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极乐愿文

民俗学-极乐愿文81-85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16

  民俗学-极乐愿文81-85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85笔记

  1、在十种殊胜善业中,身体的三种善业,救护他命、布施和持戒已经讲完了,语言的四种善业中,说实语和化怨也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粗语的违品——说柔和正直语以及绮语的违品——说具义语。

  2、说柔和正直语:即不怀有贪嗔之心、言说温和调柔的正直之语。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内心应该断除贪嗔等烦恼,口中应该言说温和、正直的语言。

  3、什么是方便语?如果你的语言对自己没有染污,对众生也有利无害,这样的语言才是方便语。如果你不是从众生的利益出发,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信口开河不是方便语,完全是妄语。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有辨别的智慧。

  4、说具义语:应该宣说具有意义的语言。什么是具有意义的语言呢?比如别人痛苦的时候,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或者别人对解脱没有信心的时候,为了提升他的信心,可以讲上师三宝的功德。

  5、《四分律》中说:“善者便说,不善者不说。如法便说,不如法不说。爱言便说,不爱言不说。以实而说,不为虚诈。利益故说,不以无利。”讲到了五种该说和不该说的语言:善法可以说,不善法不可以说;如法的可以说,不如法的不可以说;慈爱的语言可以说,不慈爱的语言不可以说;真实语可以说,虚伪狡诈的语言不可以说;有利的语言可以说,无利的语言不可以说。

  6、以上讲完了语言的四种殊胜善业,下面讲意的三种殊胜善业。

  7、少欲:少欲是贪心的违品,也就是说不但不贪求,而且要减少内心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以自己的财产为满足,不希求他人的财产,这种清净的心态就是一种真正的善法。

  8、修慈悲心:如何修慈悲心呢?即对一切众生都无有害心,甚至对杀害父亲的怨敌都无有害心,在此基础上想:如果一切众生都具足安乐该多好啊!(此为慈心)如果一切众生都摆脱痛苦多好啊!(此为悲心)这就是修慈悲心。

  9、行正法:如果一个人诚信因果,奉行、修持正法,则今生后世都会快乐。

  从法的方面来说,正法本来没有主人,就像流水一样,谁都可以自由享用。从人的方面来说,如果是有信心者,正法可以满足他;如果是没有信心者,正法也无法满足他,这种人就像饿鬼一样一无所得。

  山中的流水没有主人,任何人享用后都可以解渴,如果你不享用,即使身在水边也会干渴而死。同样,对正法有信心的人可以得到利益,而无有信心者即使遇到正法也不会得到利益。

  民俗学-极乐愿文84笔记

  1、持戒:所谓的持戒,一般是指守持居士戒以上的别解脱戒,但在此处而言,则是指不但不邪淫,还要守持梵净行。

  2、佛法进入再弘期以来,法王如意宝曾向僧众提出佛教的三大要点: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现在看来,这三点的确是归纳一切佛法精要的金刚语。

  3、《毗奈耶经》中记载,迦叶尊者出家前是婆罗门之子涅珠达,而金色比丘尼是萨迦婆罗门之女妙贤。虽然他们有出家的善根,对世俗的成家生子非常厌烦,但在父母逼迫下不得已举行了婚礼。婚前他们立下盟誓:父母之教不可违抗,在婚礼上我们暂时手拉手,但以后我们绝不再互相接触。立下盟誓后,他们在十二年中虽然朝夕相处,但彼此甚至连贪恋之心都没有生过,更不用说作不净行了。他们真正是知道守戒功德与贪欲过患的具慧正士。

  尽管父母让他们同床共寝,但他们却没有一起睡,而是各自修行善法。每天晚上,一个人睡的时候,另一个人就站着,就这样轮流休息。当时涅珠达对妙贤说:“女人睡眠比较多,初夜和后夜你睡,我中夜稍微睡一会儿就行了。”有一次,妙贤入睡时手臂伸出床外,帝释天为了观察他们的心是否清净,变成一条毒蛇缠在妙贤的手臂上。涅珠达见后,用一把扇子挑那条蛇,结果不小心触到妙贤的手。妙贤惊醒后说:“你干什么,是不是碰到我的身体了?不要违背誓言!不要违背誓言!”涅珠达说:“我不是想碰你,你的手臂被毒蛇缠住了,为了保护你,我用扇柄去挑毒蛇。”妙贤说:“宁可被毒蛇所咬,我也不愿与异性接触。被毒蛇咬只会舍弃今生的生命,如果染上异性之毒,则会永沉轮回感受痛苦。”他们就是这样守持清净的戒律。

