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63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56-88,53-62课,含两个小结)+卯二、破外道之观点(62-69课)
卯二、破外道之观点=辰一、总说破明智派(90,62+63课)+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
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92,63+64课)+巳二、破顺世派之观点(65课)+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巳四、破密行派之观点(67+68+69课)
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午一、宣说破斥(66课)+午二、破遣过之答复(66课)
9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二辰一、总说破明智派:
外宗论亦许,识不现唯一,以具功德等,实等所缘故。
9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二辰二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2、比如莲花生大师获得成就的山洞,他们认为自己宗派的某位修行人已经在此处获得了成就,因此将各种各样供奉的石器、供品等摆在山洞口。而佛教徒认为,莲花生大师等很多大成就者在这个山洞中成就,对这个山洞也比较执著。类似的情况在印度一带比较多,在中国尤其是藏地,依靠莲花生大师的加持,一直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外道。
3、在因明当中,所谓的“一”只不过是一种言词,仅仅是遣除了“一”以外其他法的一种语言或者分别心,除此以外,时间、数目、方向等根本不可能真正实有。这一点,通过佛教的《俱舍论》或者因明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容易。
4、因明当中说:所谓的总相只不过是一种遣余的语言或分别念。
5、佛教观点认为,乐受等是一种心所。既然属于心所,必定属于有情法当中,无情法怎么会有乐等感受呢?根本不可能有。
6、通过对外道论典的分析,他们也根本不会承许实有一体的识,因为他们承许实、现象、身体等很多所缘对境。既然所缘对境如此众多,能缘的心识又怎么会成为一体呢?不可能的。而且,外道的所有论典中明显说到:“某法的所缘境无论是实等何者,它都同样具有德等诸多特征,而不可分割、独一无二的一个法绝不会显现,因此唯一的识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即便从外道的观点进行观察,独一无二的识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7、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猫眼珠的本性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当人们见到它时,虽然有些外道承许其为一体,但是外境中具有很多颜色的行相,缘取它的心同样不应该显现为一体。
8、胜者派行持苦行、希求解脱等,个别名词和行为与佛教基本相同,可是他们对于自相续的烦恼根本未作调整,仅仅依靠外面的行为不会有很大利益。所以,《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功德藏》中都说:外在的形象不是很重要,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真正断除五毒烦恼才是最重要的。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尤其对论议五派一一作了驳斥,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也作了相应的遮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