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93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08

  哲学-中观庄严93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13-133,34-82课,含八个小结)+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82-96课)

  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庚一、认清显现许实空之世俗(135,82-84课)+庚二、分析彼世俗之自性而宣说

  庚二、分析彼世俗之自性而宣说=辛一、显现许无欺而存在+辛二、现基必为实空

  辛一、显现许无欺而存在=壬一、如何显现(138,84-92课)+壬二、以何因而显现之理(139,92+93课)

  13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二、以何因而显现之理:

  2、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一切万法在名言显现中如何存在?在名言中,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在胜义中,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又应该如何认识?

  3、前作为因、后作为果

  未经观察似乎存在的任何一种因和果,以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这样的道理在名言中完全是无欺而存在的,无因不生果,果必须依靠因产生,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

  所有有实法都是依靠观待而产生的,所有无实法则是依靠观待而假立的。

  4、缘起法=内缘起+外缘起

  5、外缘起法

  外缘起法也就是指以种子生芽的方式依缘而生。

  6、内缘起:十二缘起

  所有内缘起都是以缘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连续不断产生。

  A《入中论自释》中详细宣讲了这样的缘起道理。

  B《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发菩提心品》中讲到“两大钥匙”时,先后用大小乘的观点介绍了十二缘起,以密宗的方式也对十二缘起作过详细解释。(应该是“两个宝藏”时的内容,复习一下在后19)

  C《俱舍论·第三分别世间品》当中讲了十二缘起,其中颂词主要是讲有部宗承认的缘起,《俱舍论自释》则按照经部以上的观点作了解说。《俱舍论》中业和烦恼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痛苦则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此,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业、烦恼和痛苦当中。

  D《中论·观十二因缘品》中也已经介绍了十二缘起,主要是从十二缘起平等无违不存在的角度来讲。(这是第26品。)

  E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等很多相关论典里都介绍过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支的无明、爱、取三者包括在烦恼中;行和有包括在业当中;其他七种包括在痛苦当中。

  F《现观庄严论》当中,从现证角度也讲到了十二缘起。(现观庄严论5品顶现观44)

  6、1无明也叫痴心,

  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自性真如一无所知。此处的无明也即是直接与觉性智慧对立的违品——愚痴心所。一般小乘有部宗将十二缘起全部安立在蕴中作解释,因此,小乘以上将无明安立为一种心所;大乘认为无明是对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不能了知的心所。

  6、2行

  这主要是从积业的角度来讲的。实际无明也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或者说人我执和法我执,由此无明导致自己和他众产生一种颠倒的分别念,从而积业,这就是行。

  6、3识

  由行在识上熏染习气,一旦现前便能形成果之识。所谓的识实际是一种阶段,因为十二缘起主要从欲界胎生众生的角度来安立,虽然也有十二缘起不圆满的情况,但一般来说,欲界众生从结生到死之间,十二缘起支在三世之间全部圆满。

  6、4名色

  依赖识形成四名。由于这四法不像色法一样具有阻碍,就像名称一样,因此称为四名。再加上色蕴的凝酪等,总共五蕴。胎位的五种法未形成之前直到入胎的过程,叫做四蕴,一般中阴身也只有四种蕴;从凝酪等法形成开始叫色法,此五蕴产生的整个过程叫做名色,也就是指凝酪等五种胎位。

  6、5六处

  依靠名色而产生眼、耳、鼻等内六处。

  6、6触

  内六处中有任何一种存在,也就必定会产生值遇六境的触。实际在胎位阶段,眼根等首先形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触。它也是一种心所。

  6、7受

  一经接触,必定生起苦、乐与等舍的感受。

  6、8爱

  由于出现了受,作为凡夫来讲也就不可能无动于衷,由此出现愿意接受的爱以及不愿接受、想要逃离的爱。

  6、9取

  由于生起了爱,对快乐的对境便会尽心尽力去追求,对不喜欢的对境也会尽力逃避。

  6、10有

  在取的过程中,就像世间人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开始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这种业在三有中不可能脱离,虚幻的业不中断,死后就会继续结生。