  后来他们都出了家,涅珠达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法太子,即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妙贤也证得阿罗汉果,即金色比丘尼。

  作为欲界众生,两个年轻的异性住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要守持清净戒律确实很不容易。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样呢?一方面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出离心,由于出离心特别强烈,所以对世间的欲乐没有任何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前世的发愿力所致。

  《毗奈耶经》中记载:以前在一个聚落里有一个农夫,他每天早上到地里务农,中午的时候妻子给他送饭。有一天,妻子去送饭,在森林中见到一位庄严的独觉。见到圣者的庄严身相,她久久不能离去,一直以欢喜心瞻视不已。

  农夫看中午已经过了,妻子还没有送饭来,就去找自己的妻子。最后他在森林中见到妻子跟一位独觉在一起,农夫未经观察就生气地说:“你不给我送饭,却在这里(和他)做非法之事。”独觉心里很清楚,农夫这样诽谤自己会造下严重的罪业,对他生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他犹如鹅王一样飞到空中,上身出火,下身流水,显示种种神变。农夫见后深生惭愧,像大树一样倒在地上,虔诚地合掌顶礼独觉,并忏悔说:“我起恶念,皆由欲心,愿我二人,生生常得,少诸欲染。”那个农夫就是后来的迦叶尊者,农夫的妻子就是金色比丘尼。因为当时发了这样的愿,所以今生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但是没有做任何不清净的行为。

  4、在《长阿含经》中,世尊宣说了持戒的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5、蒋扬钦哲旺波尊者对一位修行人说:“人死的时候,再多的学问都派不上用场,唯有持戒和修行的功德才能带往后世,唯有这种功德才对生生世世有利益。”

  6、说实语:即不但不说妄语,而且在此基础上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有三种实。何等为三?一者不诳诸佛,二者不诳己身,三者不诳众生。”也就是说,所谓的实语就是不欺骗诸佛、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此经又云:“菩萨实者,凡所言说,口意相称。”所谓实语,就是口中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相称。

  7、有些佛经中说,如果不分时间和场合,在任何情况下都原原本本地说实话,这也很难了解佛陀的密意。在特殊情况下,适当说一些方便语也是开许的,如果任何方便语都不能说,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当然,什么情况下能说方便语,什么情况下不能说,只有具智慧者才知道,没有智慧的人很难抉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还是谨慎为妙。

  8、化怨: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说和合语化解怨恨。如果不是为了地位、财富或者名声,而是以好心化解他人的怨恨,平息战争和冲突,这样做有极大的功德。这是随喜的一大要诀(即应该随喜这种善行)。

  民俗学-极乐愿文83笔记

  1、己四、随喜特殊十善业:断十不善行十善,救护他命发布施,守持戒律说实语,化怨言语直柔和,少欲言说具义语,修持慈悲行正法,于彼善法皆随喜。

  所谓的特殊善业,也叫殊胜善业或者增上善业。

  十种共同善业,即断除杀生、偷盗及邪淫为三种身善业,断除妄语、离间语、粗语及绮语为四种语善业,断除贪心、害心及邪见为三种意善业。

  在此基础上,如果行持与十恶业相反的十种善业,就叫做特殊十善业,即:不但不杀生,而且放生;不但不偷盗,而且布施;不但不邪淫,而且守持梵净行;不但不说妄语,而且说真实语;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化解他人之间的怨恨;不但不说粗语,而且说公平正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说绮语,而且说具实义的语言;不但不生贪心,而且修持少欲知足;不但不生害心,而且修持慈悲心;不但不生邪见,而且对上师三宝、业因果、前生后世生起正见,并在正见的基础上行持正法。

  2、首先讲身体的三种善业。

  救护他命:不但不杀生,在此基础上还要救护众生的生命。

  《法句譬喻经》中说,博爱众生会获得十一种利益:福德随身,睡眠安详,不做恶梦,天人护持,众人爱护,不为毒药所中,不为兵器所害,不为大水所淹,不为大火所烧,身处何处都能获得利益,死后转生梵天界。有些人身体很健康,心里没有恐惧和苦恼,身心经常处于安乐之中,这应该就是博爱众生的果报。

  3、布施:

