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59-62课)小结2

创建日期:2023-03-11

  哲学-中观庄严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59-62课)小结2

  6、三级思路

  经部宗的观点:承许识在取外境时存在一种行相,所以称为有相派。

  人们见外境也只是见到外境的行相,并不是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是一种隐蔽分,通过它可以指点出这一行相。

  外境——真正瓶子的本体是一种隐蔽分,任何人都见不到、摸不到,人们见到的瓶子只是一种行相,真正的瓶子以潜伏或隐蔽的方式存在着。就好像镜子中显现的只是瓶子的一个行相,并不是真正的色法——瓶子。

  在见外境的过程中,实际就是自己的眼识见自己,只不过这样的眼识带有一种外境的染污而已。

  外道观点:既然隐蔽分的外境可以通过行相见到,那么,食肉鬼也是一种隐蔽分,为什么普通的眼睛根本看不到它的行相呢?因为瓶子与食肉鬼这两者都是隐蔽分的缘故。

  经部宗破法:外境瓶子等可以指点出它的行相,而食肉鬼无法指点出它的行相,识除了缘取外境所指点的行相以外,不可能缘取其他的法,就好像镜子中永远不可能出现真正的色法,却可以显现色法的行相一样。比如镜子放在经堂当中,经堂里的柱子可以显现在镜子当中,但经堂外面的柱子能不能在镜中显现呢?根本不会显现,因为环境不相符。因此,食肉鬼和瓶子虽然同样是隐蔽分,但是,瓶子可以显现,而食肉鬼不能显现。

  6、1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异相一识A1+A2+A3--B(=B1+B2+B3)

  (1)经部宗观点:外境各种各样,心识只有一个

  比如瓶子可以分瓶口、瓶底等众多部分,可是有境上只有一个瓶子。世间人见到瓶子时,根本不会说“我见到了瓶口”、“我见到了瓶底”,他们对于瓶口上方的微尘和瓶口下方的微尘根本不会观察,也没有必要观察,笼统概括起来说,可以称之为见瓶子的有境。

  中观破法1:总的来说只有一个见瓶子的识,但在详细分析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类别的眼识出现。取瓶口的眼识只是随着取瓶口的外境,而根本不会取瓶底。在有境上承认存在瓶口、瓶底等众多部分,那么心识根本不只有一个。

  中观破法2:见瓶底的识和见瓶底的识不能说为同类,否则见瓶口的识也应该见瓶底,见瓶底的识也全部变成见瓶口的识了。

  瓶口的上下各个不同类的部分只是充当瓶口之一识的设施处,就像五蕴作为“我”的设施处一样。因此,总的来说只有一个类别——见瓶子的识,但在详细分析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类别的眼识出现。承认在众生的五根识前会各自显现不同的对境,就要承认眼识面前各种各样的对境。

  太过1:如果承许异相一识,花色的对境在外境上确实存在,但在能取上不显现,也就是能取上只有一个而外境却有千差万别的行相,对境的颜色虽然五彩缤纷,能取却只有一种颜色,这一点肯定不合理,因为外境所取是通过能取来判断的。

  太过2:对境并不是如无分微尘一样不可分割,既然对境并非唯一的整体,能取为什么不能分?应该是可以分的。

  太过3:如果是异相一识,对境上存在白色、红色等各种行相,但各种行相的能取并不存在,这样就成了识和行相二者毫无瓜葛。因为识上只有一种行相,所取相则是各种各样的,即使名言中也不合理。

  太过4:显现的对境“蓝色”也具有中、边等分类,取蓝色部分的有境能取也应该存在如此多的不同分类,假设你说不存在这些分类,所谓的“唯识”已经成了无分之识。那么,在这一识上无有任何分类,所取却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分类,此无分之识又怎么能作为正量呢?肯定不是正量。

  (2)经部宗观点:作为外境的柱子,它有蓝色以及成住同质的所作、无常、有为法等很多行相,但作为有境的识只能生起一种蓝色的行相,其他的所作、无常、有为法等行相根本未在眼识中生起。见到一块花色的布,外境花布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但在有境的眼识上只有取花色的一种识。见到一百个人,虽然一百个人的行相都在眼识前浮现,可是有境上全部执著为“人”的概念。

