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2课3自他交换

创建日期:2022-01-20

  前行备忘录22课3自他交换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二课/第三节】

  正知和正念

  【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守戒必须依靠对治,好比乌鸦不敢吃活蛇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丧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对治,就不可能导致弥天大罪之因的堕落。

  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守戒必须要依靠对治,好比乌鸦不敢吃活的蛇一样,如果我们没有丧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对治,就不可能导致弥天大罪之因的堕落。若时时不忘失正念,那永远不会有堕落的现象。至于正念的重要性在《屠夫真言》之中说过:能不能断绝一切障碍完全取决于正念,能不能增长一切善因也取决于正念,正念乃成办一切功德之根源,所以时时要提起正念为妙。若要是具有正念者,那一切修行都在正念之中,其中讲得非常细致。若要是能提起正念的话,永远不会形成堕落。

  【又如当碰到死蛇时,就连乌鸦也会如同大鹏鸟一般为所欲为。

  又如当碰到死蛇的时候,就连乌鸦也会如同大鹏鸟一样为所欲为,它也敢吃这个蛇。就是说,当我们提不起正念的时候,什么样的戒都容易犯,一个小小的外缘也会让我们破戒。就像刚刚所说的死蛇,即便是乌鸦也敢叼这个蛇,若要是活的,乌鸦是绝不敢碰的。就是说,当我们能提起正念的时候,一切外缘都不会造成破戒的显现,若要是丧失正念,小小的事情也会成为破戒之缘,因此不管是在座上还是座下,时时都要提起正念为妙。现前,我们从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三个角度讲解如何消尽我执,来成办解脱,所以绝不能丧失正念。

  【同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对治,那么微故细过也会成为堕落的因,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对治力。

  同样,如果我们离开了对治的正念,那么微故细过也会造成堕落之因,由此可见必须要增强对治法。

  【作为追随雄师般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的菩萨我,好似幼狮,对于一切所对治的堕落,要提高心力,坚忍不拔。如果对于自己严守戒律等进而使别人守戒等心怀耽著、傲慢、实执,那就是魔业了,因此务必予以断除。就这样发自内心自他相换。

  作为追随雄狮般如来圆满佛陀出有坏的菩萨我,好似年轻的狮子一般,对于一切所对治的堕罪,要提高心力,坚忍不拔。如果对于自己严守戒律等,进而使别人守戒等心怀耽著、傲慢、实执的话,那就是魔业了,因此务必予以断除。就这样发自内心自他相换。上面所传讲的都是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之中,而树立它的学处。

  现前所讲解的是从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和自轻他重三个角度当中讲解愿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波罗蜜,下面会讲解。这些都必须要铭记心中。已经生起来的菩提心让它不退失,要依靠什么?当然要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还要护持它的学处,若要是做不到的话,生起菩提心乃至不让它退失是很难做得到的。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八风所动的威力以后再修自轻他重,心里思维:我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得解脱也罢,地狱、饿鬼、旁生等六道众生的痛苦理当由我来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等博施给一切有情……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菩提心的基础上,获得不为八风所动的威力以后,这个八风指的是世间八法,再修自轻他重,心里思维:我从今天起,不管获得解脱也好,没有得到解脱也罢,地狱、饿鬼、旁生等六道众生的痛苦,理当由我来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等博施给一切有情众生。应该时时在心念和行为当中做自他交换。

  【对于上从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有情,修知母、念恩,萌发想要报恩的念头。在希望他们离苦时念念想到:但愿所有众生远离三苦的苦果及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发出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随后虔诚祈祷三宝。即便这样也无济于事,但愿速在当下一切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来取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堕落到地狱之处,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

  对于上从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一切有情,要知道一切都是母亲,念母,萌发想要报恩的念头。在希望他们离苦时念念想到:但愿所有的众生远离三苦的苦果及贪嗔痴等烦恼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发出来的十不善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和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们远离了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苦因及苦果;随后虔诚祈祷三宝。即便这样也无济于事,也发愿速在当下一切众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于我的相续,以心态和行为来取受众生的苦因及苦果。心态当中如是观想,行为当中用呼吸来交换等等。如果有一个必定能成熟的办法,那我甘愿代替一切众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堕落到地狱之处,那么地狱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感受。要记住,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从文字的角度没有什么可不理解的,站在心态和行为当中,时时都得观想,绝不能走个过程。要想不让自己走过程,前面的四无量心和发殊胜菩提心两者绝不能轻视,要不下面的学处完全就是走个过程了。

