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99-110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02

  行为学-教言宝藏99-110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99课1-11笔记

  第九十九课:诸佛总集唯一怙

  809、七、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一)

  【诸佛总集唯一怙,大恩根本上师尊】

  810、九、三门恭敬而祈祷

  【三门恭敬而祈祷】

  身口意三门恭敬而作祈祷。即身做礼拜,口念诵祈祷文,内心把一切托付给导师而祈祷上师。身口意三门托付给导师意味着从此以后必须遵照导师的身语意三金刚而行善!

  811、十、大悲加持吾相续

  【大悲加持吾相续】

  祈请大慈大悲赐予加持。其中还要分为加持之缘和真实加持两种。

  何谓加持之缘?比如我们祈祷导师,导师凭借自己的功德赐予给我们的一切能量就称之为加持!至于自己内心获得多少加持,就看看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

  我们常常在说,想要知道自己是否获得加持,得到的加持大小如何,就看看贪嗔痴烦恼减少多少,你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多少?以此来衡量得到加持大小。如果这些方面都没有丝毫改变,我们只能说可能你只是得到了形象加持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加持。因为真正的加持是以心相续改变来安立。懂得了这个道理,平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现实,不再仅仅是流于形式,走个过程而已。

  行为学-教言宝藏100课1-10笔记

  第一百课:宣说教言吾非宜

  812、四、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故

  【宣说教言吾非宜,难却爱子敦请故】

  813、五、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往昔持明之后裔,欲于一生证佛果,宿世善业妙征相。】

  814、六、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获得暇满之人身,并得具相上师摄,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101课9-17笔记

  第101 课:值遇具传承上师

  815、十、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值遇具传承上师,获得甚深之窍诀,此二同时现一味】

  816、十四、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弃生贪嗔之劣处,依止寂静之兰若,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102课9-17笔记

  第一百零二课:了知众生皆父母

  817、九、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

  【了知众生皆父母,修行二种菩提心,此二同时现一味】

  818、十四、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修行清净之妙法,获得暇满精要义,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103课11-21笔记

  第一百零三课:了知一切皆无常

  819、十一、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了知一切皆无常,舍弃妙欲之贪执,此二同时现一味】

  先知道一切皆无常,然后再断除对种种妙欲的贪执,这两者是同一个心所,即观想无常后令贪执减少,两者同时呈现。也就是说,当你对某一件事情有很深的专注时,第二个法也同时呈现,不需要成为两个心所。

  820、十二、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

  所谓“真实之见解”,是以何准则而定?有些说资粮道称之为真实之见解;有些说加行道是真实之见解;也有些说见道才是真实之见解。究竟哪一种见解才“最真实的”?

  要记住,文字描述之所以只能称之为“诠释”,是因为它只是针对某个对境而立。比如针对你这样的境,可能就会把“真实见解”立在资粮道之中。

  821、十三、证得真实之见解,断除能所妄分别,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上师说:“密法来自于《十七部续》,其中的《金刚萨埵续部》针对二十一种不同的根机有二十一种不同印证方法,正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才会用不同的印证,这二十一种印证方法是针对二十一种不同的根机,并不是说见解有二十一种。

  行为学-教言宝藏104课1-10笔记

  第一百零四课:护持清净正知念

  822、七、修行要做到自然

  最近很多人都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在观想本尊时,要从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来对治人我和法我。从总的角度来说,修学本尊要分为“所诠形相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我们先从所诠形相之本尊开始入手,期间也要具备“四钉”,前面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中已经圆满前面三钉,第四钉叫“法性不变密意钉”指的是禅定。

  行为学-教言宝藏104课11-19笔记

  823、十三、护持清净正知念 修行获得本净地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

  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是指凭借起心动念去对治一切烦恼。

  824、十八、认识万有本清净 一切所做即自在 此二同时现一味

  【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做即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105课1-9笔记

  第一百零五课:证得本来之觉性

  825、一、对治烦恼 成办解脱

  下乘派的角度讲解:对治一切不清净为小乘;把不清净转变成清净为大乘;从密法的角度讲解:一切万物本来清净为密乘。调伏或断除一切不清净、或者把不清净的一切万物转变为清净、又或者认识到一切万物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解对治烦恼,即讲解三乘教法对治烦恼的不同。