  不仅不偷盗,而且还要慷慨布施。

  民俗学-极乐愿文82笔记

  1、戊四(对治嫉妒之随喜支)分四:一、随喜之功德;二、随喜有漏无漏善根;三、分别随喜大乘善根;四、随喜特殊十善业。

  2、己一、随喜之功德: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耳闻目睹他人在做闻思修行、塑佛像、印佛经、造佛塔、上供下施等善法时,如果能舍弃心胸狭隘、忍无可忍或者担心别人的善根胜过自己的嫉妒心和竞争心,放下所有的不欢喜心、诚心诚意生起随喜心,佛说此人将获得同等福德。

  3、随喜不需要任何人力、物力、财力,仅以分别心就可获得广大福德。所以当见到别人在做善法时,要对自己不能成办这样的善法感到惭愧,对他人做这样的善法感到欣喜。平时我们要经常想:别人能做这样的善法,这多么令人欢喜啊!

  4、己二、随喜有漏无漏善根:故于圣者及凡夫,所作诸善皆随喜。

  既然随喜有巨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随喜圣者和凡夫所作的一切善根。

  具体而言,首先要随喜小乘圣者积累资粮、断除烦恼障、修证人无我空性以及现前有余涅槃时广利有情的善根。

  其次要随喜大乘圣者的功德。大乘菩萨在许多大劫中积累资粮、修证二无我空性、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最终圆满自他二利,我们也应该随喜这些善根。

  最后要随喜凡夫的功德。什么是凡夫?如颂云:“分别趋异道,故名为异生。”也就是说,由于造了不同的业,后世将分别趋向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旁生等不同的六道,所以名为“异生”。如果是圣者,要么安住于自证境界中利益众生,要么安住于涅槃的境界,不会不自主地随业流转;凡夫则不同,完全是随着业风不自在地漂泊。众生因为不同的业而趋往六道,其中有些已经入了解脱道(资粮道以上、加行道以下者),有些还没有入解脱道,对于这些凡夫所造的一切善根,我们也应该诚心随喜。

  善根分为无漏和有漏,圣者造的善根属于无漏善根,凡夫造的善根属于有漏善根。《俱舍论》中说,无漏善根不会漏于三界,它可以直接导致获得圣者的果位;而凡夫造的是有漏善根,如果没有被随解脱分摄持,这种善根将在轮回中成熟有漏的果报。不管有漏善根还是无漏善根,我们都应该随喜。

  5、己三、分别随喜大乘善根:于发无上菩提心,广利有情皆随喜。

  一切诸佛最初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中间以清净意乐于无数劫以六度万行成熟众生的相续,究竟了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后现前圆满正等觉果位,然后示现十二种相广利俱胝那由他刹土的无数众生。

  自己应该观想:发了菩提心后,有些人已经成佛了,有些人成就了菩萨的果位,有很多人还是凡夫,我要随喜他们的一切功德。

  6、所谓的随喜,不仅是对别人做善法生起欢喜心,自己也要有想真正参与的意乐。可是有些人什么善根都不愿意做,只是以“随喜”两个字来搪塞,我担心他们不会得到功德。

  7、要随喜佛陀的功德,首先要知道佛陀做过哪些功德。佛陀在因地时不仅以行为饶益众生,甚至以自己的肉身利益众生。大乘佛教提倡,要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奉献给一切众生,佛陀在因地的示现就是这种理念的真实写照。如果能对佛陀的这些善根生起欢喜心,则可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如佛经云:“佛德不可思,正法不可思,圣僧不可思,若信不可思,果报不可思。”意思是,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僧众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能对这些不可思议的对境生起信心,则可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所以大家要想方设法对三宝的功德生起随喜心。

  8、我们应该随喜大乘的善根,也就是要随喜佛陀、菩萨以及凡夫在菩提心推动下所作的一切善根。凡是无有自私自利心所做的善事都是利益众生的,这就是大乘的善根;凡是以自私自利心做的善事都不是为众生做的,这不属于大乘的善根。对于大乘的广大善根,我们一定要好好地随喜。

  民俗学-极乐愿文81笔记

  1、忏悔时一定要具足四种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是依靠菩提心、金刚萨埵修法等善法的力量灭除罪业。厌患对治力是对罪业产生强烈的后悔心。而返回对治力则是发誓:今后纵遇命难也不再造罪业。如果实在不敢这样发誓,起码也要有尽量不造罪业的心态。