  中观破法1:经部宗承许真正的外境是隐蔽的、实有的,所见只是识的一种行相,识与行相应该是一体的。既然识与行相一体,如同识只有一个那样,所谓的行相也应该成为一个——由于并非呈现各不相同的行相,也就根本无法了知各式各样蓝、黄等五彩缤纷的外境。为什么呢?人们在见到任何一种色彩斑斓的画面时,眼识如果没有跟随每一种颜色去缘取“白色、红色、蓝色”,必定会造成心和外境互相错乱的过失。从外境来说,由于蓝色、黄色等千差万别的行相未在眼识上显现,如此众多的行相也就无法在外境上存有一丝安身之地了。因此,你们的这种观点不合理。

  如同拍摄照片时,外境上如果有一百个人,照相机的镜头里肯定也会显现一百个人,不会只显现一个人的行相,否则,就会出现境和有境错乱的过失。同样的道理,识在取境的过程中,外境上存在多少差别,有境上必定会出现同样多的差别,绝对不会如异相一识所许的那样,外境的行相有多种多样,而在识上只显现一种。

  认为花色的外境上可以有黄、蓝、白等很多颜色,到了有境上,所有的颜色都不作区分,这样一来,如同有境不存在各种各样的颜色一样,外境上也不应该出现黄、蓝等五彩缤纷的各种颜色。

  这只是没有详加观察的一种分别念。所作、无常等虽然是柱子的特点,但所谓的无常、所作等很难作为凡夫人眼根的对境,尤其是细微的刹那无常,这种刹那刹那的变化,凡夫人根本见不到。但是对方将各个处的对境混淆,将分别念和无分别的作用也混为一体,对于总相和自相也根本没有辨别,由此出现了上述错误的观点。

  中观破法2:对于每一个外境行相来说,所谓的眼识是否一一跟随,比如外境上有白色、红色等,那么,对于白色行相、红色行相,眼识是否已经了知?如果说已经了知了白色和红色,那了知白色的眼识和了知红色的眼识是不是一个?如果说是一个,了知红色的时候应该了知白色,了知白色的时候应该取红色了。如果说是他体,也即了知红色的眼识与了知白色的眼识不是一个,那就属于相识等量,而不应该承许为异相一识。

  6、2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相识各一(A1+A2+A3=)A--B(=B1+B2+B3)

  (1)经部宗观点:外境只有一个,心识只有一个

  蓝色的对境不会指点出与自己成住同质的所作、无常、有为法等所有行相,仅仅是一个总的蓝色行相在眼识当中出现。无论是何种对境,识在取境的过程中,所取只有一个,能取也只有一个。世间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我看见了一个瓶子……”

  中观观点:所谓的看见一个瓶子是指什么?瓶子可以分东南西北等很多部分,你看见的到底是哪一个部分?瓶子可以分瓶口、瓶底。这些特点是如何了知的呢?用眼识来了知。既然依靠眼识来了知,外境——瓶子上有瓶口、瓶腹等很多差别,眼识上是否存在这些差别呢?如果说存在这些差别,也就不能说外境和有境是成实的。

  太过1:比如花色布匹上有白、红、蓝等八种颜色,只要具眼目者都可以看到这八种颜

  色,可是你却偏偏要说只有一个外境,这显然与现量相违。

  太过2:能取相也必定不是一个,因为执著白色的眼识与执著红色的眼识肯定不是一个。如果你说是一个,那一定是眼根出了问题。

  太过3:镜子当中显现花色布匹,镜子中的白色不会显为红色、红色不会显为蓝色,否则与现量相违。

  太过4:外境如果不能再分,就变成了一个成实的外境,如此则有境也就只一个并且成为实有一体,可是根本不能如此安立。

  太过5:如果说外境的白色、红色等斑斓色彩都是存在的,虽然以次第性的方式见到,但速度太快的缘故,根本不能发觉。这种说法并不合理,如果白、红等众多颜色在眼识前瞬间闪过,因此成为同时见对境上的白色、红色等,这样一来,红色变成白色……有境已经全部错乱了。

  (2)经部宗观点:眼识以特别快的方式缘取花布上所有的颜色,从而产生同时显现的感觉。对境上的白色、红色、黄色,首先取白色,然后取黄色,再取红色,由于非常快而认为三种颜色同时缘取。白色、红色等次第性缘取,而在识前可以顿时显现。

  中观破法1:不论耳识还是眼识都属于根识的一种,如果眼识可以对次第见到的色法同时现见,耳识所听到的非常快速的声音也应该在识前同时听到,可是耳识前显现的声音很明显具有一种次第性。所以因“速生因”而至的相识各一之识,根本不成立。

  中观破法2:观想柱子无常的心也非常快,为什么不能同时显现呢?

