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4(430-439)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397)+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
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
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331)+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332)+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333)+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334)
壬四、所行道之差别=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癸二、宣说顺抉择分加行道+癸三、宣说随正等菩提分不退转众。
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337)+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338)+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339)
43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
43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难行与决定,所为无所得,破一切执著。
43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
及名有所缘,不顺无障碍,无基无去生,真如不可得。
43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许为第四相。
43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43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43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
2、《现观庄严论》现在讲的是正等加行中的加行性相,前面已经讲了三个法相——智相、殊胜相、作用相,今天开始讲第四法——事相自性相。
事相自性相也有十六种,连同前面的法相,共有九十一相。
3、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
因明当中讲了名相事相法相这三者,其中事相和法相用一个本体表示(本来这三者也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这里讲基智的事相自性相,就是指用基智的事相来说明它自己。这里就先看基智加行的事相,其本体具足四法,从远离烦恼障的角度分三种,远离所知障的角度有一种。首先是远离烦恼障方面:
第1、远离本体贪等烦恼的自性。烦恼障包括贪心、嗔心、痴心、傲慢、怀疑等根本烦恼以及嫉妒、忿怒、谄、诳等随烦恼,因为这些会令我们身心疲惫、不堪能,由烦恼引发会行持很多非法行,所以需要远离。在基智加行中远离了烦恼的本体,这叫做是远离烦恼自性相。
第2、远离果——三门染污法状的自性。烦恼的果,就是染污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心里有烦恼,就会体现在语言、表情、身体上,身语意的相状、形态、行为就是烦恼的果,修基智加行的人是远离这些的。
第3、远离因非理作意相的自性。产生烦恼的因就是常乐我净等非理作意。我们看一下自己的烦恼,无非都是来自不合理的意识,由于对事物的本体、因缘、结果没有如理如实地了解,从而产生各种颠倒想,之后就生起烦恼,所以先要远离非理作意,然后才能远离烦恼。
在远离所知障方面有一法:
第4、远离违品与对治之分别的自性。违品即贪嗔痴等烦恼,对治即无我的智慧,远离了对此二者的分别,也就是远离了所知障,因为所知障就是对于能取所取的一切执著相。远离了违品和对治(即烦恼和智慧),对于这样的自性叫做是第四个事相自性相。
4、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难行与决定,所为无所得,破一切执著。
道智加行在事相方面有五种自性相,其中方便的差别有三:
第5、以发菩提心的意乐而难行的自性。什么是“难行”?虽然胜义中一切万法远离戏论,无有任何相,但是世俗中有众生、有佛果,发无上菩提心的意乐、行持六度万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一般人难以行持的,因此叫做难行自性相。
第6、以不堕小乘的加行而决定大乘加行的自性。在大乘道智加行的境界中,不堕于声闻缘觉或世间执著的边,无论是利他心还是空性无二的见解,完全确定下来,决定得到了这样的境界,这叫做决定自性相。
第7、追求三大所修之所为果的自性。菩萨在无数劫中精勤努力,为的是得到什么呢?是为了成办我们前面学过的三大所为——大心、大断、大智。
智慧的差别有两个方面:
第8、对境所修三轮无缘的自性。具有道智的菩萨对所修、能修、修行这三者没有执著,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行持,这叫做三轮无所得自性相。
第9、有境破除修行之一切执著的自性。在所修的对境方面没有三轮执著,能修的有境方面,也就是分别方面也没有执著这个、执著那个,破除一切的执著相。一切善恶、好坏、有无的执著相都已经泯灭,所以叫破一切执著自性相。
5、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及名有所缘,不顺无障碍,无基无去生,真如不可得。
遍智加行的事相本体具有七种法,总的所缘方面:
第10、缘取果遍智之一切法所缘的体性。获得遍智的佛,能缘取遍智所涉及到的一切万法,也就是三智之境——道智、基智、遍智所了悟的一切对境全部都如理如实地成为所缘,非常广阔无垠。佛陀的智慧,从世俗当中来讲,一切万法无所不缘,从胜义当中来讲,能够如实了知如所有智的一切法相,所以这叫做是名有所缘。
第11、缘取其差别法不随顺一切世间法的不共功德所缘的体性。遍智加行的智慧会缘取不随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观念,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要么是好,要么是不好,而它并不随顺世间,是一种远离有无等戏论的不共境界。
第12、其本体无碍趋入一切所知之智慧所缘的体性。因为佛陀证得了胜义、世俗无二无别的境界,所以能够无碍趋入尽所有智所摄的一切相,如《释量论·成量品》所讲,佛能如实照见一切万法,这叫做无碍自性相。
分别所缘方面有四种相:
第13、缘取照见名言显现的功德基无我随应基智之相所缘的体性。所缘取的名言中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无基离根的,对蕴界处的法,不管是柱子、瓶子,还是儿子、女儿,当用智慧来一一观察的时候,各式各样的法都不存在本基,无论是心识还是物质,都是无我的法。14、了达道无去随应道智之相所缘的自性。因为基智无有本体,所以修道也无有去处。
第15、了知相无生不共遍智相所缘之自性。这里的“无生”是对应果的。其他讲义也将以上三相解释为:体无基,果无去,因无生,但在这里解释为相无生,也就是遍智所缘的自性。
第16、了知这些胜义本体无生真如不可得所缘的自性。虽然这些法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地存在,但在胜义中皆远离有实、无实、二俱、二非四边,在如来的遍智前,一切边不可得,这叫做无所得自性相。