  2、己三、以返回对治力忏罪:后无戒心罪不净,发誓此后遇命难,亦不造作不善业。

  如果误服了毒药,毒性发作时会特别痛苦,如果不想再感受这样的痛苦,不仅要服用解药来清除体内的毒素,还要发誓今后再也不服毒药。忏悔罪业也是如此,虽然以追悔心作了忏悔,但如果不具足稳固的戒心,罪业也不可能完全清净。即使你口中说:“我错了,我不对,嗡班匝尔萨埵吽……”,这也不一定能清净罪业,关键是要有再也不造罪业的决心。

  当然,大家最好能发誓:不仅仅是今生,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纵然遇到生命危险,我再也不造罪业!《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乃至命难,亦不造恶。”

  总之,一个服毒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戒毒,即便一次清除体内的毒素也没有多大意义,必须发誓今后再也不服毒药,这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灭除罪业也是这样的,除了现在要忏悔往昔所造的罪业,还必须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

  3、所谓所依对治力,是依止金刚萨埵、阿弥陀佛等圣尊清净罪业。对于修净土法的人来说,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来清净罪业。

  4、己四、以所依对治力忏罪:阿弥陀佛及佛子,加持净化我相续。

  在忏悔时,除了自己方面要具足悔心和戒心,还不能缺少所依对境的加持,所以我们要以猛厉的恭敬心和虔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佛子,愿你们如同擦拭镜子般净化自他相续中的一切罪业,愿赐加持!

  5、要想忏悔罪业,一定要懂得四种对治力。只要能依靠四力进行忏悔,无论多么严重的罪业都能得以清净。为什么呢?因为罪业的体性是如梦如幻的,并不成立实有,而且它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所以通过适当的忏悔就能使之清净。

  6、《那先比丘经》中也讲过这个道理。弥兰国王问那先比丘:“你们佛教徒说,一个人一辈子造恶业,临终时如果能念佛,死后会转生天界。我不信这种说法。你们又说,即使杀害一个众生也会堕入地狱。我也不信这种说法。”那先比丘以比喻开示国王:“一块很小的石头放在水上,石头会马上沉入水中;一百块大石头放在船上,虽然这些石头的重量远远超过小石头,可是依靠船的浮力,它们不会沉入水中。因此,有些人虽然造了很多罪业,但依靠念佛(忏悔)的力量不会堕落;而有些人虽然造了很小的罪业,由于没有救护的方便,所以死后直接堕入地狱。”

  7、在大乘中,一切忏悔法都与菩提心有关,所以即便造了五无间罪,也可以依靠菩提心的威力压制、减轻或者彻底清净罪业。还必须具足自信心。

  8、下面按开极乐法会的传统介绍一下忏悔的实修次第:先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然后念一遍《总忏悔文》,再念《极乐愿文》:“父母为主吾等众……加持净化我相续”,然后一边顶礼,一边观想四种对治力,之后坐下来念七遍清净戒律咒:“嗡阿摩嘎协拉 桑巴Ra 桑巴Ra 巴Ra巴Ra玛哈协达萨多 巴玛波波科达波匝 达Ra达Ra 萨曼达 阿瓦罗格得吽帕的索哈。”再念:“具足无垢戒,受持清净戒,持无慢心戒,愿戒度圆满。”再念:“断除一切损害他,梦中亦不生恶念,恒时不离菩提心,愿戒圆满诸吉祥。”如是忏悔后观想:皈依境的圣众安慰自己说:“你们的罪业已经清净”,并且身体发光照射我们,自他的一切罪障以此而清净无余。这是极乐法会的忏悔修法。

  9、金刚萨埵法会的忏悔修法:首先观想金刚萨埵安住在前面的虚空中,自己在金刚萨埵面前发露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并发誓今后再也不造罪业。然后一边念诵咒语,一边观想金刚萨埵的身体降下甘露清洗自己的罪障,或者一边念诵咒语一边观想咒语。

  金刚萨埵心咒的功德非常大,是忏悔罪业的最胜咒语。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百咒功德》中介绍了金刚萨埵心咒的功德。

  10、法王如意宝说:“凡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念完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否则很可能因为障碍而无法往生。”往生净土有两大障碍,一个是舍法罪,一个是五无间罪。像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这样的五无间罪,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造过,但自己很可能造过舍法罪。

  此外,还要忏悔平时容易造的十种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贪心、害心、邪见。这些罪业如果没有清净,往生净土也有一定的困难。

上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76-8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