  具体来讲,当平时产生一些妄想时,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对治它。比如身体做各种善行,口念诵不同的咒语、经文,心中以见解去对治,这些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对治不清净的一切万物,称之为小乘教法。

  当妄想产生的时候,如果以慈悲心为根本,用菩提心当中的一切善意、善用去把不好的转变成好的。这个转变的根本就是心善,而这种把不清净的万物转变成清净的方式,就叫做转变烦恼,相应的教法称之为大乘教法。若心为清净,无论做什么都称为善用、善法,是因为它已经转变为清净的缘故。这种无论行持什么善法都是以菩提心为根本,来讲解万有如何转变成清净相的修法就称之为转变烦恼,即大乘教法。

  进入密宗开始,要先净观五种圆满,直至圆满获得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形象。前面净观五种圆满需要靠起心动念去观照:地处圆满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圆满是阿弥陀佛,身边所有一切眷属圆满是男女菩萨,时间圆满是超越三时之第四时大平等,法圆满是无上窍诀大圆满。如是观照的目的,也是为了对治烦恼。当对导师生不起信心的时候,若把导师视为阿弥陀佛,就不会生起一丝恶念;当把身边的居士、道友都观成男女菩萨,自然不会对菩萨生起恶念,因此净观也是一种对治烦恼的方法。

  826、五、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证得本来之觉性,无有希愿之果位,此二同时现一味。】

  觉性,通常也称之为“心性”、“法身”、“法性”、“唯一明点”等等,但无论怎么称呼,都是在讲解心的本性。

  有人会说,在直指心性的过程当中,还是有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觉。可如果这个感觉和真正的见解挂不上钩,这些感受可能只是来自于你对导师的敬佩、信心以及当时场所的一些整体氛围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因此你才有一种进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但这种感觉是很个人化的。

  827、七、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华智仁波切的弟子喇嘛龙多修了很长时间,一直无法认识到觉性。有一天晚上,华智仁波切就把喇嘛龙多带到佐钦寺边上的草地上,让他躺在草地上遥望星空,此时还不时传来远处寺院的狗叫声。华智仁波切告诉喇嘛龙多,不要执著任何妄想,把心自然放松,你就会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然状态中。这种不出来的状态,可以说是已经超越一切言语的空性,但仍旧是相对性的,因为此时还不是最圆满的。但此处我们不去讨论当时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圆满还是不圆满,总之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状态。

  当下华智仁波切问喇嘛龙多,在这样的状态中,能否在看见天空中星星的同时听到寺院的狗叫声?当能看见星空的同时又能听到狗叫声,就进入到空性的状态中,但这并不是一种单空。因为你既能听到狗叫声又不会顺着狗叫声去分析它:声音有多大,音色是厚还是薄,也不会去分析天空中的星星有几颗,星星是大的还是小,是静止还是走动的,是闪烁还是停顿的等等。

  在执受空性的当下,既能看得见一切相,又能听见各种声音,就可以把《般若心经》所讲的四空双运纳入其中。也就是说,眼前能看得见相,但在看见的当下不顺着它而去分别,则当下即是空性。空性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眼前能见到一切相,比如在空性中知道星星是星星,就叫空即是相。

  相是空性,空性也是相,相以外没有空性,因为空和相,即眼前看得见的星星和空性是彼此完全无法分开的,因此看见当下即为空性,而空性当下即是明了,即所谓相即是空,空即是相,相不异空,空不异相。声音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听见声音当下是空性,空性之中又能听见声音,两者无法分开的时候就叫做四空双运,可以称之为声即是空,空即是声,声不异空,空不异声。

  所以要记住,缘起性空的见解不是靠意念造作出来的,也不是贴个标签而已,是在真正见解中有如是之感受。何时悟到这个见解,就称为“便智双运”,也叫“明空不二”、“体用一如”等等。这个“用”字指的就是了了分明者即为妙用;执受本体空性叫智慧,两者合为一体,就叫做明空不二、体用一如。因为执受空性为本体。呈现一切之相、了了分明为妙用,两者达成一如的时候,叫体用一如。何时能证悟到这个见解,在我们当前的阶段,就可以称之为觉性。