  第一刹那认为柱子存在、第二刹那分析柱子为红色、第三刹那观想此红色柱子为无常的三种心,因为特别快速的缘故,也应该产生一种同时的感觉。

  观修柱子无常的心有七个刹那,第一个刹那至第七刹刹那之间非常快速地生灭,那么七个刹那也只是一个刹那,如此则会出现七个刹那的心识变成同时了。所以因“速生因”而至的相识各一之识,根本不成立。

  中观破法3:眼识的对境必定是同时显现而非次第性,耳识的次第性对境也不会同时领受。仅仅以快速作为同时显现的理由,那么一切识均是刹那生灭的自性,“拉”和“达”就会出现错乱的过失;对花色等次第缘取而同时显现时,左边的黄色很可能会在右边出现,右边的白色也很可能会在左边出现,这明显与现量相违,完全不合理。所以因“速生因”而至的相识各一之识,根本不成立。

  (3)经部宗观点:旋火轮是相识各一

  中观观点:旋火轮的显现实际上是一种无分别念的错乱所现见,除了错乱的相似显现以外,真实现量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旋火轮。因此对方以旋火轮作为比喻说明次第缘取的花花绿绿等各种颜色可以同时现见,是非常不合理的。既然次第缘取却可以同时现见的观点已经完全遮破,相识各一的观点自然无有立足之地了。

  旋火轮,要么是分别念的对境,要么是无分别错乱相似现量的对境,根本不能成为真实现量的对境。比如,我们可以说红色的柱子在眼识前了了分明地显现,因为它是真实现量的对境;而旋火轮除了作为相似现量和回忆的对境以外,在真实现量的对境中根本找不到。

  按照对方观点,旋火轮是由前后的诸多刹那结合起来见到的,这在现量中根本不能成立,因此必须依靠分别念进行连接。因为忆念的任何对境都已经灭亡——火烬从东边位置到西边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火烬到达西边时,东边位置的所有微尘早已经灭尽,期间必须依靠分别念作为衔接。

  当针穿透一百片层叠在一起的青莲花瓣时,必定具有一种次第,缘取它的识肯定是次第性的,而旋火轮的现象虽然也有一种次第性,但依靠错乱的相似现量认为是在同一时间中见到。针在穿过第一个花瓣时,下面的九十九个花瓣肯定还没有穿破,由于青莲花瓣非常薄,用针穿过它时,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时间穿破。这样的一种次第,不论通过比量还是现量,人们都是很容易观察到。而你等宗派说虽然有次第却可以在同一时间中见到,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

  6、3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相识等量A1+A2+A3--B1+B2+B3

  (1)经部宗观点:外境柱子上有蓝色和白色,以及与其成住同质的无常、所作等很多特点,那么,有境也会产生同等数目的眼识。

  白色、红色等不同类,而白色不论上、下、中间等存在多少部分,这些都属于同类。而执著白色上面部分的识和执著下面部分的识可以在同一相续中生起,这样无有任何相违之处。

  中观认为:因为白色上面部分与下面部分的本体完全不同,东边部分与西边部分的本体也不相同,这怎么能说白色的众多部分是同类呢?不应该承许为同类。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凡是同类的识就不会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同时生起,否则就会出现多个相续的过失。一个众生的相续中可以产生很多识,但是同类识绝不可能同时产生。

  (2)经部宗观点:由于花布上的白色也分上、下、中间等很多不同的部分,缘它的识也应该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识都属于非同类识,因此可以产生。

