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极乐愿文6-10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10笔记
1、丙三、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
所谓回向,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即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马桶、装饰品,还是做佛像,这主要取决于主人的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们所作的善法如何成熟,这也取决于回向,故回向至为关键。
2、不作回向的过患。如果没有作回向,善根就有耗尽的危险。就像一堆干草,以一粒火星则能焚毁无余;或者一滴水,在烈日下很快就会消失。
3、毁坏善根的四种因,也进一步说明,在积累福慧二资后,一定要将善根立即回向的道理。如颂云:“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意谓:在积累善根之后,如果颠倒回向,或者不回向,以及宣扬和产生后悔心,那以此四因就能将以前所积累的善根无余毁灭。下面次第讲述这四种因:
首先是颠倒回向。比如,我今天行持了听课、放生等善法,但我却将它们这样回向:愿他不要快乐,愿他痛苦,愿对手马上遭遇违缘、障碍,这就是颠倒回向;更为可怕的是,我现在就修一个降伏法,愿我的怨敌马上家破人亡。当然,从最严格的角度来讲,大乘修行人将所积累的善根回向健康发财,也是颠倒回向。如果作颠倒回向,这不但毁坏善根,而且结果也极为不妙,所以大家一定要杜绝这样颠倒的心行。
其次是不回向。如果做完善法后根本不作回向,那当出现一些恶分别念,或出现毁坏善根的违缘时,以前所积累的善根就会被彻底摧毁无余。
第三是宣扬。一般来讲,善根不能在别人面前宣扬,因为宣扬会导致善根毁坏;而过失则应尽量宣扬,因为发露过失可以摧毁罪业。
第四是生悔心。比如我今天做一件善事,要么供养上师、要么供养僧众,或者在佛前供养,但过一段时间就生起了后悔心:我当时错了,那天不应该作这样的供养。
4、如何回向之理。如果作上等回向,则所积累的善根资粮根本不会穷尽。《大乘义章》云:“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其中,菩提回向是缘佛果而回向,众生回向是缘众生离苦得乐而回向,实际回向是缘真如而回向。这三种回向都是上等回向,若能随一而行,则善根不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越来越增上。
应如何回向呢?首先,不应为了获得健康、财富等人天果位而作下等回向,否则如生长的大黄秆一样:于夏季生长后就立即干枯,从而化为乌有;同样,这样的回向对自他都没有真实的利益,也即无有恒久的安乐,最终将灭尽成为无实法,自他二利一无所成,所以我们不能作这种回向,不能作这种下士道的回向。
其次,也不能为获得声闻、缘觉果位而作中等回向,否则趣入无余涅槃、仅为自利不饶益他众,最初的发菩提心也成了妄语,不能作这种中士道的回向。
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们亦应如是回向。《三十五佛忏悔文》云:“过去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未来诸佛世尊云何回向,现在诸佛世尊云何回向,我亦如是普皆回向。”这宣讲了回向的方法。《华严经》云:“过去一切诸如来,未来现在诸导师,若能如是知回向,则与三世诸佛等。”这是在讲如是回向所具有的功德。故大家皆应随同三世诸佛而作回向。
当然,如果完全能以能回向者、所回向的对境以及回向的善根三者,都远离一切戏论的方式来作回向,那就最好不过,因为这是最了义的随同三世诸佛回向的方法;但这样的三轮体空回向,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做到,所以对普通人来讲,想作这样的回向也不太可能。而藏传佛教宁玛派和噶举派的部分大德认为,修行人安住在大圆满或大手印的境界中作回向,也可以叫三轮体空的回向。
当然,以上三种回向方式对很多人来讲都很困难,因为这必须以真实或相似的般若智慧摄持。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最好以世俗菩提心摄持而作回向,即:为自他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在未证佛果之间愿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是随同三世诸佛而作回向。对广大佛友来讲,可能这种回向方法最为普遍适用。
当然,若能随学普贤十大愿中的第十大愿——普皆回向而作回向,这也是随同三世诸佛而作回向。或者在心里面观想:三世诸佛怎么样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也算随同三世诸佛而作回向。总之,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们亦应如是回向,这非常重要。