  828、八、证得本来之觉性 无有希愿之果位 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证得觉性”指的是什么?怎样才叫当下证得觉性?若是将“证得”和“觉性”分开,有一个能证之者和所证之法,就像我现前看见一朵花,有一朵花和能看见者,这样分开去理解“我”证得“见解”,你所证悟到的见解决定不是了义的。

  这里的“证得”指的是本具有的见解。说白了,当时的智慧无论是了了分明者还是遍知者,都叫“证得”者,因为“证得”和“觉性”本就是分不开的。

  行为学-教言宝藏105课10-18笔记

  829、十、舍弃自私之利益 他利自然任运成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舍弃自私之利益,他利自然任运成,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106课1-6笔记

  第一百零六课:认识梦境皆幻化

  830、四、认识梦境皆幻化 即能转变一切梦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变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

  在平常印证见解时,既是在认证座上见解,也在讲解座间功德,同时还在讲解不变密意相——梦境。也就是说,这个修行人的见解达到何等层次,既要看他的见解,更应该要观待他的梦境。

  我们通常把梦境分为三个阶段:下品、中品和上品。下品称之为善梦,中品称之为认识梦和转变梦境,上品称之为梦光明之境界。

  下品善梦如何理解?由于现前身心完全进入佛门的缘故,平常做梦也多是做一些与善法相关的梦,比如不是去谒见导师就是梦见导师为自己传法,或者是自己住于某地静修,或者自己在他方行善等等。这些与善相关的一些梦境,都称之为下品之功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平常的习气有多么深刻,晚上做梦的时候就会梦到相应的景象。由于平常将身心完全投入修法的缘故,一切习气均会变成“法”,晚上做梦的时候,相对也会梦到一些与法相关的事情;如果你平常贪嗔痴烦恼过于沉重,也会梦到与之相关的梦境。所以,不同的梦境取决于你哪一方面的感觉最深,哪一方面的习气更重。

  831、五、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变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第二种称之为中品,即认识到梦并能转变梦境。

  现前很多人都说想修学梦光明,这样的修法能不能有?当然可以有,因为六中阴教授中有一个叫“梦境中阴”,就是讲解如何在梦中转变梦境,如何达到梦光明之境界,确实有这样的修行方式,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座上多用用功。

  座上用功的方法是什么?就是要知道万法为空性。空性并不是一种名称而已,是要在内心中真正具有这样的感觉——万法都是虚幻,都是假的。但这需要自己不断串习,而不是某一个时刻知道它是空性就可以了,需要我们长时间去修炼,去观修一切都是虚幻。对于这份虚幻有所认识以后,不仅晚上做梦的时候能达到中品之果位,还能以此减轻众多烦恼。因为万物的本体就是空性,显现本来虚幻,既然如此,何必对虚幻的显现如此执著,令自己产生那么多烦恼起伏呢?

  832、六、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变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梦中认识到梦,和自己成办解脱有什么关系呢?藏传佛教中一位名叫事业洲的伏藏师曾经说过:“如果能在短期内七次认识到梦为虚幻,则第二本净解脱志在必得。”这就是认识到梦境为虚幻的功德。要知道,第二本净解脱指的是成佛而不是往生哪!

  行为学-教言宝藏106课7-10笔记

  833、七、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变一切梦,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除了白天的修行之外,晚上睡觉的姿势“吉祥卧”也非常重要。我们平常用吉祥卧姿势睡觉时,就把上师瑜伽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心间,此时不要太紧,也不要过于太松,在不紧不松状态当中,专注着这个皈依境而入睡,则晚上下品和中品的境界时时都会呈现。即便不能在梦中认识到梦,梦里出现很多善梦也是特定的事。

  如果越来越紧张兴奋,甚至睡不着觉,就说明你有点太紧了,这时候要放松一些。如果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就说明你过于放松了,第二天入睡的时候,就稍微再提紧一点点。所以要在一段时间内去寻找其中的平衡度。当你找到这个平衡度,就会带着前面的想着皈依境的习气进入睡眠。此时,梦中也是在修上师瑜伽。

  正是由于平常如是执著梦境,就更无法在梦里认识到梦是虚幻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第二次进入梦境前,给自己提一下念:“一切都是虚幻的”。

