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26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27

  哲学-中观庄严26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乙六、有何必要=丙一、生起大乘定解(22-32课)+丙二、轻而易举(32课)+丙三、获得大菩提(32课)

  丙一、生起大乘定解=丁一、大乘之大(22课)+丁二、生起定解方法(22课)+丁三、不共5种观点(23-31课)

  丁三、不共5种观点=戊一、所量对境为实法(23课)+戊二、承认名言中自证之心识(24课)+戊三、承认名言中万法唯心(24+25课)+戊四、相似和真实胜义(25-30课)

  戊四、相似和真实胜义=分两类胜义(25课)+和尚宗不作意与单空(26课)

  二、释义

  1、和尚宗等派并不是破除一切实执后未见任何所缘相而不作意的,他们只不过是制止了一切起心动念而已,不用说遣除一切边,甚至去除有边的理由也是立不住脚的,而真正的无分别并非如此,

  “和尚宗等派”,是指与和尚宗不作意观点相同的个别宗派点,不要说破四边,连有的边都没有遣除。为什么呢?他们说:不能起心动念,只要有分别念就是不行的,什么都不能想。其实,这种所谓的“什么都不能想”,连有的边都没有破。

  他们只不过是制止了一切起心动念而已,《直指心性》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讲到:这样的修行,最后仅仅停留在阿赖耶的一种迷茫状态。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此时不具足明观的部分,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

  2、《辨法法性论》中云:“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

  诸佛菩萨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已经远离了五种不作意。是哪些不作意呢?

  2、1所谓任何起心动念都无有的不作意,如果这是一种境界,小孩子刚生下来时就应该具有无分别智慧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种世间不作意。

  2、2第二种是“超寻伺”。二禅以上,已经断除了粗细的寻伺分别念,如果无有寻伺分别念就是不作意的境界,那么,二禅以上都成为无分别智慧了,但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2、3第三种是“寂静”,执著外境的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无有,就叫做寂静。如果寂静是真正的无分别念,那么,正处在沉睡状态时,一切粗大的心和心所全部融入阿赖耶;或者,昏厥、入灭尽定、麻醉时都应该变成无分别智慧。但这也是不可能的。

  2、4第四种是“自性”,凡是世间上不作意、不分别的,比如柱子、瓶子、石头等外境,以及眼、耳、鼻、舌等根,这些根本不会有任何想法、任何起心动念。如果这已经成了最高境界,外面石头的境界应该是很高的,但自性无分别念根本算不上一种境界。

  2、5第五种是“执息念”,虽然心中一直在想:什么都不能执著。实际上,他的心里始终盯着不能执著的执著。和尚宗的观点就是此处所说的执息念。

  所以,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沉溺在世间无分别念中度日子,而是要安住在真正具有窍诀的空性境界中,这是相当重要的。千万不要落在上面所讲世间的五种不作意中。真正具有胜观明分的无分别智慧,才是我们应该修学的境界。

  真正的不作意——出世间的不作意是超越分别念的一种境界。

  《般若经》中所说的不作意,完全是依靠中观理在自相续中生起来的真正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中观各种各样的推理方式,不论外境还是自心,全部抉择为真正的空性,由这一定解所引发出来的不作意,确实任何法也不承认,任何法也不存在。

  3、所谓的断见派,即是名言中不承认前世后世、业因果等。但格鲁派和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对业因果、前世后世存在等抉择得很清楚,只是在抉择胜义时暂时抉择一种单空,这根本不能属于断见派。如果这是断见派的话,静命论师也成断见派了,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始终执著实有的法,现在必须依靠单空进行对治,因此,抉择单空非常符合万法的真理。比如瓶子,人们相续中始终认为它是常有的,但是,对万法的实相进行抉择时,瓶子等万法实际就是无常的,这一点非常合理。因此,切莫将它说成是断见派,这样说太过分了!

  在真正的中观境界中,空与显现无二无别的执著相,完全能断除非常危险、峭壁般的常见与断见,也就是说,这时中观自续派暂时所抉择的单空也一定要舍弃。所有的常见和断见,必须依靠无自性与缘起义无二无别的殊胜定解全部破除。

  4、实际上具有实执的同时抹杀因果,才是人们公认的断见,这种单空又如何能算为断见呢?

  像顺世外道那样,在具有实执的基础上,抹杀所有的因果、前世后世等正理,这才是人们公认的真正的断见派。而格鲁派和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对所有的业因果等全部承认,胜义中抉择一个单空。这又怎么会变成断见派呢?

  5、为什么称为大中观呢?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大清净和大无为法,其中所说的“大”有很深的含义。比如大清净,清净和不清净都是分别念的境界,而“大清净”是超越分别念的一种境界,在语言上只能如此表示而已;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分别念的境界,所谓的“大无为法”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用“大”来形容。

  我们有时候说“大乐、大中观”的原因即是如此。

  6、单空毕竟是分别念的境界,与真正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的境界和智慧相比,所谓的单空的确很低劣。但暂时来讲,对于单空也最好不要说成是断见,否则也是很不合理的。

  单空不能算是不作意的境界,因为针对最究竟的境界来讲,它毕竟没有超越分别念。众生心相续中一直抱有实有的执著,这时必须依靠单空来破除这种实有的执著,当众生相续中的实有执著全部破除以后,对于空的执著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对初学者来说,遮破所破有实法的单空,在修行中是很容易体悟的。但真正通过中观正理进行分析时,所谓的无自性与单空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无自性是指中观后得时所得出来的空性。

  依靠中观各种各样的推理进行分析,最后以相似各别自证的方式也可以入定于心的本来面目中。

  7、从最究竟的入定行境、佛陀真正的各别自证来讲,语言所承认的和心中所作意的全部无有,一切的一切全部遮破。

  8、《般若经》所说的不作意与和尚宗的不作意二者,一个是语言和分别念全部没有可以承认的;一个是口头上说“不能想、不能想”,实际却始终在执著一种“不能想”的想法。

  虽然口头上都是不作意,实际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其中,通过中观各种各样的推理方式,不论外境还是自心,全部抉择为真正的空性,由这一定解所引发出来的不作意,确实任何法也不承认,任何法也不存在。

  如同本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与原本不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一样

  上述和尚宗所说的不作意,本来有一个想的东西,但是一直说“不能想”,就如同他自己明明是盗贼,但是千万不能承认。而依靠中观正理观察所得出来的不作意,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承认的,就好像本来不是盗贼,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可承认的一样。

  明明自己是盗贼,反而不承认的话,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很危险的;但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盗贼,也就没什么可承认的。所谓和尚宗的不作意与通过中观定解所引发的不作意,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2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