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33课3上师瑜伽
《前行备忘录》【第三十三课/第三节】
(2)道灌顶
【道灌顶的基灌顶是真实灌顶所成熟的法。】
道灌顶的基灌顶是真实灌顶所成熟的法。
①道灌顶之基灌项
【道灌顶有三种,道灌顶的基灌顶,当具足法相的上师在续部寂猛或者修部八大法行任一坛城中授予灌顶的时候,上根者证悟义见解,中根者生起明乐无分别的觉受,下根者也产生三门是三金刚不被他夺的定解。】
道灌顶有三种,道灌顶的基灌顶,当具足法相的上师在续部寂猛或者修部八大法行任一坛城中赐予灌顶的时候,上根者证悟义见解,中根者生起乐明无念分别之觉受,下根者也产生三门是三金刚不被他夺之定解。要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接受灌顶的时候,即便不能达到上等和中等,下等这种感受必须得具有。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教授我们说:“我的三门与庸俗三门完全不同,即便我现前没有开悟,但由于长时间得受众多高僧大德的灌顶和解脱窍诀法,长时间被诸佛菩萨乃至上师加持的缘故,所以和一般的三门完全不同……”因此,上师说他平常在穿新衣服乃至食用好的食品的时候,都觉得值得,因为三门与其他三门不同,一切都形成供品。应该要有这样的信念。
但是回来的时候,灌顶是得了,头顶也越来越被压扁,因为天天放着宝瓶倒水,但若要是不懂上中下三种见解,那么这种灌顶起不了灌顶之作用。即便是下等根机,也要产生三门是三金刚不被他夺的定解。
【如果得受了这样的四灌顶,那么就代表金刚乘道之所依的灌顶。否则,请求、得受的灌顶倒是很多,而心相续中一丝一毫也没有长进,在头顶没有压偏之前天天求灌顶也并不代表灌顶。】
如果得受了这样的四灌顶,那么就代表金刚乘道之所依的灌顶。否则,请求、得受的灌顶倒是很多,而心相续中没有一丝一毫的长进,在头顶没有压扁之前天天求灌顶也并不代表灌顶。现前很多人都以灌顶数量来决定灌顶的功德,说自己已经得到了多少次灌顶,因此很多人都在追求灌顶。比如说现前在很远的地方有灌顶,即便路途有多么遥远,还想赶过去。很多人以为,多求一些灌顶,等两天可能就突然开悟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幸亏是很远的地方,若要是近处的话,我想大部分弟子都会动摇。都认为灌顶好、灌顶功德大,那灌顶的时候得到了什么?上品者获得义见解,中品者获得乐明无念三种分别之觉受,即便是下等根机也要产生三门是三金刚不被他夺的定解。以前我们得过很多这样类似的灌顶,现在真的具有这样的见解吗?要记住,若要是没有这样的话,完全是走个形式。现前的佛法真的越来越形式化了。
在《普遍胜利》的后记当中我也说过,现前很多高僧大德乃至很多自认为是宗教人物的人,天天都在追求建立寺院、塔庙、养老院、孤儿院等事情,很多弟子也在从事着这位导师的事业。若要是这样下去的话,在未来的时代当中,可能很多人对佛法的理解会归结为建塔建庙的善行了,认为这就是佛教的全部。现前从事这方面事情的人太多了。我们要记住,当今我们生长在佛教最衰败乃至快要消尽的时期当中,应该更加珍惜佛法。想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更加要对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生起信解,如是契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而学为妙。不要仅仅站在一个形式之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一点不仅仅是藏传佛教如是传讲,汉传佛教禅宗达摩祖师把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时也曾做过授记,“衣钵只传到第六祖”,六祖以下修禅宗的人多,悟禅宗的人少,了知禅宗的人多,真正了悟禅宗的人少。现前这个时代,讲解禅宗的人很多,但都站在历代高僧大德的公案之上,也类似站在这样的公案当中执受禅定,要不把《六祖坛经》之中一些美妙的词句背诵下来,完全变成一种形式化。
当前藏传佛教密宗的弟子,很多成熟灌顶现前也已经变成了形式化,很多人在求学灌顶的过程当中仅仅是看看照片、喝喝水,就觉得已经得到圆满之灌顶,乃至求学解脱窍决法的弟子,大部分也只是走个过程,说是得到传承之后自己回去修学,实际当中大部分完全把密宗当作是一种文字传承,站在文字传承之上。佛教已经衰败到这个地步,表面上佛教看上去非常兴盛。去年我在杭州看病的时候,很多温州居士说温州地区有三四千座寺庙,外面的寺院也非常多。但这并不是佛教啊,真正的佛教是教法和证法,教证二法摩尼宝才是真正的佛教。那么现前真正具有此二法的圣地又有多少呢?像汉地的四大名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圣地,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圣地,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圣地,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圣地,这些地方都细致观待一些。