  如是去修,无论晚上梦到怎样的境界,都会知道梦是虚幻的,一旦知道梦境为虚幻,你就可以驾驭梦境,最终转变这个梦。比如说当时由于执受见解的缘故,是去往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东方现喜刹土,完全是你说了算。即便是去阿弥陀佛的刹土西方极乐世界,也如同去邻居家做客般容易。可能去邻居家,还要走一段路,但是梦里一瞬间就能到达阿弥陀佛的身边,甚至还可以在阿弥陀佛身边听闻很多很多教法!听起来好像很神奇,自己真能做得到吗?只要你好好去修行,就都能做得到。

  有些可能会问:“这是别人的功德,你是否也是如此?”有的。在这方面我可能还算不错,后面修到一定的时候,我也同时在五位佛面前,在五方佛刹土,同时听闻五个不同的教言。可能你会想,这不可能啊,一个人除非有五个耳朵,否则怎么听得过来呢?这也充分地说,当时的见解已经不属于意识范围,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所以,现前当你在梦里知道知道“梦是虚幻”的时候,起码已经不在这个时空之中了!

  834、八、认识梦境皆幻化 即能转变一切梦 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上品是指时时都处于梦光明境界当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说已经睡着了,但是又好像很清醒,甚至比没有睡觉的时候还要清醒;说没睡觉,但实际上已经睡着了,因为你还可以醒来。我们平常清醒的时候,没有一个后面醒来的步骤。这种似睡非睡的感觉,虽然与梦光明有点相似,但实际上与梦光明的境界有着很大的区别,两者的清明度有天壤之别。

  随着修行见解的增上,可能你的梦会越来越少,甚至还会达到一种无梦之境界,这也是一种功德。但是每个人的习气不一样,有些人可能过去没有什么梦,现在也没什么梦,所以说明不了什么。但是有的人以前梦非常多,甚至梦境还非常复杂,后来由于如是修行的缘故,一段时间后就完全没有梦了,这也是一种功德。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只有自在才算为功德,所以通过行禅的功德而呈现的无梦的状态还有所不够,要再往上发展,要能在梦中认识到梦,并且能转变梦境,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

  有些人说,晚上做梦的时候,好像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是梦,但是这个时候想要转变就很容易醒过来,该怎么办?要记住,你第一次认识到梦,必定会有这样一个过程,若是以后能长时间认识到梦,就能在梦中转变一切梦境,因此第一次做不到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当你知道一切皆为梦境想要改变时就醒了过来,想再继续入睡开始改变梦境,可能也很难做到。因为梦里认识到梦,继而转变一切梦境,并不是强行依靠自己的心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入眠和醒来完全是两种感觉,而这个也不是仅仅在清醒的时候天天想一想就能做到的。总之,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慢慢去努力,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以上就是讲解“认识梦境皆幻化,即能转化一切梦。”认识到梦是虚幻的,就知道一切是假的。现前就把梦中的一切显现拿到现实生活中来理解。我们现在生活中看见的一切,也如同又进入到梦境一般,当你何时了悟这一时刻,就如同醒来一般,清楚地知道所呈现的一切都是虚幻,何时就是赤裸见解之时。

  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可以达到眼通彻、身通彻,凭借眼睛通彻可以看见墙外面的一切形象,借由身通彻可以直接从坚硬的墙当中穿过去,这些就是在充分地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虚幻的。

  在色界的时候,眼前所呈现的这些山河大地,仅仅是一个光的显相,无色界天什么都不存在,身体还可以达到通彻。由于你对外没有强烈的执著的,即便你对身体的感觉还存在,也能做到身通彻。现前我们对外在执著太强的缘故,就会认为一切都是坚硬实有的存在。将虚幻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实有,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见的情景。

  记得当时我在亚青寺的时候房子都是土房,有天我从房间里出来的时候,突然就生起一种空性的感觉,并且这种空性的感觉非常非常强烈。当时无论看见的是人还是事物,都觉得非常虚幻。甚至由于那段时间可能感觉太过强烈的缘故,没有一次不能在梦里认识到梦。

  所以我们说一切都是虚幻的,并不只是给万物添加一个空性的名称而已,否则空性的感觉决定不会很深刻。如果只是站在实有的状态之中,晚上做梦的时候感受就不会非常强烈,也无法认识到梦境。