  中观破法:花色中间的白色显现也可以分为上、下、中间等很多不同的部分,这些部分都是互为异体的,这一点必须承认。如果否认这一点,上面部分就成了下面部分,下面部分也变成了上面部分,这是很大的过失。如果认为上和下属于同类的话,东和西也应该是同一个方向了。所以,外境上的诸多不同部分都是不同类的,这样一来,缘它的识也就不可能一体存在,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3)经部宗观点:不可分割的极微应该存在,而缘它的心识实际上就是缘此极微的一种无分心识刹那。就像小乘有部宗所承认的,从外境角度来讲,无分微尘应该存在;从有境来讲,无分刹那的心识也应该存在。

  中观观点:如此则不合理,因为对于这样一种未与其他白色、红色等微尘混杂的极微,无论再如何分析、观察,也无法得到一种不可分割的自性。所谓的微尘色法,只有说词而没有释词。真正实有存在的一个无分微尘是任何识都无法领受的。

  现量感受无分微尘在何时何地都是不现实的。在分别念前可以承认无分微尘以无穷的方式存在,但它根本不可能成实,而对所谓的极微再继续分析下去时,就已经成为空性了。名言中承认一个无分微尘是可以的,可以说它是名言中再不能分的一个法,而在胜义中,即使观察以后也破不了的一个实有微尘根本不可能存在。

  所以,静命论师此处所遮破的并不是名言的对境,无分微尘在名言中可以假名安立。此处所遮破的是什么呢?实有的无分微法等法在任何现量面前都不可能成立,就是针对这样一种实有法进行遮破。

  蝴蝶本身五彩缤纷的色彩,可以说依靠业力显现或者是天然形成,而花色布匹等则是人工造成的,无论如何,这种五颜六色的行相千差万别。不论执著蝴蝶还是执著花布,由于外境上具有多种多样的行相,有境的识也就根本不会变成实有一体。因此说,名言中外境的所取有多少,能取也应该有多少;胜义中,执著外境的实有心识根本不可能存在。

  7、宁玛宗见解

  7、1异相一识和相识各一这两种观点,不仅在胜义中不合理,而且在名言中也是不合理的。而相识等量这一宗派,麦彭仁波切说:自宗在安立名言时,应该按照相识等量的观点来承许。相识等量进行遮破时,并不是在世俗中驳斥,而是在胜义中运用离一多因对其进行了遮破,这也是《中观庄严论》的意趣所在。

  7、2“异相一识”

  在宣讲唯识宗的观点时,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从自证角度来讲,的确是唯一的自明自知的识,从心相续的角度也是自明自知的心。抉择名言时虽然具有合理的一分,但从具有多少个外境和多少个有境的角度来讲极不合理。

  7、3“能所等量”

  唯识宗认为取蓝色对境时,外境有八种所取,有境也有八种能取,而且这八种所取全部是同一种类别。

  自宗破法:八种所取不应该是同一种类别,从外境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一种类别,但实际上,有白色、黑色、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否则,白色变成黑色、黑色变成红色,这样是绝对不合理的。

  耳边听到小鸟悦耳的鸣叫,口中含着香甜的糖果,身体接触到丝丝凉风……由于这六种识并非同类识,因此可以同时产生;而同类的两种识在一个众生的相续中同时产生,则会出现两种相续的过失。

  佛经中所谓二心不同时产生的意趣,实际是从违品与对治的角度来讲的。比如人我和人无我、烦恼和智慧,这样的违品不能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同时产生。

  7、4麦彭仁波切本论中既讲了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也讲了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而且有关自宗宁玛巴的观点也讲得非常清楚。在闻思中观的时候,《入中论》和《中观根本慧论》非常重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在建立自宗宁玛巴的观点时,一定要学习这部《中观庄严论释》。

  7、5经部宗承认外境实有存在,并且与六种识完全异体,但他们并不承认见到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始终是隐藏起来的。这样一来,不如按照唯识宗所说的那样,直接说外境不存在,只是心识面前的一种幻化。

  实际上,人们的见闻觉知都是一种明分的觉知,听到声音是耳识的明分觉知,见到色法是眼识的明分觉知,除此之外,无论识与外境接触还是不接触,都无法安立真实的名言。

  8、基础知识

  8、1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相识各一

  而有相派在观察所取境行相与能取之识时,出现了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相识各一三类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能取相和所取相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能所等量、异相唯识、相识各一

  8、1、1何为能取相?何为所取相?