  以下二者属于后际缘起支。

  6、11生

  属于后际缘起支,所造之业不可能虚耗,必定会随着善恶之因投生到善趣或恶趣。

  6、12老死

  属于后际缘起支,从出生时起,便存在相续逐渐变异的老。此处将整个五蕴相续不断改变的过程称之为老,而相续灭尽即称为死。从无常角度而言,相续不断变化是老,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灭,因此,将此二者合起来宣说。当然,在其他论典中也有不同说法,比如老死分别指衰老和死亡,从这个角度安立的也有。

  在《智者入门》里面,上述十二缘起支的无明、爱、取三者包括在烦恼中;行和有包括在业当中;其他七种包括在痛苦当中。《俱舍论》第三品也是这样讲的,业和烦恼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痛苦则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此,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业、烦恼和痛苦当中。

  7、最初的因+最后的果

  对方观点:十二缘起中所谓的无明最初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最初的因,会有无因生的过失。老和死之后有没有果?如果没有,会有无果的过失。

  中观观点:实际上,无明和老死只是从主要阶段来讲而已。果仁巴等论师说:所谓的十二缘起只是从一个循环的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无终的。

  从总轮回来讲应该是无始无终,从个人角度来讲,轮回是无始有终的,《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中用种子作为比喻:种子没有最初的开始,最后却有终结。

  一般来讲,应该依靠佛陀的语言进行论证,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可以产生,这一点是无欺显现的,这就是如来的狮吼声。

  8、大象最开始的因

  比如外境承认为心的角度来讲,一切法大象都是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才显现的,这时也是大象没有开端没有结尾的。一切大象显现只是阿赖耶心识上的一种习气,在这上面根本不会有色法的大象骨肉等。

  晚上做梦,在梦中梦到大象等各种各样的景象,这时,所谓的大象是没有来源的。那么,大象身上各种内脏以及皮肉骨血等从哪里来呢?从暂时显现境的角度来讲,是依靠前因而来,但是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不存在最开始的一种因,因为大象从来没有产生过,从梦中醒觉时,大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9、唯识宗的观点

  从万法唯心的角度来讲,众生迷乱显现的轮回,最初是空性、根本没有的,结尾也是空性、根本没有的,虽然不存在,暂时也可以显现。

  10、经部宗的观点

  微尘的相续一直在前面存在,它不存在的理由任何人也找不到。比如火的微尘,《量理宝藏论》中说:火的微尘是依靠前面火的微尘来产生的。同样,所谓的无明,在我们心的相续中无始以来就存在这样的迷乱因,当因缘具足时必定产生后后的果。

  11、缘起的关系

  不管是外缘起还是内缘起,一切缘起显现之法都不是从不空的一个法当中产生的。唯有空性的一切诸法中才能产生空性的万法,就如同种子以及酸味和声音的比喻一样,前面的蕴结生后面蕴的过程中,前蕴不会迁移到后蕴上,但后蕴也并非不依靠前蕴而产生,缘起之间的关系即是如此。

  12、三藏之缘起

  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在以前根本没有文字,依靠阿罗汉的不忘陀罗尼将佛陀宣说的经典背诵并记录下来,后来经过三次结集才有了现在的三藏。在这个过程中,诵经者相续中拥有的经典等内容是否迁移到另一者相续中呢?并不是。不然,上师把内容传授给弟子之后,上师相续中就什么都没有了,会出现这个过失。但是没有上师,自相续中也无法获得经忏的智慧,那么,究竟依靠什么方式传递呢?这就是缘起的道理。

  13、我之缘起

  我这一世转生为人、下一世转生为天人的话,我这一世的蕴并没有迁移到后一世,如果迁移到后一世,天人也应该具有人的身体了,这样会出现恒常的过失;后一世的蕴也并非不依赖前者,否则便会有无因生的过失。

  14、缘起的显现

  一盏油灯点亮另一盏油灯之后,自己本身仍然可以照亮,而没有第一盏灯的话,第二盏灯也不会照亮。

  明镜中映现影像也是同样,没有色法就不会出现影像,但色法并没有进入镜子中去。

  依靠印章凹凸不平的行相,可以在外面显现,但是它也没有迁移到纸张之上。

  在初劫时,火晶中可以出现火、水晶中可以出现水,现在也有依靠太阳出现火的火晶,这些都是一种缘起的显现。还有种子生芽、依靠酸味分泌津液以及声音出现回响等一切比喻,都不是因迁移到果中成为一体,也不是不依赖于前因而生果。所谓的缘起,也就是无因则不可能生果、因齐全也不可能制止果产生。