讲解这些的目的在何处呢?当今我们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就是说佛教的末尾时期,投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中,从一个角度来说我们非常幸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要是仅仅走个过程,也起不了切实作用。在这一段时间当中,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精进修法为妙。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天天都在为弟子们传讲,在修学过程当中绝不能走一个形式,绝不能这样。现前树立形式化的人比比皆是,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是否在自作多情,天天给弟子们讲解从因地成办果位的过程,但是在很多弟子心目当中,可能就想导师少许大概讲一下就可以了,就觉得这样的导师非常慈悲、非常贤善。这样求法的人比比皆是!现前汉地为何有很多完全不懂佛法的人也能摄受很多弟子?原因就在此上。现前是末法时代,很多人即便进入佛门也只是走个过程而己,这可能也是末法时代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吧?有时候我也想,以前我见到谁都讲解很深奥的法,讲过很多很多。但是这两年我也变聪明了,在面对对境时会有所取舍。但有时候我又想,不能这样,作为一个导师负有的使命,即便他不听从这样的法,也应该这样讲。往昔华智仁波切有三个弟子,华智仁波切告诫他们:你们回家以后,在一年的时间当中每人要讲十三遍《入菩萨行》。三个弟子回到各自的地方后,大弟子由于随同华智仁波切学修前就是当地的一个主持,所以一回到家就很多信众祈请他传讲佛法,所以他在一年期间轻松地讲完了十三遍《入行论》。第二个弟子的名声虽然没有大弟子那么大,但总的来说也可以,来他身边求法的人也挺多的,在一年当中也断断续续地把十三遍《入行论》讲解圆满了。第三个弟子原来是一个小和尚,所以回到家以后并没有人来求法,因此无法完成十三遍《入行论》的讲解。第二年的时候,三者都回到了华智仁波切的身边,华智仁波切问大弟子:“去年布置的功课做完没有?”大弟子说“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已经做完”,华智仁波切非常高兴。问第二位弟子:“你讲完没有?”第二位弟子回答说“虽然自己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大,但总的来说遵照导师的教言,十三遍也讲完了。”华智仁波切也称赞他说是自己的好弟子。问第三个弟子的时候,第三位弟子说:“由于本人名声不大的缘故,所以回到家以后没有一个人来求法,因此也没有办法完成十三遍的讲解。”华智仁波切听了非常不高兴,说:“你为什么不跑到他人的面前请求给他们讲《入菩萨行》,你是否想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等待别人带着falun海螺祈请三遍才讲法。”就说了很多批评这位导师的话。
通过这个教言当中,有时候我也在想,不应该这样的,即便他们听不进去,也得多讲一些法为好。但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自作多情,自己已经累得不得了,但这个弟子会不会如是照行我也不知道。有时候觉得,还是按照其他导师的方式灌个顶什么的吧。你们也知道,我平常灌顶非常少。按照密宗的方式行持的过程当中,可能有时候做一些灌顶,之外非常少。从初次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接受灌顶而获得光明之见解的也有一些,但太少了。灌顶是已经得到了,但只是走个过程而已。因此想还是给他们讲解一个法,利益更大一些,所以平常就讲解一些法等等。有时候真的是这样,末法时代只能这样,实在没办法。所以这两年密法真的讲得非常非常少,在汉地像很多有缘的弟子可能最多讲个《上师瑜伽导修》的外相上师相应法,因为可以讲解内相和密相的人非常少。平常我在讲的过程当中,相对其他的导师来说可能我讲得更实在一些,但是相对于往昔来说,这种自作多情的事情也做得少一点了。没办法,末法时代就是末法时代。就像刚刚对你们所讲的,我到汉地若要是天天就召集弟子灌个顶,一起共修一下等等,可能很多弟子都会非常高兴,但若要是一步一步为你们长时间传讲法,可能今天他家的小孩子不行了,那边又有个什么事情了,天天都会这样。所以我想,很多导师在汉地救度众生的时候可能只是走个过程,但这也并不完全算为导师的过失吧?末法时代的众生只有这么大的福报,没办法。