  【或者观想:根据众生一一的数目,我的身体也变得多如其数,而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或者观想:根据众生一一数目,我的身体也变成多如其数,而作为某某众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或者观想: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处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变苦为主的一切痛苦,从而使善趣的所有众生离开痛苦。再观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恶趣的苦苦,从而使三恶趣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地狱等分门别类的一一痛苦开始细致入微加以思维,把这些痛苦承受在自相续中,使沦陷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一一众生悉得成佛。到最后,一切众生成佛时,想到那些众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实在喜出望外。

  或者观想:我的身体变成庞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处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变苦为主的一切痛苦,从而使三善道所有众生离开痛苦。依靠自己上身的方式来自他交换。再观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恶趣的苦苦,从而使三恶趣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从地狱等分门别类的一一痛苦开始细致入微加以思维,把这些痛苦成熟在自相续中,使沦陷那里的众生远离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报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一切安乐。到最后,一一众生悉得成佛时,想到这些众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实在喜出望外。这时候若要回报功德的话,自己还要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才对。

  【我们还要生起这样的想法:在漫漫岁月里,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尽恒河沙数劫里安住,也甘心情愿忍耐。

  我们还要生起这样的想法:在漫漫岁月里,就算是为了一个有情需要在尽恒河沙数劫里安住,也甘心情愿忍耐。在出定和入定当中,时时具有如是有信念才对。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从他显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从自显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断绝人我和法我而成办心的自性,总起来说都是为了成办解脱,因此如是观修非常重要。

  【心里要想: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行为上,我仅仅以意愿和向往但愿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心上。作为痛苦之因的所有业和烦恼成熟于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通通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献给众生。以大慈心施舍: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无不奉献一切众生,

  心里要想:但愿一切众生的痛苦成熟于我的相续,行为上,我仅仅以意愿和向往但愿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于我身心上。作为痛苦之因所有业及烦恼成熟于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宁快乐的事通通为众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献给众生。以大慈心施舍:从今天起,我的身体、受用、三时积累的一切善根无不奉献一切众生,我要把所有的一切都要奉献给众生。在断法中,要断绝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和善根的执著,那现前奉献一切给众生,执著自然会消尽。因为你已经完全给他人了,剩下的也不是自己的了,这是断绝执著的一种方便。

  我们在修破瓦法的时候不是讲过吗,在临终的时候先堵塞九门,这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能贪执。此时若要是能做得到的话,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供养给三宝,若要是从行为上面做不到,则从心态当中观想,就是为了断绝对事物的贪执。现前我们不能圆满证悟到解脱的最大障碍就在于执著上,对身体的执著,对受用的执著和对善根的执著。对身体的执著是非常强烈,对受用的执著也是这样,现前很多人为了世间的受用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就是由于对世间事物执著的缘故。对善根的执著也有,很多人从事善法目的就是依靠这种善根来成办解脱,对善根来说没有执著是不可能的。现前我们必须要抛弃这个执著,靠什么方式呢?平常依靠禅定、布施、供养的方式来断绝这个执著,因为供养完以后,就属于他人了。

  很多人说把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供养给上师及一切诸佛菩萨,若真正已经供养完以后,那这个身语意可不是你的啦,你现前不能从事很多恶业,因为这已经不是你的身语意三门了。从此以后若要是成办不善业的行为,就已经违背了当时的立誓。

  【其数量尽大地的微尘数、极其可观,是以想布施的意愿奉献、回向。既然布施了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尔反尔,对于这个身体,一切众生把辔头放进口里,把鞍子鞴在背上,诸如此类,不管做什么不乐意的损害,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都取决于那些众生,如果再说“我的身体……”

  其数量尽大地的微尘数、极其可观,是以想布施的意愿奉献、回向。既然布施了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尔反尔,已经供养了,后面又去改做自己的事当然不行。对于这个身体,一切众生把辔头放进了口里,把鞍子鞴在背上,诸如此类,不管做什么不乐意的损害,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切都取决于那些众生,如果再说“我的身体……”比如说现前你已经把自己的三门奉献给三宝,当他人对你身心说一些不好听的话,那你绝不能再起嗔恨心。为什么?因为这个身体和心不属于你了,我们平常起嗔恨心的原因,是因为这句话已经伤害到我,但现在已经把身心供养给三宝了,这时候父母有情由于烦恼沉重,对你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做一些不如意的事时,绝不能再起烦恼。在自他交换当中,我就是他,他就是我,这时候即便出现天大的事也不能再起嗔恨心,依靠这种方式来断绝。

