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33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02

  哲学-中观庄严33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分二=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33)+丙二、译礼+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7甲二乙一丙一、名义:(33课)

  梵语:玛叠玛嘎 阿朗嘎绕 嘎热嘎

  藏语:哦莫 坚 戒策累哦雪巴

  汉语:中观庄严颂

  二、释义

  1、梵语:玛叠玛嘎 阿朗嘎绕 嘎热嘎

  藏语:哦莫 坚 戒策累哦雪巴

  汉语:中观庄严颂

  中观=哦莫=玛叠玛嘎

  庄严=坚=阿朗嘎绕

  字数相等的偈或者颂=策累哦雪巴=嘎绕嘎

  2、所谓中观的含义,总的来讲是不住任一边——有、无、是、非等任何边都不住。既然任何边都不住,是不是有一个中的安住呢?中的安住更不可能有。因为边和中互相观待而安立,如果边不存在,所谓的中央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中道义。

  3、如果对中观的意义进行分析,则有所诠义中观与能诠句中观,也就是指真实般若与文字般若两种。真实般若则可分为基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文字般若可分为经般若和论般若。

  中观=所诠义中观+能诠句中观=真实般若+文字般若=真实般若(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经般若+论般若)

  我们需要了达的真正中观——所诠义中观,又可分为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三种。众生必须通达的胜义谛和世俗谛无可分割的本体,就是所谓的基中观;通达上述基中观后继续修持,或者为了通达基中观而继续修持智慧、福德不相脱离之道,就是道中观;最终获得色身、法身无别双运之果,既不堕于色身也不堕于法身,也即获得不堕二边的色身法身双运之果,即是果中观。

  学习中观、通达中观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依靠基中观、道中观,最后现前果中观,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所求。

  4、“庄严”的意思是指美化或显扬、开显之义。

  比如一个人长得非常俊秀美丽,并且依靠各种珍宝装饰得极为庄严,这时应该通过镜子使之映现出来。同样,所诠义中观相当于非常俊美之人的身体,能诠的文字中观则如同作为装点的珠宝饰品,而此《中观庄严论》就如同清澈的明镜一样,可以将所诠义的俊美身体以及作为装点的能诠句中观完全开显。

  这部《中观庄严论》实际是包括自续派、应成派在内所有中观的庄严。或者说,是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所有中观的庄严。

  5、中观应成派着重抉择二谛一味一体的入定阶段。因为圣者入根本慧定时,一切的眼耳鼻舌身等全部无有,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一味平等的法界,这就是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所证悟的境界。因此,这一宗派在抉择见解时,最开始就破除一切边。

  而中观自续派所抉择的,则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的后得阶段,也即六根前所显现的一切万法,在名言中无欺存在,但以胜义量观察时一切都不存在。

  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二谛是否分开抉择。这一点非常关键。

  与中观究竟的入定智慧相切合,这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与后得二谛理的实相相切合的观点,就是中观自续派的宗义。佛陀的密意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而有两种教义,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论师则分别对这两方面教义作了解释。

  6、对于“心、名、用”三者,因明当中会着重解释,也即依靠分别心来了知柱子,叫做心;以分别心了知后,在语言上可以称其为柱子,就叫做名;将柱子涂成红色或者依靠它支撑房梁等,即是用。名言中的任何操作必须依靠心名用三者,因为分别念没有对某物进行认知,也就根本无法对其取名;即使心已经认知并取了相应的名称,但未加以使用也起不到很大的意义。所以,因明观点认为:所谓的名言,全部依靠心名用三者进行操作。

  7、所谓的相似胜义谛———单空其实属于名言谛的范畴,而通达单空并不是通达了真实的胜义谛。

上一篇:甲一所说支分(1-32课)小结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