现前我们在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应该更加珍惜为妙,可不能这样走个过程,天天都在这样传讲。现前汉地的这些居士,说好听一点功德不可思议,已经进入佛门乃至遇到导师,说得不好一点完全是盲修瞎练,播下一些成佛之种子,但今生成办解脱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一点我想不需要由我口中说出,你们回到家的时候细致问问这些修行者即知。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要义法,此乃趋入解脱三要义。那问问他们平常在修学过程当中,前面的发心怎么样?发心分为不善之发心、无记发心和善念之发心,不善之发心又要分为救畏之发心和善愿之发心两种,后面善念发心还要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上士道根据当时的见地乃至力求心分为下士心力、中士心力和上士心力,问问你旁边的这些弟子发心怎么样?正行无所缘,所谓的这个空性是站在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立场之中认识到一切万物的空性,还是站在中观的立场之中知道缘起空性之道理,还是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中能执受本体。非常少,即便对空性有所了解,可能还会诽谤万物为空性,说一切都不真实,但是没有理由。在结行回向当中,回向总分为几种,我们现前应该按照哪一种回向等等。细致去问问,知道其中理趣的人非常少。
平常从事善法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想光凭从事善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不可得的。若是这样的话,那所有的一切宗派就没有区别了。我们说过,在所有宗派场所之中,我们说佛教和一切宗派之宗旨大概一样,都是以爱心为出发点,但若要是这一点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那还分为诸多宗派乃至内外道有什么意义呀?应该精进一些,要多可怜可怜自己。现前很多人从事一点点善法,就觉得很满足。可能就是没有想到无常,即便想到,也觉得这样就可以了。细致观待无常的时候,今天你回去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想想今天可能就得死,这时候有什么把握?若要是失眠乃至内心更加烦恼的话,那就说明你的把握非常非常渺小。实际上可能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应该要珍惜这个时间,珍惜这个缘分,回到家的话也要好好修学一些法。有时候在高原地方如是讲解的法,在汉地决定讲不了,即便我在汉地看病的时期也很难实现。你们也都听说过吧,我到汉地时可能就进入一家,在这家主要是以看病为主,这时候旁边最多也就是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居士,之外的人都不知道我在哪里,后面知道的时候我早已经离开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在汉地想真正能得到很多法,从我的立场之上来说也是很难的。
虽然很多人都期盼着我能在汉地讲很多法,但是因为环境乃至多方面的条件不成熟的缘故,所以在汉地讲如是深奥的法是不可得的。所以这次所得到的法义绝不能轻视,回到家的时候好好修行一些,非常重要。明年的今天又是三百六十五天,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不在世上谁都不知道,当然我也希望所有在座的弟子,能像现前一样师徒聚集在一起传讲更深奥的见解,但是无常绝不会顺着我们的心愿而走,到达明年今天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弟子有不在世上的也有可能性,要多想一想无常。把这次所传讲的一切法,都归纳到正法当中去修学为妙。面对临终这一时刻,即便你有多么好的家庭、多么好的父母、多少个亲朋好友,即便全世界的人都聚集在你身边,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你断气,之外没有一个人能起到作用,应该多可怜可怜自己。
