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2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详析二谛(11-14课)
二、释义
1、一定要分开胜义量和世俗量,依靠胜义量得出来的结论,是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实相;依靠世俗量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众生在世俗中见闻觉知的现相。
依靠世俗量抉择世俗法时,主要依靠《释量论》、《俱舍论》等论典;而以胜义量抉择万法真相时,则依靠《中观六论》等论典。如果用《阿含经》来解释般若空性,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阿含经》和《俱舍论》主要是抉择世俗法的论典,依靠它们根本无法解释、衡量般若空性的究竟含义。反之,用般若空性的教义抉择因明、《俱舍论》、《阿含经》、《毗奈耶经》的话,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胜义中,不被遮破的法一丝一毫也不存在,一概否认;世俗当中,以胜义量遮破世俗的显现根本毫无必要。
2、显宗一般分四大宗派,按照宁玛巴的观点,可以分为九乘宗派。那么,这些宗派的高低如何安立呢?并不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而是根据宗派创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对证悟二谛圆融境界的智力高低来安立的。其中,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一层层上来时,他们对二谛圆融的见解也是越来越高。由于中观应成派对二谛圆融的见解最高,因此将其安立为至高无上的宗派。
各宗各派的高低,应该是从抉择胜义正见的角度安立的。并非如同后译派个别论师所说的那样:在见解上,声闻缘觉与菩萨没有任何差别;但在行为和修行上,二种资粮圆不圆满或具不具足方便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别,所以小乘的宗派低一点,然后是唯识宗和中观宗。对于这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宗派、续部的高低并不是从世俗资粮圆不圆满等方面安立的,而是从智慧见解方面安立的。
不管是创始人还是修行人,由于对证悟二谛双运的智慧力量不同,因此出现了小乘到中观应成派之间的种种差别。
单单从名言角度根本无法安立宗派的高低。比如中观派,随世间共称安立的称为世间共称中观;随唯识观点安立的称为瑜伽行中观;随经部观点安立的称为经部中观;还有名言随有部观点安立的中观。这样一来,如果宗派的高低以名言安立的话,因为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是随世间共称来安立名言,那中观应成派应该是最低的,唯识宗则是最高的,然后是经部宗、有部宗。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讲得非常清楚,各宗各派高低的差别,并不是在行为、修行方面,也不是积累资粮方面。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呢?最关键就是在证悟空性的高低上有所不同。
的确如此,现在世间当中被称为“高僧大德”、“证悟者”的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弘法事业很广大,所以非常了不起。而是从他是否真正证悟大圆满的究竟实相来观察,如果确实已经证悟,不管什么人都是值得敬仰的。
所以说,境界的高低应该从证悟空性的角度来安立;各宗各派的高低,也是从证悟空性的角度来安立,并不是从其他行为上安立的。
3、比如瓶子无有自性、瓶子是空性的,这里没有强调:“瓶子在胜义中是空性的”、“瓶子在胜义中是无自性的”,并没有加上胜义的鉴别。但是,对于精通宗派和精通因明、中观的智者而言,马上就会了知是从胜义角度抉择的。即使没有加上“胜义中瓶子是空性的”、“胜义中瓶子无有自性”等鉴别,作为智者来说,也必定知道是从胜义角度作的抉择。为什么呢?如果说“世俗中瓶子无有”的话,不要说月称菩萨如此聪明的人,就连世间卖西瓜的老太太也根本不会承认,如果你对她说“喝茶的碗和水瓶根本不存在”,那她根本不可能承认,肯定会嘲笑你。
所以,并不是说世俗中瓶子不存在,而是指胜义中瓶子不存在。对于精通名言和宗派的人而言,根本没必要再三强调:胜义中瓶子不存在、世俗中瓶子存在。
一般来讲,按照前译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瓶子空性”,肯定是说胜义中空,不可能理解成名言中瓶子空;而“瓶子不空”,肯定是指世俗中不空,也不可能理解成胜义中瓶子不空。这一点任何人都会知道。
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中也说:如果有一些特别的必要,加上鉴别也是不矛盾的,但一般来讲,没必要加上这些鉴别。只要对中观二谛稍微有一点概念的人,一听到所谓的“瓶子空”、“瓶子不空”,就会马上知道:“空”肯定是从胜义角度来讲的,“不空”肯定是从名言角度来讲的。根本不会出现互相错乱的现象。
乌鸦一般非常害怕荆棘刺伤它的脚,经常这边跳一下、那边跳一下,十分小心谨慎。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也是如此。说“空”的话,可能不行,因为名言中存在的缘故,于是说“不空”;但说“不空”也不行,因为胜义中应该是空的缘故,然后又“空”。因此,就像持乌鸦禁行一般,“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实有空”,不断地在词句上重复。
因为对没有智慧的人来讲,无论对他如何宣讲也根本不懂;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只要直接说“瓶子空”、“瓶子不空”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添枝加叶地增添许多词句。
4、“实”有谛实之义,胜义当中成立的法,称为胜义谛,胜义的谛实;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称为世俗谛,世俗的谛实。因此,眼睛所见到的瓶子,是世俗谛,它是一种谛实;佛陀无分别智的对境——离戏之法,是胜义谛,也是一种谛实。所以,所谓的“实”也可以从二谛的角度进行解释。
但在藏地,尤其喜欢因明的个别论师,担心的事情特别多:这样说会不会有很多太过?名言中存在不行,胜义中存在也不行,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加上很多很多的鉴别。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必要。
“成实”和“自相成立”其实是一个含义。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认;而在胜义中,所有的中观论典对这二者一并作了驳斥。
5、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意乐的果法。因明《释量论》中也说:所有的语言实际是人的意乐的一种果法。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比较诚实的人,通过他的话语,就可以了知他内心的想法。
6、无论世俗量还是胜义量,每一个正量都有其殊胜的要点,各自都有各自的衡量要点和衡量方式。
应该观察所衡量的法,究竟是在胜义当中还是在世俗当中?如果是在胜义中,依靠中观应成派的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进行驳斥时,全部可以遮破;而在名言中,依靠现量、比量等成立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所以,在辨别后得的过程中,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抉择入根本慧定的过程中,对胜义量和世俗量是根本不作区分的,就像《定解宝灯论》第七个问题中所讲的一样。但在圣者后得的时候,必须有序地分析胜义量和世俗量所得出来的法。
依靠胜义量——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根本得不到,就如同在光明面前得不到黑暗一样,这就是胜义量的作用。在世俗量面前,中观派对于因明中所承认的现量、比量也全部承认。所以,在抉择后得时,千万不能把这两种量混杂在一起,一定要分析清楚。
对于一切万法通过金刚屑因等胜义量进行推理时,万法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胜义谛。但以世俗量观察时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我们依靠世俗量来观察,某法的颜色什么样、形状什么样、质量什么样,以自己的分别念依靠现量、比量继续观察时,根本不会成为胜义量,也不会变成胜义谛。
最关键就是要看:到底用胜义量观察还是用世俗量观察?如果以胜义量来观察,万法都不能成立;以世俗量来观察,万法都可以成立,这种观察也根本不会成为胜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