用。
8、我即生见过很多确确实实证悟空性的上师,但他们的加持品是最多的。比如顶果钦哲仁波切是真正的开悟者,我1990年在德里的一个宾馆里面见到他,他像往常一样赤裸上身,脖子上挂着一尊特别大的文殊菩萨像,因为那是麦彭仁波切亲自加持过的,所以不管天气多热他都一直带着。上师如意宝也是,像系解脱、《上师心滴》、嘎乌盒这些都会随身携带。
作为这个世间的修行人,还是需要依靠相才能领受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是一种信仰的标志。我想,乃至我们的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心里还是要对善和恶有所分别,应当执著于善法。
9、壬三、摄义:是道智刹那。
以上我们讲完了见道道智的十六刹那。关于见道的智慧,本论很多地方都有提及,但这里是从道智的角度讲的,以见道的智慧作为有境,以此智慧所了知的道作为境,忍、智的每一个行相都是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
对于见道十六刹那的安立,本论主要是站在大乘中观的立场,将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合而为一来做解释。
无垢光尊者安立四刹那,是从智慧的相续来讲的,麦彭仁波切安立一刹那,是从当下证悟的层面来讲的。因此,说十六行相是同时或非同时,我觉得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怎么样承认都是合理的。真正的证悟是在一刹那间,在证悟的本体上也分不出解脱道、无间道、殊胜道等很多种,而考虑到证悟前前后后的情况,十六个行相都是可以安立的。
现观庄严科判
2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分四:
2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一、苦谛之四相;(第20课)
真如与诸智,互无能所依,
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
2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二、集谛之四相;(第20课)
…无二边,住彼于色等,
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
26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三、道谛之四相;(第20课)
…及空性,证得佛陀性,
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26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二癸四、灭谛之四相。(第20课)
灭除涅槃执,诸佛守护等,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
回向大菩提。
26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三、摄义。(第20课)
是道智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