我们这个法明天就会结束。在座的很多居士乃至一些出家人,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还要回到自己的市区。这一段时间虽然听闻了众多教法,但要记住,所听闻的教法绝不能搁置一旁。若如是修学的话,等你临终乃至面对烦恼的时候,就会觉得上师平常所传讲的教理对自己起到了切实之作用,而不是走了一个过程。说自己平常在共修或者集体到哪里去朝拜神山等等,当然这样也非常好,但是历代高僧大德没有一个是“走破鞋子而成办解脱的,都是坐破垫子而成就的",这样一来,还是精进修法为妙。
这些道理听起来像是一个共同的教言,但是对我们当前来说是不共同之义,我们必须遵照这些道理从事善法而进入正道之中,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要走一个过程,过程对我们起不了什么作用。无垢光尊者说过:“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和“胸中虽持十万多之法函,临终之时也不能获得真实之利益。”慧能大师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凡夫口诵,圣者心行”,应该细致修学为妙,绝不能再欺骗自己。当你们看到身边走过程的形式者时,绝不能把自己也投入到这样的范畴之中,这样的话,可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②道灌顶之道灌顶
【道灌顶的道灌顶,自从得受了这样的灌顶以后,既可以在他人面前求灌顶,也可以自己通过观想等来受灌顶。所有这些都属于密宗的长净或道灌顶。】
道灌顶之道灌顶,自从得受了这样的灌顶以后,既可以在他人面前求灌顶,也可以自己通过观想等来受灌顶,也就是我们修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时接受的灌顶,都称之为道灌顶之道灌顶。这些都属于密宗的长净与道灌顶。这个长净指的是什么?可以清净自己所犯的一切罪过,还可以补足自己的一切戒律,达到清净,就叫做长净或者是道灌顶。
③ 道灌顶之果灌顶
【道灌顶的果灌顶,是指大光明灌顶或者密宗的深明无二的三灌顶,依靠灌顶的义智慧,能摧毁所有习气障或者三现迁移习气。】
道灌顶的果灌顶,是指大光明灌顶或者密宗的深明无二的三灌顶,依靠灌顶之义智慧,能摧毁所有的习气障,或在究竟果实当中依靠金刚喻禅定断绝三现习气,也叫做三现迁移习气。
(3)果灌顶
【基道果中的果灌顶,在道灌顶之果灌顶的后一刹那获得遍知智慧,自在驾驭所知轮涅所摄的一切法。】
基道果中的果灌顶,在道灌顶之果灌顶之后一刹那获得遍知智慧。因为果灌顶指的是心的本性,所以不管是成熟灌顶还是解脱窍诀法,教义完全是一致的,都是在讲解如何赤裸心的本性。现前很多人总认为密宗具备有殊胜方便道,所以多求一些灌顶的话,可能有一天会从天上掉下个馅饼到自己的口中般,就开悟了。不可能的,没有这样的好事,即便有这样的好事,也不会轮到我们这样烦恼沉重的弟子口中。还是不要太高攀,也不要傲慢,现前没有什么可高攀、傲慢的资本,末法时代时时都被业及烦恼束缚着。很多人说,自己现前很烦恼、很空虚,即便自己的事业、家庭都很好,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觉得无聊、不圆满。那该怎么办呢?有些人就聚集到一起去旅游、朝拜神山等,但回到家里的时候,这样的空虚、无聊仍旧在你面前呈现。时间一长,就越来越沉重。要记住这些道理,非常重要。自在驾驭所知轮涅所摄的一切法。
【这里是指道灌顶的道灌顶。观想:从莲花生大士白毫间犹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嗡”字放射出如月光一样的光芒入于自己头顶,从而净化杀生等三种身业及能产生身的脉障,获得了上师身金刚之加持,得受宝瓶灌顶,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现空智慧,识聚清净为幻化网,显现相、传出的声音、心识分别解脱为本尊、咒语和智慧,有资格修行生起次第的道,相续中具有暂时异熟持明果位、究竟化身果位的缘分。】
这里是指道灌顶的道灌顶。观想:从莲花生大师白毫间犹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嗡”字,放射出如月光一样的光芒入于自己的头顶,从而净化杀生等三种身业及能产生身的脉障。这个我就慢慢念下去,也没有什么不懂的,这些都是在接受灌顶的过程当中所观想的。获得了上师身金刚之加持,得受宝瓶灌顶,心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现空智慧,识聚清净为幻化网,显现相、传出的声音、心识分别解脱为本尊、密咒和智慧,有资格修学生起次第之道,相续中具有暂时异熟持明果位、究竟化身果位的缘分。
【接着观想上师喉间(宛如红莲花般的绚烂璀璨的)“阿”字放射出犹如红闪电般的光入于自己的喉间,从而净除了妄语等四种语业,清净能产生语的风障,获得语金刚之加持,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明空智慧,风的生、入、住解脱为咒语。】