  15、名言中的因果规律

  这样的缘起甚深理,造作恶业一定会有恶的果报,这就是它的因缘;种子未受损害、因缘具足时必定会产生果,但种子并未迁移到果上,不然灰色的种子也变成绿色的苗芽了,没有种子也根本不可能产生果。对于名言中的因果规律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了知,这就是名言中的因果观。

  所谓的因与果接触而生不合理、不接触而生也不合理,除这两种情况以外的产生方式根本不可能存在。可是,因果无欺显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点,只要以“具足此因必定产生此果”的结论就完全可以证明。除此之外,根本不必研究“无明为什么会产生心、种子为什么会产生苗芽以及产生方式如何”之类的问题。

  16、因果观的合理之处究竟在哪儿呢?

  实际真正详细观察,所谓的因果根本不存在,也是如幻如梦一样。包括因果在内的一切法,都与梦幻无有任何差别,真正经得起观察的一个法也是不存在,就像梦中大象一样;

  但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名言中存在的因果也是丝毫不虚的。因此,无论造作任何一种业,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必定会让我们感受快乐或者痛苦。

  胜义中一切法空性,名言中因果丝毫不虚妄。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具足诚信因果的不共正见,这就是所谓的世间正见。如果没有世间正见,学佛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谁的相续中已经具足世间因果正见的话,此人千劫中也不会堕入恶趣。

  胜义中一切万法不存在、世俗中如理如实存在的有实法之正相,是真正缘起空性的道理,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唯一释迦牟尼佛毫无错谬地能够宣说。

  17、现空双运

  虽然每一个法都有它自己不可思议的一种能力,比如轮回的无明,以前前不可思议的因会产生后后的果;造恶业杀生也必定会在自相续中成熟这种果报。任何种子以其独有的功能只会无欺产生自己的果,但一切因生果的方式,在胜义中观察全部是远离能生所生的现空双运的本体。

  18、法尔理

  如果真正通达了因果缘起的道理,可以了知,这就是名言的一种缘起规律,只要因缘具足一定会产生,对这种无欺的因果道理不必寻找任何理由,或者说,这就是四种理当中的法尔理,是事物的一种本性。胜义中观察时不存在,世俗中因缘具足时一定会产生。

  无则不生在本体上存在,但能生所生之间的关系在本体上并不存在,只是假立而已。也就是说,青稞的种子不存在就不会产生青稞的苗芽;只要青稞种子等因缘聚合,苗芽也就必定会产生。至于为什么产生、产生的方式等问题,没有必要再去分别,否则,永远也不可能到达一个尽头。

  就像“火为热性是它的自然本性”一样,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只要接触火必定会被灼伤,根本不必苦心研究火到底为什么是热性的。

  我们心的自性是光明的,这在名言中以事物的法尔理也可以了知;在胜义中,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这就是一种法尔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任何理由来证明。

  19、《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发菩提心品》中的十二缘起

  19、1一点印象也没有,找到笔记中的“两大钥匙”,没有十二缘起;再找到《第57课讲记》,在“两个宝藏”有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法,师没讲十二缘起,要求自己看书;再找到《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发菩提心品》,真有十二缘起,哈哈哈,当时根本没看书,所以“雁过没留痕”,现在补上。

  19、2十二缘起是“两个宝藏”中第二个宝藏的内容:第一个宝藏是二谛,即胜义谛和世俗谛,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法。(第57课,即最后一课)

  复习一下“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要分清了义和不了义;还有一把钥匙是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意趣当中就有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和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四种秘密,即令入秘密、相秘密、转变秘密和对治秘密。

  19、3十二缘起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发菩提心品》中,在颂词“三种智慧闻思修,成就胜观摧诸惑,知法有法实相后,从有城趋寂灭果。”的释中内容。

  P468接下来宣说诸法缘起之自性。《根本慧论》中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缘起共有三种,即本性缘起、轮回缘起、涅槃缘起。