5、在回向时,也必须念诵回向偈或大愿文来印持。如果有时间,就应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入菩萨行论•回向品》、《极乐愿文》等大愿文;如果没有时间,则应念一些简短的偈颂来作回向,如:“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或者念:“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等等。
6、以窍诀的方式对以上所讲的三殊胜作一归纳。总之,在刚开始听法时就要想,今天不是为自己而闻法,而是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闻法;中间也要以无有散乱之心专注谛听法义,不能东张西望,也不能心思散乱;最后还要思维,闻法所得的善根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他们获得佛陀的果位。
不但闻法要以三殊胜摄持,修加行也应如此,即:刚开始要发菩提心,不能为自己健康发财而修加行,应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加行;中间磕头、念皈依偈等时,心也要尽量专注;最后将善根回向大菩提。不仅如此,在行持一切善法时皆应以三殊胜摄持。如果在做善法时,最初能发菩提心,中间一心专注,最后作殊胜回向,那么这个善根生生世世都不会毁坏。
7、三殊胜中,正行无缘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严格来讲,真正的正行无缘殊胜是指平等安住于止观实义中,也即入定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或真如实相当中。但在这里,作者对正行无缘的定义比较容易行持,即:所谓正行无缘,就是在行持善法时一心专注善法,心不往外散乱。
8、这以上闻法方式已宣讲完毕。当然,在宣讲闻法方式时,也可根据时间、闻法意乐等具体情况,相应引用《华严经》、《贤愚经》、《大圆满前行》、《入行论广释》等经论中所讲到的内容来作适当宣讲。在藏地,一般极乐法会要举办多日,若是这样,那以上内容就需要在一天之内讲完。
9、我们此次传讲《藏传净土法》,用的都是简单易懂的语言,但所讲的内容很多都是修行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关键性问题。
10、下面讲暂停偈:发心无缘回向三殊胜,一次萌生获得胜福德,相续生起能够得佛果,祝愿成就佛喜此善道。
意谓:加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三殊胜,一次萌生也能获得无边福德,如果相续不断地生起,那就能够获得佛陀的果位,所以作者恳切祝愿各位都能成就佛陀所欢喜的三殊胜善道。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或空性见的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祈愿十方诸佛菩萨加持不具足三殊胜者,都能生起三殊胜;已具足三殊胜者,皆能永远不离开三殊胜。
11、听闻一句亦示取舍理,倘若实修则遣意黑暗,利乐源泉教法与证法,愿能恒时讲闻祈加持。
意谓:仅仅听闻一两句佛法,也能明示善恶取舍之理,如果实地修持所闻之法,则能遣除内心无明愚痴的黑暗,所以一切利乐的源泉就是教法和证法,故至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能恒时讲闻这样的佛法。
民俗学-极乐愿文9笔记
1、在历史上世亲论师被誉为第二大佛陀,他能背诵当时人间所有的经典,其中大小乘经典与密续各五百部,而且他每年都要背诵一遍。他年轻时就曾依止克什米尔的众贤论师,并听闻了一切小乘经论;后来依止他的哥哥无著菩萨,并次第闻受了所有大乘法门。无著菩萨圆寂后,世亲论师在印度广做法事,从而使无边众生得到法益,也使佛法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弘扬。后来世亲论师到尼泊尔度化众生,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正在耕地,随身还携带着酒瓶。见到如此情景,尊者不由感慨地说:看来佛法的确已走向衰败。于此生起厌离心后,尊者示现圆寂。在其圆寂之地,至今尚存尊者的遗塔。1990年我们也曾跟随法王如意宝一同朝拜过此塔,当时上师也宣讲了世亲论师的相关公案。
2、最近我用极为珍贵的《般若摄颂》法本给大家作了加持,说它珍贵,是因为这本陈旧的经书是上师如意宝一辈子念诵的法本。上师如意宝每天都要念诵一遍《般若摄颂》,藏地很多老修行人都有这个传统。一般来讲,《文殊真实名经》、《般若摄颂》和《普贤行愿品》是藏地老修行人每天都要念诵的经典,但现在的修行人却不一定具有这样的习惯了。
从今年开始我想广弘此经。我自己也发愿,今后《般若摄颂》要一直带在身边,在家的时候供在佛堂当中,晚上不能在家睡觉时也要随身携带,总之临死之前一直不离开它。
3、黑山羊的公案。以前,上师如意宝身边有一只黑山羊,它自出生以来就对主人十分顺从,上师不论到哪里都带着它,并为它念了《四心滴》、《七宝藏》等显密法要的传承。陪伴上师16年后,老山羊安详地去世了。1989年1月24日凌晨5点钟,上师正在静坐时,眼前忽然出现一道白光,光中出现一位庄严可爱的童子。童子告诉法王:您认识我吗?我就是以前的黑山羊。因为您给我传授了许多甚深的教言,我死后往生到香巴拉刹土,变成通晓两种语言的鹦鹉,在玛嘎巴法王前听受《时轮金刚》。之后又转生到现喜刹土,现在我在救畏菩萨(麦彭仁波切)面前听受大乘佛法……说罢化作一团光消失了。为了使众弟子对听闻佛法产生兴趣,当天法王就给大家讲述了这件事。