接着观想上师的喉间(宛如红莲花般的绚烂璀璨的)“阿”字放射出犹如红闪电般的光融入于自己的喉间,从而净除了妄语等四种语业,清净能产生语的风障,获得语金刚的加持,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明空智慧,风的生、入、住解脱为密咒。
【再观想:上师心间如蔚蓝天空般的“吽”字放射出如长香之烟般的光芒,入于自己的心间,从而净除贪心等三种意业,清净了能产生意的明点障,获得上师意金刚之加持,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空乐智慧,识聚解脱于空乐境界中。】
再观想:上师心间如蔚蓝天空般的“吽”字,放射出如长香之烟般的光芒,融入自己的心间,从而净除贪心等三种意业,净除了能产生意的明点障,获得上师意金刚的加持。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空乐智慧,识聚解脱于空乐境界中。
【又观想:从“吽”字中出现第二个“吽”字,与自心融为一体,从而净除三门所依阿赖耶、阿赖耶识的障碍以及执著三轮的所知障,获得上师智慧金刚之加持,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自然本智。】
又观想从“吽”字中出现第二个“吽”字,与自心融为一体,从而净除三门所依阿赖耶、阿赖耶识的障碍以及执著三轮的所知障,获得上师智慧金刚之加持,相续中生起灌顶义智慧——自然本智。
【月称菩萨说:“不生是实慧离生。”相续中生起华智仁波切亲口所说“若谓蕴相离法界,此外蕴空有何益?观察空非究竟义”的智慧,三门执为异体的分别念解脱于法性中……】
月称菩萨曰:“不生是实慧离生。”相续中生起华智仁波切亲口所说“若谓蕴相离法界,此外蕴空有何益?”就是说完全已经证悟到这种见解,从五蕴当中远离而证悟法界实相,那再去观待五蕴是空性又有什么意义呢?“观察空非究竟义”,观察这个空性并不是究竟的意义。应该执受上面的这种禅定,三门执为异体的分别念解脱于法性中……
【收摄次第,与观想的往生法是一个要诀,“何时……”偈颂,收摄次第中出现明相,是共同圆满次第的细微瑜伽。】
收摄次第的时候,与观想的往生法是一个要诀、一段偈颂,这个在《前行念诵引导文》当中有。收摄次第中出现明相,是共同圆满次第的细微瑜伽。
5.后得转为道用
【在后得吃饭、睡觉、行走、安坐等一切时分,必须转为道用。总之,要具足清净观,转为道用。怀着对上师的恭敬诚信而将乐因乐果和苦因苦果转为道用。】
在后得吃饭、睡觉、行走、安坐等一切时分,必须转为道用。总之,要具备清净观,转为道用。怀着对上师的恭敬诚信而将乐因乐果和苦因苦果转为道用。
这一点在上面传讲的过程当中,已经讲得非常细致。我们在修学成熟口诀法的意识转为道用之中,不管是在座上乃至座下,都如是在传讲。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都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要记住啊!现前我们在座的弟子,从总的角度来说,不管修学成熟口诀法还是上师瑜伽导修,从总括的角度当中大部分都已经了解,但是细节处仍旧有不圆满的地方。原因在何处?因为我们平常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仍旧把它当做是一门知识,没有长时间去运作。因此在烦恼面前,仍旧还是被烦恼左右。要记住,天天应该运作为主,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在座下,都应该要转为道用,非常重要。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说:我们平常生活当中,要不是快乐,要不是痛苦,要不是快乐之因,要不是痛苦之因,之外没有其他的法。若要是能把这四法转为道用的话,一切行为就都在从事着善法。能做到吗?不是我们不懂,可能是由于业及烦恼沉重乃至忘失的缘故,一切都搁置一旁。虽然我们追求解脱,但是需要行持的法很多都搁置一旁,我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用上这些法,这两天还把它们放在仓库里头,是否准备带回去给父母亲朋看,要不留着做什么。要记住,这个放在仓库当中决定不会增长,应该时时运作为妙。如是运作者,在面对一切对境时,内心永远在平衡的状态之中,不会有空虚无聊乃至烦恼等一系列的显现,决定不会有的。一个修学出世间法的弟子,我们天天都盼望着何时能解脱,解脱近在眼前,要记住这些,并不是我们不懂。我们这次讲解的《前行备忘录》,虽然是站在文字的角度当中传讲它的道理,但有时候也站在成熟口诀法之上把一切含义都归纳到此法之上。不管是站在成熟口诀法之上乃至上师瑜伽导修之上,应该算是很通达了。
这两天刚来的弟子,由于前面很多教理没有听闻的缘故,可能有些地方有些迷茫,但是常在这边听闻的弟子,从文字角度来说文字般若应该具有,现前必须运用到实际修法之中为要啊!