  【把它执为我所,那显然不是菩萨的风范。如果把身体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无贪恋地施舍给一切众生,那么直接是利益众生,间接是利益自己。

  把它执为我所,那显然不是菩萨的风范。如果把身体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无贪恋地施舍给一切众生,那么直接是利益众生,间接是利益自己。应该要做到这一点。

  【以上这些是不退失愿菩提心的方便法。

  以上这些是不退失愿菩提心的方便法。下面是不退失行菩提心的方便。

  二、行菩提心的学处

  【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修学六度万行,我们自从发起了愿行菩提心以后,就必须修学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已经宣讲完毕。

  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修学六度万行,我们发愿菩提心以后,就必须要修学愿行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以上已经讲解完毕,就是自他交换、自他平等和自轻他重的三种心念。

  【行菩提心的学处,尽管有浩瀚如海的佛子行,但这一切归纳而言,就包括在六度当中。六度再进一步概括,布施等前五度是有缘福德资粮或者方便行为分,后面的智慧是无缘智慧资粮或者见解分。

  行菩提心的学处,尽管有浩瀚如海的佛子行,但这一切归纳而言就包含在六度波罗蜜当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六度当中。六度再进一步概括,布施等前五度是有相福德资粮或者方便行为分,后面的智慧是无相智慧资粮或者是见解分。有相和无相指的是什么呢?因为前五度可以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来成办,称之为有相;后一度完全超越起心动念,称之为无相。也可以站在一个见解当中讲解前五度和后一度,当我们执受见解的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中已经含摄了前五度,在执受本体当中已经含摄了后一度智慧般若波罗蜜,这就叫作六度波罗蜜。这个是站在用方便成办智慧乃至当下圆满六度波罗蜜当中,便智双运当中树立六度波罗蜜,但这个根据个人的禅定来定夺。

  昨天有一位弟子也在问有相和无相的区别,就在此上。有相和无相是两个次第,从过程的角度来说,前面的有相需要起心动念,无相指的是远离一切戏论,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行持的等持一般。当然六度波罗蜜也可在一法当中圆满,刚刚所说的便智双运已经含摄了六度波罗蜜,但这个根据你的禅定来定夺。当时要是树立一个有相的话,这个相并不是起心动念之相,而是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为有相福德资粮,执受本体叫无相智慧资粮,但这个需要根据自己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前面为行为分,分后面为见解分,行为分指的是一个过程,见解分指的是一个境界。

  相似六度

  【“度”(即波罗蜜多)的含义,成为能到达涅槃彼岸的方便,为此称为“度”。它包括到达声闻缘觉地的寂灭涅槃彼岸和抵达圆满佛地的涅槃彼岸。

  “度”的含义,成为能到达涅槃彼岸的方便,为此称为“度”。它包括了到达声闻缘觉地的寂灭涅槃彼岸和抵达圆满佛地的涅槃彼岸两种。

  【具体来说,如果六度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没有以空性见摄持,那就是相似的六度,是获得声闻缘觉寂灭果位的因。

  具体来说,如果六度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而没有以空性见摄持,那就是相似的六度,是获得声闻缘觉寂灭尽果位的因。上面我们讲解到,到达涅槃彼岸有两种:第一种称之为相似六度,达到的是声闻和缘觉涅槃之果位;圆满六度,证悟到的是佛果。

  【佛果不住二边,因此获证佛果的方便是以见解制止三有之边,以大悲制止寂灭之边,能到达不住有寂二边的彼岸,为此称为六度。换句话说,如果方便智慧不相脱离,以方便大悲和智慧空性摄持,就是以方便制止寂灭边,以智慧制止三有边。

  佛果不住两边——轮回边和寂静涅槃边,因此获证佛果的方便是以见解制止三有之边,三有是三界的意思,以大悲制止寂灭之边,能达到不住有寂二边的彼岸,为此称为六度。换句话说,如果方便智慧不相脱离,以方便大悲和智慧空性摄持,就是以方便遮止寂灭边,以智慧遮止三有边,称之为圆满六度。