  在眼识前显现的行相即是能取相,在外境上显现的行相则称为所取相。“我看见了柱子,柱子是红色的。”其中,柱子红色的部分就是所取相,人们眼识前所显现红色柱子的行相则是能取相。也就是说,能取相是从执著的有境来讲,所取相则是从所执著的对境来讲的。

  所谓的所取和能取是指什么呢?缘取外境时,外境上各种各样的相即是所取相,根识上显现的各种各样的行相则是能取相。

  实际真正去观察时,能取相和所取相没有差别,除能取相以外找不到单独的一个所取相,除所取相以外的能取相也是找不到的。但在分析名言时,从外境的角度安立所取相,从有境的角度可以安立能取相。

  8、1、2比如花色的布匹上有白、红、蓝等八种颜色,那么,在能取心识上同样会显现八种不同的颜色,能取和所取的数目相等,这就是能所等量,也叫做相识等量。A1+A2+A3--B1+B2+B3

  8、1、3比如花布上有八种颜色,也即所取上有八种颜色,但能取上唯一是一个识的本体。“异”就是指外境很多,“唯识”则是指唯一识的本体,这叫做异相唯识。此处的“唯识”并不是指唯识宗,而是从能取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个识的本体,“异相”则是从所取的角度说可以呈现很多行相。A1+A2+A3--B(=B1+B2+B3)

  8、1、4相识各一,比如花布上虽然有八种颜色,但他们认为所取相只有一个,能取相也只有一个,二者是等同的。虽然这一观点与能所等量的观点同样承许能取与所取数量相等,但能所等量这一宗派认为所取有八种颜色,能取也同样有八种颜色;相识各一这一宗派并非如此承认,他们认为所取与能取各有一个,如同将鸡蛋从中间划开一样,一边是所取,一边是能取。A(=A1+A2+A3)--B(=B1+B2+B3)

  8、2识的能取和所取

  所取能取同类的两个识不会在同一时间生起,因为这两者只是在假立名言中分的,实际上无有异体。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所取分是指外境具有各种显色和形色,能取分则是指眼识。包括意识在内的六识都可以有能取和所取的部分。

  从外境和有境的角度来衡量虽然是一个识的本体,但从反体上可以分为多种。比如眼耳鼻舌等五根识虽然在同一时间中产生,其实只有一个识的本体,但从反体或者从取外境的作用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五种识。如同见到白色的布时,虽然只有一个见白布的识,但是其中又可以分为见白布东方微尘的眼识和见白布西方微尘的眼识,这些识虽然不同,但也不会出现多个相续的过失。

  眼识、鼻识不同类别的识并非本体不同,从识的本体上来讲是一体的,但识的内部存在很多不同的分类。比如总的可以说只有一个见蝴蝶的识,但这其中也可以分取白色的眼识和取蓝色的眼识,这两个识不能称为一体。

  眼识、鼻识是不是两种识呢?从识的角度可以说都是识的本体。那此二者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他体,众生应该有两种相续了;如果是一体,眼识变成了鼻识、鼻识变成了眼识……。实际上,虽然都是识的本体,但是五根识当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有很多的不同类别,总的来讲都属于阿赖耶识或者意识的范畴。同样,所谓的能取与所取也只是在名言中假立为两种,实际上是一体的。

  8、3现量

  现量分为相似现量和真实现量,真实现量是指无有分别、无有错乱现见对境,而凡是错乱之识就属于相似现量。所谓的相似现量,比如见黄色海螺,是由于根被染污造成的,这是无分别错乱根识的相似现量;坐车时见到路边的树和景物全部向后跑,这是由外境带来的一种无分别错乱的相似现量;还有捏着眼睛时见到虚空中有两个月亮,这也属于根受到损害造成的无分别根识错乱的相似现量;火烬快速旋转见到的旋火轮,也是一种无分别相似现量。