【如果出现乐因及乐果,感念上师的恩德而虔诚祈祷。不管吃什么喝什么,供养献新而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上师的大恩大德所致。当遭受苦因和苦果时,要怀着对上师的恭敬诚信而转为道用。】
如果出现乐因和乐果,感念上师的恩德而虔诚祈祷。不管吃什么喝什么,供养献新而把这一切都看成是上师的大恩大德所致。当遭受苦因和苦果的时候,要怀着对上师的恭敬诚信而转为道用。
【如果自己不具备信心、恭敬心等,要祈祷上师,祈求拥有信心和恭敬心等。】
如果自己不具备信心、恭敬心等,要祈祷上师。就是说,我们平常感觉自己的信心乃至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要时时祈祷上师。这一点,往昔我们修学的时候也是时时这样做的。以前刚到到亚青寺的时候,有很多疑问,但谁敢天天跑到上师面前去问哪?当时不懂的时候,就祈祷上师,又看看懂不懂,又祈祷上师,依靠这种方式获得加持去理解一切法义。刚刚说过,即便信心不够的时候也要祈祷上师,祈请拥有信心和恭敬心等。
【如果昏昏沉沉,要祈祷上师,倘若掉举,也要祈祷上师,身体的要点、看式也要对治昏沉、掉举相应来调整。】
如果昏昏沉沉,要祈祷上师。现前很多弟子说,自己平常昏沉散乱的太重,那就要时时祈祷上师,祈祷上师能把这个昏沉和掉举消尽。倘若掉举的时候,也要祈祷上师,身体的要点、看式也要对治昏沉、掉举相应来调整。身体的要点、看式指的是什么?身体在不紧不松的状态当中修学,倘若要是昏沉很沉重,就像我们平常所讲解的,冬季期间少许漏一点风,要不下面坐的垫子不要那么柔软,依靠这些方式来断绝昏沉。掉举的时候主要是太强制性的缘故,就放松一点,依靠身体的要点、看式也要对治昏沉掉举相应来调整。
【如果见解上出现好坏怀疑,要虔诚祈祷上师;修行上出现贤劣境界,要虔诚祈祷上师;】
如果见解上出现好坏怀疑,要虔诚祈祷上师;修行上出现贤劣境界,不管是好的境界还是坏的境界,都要想到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觉得过分去执著的时候,祈请上师加持消尽一切执著,要虔诚祈祷上师。
【行为上出现取舍问题,要虔诚祈祷上师;见修行上出现二取障碍,要虔诚祈祷上师;遭遇病痛、魔障等所有不幸,都要想到这是上师智慧的幻变游舞,进而带着清净观,将妖魔鬼怪等通通观为上师,虔诚祈祷,】
行为上出现取舍问题的时候,要虔诚祈祷上师;见修行上出现能所二取障碍,要虔诚祈祷上师;遭遇病痛、魔障等所有不幸的时候,都要想到这是上师智慧的幻变游舞,进而带着清净观,将妖魔鬼怪等都通通观为上师的幻相或上师。我们初次开始修上师瑜伽乃至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前面有个所缘对境——上师的皈依境,这时候必须要如是观想为妙。此时所诠形象之上师已经具备能诠胜义之上师的一切功德,所以在修的过程当中要净观上师具备三种功德——悲智力,这就叫做所诠形象之上师。但是当你进入禅定的时候,即便当时眼前呈现的一切境相乃至意识当中的这个皈依境观想得不是很清楚,这时候也没有离开过皈依境。怎么说呢?能诠胜义之上师,是消尽一切能所二取之清明状态,这个能诠胜义之上师,不一定全都需要一个境,前面有一个境是为了更好地赤裸这个禅定,随着我们禅定进展,这时候能安住在体和用、本体和妙力两者分不开的状态时,它本身就是能诠胜义之上师。在上师瑜伽皈依中的“本来自显之上师”,指的就是这个见解,这时候就不需要再起心动念,皈依境已经没有了,自己又得观皈依境,不需要了。当开始进入到一种很清明的状态之中时,这时候本身就是能诠胜义之上师,要有这样的敬信,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安住。在这种见解当中,对外境乃至对内心的一切执著已经消于法界之中,还哪来的一种过失呢?前面观想皈依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治这种烦恼。要记住这两点。
这两天有一些居士说,平常在观皈依境的时候,当观到一定的时候就观不清楚了。这时要看看当时内心是否在昏沉与掉举之中,若是则尽量提起精神观想皈依境为妙,因为它是断绝能所二取的对治力,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的时候,这时候就不需要再起心动念观想皈依境有还是没有,因为你已经在执受上师的见解、密意,这时候就用不着再起心动念去观这个境。