4、闻解脱并非密宗仅有,显宗的《涅槃经》、《宝积经》、《法华经》、《金刚经》、《般若摄颂》等都是闻解脱。谁听闻了这样的经典,谁就能从烦恼的网中解脱出来。
民俗学-极乐愿文8笔记
1、前面已经讲了,听闻一两次佛法并不足够,应长期、多次地闻受,这样以后,自己的心态才能得到改变。下面讲,听闻佛法必须结合自相续实修,因为所谓正法就是指其具有改造自相续的作用。
2、而听闻经论之后有没有实修,也可通过比量观察来了知,只要看他对因果是否诚信、是否能如理取舍善恶,便能知道他有没有实修。
3、离开了外在的戒律,内心也很难真正有佛。佛教认为,戒律是调伏心的方便,持戒就是持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守持戒律,这非常重要。
4、《大学》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其前提也为正心,所以它们完全可以佛法的核心——万法唯心来统摄:如果人的思想端正,那就有完善的人格;如果自身的修养完善了,那就可以使家庭井然有序;如果家庭井然有序,那国家就能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就会出现天下太平、无有斗争的局面。所以大家应将佛法的甚深道理积极融入现实生活,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吉祥。
5、藏地酥油的保存方式。在藏地,牧民将酥油提炼出来后,一般都会将其密封在皮壳里。因为,如果没有将其密封,放一段时间就会腐坏变质;如果把它密封在牛皮口袋里,即使过一两年也不会变坏。以前我曾开过这样的玩笑,说藏地若干年前就发明了真空包装,因为,如果把熔化的酥油倒入牛皮口袋,并马上缝死的话,由于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袋内,酥油就能长期保存。
6、如理如法讲经闻法的功德。佛经中说:“阿难,二人可积大福德。为何?即一者以恭敬心讲法,一者以恭敬心听闻。”佛陀告诉阿难,两个人可以积累大福德,怎样积累呢?一人以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讲法,另一个人则以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听法。其实,这样一人讲、一人听的功德,远非一般的朝圣、念诵、独修的功德所能比拟。
7、讲法的功德。佛经中说:“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胜我宣说。”意谓: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中,以清净心对别人作法施的功德最大,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又云:“何者无财以净心,行持法施佛极赞。”意思是:不管任何人,虽然他没有钱财,但只要能以清净心作法布施,那十方佛都会极力赞叹他的功德。又云:“大千世界遍满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宣说一偈四句法,其利前者不可比。”意谓:大千世界遍满黄金,以此布施于某人,其功德也不如为人宣说一个四句偈子的佛法功德大。我以前特别喜欢这个教证,因为虽然这样布施的功德非常大,但也不如给人讲四句法的功德大,所以我当时想尽一切办法找弟子。(众笑)
8、这里引用的教证,并不是喇拉曲智仁波切从经书上抄下来的,他在《极乐愿文大疏》后面说:“引用的那些教证多数是根据自己背诵、记在心中而写下来的……”古人就是这样,他们心中有许多教证理证,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知识,所以他们在行持时就非常如法。
9、听闻佛法的功德。不要说真正听闻佛法,仅仅听到传法前的海螺声或鼓声,也已在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如《犍椎经》中说:“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佛陀亲口这样说:为了表示即将要宣讲佛法而击鼓敲犍椎,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都将获得解脱,那何况真实去听闻呢?其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所以上师如意宝要求,在传法之前一定要吹海螺。
闻法有哪些功德呢?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讲了闻法的五种功德:一、“未曾闻者,便得闻之”,没有听闻过的有听闻的功德。二、“以得闻者,重讽诵之”,已经听过的可以再次讽诵。三、“见不邪倾”,即无有邪见。四、“无有狐疑”,即去除心中的疑惑。五、“即解甚深之义”,意为当即就能理解甚深法义。
