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释显句论1-2观去来之飞飞浮想
一、小私飞飞浮想之口语
第二观去来品释
第一因缘品通过破“产生”,证明了“缘起具有不灭等特点”,是成立的;本品要证明,缘起还具有“无去无来”的特点。为特地破“去来的行为”,继续讲解大家共同认可的其他理由。
(一、因为三去的道路不存在,所以无去)
假设肯定有一个所谓的“去”存在,那就要观察这个“去”,是存在于已去的道路上、还是未去的道路上、还是正去的道路上。实际上,这三种情况都不合理。下面用理证来说明: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去往道路的行为已经灭了,称为已去;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称为未去;现在正进行去的行为,称为正去。
如果说正去是,去的行为与现在相关联;那么已去就是,去的行为已经灭了。以此可以说明,“已去”与“去”就没有关系了。因此把已去命名为去,是不合理的。
未去也不是去,因为未去是说,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是未来去的行为。而所谓的“去”,是指发生在现在的行为,由于未来与现在是两个完全不同时间,因此把未去命名为去,也不合理。如果是未去的话,那又怎么会是现在去呢?如果是现在去的话,那又怎么会是未去呢?不会的。
正去也不是去,因为除了已去与未去之外,所谓的正去是不可了知的、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如果去者已经越过了某某道路,那么这个道路就是他已经去过的道路;如果去者没有越过这个道路,那么这个道路就是他未去的道路。既不是已去过的道路、又不是未去过的道路的、第三种去时的道路,是见所未见的、不存在的。
所以说是“去时亦无去”,因为去时的道路是不可了知的、不可通达的,所以去时是不存在的。由于去时的道路不存在,也就没有正在去的行为,从这方面讲,去时也没有去。
(二、以微尘等无间分,破正踩的道路存在)
(他宗观点1)有的人认为:正在去的去者,他的脚所踩的地方,就是正去的道路。
自宗中观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因为,脚是由很多极微尘的集聚而组成的,位于脚趾尖的极微尘的后方,属于已去的范围;位于脚后跟的极微尘的前方,属于未去的范围;除了极微尘以外的脚,是不存在的。所以,既不是已去、又不是未去的正去,并不存在。
就像这样对脚进行分析一样,对所有的极微尘也通过与东方分、西方分相关的方式,进行观察。由此,用等无间分的方法分析正在去,可以证明,脚一半已去、一半正去的观点,是不合理的,所以说是“去时亦无去”。
二、译者正儿八经之译文
月称著论,索为译师,《中论释·显句论》之第二观去来品释:
虽然通过破生能证明缘起的不灭等特点成立,但还要证成缘起无去无来,所以特为破去来之行,必须稍微讲解共称的其他理由。
假设决定有个所谓的去,那就要观察它是存在于已去的道路上、未去的道路上还是正去的道路上,一切情况均不合理,下面说明: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去往道路的行为已灭,就称为已去;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就叫未去;现在正进行去的行为,就称正去。如果说“正去”是去的行为与现在相联,那么已去是去的行为已灭,以此来说明它们无有关系,因此已去名为去不合理。
未去也不是去,因为未去是说去的行为还没有产生、是未来去的行为。所谓“去”是发生在现在,未来与现在这两个时间完全不同,因此未去名为去也不合理。假设是未去,那又怎会是去呢?如果是去,又怎么会是未去呢?
正去也无有去,因为除了已去与未去之外,所谓的正去不可知。这里,如果去者已经越过某某对境,那是他已去的对境,未越过的,就是他未去的对境,与已去、未去他体的去时道路是见所未见的,所以“去时亦无去”,因为不可了知、不可通达,故去时不存在。由于不是正持受去的行为,不是去,所以去时也无有去。
如果认为:正去的去者脚所踩的地方也就是正去的道路。
驳:并非如此,由于脚也是极微尘集聚,故位于趾尖极微尘的后方属于已去的范围,位于脚跟极微尘的前方属于未去的范围,除极微尘以外的脚也不存在,所以,与已去、未去分开的正去并不存在。就像这般对脚进行分析一样,所有极微也应该通过与东、西方分相联的方式来观察。为此,以等无间正在产生的分析证明一半已去的正去不合理,所以说“去时亦无去”。
三、译本对比
《中论》的颂词,“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索译本与鸠译本(《中论》,大正藏 No. 1564,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姚秦 鸠摩罗什译)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索译本沿用了鸠译本的译法。
四、专职索教师广释
9-114
特定的日子,吃吃斋+护护生+念念文+听听课, 祝愿师少少劳累,多多休息,好好保养“老爷车”,哈哈哈!
特定的日子,发个愿:八年内一定看完师译了八年的《中论释·显句论》,不着急不着急,慢慢看慢慢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