  本性缘起:现有轮涅之法性或者彼之自性未曾从何处来,也未曾去往何处,又不住于任何处。法性依赖于有法,而有法正在显现生灭之时也是远离生住灭一切戏论的,此即称为中观之观点。《根本慧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楞伽经》中云:“断除常与断,有无皆已离,即将悟中观,如是中观道,我与诸佛说。”如是不清净的显现以及缘取它的心识均如同有胆病眼翳的患者眼前飘浮毛发一般,正在显现时就未曾有过。《楞伽经》又云:“无性无有识,无实无普基,如尸愚寻思,劣者立此等。如颠倒毛发,眼翳者所见,分别有实法,凡愚颠倒立,三有唯心立。”也就是说,如同梦中的迷乱显现在临睡与清醒的状态时都无有,然而却显现在睡梦中,现今六道的这种迷乱显现也是同样,在最初心性本来清净的如来藏中根本是不存在的,到后来迷乱极为清净成佛之时也荡然无存,实际上中间显现也是无而显现,因而不成立生住灭,由于本体无有生灭,因此自始至终均无变迁。《普作后续》中云:“后法界中无变故。”一切迷乱的显现仅仅是名称假立之法而已,本性中皆不成立,犹如空中的鲜花与石女儿一样。所以说,如若真实证悟了迷乱显现的自性,即可获得解脱。如颂云:“世间无生灭,极似空中花,依汝智悲力,不缘有与无。诸法皆如幻,断除心与识,离世间常断。”

  本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以及显现外境之习气的一切迷乱显现均是遍计性、倏然性、实际无有、无而显现的,可是众生却以无明、我所执的迷乱分别念将本不存在的显现实执为我与我所,无义而行事,从而疲惫不堪地沉溺如梦般实执的苦乐之中。《无尽藏道歌》中云:“我做游戏般,凡愚徒劳执。”外境正在显现以及内心正在起心动念时,从本性来说,即是本来空性、超离戏边的。《三摩地王经》中云:“佛子有实无常灭,三有一切本来空,相似空性外道徒,智者不与凡愚诤。”也就是说,是非、真妄、净垢这一切均是以心安立的宗派遍计法,因此务必舍弃实执。《三摩地王经》中又云:“寻思假立谓有无,如是伺察苦不息,所谓有无是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智者亦不住中间。”《不退转轮经》中云:“谓有是一边,谓无第二边,如同我无我,亦同常与断。”如此必将导致被各自执著之宗派所束缚。《楞伽经》中云:“执有实心者,犹如吐丝蚕,凡不知分界,为自劣宗缚。”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证悟诸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非一非异、不断不常,息灭一切戏论的自性。《根本慧论》中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总而言之,诸法之自性本来清净即称为本性缘起性或者本基缘起性。

  第二、轮回缘起:轮回缘起有外缘起与内缘起两种。

  外缘起:诸如心的显现境——山、墙、地、水、火、风、空等色法,以共称的大种所造色或大种色为主,布匹、绳子、粗毛、粗毛织物等由因缘所生的这所有各种各样事物,均称为外缘起。因为它们相互观待而形成并且现为外境与无情法的形象。

  内缘起:由无明中产生的行直至老死之间,称为内缘起。《楞伽经》中云:“大慧,如同瓷罐由泥团所成,线成氆氇、毛线成毛织物,种子生芽,搅拌棍等加人力令酸奶出酥油;大慧,此乃由前生后之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爱所生此等之法,即是获得内缘起之名称。”意思是说,最初没有认识各别自证之智慧本面即是大无明,从而行于轮回,并且从识一直到老死之间互相依存,接连不断而生。《致弟子书》中云:“佛说无明之中产生行,行中生识识中出名色,名色之中生出六种处,由六处中产生一切触。触法之中产生一切受,受之因中将会产生爱,从爱之中将会形成取,由取之中生有,有出生,倘若有生则有忧病老,及爱别离死亡畏惧等,尽现极为强烈之苦蕴。”