  8、4无分别现量的对境与分别念的对境

  凡夫人观现世量的对境必定是现在,现量根本不会取过去的对境,只是缘取当下这一刹那间的对境。现见柱子也是一刹那的,在这一刹那当中,根本不存在回忆的情况。

  如果是过去的对境,肯定属于回忆的范畴,是一种分别念。比如昨天的柱子与今天的柱子,此二者结合起来执著,在现量当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应该属于分别念的一种,也就是以遣余的方式进行执著。

  从广义角度讲,凡是五根识和意识的现量对境都可以称为见到,“忆”则是一种分别念;从狭义角度,“忆”只是对曾经发生的人事物进行回味。

  对无分别来说,对境可以指点出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一切特点的行相;而分别念取境时,通过遣除违品的方式执著对境的反体。这就是无执著和执著的取境方式,这两种缘取方式肯定是相违的。

  8、5无分别念与分别念

  依靠无分别念没有办法“想”,也没有办法“执著”,我们可以说无分别念“知”、无分别念“取”。比如见外境花色,依靠无分别念可以了知花色的外境,这是指眼识前显现了外境的行相,而真正的了知已经成为分别念。《量理宝藏论》中也说:首先依靠现量见外境,随后再进入比量。比如眼睛见花布,正在见的时候根本没有分别念,只是无分别根识来见;以根识作为缘,可以产生“这是白色”、“这是黄色”、“这是蓝色”的分别念。

  从分别念和无分别念两方面进行分析,依靠无分别念可以现量见到柱子上的所有特点,比如柱子的白色、蓝色等,在眼识前全部以各住自位毫不混杂的方式存在,包括白色的东边部分和西边部分也是以互相不错乱的方式来显现,这就是现量的特点。然后,以分别念去执著时,柱子上不可分割的反体——无常、所作、不是瓶子等,不管有多少反体都可以现前。与现量见到完全不同,柱子上的一切反体都是以分别念假立的,并不是通过现量见到的。

  忆念只是过去的有境,就算是摆在面前格外显著的事物也无法了别,因为它不是现在的有境之故。比如摆在面前的花瓶,分别念只能以忆念来缘取花瓶,当下的花瓶不能作为分别念的对境,而是由五根识来见到。因为第一刹那见到花瓶时,分别念还没有起作用,通过现量见的第一刹那,分别念在第二刹那才开始起作用,因此分别念对于当下的对境根本不能了知。

  8、6第六意识的对境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也就是受、想、行三蕴,以及无表色、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七法界。从大乘角度来讲,需要再加上真如,共有四种无为法,合称为八法界。不论七法界还是八法界,按照经部宗的观点,无为法、无表色仅仅是名称,根本不具足实体,而受、想、行则是由许多心和心所组成的。

  此处按照经部宗和唯识宗的观点,所谓的无表色和无为法并非单独真实存在,只是假立的。而七种法界中其他的受、想、行三蕴,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全部包括在心所当中,按照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的观点,缘取一个乐受时,与乐受不可分割的有很多心和心所,并非是唯一的法,而缘此心和心所群体的一种聚合作为能缘,就是所谓的意识,但这根本不是实有之法。

  8、7心和心所

  狮子贤和解脱部都承认心和心所是分开的,无著菩萨和世亲论师则承许心和心所为一体。大乘最究竟的观点认为,心和心所应该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心王存在时心所也应该存在。意识的所缘对境必定是由许多的心王和心所组成的。

  8、8、意现量

  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说:眼耳鼻舌身五根在同一时间中缘取外境时,通过意现量可以同时领受这些对境。当然,见到色法、听到声音之后所起的分别念不属于意现量,但在还未产生分别念时,五根识所取的外境可以全部了知,这一点需要通过意现量才能做到。从外观的角度称为根现量;从内观的角度,能够认识对境本体,就是意现量。

  8、9意现量与自证有什么差别呢?

  自证是从自明自知的角度来讲,而意现量则是指对于五种外境明确了知。比如一边听着悦耳的音乐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同时欣赏着花园中怡人的景色,这时,心中有一种很快乐的乐受。这样的乐受应该是意识的所缘对境,而自证现量的对境并不是法界,自证现量和意现量应该从这一角度进行区分。所以,意现量和自证现量虽然很难区分,但从对境上分析也就不是很困难了。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65-88,59-62课)小结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