  以上讲解认识梦境,不仅仅是指认识晚上的梦而已,而是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也如同梦境一般。你何时证悟的这一瞬间,就称之为“醒悟”,也称之为“觉醒”,就如同晚上睡眠当中醒来一般,这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中是指认识这个过程,圆满认识的瞬间,则称之为“见道”,或称之为“觉性”或者“证悟”。但是这种认识万物都是虚幻的境界靠等是等不到的,需要从现在就开始去训练一切。如是练习,对于证得圆满境界,包括对修行这个过程中减轻很多烦恼,都能起到切实之作用。

  因此这里讲解的不单是晚上的做梦,更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一切也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实。当认识到一切皆为虚幻,就可以转变一切梦境,这两者是同时显现的。

  835、九、此生所显皆湮没 显现光明中阴相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此生所显皆湮没 显现光明中阴相 此二同时现一味】

  临终的时刻,称之为“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外在一切显现淹没的时候,中阴的显现逐渐开始呈现。

  外隐没次第指的是四大分解和五根断除。我们现前由于四大兴旺的原因什么都能做得到,一旦四大开始分解就什么都做不到了,这时身上的温度开始逐渐降低,平时可以自主控制的口水、鼻水等开始控制不住地往下流。当五根开始断除时,眼前的相越来越模糊,直至到看不见一切外境为止,最后无论你的眼睛睁得有多大,都看不见任何外境;原来可以听到声音的耳根也开始断除,临终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模糊,最后什么声音都听不见。其外的五根都是一样,现在能触到的一切,慢慢都触不到了,这就称之为外隐没次第。而我们讲解的是,当外在一切显现淹没消尽之时,中阴的显现就会呈现出来。此时若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心性能执受空性见解,则一切都永远不会灭尽。

  当时示现无常这位老人家说,现在他对无常没有丝毫之恐惧,是因为对心性已经有了一定认识,知道心性本来就没有生灭,更没有老死,执受心性就是执受根本。由于他时时处于这样的状态,对于死亡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我想,如果是我们面临这样的情况,恐怕对于导师的祈请就是:“我在真正面临死亡,祈请加持让我不要有太多的痛苦,不要有太多的剧痛”等等,但是对于这位老人家来说,他并没有这么大的欲望。

  当外隐没次第消尽以后,内隐没次第就会呈现“明、增、得”三光,明增得三光呈现同时,贪嗔痴而起的八十个法,就会暂时消尽,此时就会处于一种迷惑状态,一般会持续三天左右。若能在这个时刻,如同从深睡中醒来一般,就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也就是所谓的第二本净解脱。前面有一定见解基础的人,可以在光明呈现的瞬间执受这个见解。

  现前有很多修行者,当一些显现呈现在面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关注:这是什么?这种关注就称之为执著,这种执著的过失会令我们在第一本净或者是第二本净光明呈现的瞬间障碍我们,当我们在那个时候有了“这是什么”想法,成就的机会就瞬间消失了,因此这种执著会给我们成办解脱带来很大的障碍。

  为什么说是第二本净或者是第一本净可以解脱?就是因为在这种光明呈现的时候,有见解者当下就能执受这个见解,在境心分不开状态安住,而不是去刻意关注这个相:刚才的光是白的还是蓝的;刚才的相是寂静相还是愤怒相等等。一旦你开始关注外境,解脱的机会就如流星划过夜空一般,瞬间消失。第二本净解脱的机会只有一个,即意识融入虚空,紧接着就是法性中阴的四个机会,如果连最后的四个机会也没有把握,今生成办解脱的机会就不存在了,如果还不能把握往生的机会,这一世你就没有了解脱的机会。

  所以,我们现前就要开始训练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不要去执著外境。无论外境如何显现,都要受自己的见解,因为见解本身的特点就是境和心无法分开,若能执受这个见解,在第二本净解脱时,就称之为意识融入光明,此时四周被白色明亮的光所包围。如果这个时候你开始执著:“为什么这么白?为什么没有红色?”本来可以成办解脱的机会就被你浪费了,想要在第二本净成就不可能了。尤其从直断的角度而言,此时你已经没有了今生成就的可能性,即临终成就的机会已经消失了。

  所以我们现前就要开始执受这样的见解,无论外境呈现出怎样的现象,我们都要执受于“明空不二”的见解。若真正能执受这样的见解,在三个禅定夜,五个禅定夜或七个禅定夜当中,你就能圆满成熟见解,获得解脱,成就佛果,并且可以同时带着十万三千个众生成就,甚至可以呈现无量化身来救度众生。当下就会有具有这样的功德。