  假立六度

  【修学六度的行者,凡是入于胜解行道者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假立的六度,原因是:在当时还不能够做到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等,只能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护持,空性方面,仅仅是以总相的方式证悟空性,而没有直接现见。

  修学六度的行者,凡是入于胜解行者,也就是初次依靠意念造作的方式称之为胜解行者,如同前两天所讲的资粮道与加行道当中的发心般,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做假立之六度,因为由于不圆满的缘故。怎么不圆满呢?下面看原因,在当时还不能够做到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等,不能做到这一点是由于我执还没有断绝,只能在心里观想布施,行为上加以护持,空性方面,仅仅是以总相的方式证悟空性。从文字角度知道一切诸法的本体为空性,之外还没有现证空性,没有直接现见。

  【所以,在当时只能是诚心诚意观想布施头颅等、行为上予以护持,否则如果直接布施,就会成为堕落的因。对于布施等和智慧只不过是以胜解行持,为此是假立的六度。

  所以,在当时只能是诚心诚意地观想把头颅等布施给众生、行为上予以护持,如是观想之外,实际上现见不能做到这种布施。否则如果直接布施,就会成为堕落的因。因为当不具备以上这些条件的时候,若要是直接布施头颅、肢体的话,直接会堕落三恶趣之中,因为当时仍旧还有贪嗔等烦恼的缘故。对于布施等和智慧只不过是以胜解行持,所以称为假立的六度。我们把这种六度叫作什么,不叫作智慧达彼岸,而叫作智慧在此岸。

  【真正的六度:现见见道法性真谛、以智慧现量见到、得见真如、现前真实际,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名称。从证悟见道的所证时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入定是离戏的境界,后得需要圆满十度。

  真正的六度:现见见道法身真谛、以智慧现量见到、已见真如、现前真实际,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不同名称。从证悟见道的所证时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入定是离戏的境界,后得需要圆满十度。作为一地菩萨因为后得的时候要圆满十度。就按照上面所讲解的,依靠有相福德资粮和方便行作为前五度,后面依靠无相智慧资粮和见解分作为后一度,在出定的时候,如是圆满,还是要讲解一个过程。但是当在入定境界当中他本身已经圆满六度。因为他本来就在便智双运之境界当中。

  【作为一地菩萨,在布施等方面,能够直接施舍头颅肢体,呈现出现空无别的境界,以入定无现境界与后得八幻喻的形式足能圆满一切度。到那时,布施等并不是单空,尽管本体是空性,但从行相的角度,能起到呈现布施持戒等相的空性作用,这些都是空性的游舞、是现空无别,依此能圆满从暂时的十地之果直至究竟的佛果,所以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一切度均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度,是二资双运,入定无现,后得如幻的游舞,因此是真正的波罗蜜多。

  作为一地菩萨,在布施等方面,能够直接布施自己的头颅肢体,显现出显空无别的境界,以入定有相境界与后得八幻喻的形式足能圆满一切度。按照这种的方法,可以在入定境界当中圆满便智双运。到那时,布施等并不是一种单空,尽管本体是空性,但从行相的角度来说,能起到显现布施持戒等相的空性作用,这就是缘起空性、空性缘起的道理。这些都是空性的游舞、是显空无别,依此能圆满从暂时十地之果直至究竟之佛果,所以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一切度均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度,由于证悟到便智双运的原因,也叫做入定无相,后得如幻的游舞。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这时候登地以上后得的时候当然需要一些刻意改造,但从总相的角度来说没有像前面那么粗糙,因此是真正的波罗蜜多。

  【六度,必须依靠远道、近道和捷径来修学才能使圆满、成熟、修行功德达到究竟。

  六度,必须依靠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和捷径之道光明大圆满来修学,才能使圆满、成熟、修行功德达到究竟。

  【通过六度能圆满如海二资粮,借助六度能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三菩提道中进而成熟如海有情,要依靠六度修行如海刹土。修行刹土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根据自己的愿望,以此六度的善根,“愿我未来在自己想修成的清净不清净这样的刹土中出世”,这需要以善根作为因、以发愿作为缘来修行。清净的刹土,就像文殊刹土、极乐世界一样,不清净刹土,诸如我等大师的娑婆世界。