  此等缘起若详细分类,则有十二种。(一)无明: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表示的一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二)行:有无明遮障的身语意之随福德分善、十不善以及无记业三种,依靠其中的善业而转生善趣,以不善业堕落恶趣,无记业是二者的助缘,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根本慧论》中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三)识: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趋入(六道)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彼论云:“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识趋入自己要投生的那一趣时,白红明点与风心聚合之分入于彼道,从而产生受、想、行、识四名蕴。(四)名色:名是指所形成的色蕴,综合一起而称为名与色。彼论云:“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神识进入母胎从而形成名、色。其中色是指从凝酪到身体圆满之间。(五)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根本慧论》中云:“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六)触:在此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譬如色法、眼根与眼识三者聚合而产生眼触,同样,依靠名色识三者而于母胎中产生触。彼论云:“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彼者即生触。”(七)受: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彼论云:“由触而生受。”(八)爱: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彼论云:“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九)取: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彼论云:“因爱有四取。”《显句论》中云:“如是贪爱受者即是产生有之因,并且执著戒、见、禁、我四种。”此外,正处于贪爱之时产生相同、不同、中等、我所四取。(十)有:有由取中产生,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彼论云:“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从有生五蕴。”(十一)生: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彼论云:“从有而有生。”(十二)老、死: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彼论云:“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以及诸迷乱。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经中云:“老即成熟;死即衰老之蕴坏灭;忧即衰老死亡之时有无明贪爱心之苦恼;呻吟即由忧伤引起之声音;痛苦即五根之损害;不安乐即心不悦意;烦乱即由诸多痛苦与不安乐而产生。”

  从此等缘起也是由前前生后后这一点而言,称为因生之缘起;从内在之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产生的角度称为缘生之缘起。《稻秆经》中云:“内缘起有二种,何为二种?即因生之内缘起、缘生之内缘起。何为因生之内缘起?依无明缘之诸行、依行缘之识;为何称缘生之内缘起?六界聚合之故。何为缘生之内缘起,即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生,称为缘生之内缘起。”

  以上是依照大乘观点而宣说的。

  依照声闻乘而言,无明: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行: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识:入胎阶段的五蕴;名色: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五蕴;六处: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触: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分别之间的五蕴;受: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交媾之间的五蕴;爱: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取: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有:积业阶段的五蕴;生: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五蕴;老死:后世之名色、六处、触、爱、受。《稻秆经》中云:“名色之处即是老死,生即至受间亦与彼相同。”《俱舍论》中云:“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各自均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如是十二缘起有两种圆满方式,即刹那圆满与相继圆满。就刹那圆满而言,是依靠对方与自己二者而圆满的。诸如杀生时,愚昧无知而造罪即是无明;准备造业之分即是行;正在造业时的心即是识;自己与所杀众生二者均具有名色与六处;自己快乐成为对方痛苦用利刃刺杀之分即是触;从中感受的苦乐之分即是受;从中再再生起欢喜心即是爱;对方趋入后世即是取;从具有五蕴之分即是有;今生与后世之分即是生;后世之分的老死。这就是说,成事刹那具全十二缘起。

  刹那有三种,即时际刹那、彼之刹那、成事刹那。倏然间了达所知即是时际刹那;一百二十个时际刹那的时间即是彼之刹那;一件事从开始至圆满之间是成事刹那。

  若就相继圆满而言,唯识宗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圆满,即前世圆满六因,现世圆满六果,后世依此类推。六因是指无明、行、识、爱、取、有。六果是指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者。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依其产生今世之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者,依靠今世的爱、取、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了知十二缘起有何必要呢?《俱舍论》中云:“遣前际等无明故。”

  这以上三有轮回之缘起已宣说完毕。

  第三、涅槃之缘起分道缘起与果缘起。

  道缘起:轮回十二缘起顺行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此无明依靠觉性智慧可遣除,也就是说,凭借闻思修的智慧而串习相续进而遣除最初的根本无明。由于无明被遣除了,依赖于它的其余缘起也可以次第断除,因为已灭尽了流转轮回之因,则必将越过轮回之处。《亲友书》中云:“生灭则令一切灭。”《根本慧论》中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欲求解脱的瑜伽士不积累形成轮回的业因,所以也就无有投生轮回的果,因为已遮止了行缘起。《根本慧论》中云:“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果缘起:成佛之后以如梦如幻的方式饶益众生,此理于下文中有广说。如是了知诸法完全可包括在缘起中的人通达胜义谛便可获得佛果。《根本慧论》中云:“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9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