6、世间的观点无非是落在四种颠倒里的分别念,把无常的执为常有,把不清净的执为清净,而佛教出世间的观点是要揭示出真实的意义,故的确与之相违。弘扬“人间佛教”的人特别提倡佛教与世间共同的一些理念,这也是可以的,但是从究竟上说,佛陀所了知的万物真相跟我们凡夫人的所追求的、所了知的对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我们不能在任何场合下都认为世间的贪嗔痴就是佛教的含义,该随顺世间的时候我们要随顺,不该随顺的时候就不能随顺。
7、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许为第四相。
以上讲完了三智加行的十六种自性,我们把这些自性说为法相,但实际上这些法相和它所表的事相是一样的,事相和法相实际上是一个本体,所以像事相一样,可以将其安立为自性相。遍智佛陀承许此为正等加行所知法相的第四相(前三相为智相、殊胜相、作用相,都是法相,而此第四相为事相之法相)。
8、实际上法相所表示的就是事相,以事相的本体来安立法相也可以。以瓶子为例,“瓶子”这个词是它的名相,在事相上,它是一个金瓶,金瓶的法相实际上也是瓶子的法相,因为瓶子的法相可以安立在所有的瓶子上。
因此,这里的十六个自性相实际上是事相自性相,其中的每一个法相都可以安立为三智的相,既然它可以安立为三智的相,在修行正等加行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来表示。比如说,前面讲的基智的四种相,每一个相都可以安立为正等加行当中的基智加行,道智的五种相、遍智的七种相也同样如此。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相都具足智相、胜相和作用相。表面上好像智相和殊胜相、作用相、自性相是分开的,但实际上他们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因此,它们内部可以互相表示。
9、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资粮道的本体是顺解脱分的现观,它具足智慧和方便的特点。智慧的差别,是抉择一切万法为无相。如果想获得解脱,就要从无相的智慧即空性法下手,否则是没希望的。
有无相的智慧摄持,还要善巧地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多,这是方便的差别。这种以智慧与方便相融合的方式精进修持的现观,在此圆满一切相现观(即正等加行)品中被承许为顺解脱分(“解脱”是远离之义,“顺解脱”也就是随顺远离世间的执著及各种烦恼)。
顺解脱分的善根非常重要。要随顺解脱,必须要以空性来摄持;若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修任何一个法门都得不到真正的解脱。
要成佛,就要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智慧资粮必须是以空性智慧来摄持的。在闻思过程中要不堕二边,既要有空性智慧的见解,又要有世俗方便的行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
10、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资粮道有信心、精进、正念、等持、智慧五根。首先,方便的差别有三种:
第1、缘所依佛陀等三宝的清净信心。胜义中佛也了不可得,而世俗中对佛宝、法宝、僧宝要有诚挚清净的信心,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基本理念。信心包括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四种,若能生起不退转信是最好的。到达资粮道以后,信心一般是不会变的。
第2、行为上精进行持布施等六度的行境。也就是在六波罗蜜多的行持方面非常的精进,具足恒常行持的精进,这叫做“精进行施等”。
第3、本体意乐圆满忆念般若的行相。所谓正念,就是经常忆念般若空性的意义,忆念积累资粮、行持善法。正念是不能放弃的,一旦失去正念,我们很多行为就成为无义;能保持正知正念的人,修行永远都是很好的。大家无论去到哪里,都应始终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安住于持戒等善行。
智慧的差别有两种:
第4、寂止无分别等持。行者应经常入于这样的三摩地,使心安住。如果没有寂止作基础,智慧是很难以现前的。
第5、胜观了知基道一切法所有相为无相的智慧。照见一切万法于世俗中如梦如幻、胜义中如虚空般了不可得的智慧,即是胜观。
以上就是资粮道的五种根。为什么叫“根”呢?因为这五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没有智慧是不行的,什么也取舍不了;没有禅定也不行,心定不下来;光有禅定,没有正念、精进、信心也不行。确实,若想做一个很好的修行人,这五根需要全部具足。
11、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
菩萨资粮道有根的差别,利根者很容易就能迅速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菩提果位,钝根者则证悟迟缓,难以获得菩提。
现观庄严科判
43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分四:
43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之自性;(第34课)
离烦恼状貌,障品及对治。
43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之自性;(第34课)
难行与决定,所为无所得,
破一切执著。
43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之自性;(第34课)
及名有所缘,不顺无障碍,
无基无去生,真如不可得。
43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二丑四、如是宣说之摄义。(第34课)
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
许为第四相。
43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所行道之差别)分三:
43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宣说顺解脱分资粮道)分三:
43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子一、略说本体方便智慧之差别;(第34课)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43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子二、广说彼分类之差别;(第34课)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
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
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43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四癸一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第34课)
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