  所以,我们平时修行也绝对不能去执著外境,不要光想到自己要看看外境到底是怎样一种形象,以便在导师面前细致汇报,得到上师的赞叹。无论这位导师如何赞你,对你成办解脱都会构成障碍,因为这种赞叹会令你更加执著外境。我们要学会的是不要去执著外境。

  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是没有执著,但如果你要在这上面再加一种执著,反而会把自己推入轮回之中。可能有些会问:“既然如此,我不关注任何显现是否可以?”可以的,但是你能否做得到?可能你会想,自己有时候稍稍关注一下就是执著么?当你关注的时候,就是心里在想这个到底是还是坏?一旦开始这样分析,就开始执著了。

  比如说对于修顿超的人,我们讲解光明境界分为“业风飘动之相”,“无明好脉之相”,和“觉性妙力之相”三个阶段,光有显现是不能称之为光明的,因为只有一种叫光明,它就叫觉性妙力之相,觉性妙力指的是由于执受觉性的缘故,所呈现一切相与觉性完全达成一如,这时才称之为光明。这种光明是有智慧,并且也绝对不会执着于外境,而这就是解脱唯一的途径。

  业风飘动之相是完全没有见解的前提之下的,而只有现象没有见解,你就决定会开始分析,但能分析的一切外境终究是动荡的。很多人看过《大圆胜慧》会说“我好像也有金刚链,有圆空光。”但是有这种显现并不难,你到澡堂里盯着一盏灯看也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里面全是水蒸气。所以这样的显现,无论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见解。我们现前需要的是在执受见解的前提之下,呈现的一切,这才是有意义,否则无论你眼睛睁得有多大都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此处一再强调,尽量不要去执著一切外境,因为在一切显现淹没而显现出中阴形象后,究竟是否光明就在于你能否执受这个见解。今天的修学过程也同样一个道理,无论呈现出怎样的形象,都能执受见解不顺着外面而飘动,就说明你已经执受光明了。相反,如果在内心随着外境变化而变动,就不称之为见解,而是一种妄想烦恼。

  行为学-教言宝藏107课1-2笔记

  第一百零七课:呈现自然之智慧

  836、二、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呈现自然之智慧,断除无明诸烦恼,此二同时现一味】

  自然之智慧的自然指的是什么?刚开始入门期间,既不能过于太紧也不能过于太松;既不能过于太外散,也不能过于太内收,但凡是有二法的一切都已经断除,在一个平衡的角度当中就叫做自然。

  这里的自然也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前面所有的一切二法都是心在作意。比如紧张,是心在紧张;松缓,也是心往这方面在作意。所以凡是一切二法,都掺杂着很强大的心念。也就是说,平衡就是要放下一切心念,这就叫做自然。

  所以我们通常在讲解禅定的时候,要求把心安住在自然平静状态之中,指的是什么?就是指不要过分用意识去创造一个见解:我把心安住在“空性”当中,我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当中。或者由于前一段时间的修行有一种很舒适的感觉,现前也把心安住在这个舒适的感觉当中,只要有作意,都不叫做自然,

  我们前面为何先讲解有相定,再逐渐开始讲解无相定,再讲解心性,都是一个过程。可能我们每一座期间,第一次都先要从一个稍稍有一些作意即有相定开始入手。但是无论是怎么样,最终都应该要趋向于自然。心性本身的特点就更不用说了,不在时间与空间当中叫自然,那当然不是一种作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7课3-4笔记

  837、四、能所习气得清净现证圆满之佛果此二同时现一味

  【能所习气得清净,现证圆满之佛果,此二同时现一味】

  行为学-教言宝藏108课1-3笔记

  第一百零八课:具足大恩上师尊

  838、三、具足大恩上师尊

  【具足大恩上师尊】

  行为学-教言宝藏108课4-6笔记

  839、四、无有间断作祈祷获得上师加持时

  【无有间断作祈祷,获得上师加持时】

  840、五、自心即与上师融

  【自心即与上师融】

  841、六、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真实觉受心中生,上师见为法身相】

  从见解的角度当中,明空不二的见解逐渐增上,随之而来的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跟着增上,贪嗔痴烦恼逆缘减少,这叫做觉受。当这样的觉受在心中生起时,上师与自心也会渐渐达成一如,此时上师即为法身相。

