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8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
二、释义
1、外道与内道之间,主要是从存不存在“我”这一概念进行区分的。归纳来讲,其实所有常派和断派的各类外道,都不离开实有见、不离开我见。上述外道的观点,全部都是建立在无始以来的俱生无明和现在的观现世量的基础之上。
2、学习大乘般若空性的时候,应该具足内善知识和外善知识。内善知识就是指自己对空性的信心和大悲的习气;外善知识就是具有法相的大乘上师。
3、而在佛教当中,由于对二谛的认识不同,也有大概了达和真实证悟的差别。大概了达的,比如经部宗和有部宗;真正证悟的,可以说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其中,下下的观点不能超越上上的观点,上上的观点完全超越了下下的观点,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4、经部宗和有部宗认为:对于某一法,经过分析以后,把粗大的法完全抛弃而再不能趋入的,叫做胜义谛;还能趋入的,则称为世俗谛。或者说瓶子,用铁锤将它摧毁时,还能摧毁的叫做世俗谛;实在不能摧毁,已经到了最小的微尘,就叫做胜义谛。《俱舍论》第六品一开始就讲了二谛的概念。
某一法,以自己的心再也无法对其进行分析。这时,从时间角度称为无分刹那,从外境角度则是无分微尘。
他们认为: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这两个极微一定要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胜义谛。他们对物质的剖析,与亚里士多德等很多物理学家所讲的比较相似。现在的物理学认为:到最后,最细微的夸克或者最微妙的东西应该存在。有部和经部对前世后世、业因果的观点,不可能与现在物理学家的观点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