我们刚刚说过,若能执受能诠胜义之上师的时候,眼前呈现的即便是妖魔鬼怪,也是上师的化现,因为本体妙力之形象就是他的化现。但这种化现绝不会产生贤劣好坏的分别心,一切都形成本体之庄严和游舞。所以平常在不能执受这种见解的时候,要意念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不要产生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好的分别念,带着清净观将妖魔鬼怪等通通观为上师,虔诚祈祷。
【正如古德所说“身凭信心得恢复,恶缘悉皆转道用”。】
正如古德所说“身凭信心得恢复,恶缘悉皆转道用”,就是这样的,时时站在信心和恭敬心的立场之中获得上师之加持,如是转为道用,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前所修学的就是上师相应法。
前两天一个藏族导师在汉地讲法,他问我,这个上师瑜伽为什么不叫上师相应法?瑜伽有具德和清净的意思,具德和清净的修行法当然也可以站在相应法的立场之中。上师瑜伽是站在密相立场中的一种名称,相应是根据当时自己的根机意乐多方面的条件而相应。上师瑜伽可以分为三种相应法,在修的过程当中,根据个人的根机来树立非常重要。
【归根到底一句话,把一切快乐痛苦,都看成是上师的自性,而满怀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虔诚祈祷——】
归根到底一句话,把一切快乐痛苦,都看成是上师的自性,而满怀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虔诚祈祷——
这以上是上师瑜伽,已经讲完,回去的时候还是要多看看。明天讲往生法,往生法只有几页。明天我们的这个法就算圆满结束了。但是还是要多看看一些,绝不能只大概了解一些,就让它过去了。刚刚已经说过,若要是不细致一些的话,像我们站在共同的立场讲解不共同之共同法的机会,今年可能已经没有了,即便后面讲解,也是讲解不共同之不共同的法义。要记住,每年所传讲的法都必须要细致观待一些。不是很多人都爱看书吗?那就把今年所传讲的这个法细致看待一些为好。今天就讲这么多。
这两天可能有很多弟子都在想,明天讲完以后,后天会不会考试,若要是考试的话,那自己就后天早上走,考试的时候可能自己已经到了甘孜了。不需要这样。我们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你的笑话,而是看看你在这一段时间当中对法的理解如何,我们是站在这个立场之中,意义非常大。当然,像有些弟子完全是凑热闹、走个过程,考试对他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他听法也就是凑个热闹、混一段时间,不管是在家里待着还是跑到外面听法,都是混时间。早上起来后就等待着晚上什么时候睡觉,这个时间怎么打发呢?就到那边去听听法,反正很多人坐在一起,想睡的时候就睡一觉,醒来的时候再听听,有时候讲解一些故事也挺好笑的,就这样混时间。像这种混时间的弟子,我想考试对你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因为你本来的意愿就是走个过程、凑个热闹。但是真正为了成办解脱的弟子们来说,考试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法义。为什么需要观待你对以上法的理解如何呢?当哪一种根机由你们自己选择,这个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有些出家目的是什么?可能是由于生活上乃至事业上打击太大,完全是一种逃避,跑到一个幽静的地方,这样一来临时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像有些居士觉得汉地夏季天气太热,天天在空调下面也很不好受,所以就跑到高原地方来避暑。要是这样的人,考不考试都是一回事,到这边来就是凑个热闹、打发一些时间。但是细致想想,时间不需要打发决定在你面前不会多长,要不了多长时间你就要在阎王爷面前报到了,你的时间决定不会很长。刚刚已经说过,我们在座的弟子,像小小的这些小孩子我就不知道了,大部分的人在五十年之内决定都不会在世上了,明天在阎王爷面前报到的,也有可能性。所以你的时间不需要这么打发,决定没有多长时间了。这些都要铭记心中,好好修学佛法为妙。
下面我们就开始回向。
此时所听闻的一切善法,和过去所成办过的切善法,以及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暂时能消尽一切灾难痛苦、心想事成,究竟如实圆满上师的密意。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以及历代高僧大德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