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讲了八种功德:一、端正好色,闻法后相貌会端严;很多人都喜欢漂亮,那就要好好听法。二、力势强盛。三、心悟通达,闻法以后可以了悟佛法。四、得妙辩才。五、获诸禅定,通过闻法可以调伏躁动的心。六、智慧明了。七、出家殊胜,即出家学道。八、眷属强盛。
此外,亦有颂云:“以闻可入法,闻法能除罪,三门得清净,故闻为最胜。”意思是说,依靠闻法可以趋入正法,依靠闻法能去除贪嗔痴所造的一切罪业,依靠闻法能使身语意三门清净,所以闻法最为殊胜。
不仅如此,想去闻法而向传法地点迈出一步也可获得等同梵天的福德。如果某人听闻佛法,他起码也知道要生起一点信心,因此定会获得极大功德。
关于“想去闻法而向传法地点迈出一步,也可获得等同梵天的福德”可以这样理解:比如你想去听法,但走了一步路后就打消了闻法的念头,虽然你并没有真正去听法,但这样迈一步的福德也等同梵天的福德。
民俗学-极乐愿文7笔记
1、阿底峡尊者前来西藏弘扬佛法的公案:在前弘时期藏地佛教非常兴盛,但后来遭到朗达玛魔王毁灭性的摧残,致使佛教一片混乱,当时阿里国王智光很想迎请印度持教大德前来藏地整顿佛教。于是智光国王挑选了七名聪明童子,让他们出家学经,之后派遣到印度求法,由于印度气候炎热,大部分都死于热病,只剩下宝贤译师和善慧译师。他们在印度学习显密教法后,到处寻访大德,后来打听到戒香寺的胜燃灯智(阿底峡尊者)乃一切佛教徒的顶严,是名副其实的第二遍知。两位译师很想迎请尊者,但没有这个勇气,只好返回藏地向智光国王介绍了阿底峡尊者的功德,想请求国王迎请尊者。
国王听到阿底峡尊者的功德后,内心生起极大的敬信。他请来译师精进狮子,给他十六两黄金和很多零散的黄金,并配给他一百多位眷属,派遣他们到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译师拜见阿底峡尊者后,向尊者献上黄金,并表明迎请之意:以前藏地的佛教非常兴盛,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可是现在已经非常衰败,希望尊者能到藏地弘扬佛法。尊者说:我到西藏无非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黄金,二是为了弘扬菩提心。但我并不会为了黄金而去西藏,再加上我也没有舍自爱他的菩提心,所以我不准备去西藏。译师非常伤心,拉着尊者的衣角涕泪悲泣、再三祈求,但尊者始终没答应。于是译师返回藏地向智光国王复命,国王说:如果实在没办法,只有迎请尊者以下的大德,于是又派译师等前往印度。
为了准备迎请尊者的顺缘,智光国王在边界地方不幸被外道国王俘虏。他的侄子菩提光想尽一切办法要救回智光,后来他亲自与外道国王见面,外道国王说:如果你们改学我派的教法,我不但可以放人,而且可以重赏你们,否则一定要交来等同智光身量的黄金,我才放人。菩提光无奈之下只好到处收集黄金,筹集的黄金还缺一头之时,外道国王仍然不肯放人。菩提光见到智光后说:缺少的黄金,我再想办法去找。智光笑着回答:我现在老了,即使赎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你们既然收集了这么多黄金,就带上黄金去迎请阿底峡尊者吧,我一心期望的是:尊者能来藏地弘扬圣教。后来智光在狱中圆寂。
菩提光听到智光圆寂的消息后,便请那措译师带着黄金前往印度迎请阿底峡尊者。译师将智光叔侄迎请尊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阿底峡尊者,尊者非常感动,于是虔诚祈祷度母,并请问去藏地弘法的事宜。度母说:如果你不去藏地,可以活到九十二岁;如果你去藏地,对藏地的利益会很大,但你的寿命会减少二十年,只能活到七十二岁。但尊者毅然选择前来藏地弘扬佛法。
本来尊者不轻易显示神变,但为了启发藏人的信心,后来阿底峡尊者到藏地时也示现了神变,比如骑马时,身体坐在离马鞍一肘高的虚空中。智光的妹妹见到尊者后,伤心地说:智光王为了迎请您而付出了生命,所以希望您能久住藏地、光大佛法。尊者当时承诺,一定要在藏地建立佛教的基础。后来尊者在藏地广弘了菩提心的教授。由于阿底峡尊者的贡献,藏传佛教菩提心的教授至今仍然非常兴盛。大家应该知道,如此殊胜教授的最初来源是这样的。
民俗学-极乐愿文6笔记
1、律藏中说:“比丘日升起,乌鸦出叫声,农夫耕田地,猩猩皆啼哭,是故当精勤。”
“比丘日升起”,是指佛陀出现于世间。大家知道,当太阳的光芒照耀世界时,一切黑暗都被无余遣除,也自然带来万物复苏的蓬勃生机;同样,佛陀出世也能给世界带来种种圆满。
“乌鸦出叫声”,是指讲经说法的善知识宣说正法。此句比喻佛法住世,其中“乌鸦”代表善知识,“出叫声”代表善知识宣说佛法的声音。一般乌鸦在白天发出叫声,其声为“阿——阿——”,在佛教中“阿”代表无生,所以按照有些论典和上师的说法,乌鸦发出的是无生的法音。
“农夫耕田地”,表示具有福德的施主涌现。因为,农夫在田地播下种子后,就可以收获粮食;同样,施主在三宝的福田中播下善根的种子,就能获得快乐的果报。
“猩猩皆啼哭”,表示此时魔众因不欢喜而制造违缘。善知识宣说佛法时会有种种违缘,弟子听闻佛法时也会有种种违缘,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魔王波旬在这个时候非常不欢喜,故有违缘出现。魔王非常害怕众生从三界轮回中解脱,他唯一的工作就是对讲闻者或行持者制造障碍。
法越深的时候,魔王的阻挠越大,此时修行人不但不应该对正法和上师起邪见,反而应该更加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