  通过六度能圆满如海二资粮,借助六度能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三菩提道中进而成熟如海有情,要依靠六度修行如海刹土。修行刹土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根据自己的愿望,以此六度的善根,“愿我未来在自己想修成的清净不清净这样的刹土中出世”,这需要以善根作为因,以发愿作为缘来修行。清净的刹土,就像文殊刹土、极乐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刹土,就如同我等大师的娑婆世界。比如我们现前就在这样的地方,这也是上师的化现,称之为不清净之刹土。

  【对于这样的六度,作为初学菩萨,需要在日常生活实际行动中,不离开布施等范围而行持,

  对于这样的六度作为初学菩萨,需要在日常生活实际行动中,不离开布施等范围而行持。根据以上所传讲的两种见地,按照次第的方式来圆满六度或当下圆满六度,这根据自己当时的见解来定。总的来说行持六度波罗蜜成办解脱,不管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和捷径道光明大圆满,都必须在圆满六度当中才能成办解脱。

  【在心态上屡屡修炼,在行为上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尤其是,有吝啬心的一类人,先把东西从右手移到左手并观想布施,一步步串习,渐渐地,直接施舍叶子、蔬菜等,逐步修行到最后布施头颅肢体。从初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心态和行为中,主要是以行为学修六度。

  在行道上屡屡修炼,在行为上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尤其是有吝啬心的一类人,先把东西从右手转移到左手并观想布施,因为吝啬心太重的缘故,所以把自己的一个好的东西从左手放到右手,就叫布施,先从它开始做起;再逐渐布施叶子蔬菜等,所以蔬菜多的应该多给他人些,这也是修学布施的一种方便法;逐步修行,到最后布施头颅肢体。从初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心态和行为中,主要是以行为修学六度。像布施的意义,下面会讲得非常细致。

  【身为初学者,要着重行持见解,其原因是,我执和我所执能把我们束缚在三有之处,对治它的道就是三学,道中居于首位的是道谛,凭借证悟无我的智慧来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从而认识到人我无基,

  身为初学者,要着重行持见解,其原因是,我执和我所执能把我们束缚在三有之处,所以见解非常重要。当然,前面从教理当中知道这些理趣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行持见解之上非常重要。对治它的道就是戒定慧三学,道中居于首位的就是道谛,凭借证悟无我的智慧来观察人我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从而认识到人我无基。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的时候,前面有一个法叫做破人我,依靠这种方式而认识到人我无基。

  【再观察设施处五蕴是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由此决定蕴无自性。而分析法无我和人无我,主要进行观察修。见道依靠现量的见解证悟真如,从修道开始串习它的相续。在初学阶段,树立见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再观察设施处五蕴是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由此决定五蕴无自性。而分析法无我和人无我,主要进行观察修。一方面依靠教证抉择这个见解,另一个角度当中,依实践来抉择见解,这两种抉择方式。从方便乃至证悟的境界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要把全都归纳到一体啊!见道依靠现量的见解证悟真如,从修道开始串习它的相续。在初学阶段,树立见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现前不管是行持上师瑜伽导修还是成熟口诀法,都把见解树立在首要的位置上而行持。

  【六度分为本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这里所修的都是修本体,所有分类是在座间思维。

  六度分为本体和分类两个方面,这里所修的都是本体,所有的分类都是座间思维。

  【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的前行与其余引导相同。在虔诚祈祷时,要观想上师心相续中修行布施等六度的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融为一体,心尽可能入定安住。

  修行时分为入座和座间,入座前行与其余引导相同。即便修学六度波罗蜜,也须遵照上面入座方式般去修学,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虔诚祈祷时,要观想上师心相续中修行布施等六度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我们不是说上师和自心已融入一体,目的是在自相续当中起现上师所有的一切功德,因此上师本具有的六度波罗蜜,在上师化光融入自己的时候,自己的心相续当中生起了六度波罗蜜,思维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浑然融为一体,心尽可能入定,安住就在这上面这么修学。

  这些都是一个前行的部分,不管是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都如是修学。完整的修学方式包括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不共同前行就修学上师瑜伽导修。即便是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都要这样,修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就更不用谈了。修学正行之前必须具有这四个部分——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不共同内前行就是修上师瑜伽导修。这种修法比我们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仪轨可能更略一些,但总的来说上师瑜伽导修是不可缺少的。

  这以上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法,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明天开始讲解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波罗蜜从布施开始讲解,明天我们少讲一些,因为明天的法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开始回向。

  此时所听闻的一切善法功德,与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与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和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到诸佛菩萨的密意。

  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及历代高僧大德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2课2自他交换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3课1布施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