  法身就是心性,何时自己的内心证得见解,圆满见解,就是法身,这个见解之外没有上师,也是信心达成最坚定,最圆满的时机。法身并不是看见什么,而是自己原本证悟到的见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这就是法身。断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证得的是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当圆满实证见解的时候,即便观为上师的相,也是已经将上师视为法身相。

  行为学-教言宝藏109课4-5笔记

  第一百零九课:苦乐善恶如何现

  842、四、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诀障碍违缘永不生

  【苦乐善恶如何现,皆知上师之加持,此乃解惑授教诀,障碍违缘永不生】

  843、五、临终上师作引导中阴上师赐加持恭敬上师得解脱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临终上师作引导】

  什么叫“引业”?生前直至临终之前,无论从事善与恶,一切都称之为“引业”,也称之为“迁转”;“满业”就是临终一瞬间断气的时候起的念为“满业”,也叫做圆满。

  如果引业是善,则一直处于善中,但是临终断气的一瞬间如果起一个恶念,就要看内心是随着什么而去?如果临终时瞬间产生恶念,你也随之而去,就会堕入三恶趣遭受痛苦;相反如果引业是恶,满业是善的话也会投生到三善道,甚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满业是很重要的。最终一刻能否生起善念取决于前面的引业。

  通常所说的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中的明增得三光都开始呈现。首先呈现白色的光,无论是上下左右,看见的一切都是白光。今天我们可能觉得白色的光很好看,可是当你完全处于白色的光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见地,白色的光对你来说就会是非常凄凉的感受。此时如果没有见地,内心就是会涌现凄凉的感觉。因为处于一种无人的状态,眼前除了白白的光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紧接着红色和黑色的光更使人恐惧,而这种感受都是来自于个人见解不足的原因。若能如实祈祷,则临终时上师亲自降临在你的身边,你永远不会觉得孤独;如果凭借自己的身心条件趋向于未来,则整个过程会非常凄凉无助。因此,为了时时都能得到快乐,平常祈祷上师如理如法修行是必不可缺少的。

  【中阴上师赐加持】

  在中阴界的时候上师赐予加持,凭借祈祷上师消尽自己的烦恼得以解脱,就叫做上师的加持,这一系列来自于生前祈祷上师的功德。

  无论即生解脱、第一本净解脱、第二本净解脱、法性中阴四种解脱之时,或者是后面有生中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都来自于祈祷上师之加持。只是祈祷上师的祈祷程度和得到的加持不同,产生不同的结局,实际上一切都是为了本着这么一个结果在走。

  【恭敬上师得解脱】

  恭敬祈祷上师能获得解脱。平常时时恭敬上师、祈祷上师非常重要。

  【证得万有皆上师,上师之外无他法】

  一切都是上师之显现。我们说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总集为上师,因此眼前所呈现的一切,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是上师的化现。上师来自于自心显现,心即为上师,而一切显现也离不开自己的心。

  也就是说,心根本为上师,那呈现一切,哪怕是一草一木,一个小小的显现都与上师是分不开的,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在执受本体当中,本体和妙用本来就是一如的,因此,一切即为上师的化现。

  当你烦恼产生的时候,决定有一个对境,当观为上师之化现的时候,还会有嗔恨心生起吗?不会的,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对治贪嗔痴烦恼。

  行为学-教言宝藏110课4-6笔记

  第一百一十课:具足聪慧之士夫

  844、五、具足聪慧之士夫 一切皆是胜窍诀 是故爱子蒋嘎汝一生莫离寂静山

  【具足聪慧之士夫,一切皆是胜窍诀。是故爱子蒋嘎汝,一生莫离寂静山,】

  若能真正懂得相关的道理,真正智慧者面前每一个法都是最殊胜的窍诀法,因为他可以从中体会到很深、很高的见解。

  845、六、结语

  【道验增如上弦月,修行无有诸障碍,愿获二利任运成。所作若具诸善根,诸佛佛子之福德,一切如母诸有情,愿获遍知佛果位,此乃新龙弟子蒋阳沃色之敦请,诸圣者之心子阿吾著述也】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5-98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1-11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