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4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戊一、因圆满+戊二、果圆满。
戊一、因圆满=己一、各自宣说+己二、结尾(188)
己一、各自宣说=庚一、意乐圆满说欲利+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
庚二、加行圆满说导师=辛一、由悲修习方便生(185)+辛二、如何证悟方便理(186)+辛三、修习方便说导师(187)
戊二、果圆满=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
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庚一、略说(191)+庚二、广宣说。
庚二、广宣说=辛一、善妙而逝(193)+辛二、不退而逝(194)+辛三、无余逝而逝。
辛三、无余逝而逝=壬一、真实(196)+壬二、除彼诤。
18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三、修习方便说导师。
众相多方便,长时修习中,彼过及功德,亦成极明性。心亦明显故,因习已断除。
佛陀行他利,胜麟角喻等。为彼故修法,承许是导师。
188、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二、结尾。
证成初生故,此二说为因。
19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一、略说
断因具三德,即是善逝性。
19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善妙而逝
非苦所依故,即善彼由见,无我或修行。
194、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二、不退而逝
生过即兴起,称为复退转,已断我见种,是不退转性。彼谛异体性。
19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真实
身语意之染,无恼及无病,说道不明余,修故无余断。
2、辛三、修习方便说导师:众相多方便,长时修习中,彼过及功德,亦成极明性。心亦明显故,因习已断除。佛陀行他利,胜麟角喻等。为彼故修法,承许是导师。
对方提出疑问:即使佛陀远离贪执,怎么能成为遍知呢?因为声缘阿罗汉也证悟了无我。
驳:佛陀经过多生累劫修行,现前悲智圆满的果位,成为遍知,是有依据的。概而言之,以真理或智慧断除所有轮回痛苦,这一点依靠教证和理证,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具体则为:在三大阿僧祇劫等漫长时日中,佛陀为了趋入众多道位或众多所知相,修习了无垢智慧等持等多之又多的方便,或者说,佛陀在因地探索万事万物的本质,无数次通达空性无我,并修持了布施、持戒等众多方便。就像长期串习开车、造房、设计等工巧明,必定会远离过失、生起功德一样,菩萨相续的最细微的过失以及其对治的功德变得极其鲜明,并依靠对治的智慧自然灭除那些所断。因为心越来越明显、智慧越来越锐利,轮回之因我执无明的最细微习气也已断尽,而获得最无上的智慧。就像杲日当空,黑暗无机可乘一样,烦恼障及其习气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佛陀行持利益他众,麟角喻独觉、声闻阿罗汉都无法与之相比。正因为如此修习方便是为了给众生指明正道,所以才因取果名,将宣说之因——修习方便承许为导师。
本科判是“加行圆满说导师”,概而言之,即以加行圆满作为能立,成立佛陀是正量。所谓“加行圆满”,就是为了获得给众生宣说正道的无垢智慧,而勤修方便(无我空性),并使之圆满。导师是指已经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无余断除一切障碍、圆满一切功德的觉悟者。他在因地修行时,修持智慧和利他的加行,将来加行圆满、可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因立果名,因位时亦可称之为导师。就像读师范学校可以成为老师,因取果名,读书时也可以称为老师。
通过学习本颂,我们皆应深信:在此世界曾出现过一位佛陀,他在多生累劫当中积累资粮、修学智慧和大悲,终于断除所有障碍,现前一切智慧。
3、己二、结尾:证成初生故,此二说为因。
如果有人说:陈那论师以“加行示众说导师”说明,直接对众生宣说遣除痛苦方法者叫导师,这很明显是从果方面安立的,而你们说导师从因方面安立,这两种说法难道不相违吗?
答:虽然从表面上看,陈那论师似乎是在说果位,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其意是说,获得佛果后可以引导众生,但这必须依赖加行圆满,所以因立果名,将因位修习方便取名为导师。
而且,麦彭仁波切在本品注释前说,法称论师造本品,是根据陈那论师《集量论》的皈敬颂“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的意义。因此,为了证成正量之果的本体善逝和救护,先应宣说善逝和救护的能立——欲利和导师,因为在所立或果成就之前这两种能立决定要产生的缘故,才说它们是产生量士夫的因或依据。所以,这里的说法与陈那论师的观点不但不相违,而且非常吻合。
至此,“因圆满”通过“意乐圆满”和“加行圆满”已经宣讲完毕。其中,意乐圆满主要讲悲心究竟,加行圆满主要讲由悲心引发修习无我,直至彻底证悟空性。因为因是圆满的,果也会圆满,下面就从果圆满方面进一步建立佛陀是量士夫。
4、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庚一、略说:断因具三德,即是善逝性。
如果有人问:由这两种能立又怎么能证明佛陀是量士夫呢?
答:佛陀能无有任何颠倒地如实照见万事万物的真相,并恒时如如不动安住于二利圆满的果位中,所以说他是量士夫。
下面先讲两种能立产生的善逝之果,也就是说,量士夫佛陀所具备的自利圆满。所谓自利圆满,是指从根本上断除痛苦的因——无明烦恼等一切障碍和习气,并具足三种功德,而这就是善逝的体性。在梵语中,善逝叫“色嘎达”,引申出来则具备三种特征: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下面一一宣说,希望大家都能了达佛陀十种名号当中的“善逝”的意义。
5、辛一、善妙而逝:非苦所依故,即善彼由见,无我或修行。
获得佛果时,再不会成为痛苦的所依,或者说五蕴、集谛等痛苦的所依已经永远断尽,所以称为善妙而逝、庄严而逝、可赞而逝,或善妙而断、庄严而断、可赞而断。因为,先以理决定,再不断修持,进而于见道现见能断除一切痛苦之根本的无我,或在修道位修行所见之义,从而无余断除我执烦恼习气等所有障碍,而任运自成获得最高、最究竟的智慧境界。
所以所谓善逝,就是所获得或所前往的果位,没有痛苦、非常善妙,因为已经以无漏智慧断除了相续中最细微的习气。就像一个世间人,若其身材、长相、穿着、打扮等方面没有缺陷、极其出众,人们就会以最庄严、最漂亮等词语来赞叹一样。
6、辛二、不退而逝:生过即兴起,称为复退转,已断我见种,是不退转性。彼谛异体性。
法称论师通过宣说退转和不退转,以及佛陀所获得的智慧本性,来阐明善逝的第二种特征——不退而逝。
凡夫人因为不间断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而不断在轮回中投生,接连兴起轮回,比如时而转生人间、天界、阿修罗,时而转生旁生、饿鬼、地狱,这样反复起伏,就叫做复退转。而佛陀完全证悟了无我智慧,已经断除了所有轮回的种子和习气,不再转生轮回,就像种子被火烧坏,不能产生苗芽一样,所以是不复退转性。
为什么佛陀连苦集的细微过患也无有再度产生的机会呢?因为,佛陀已经证悟最究竟的境界,完全与万事万物的实相真谛融为一体,与之相违或异体的境界再也不会产生。就像染料不能涂抹虚空,阳光所在之处不存在黑暗一样,佛陀证悟这样的本性之故,完全超越预流圣者等。其实,不仅佛陀,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萨也不会退转。
7、辛三(无余而逝)壬一、真实:身语意之染,无恼及无病,说道不明余,修故无余断。
声缘阿罗汉没有断尽而剩余下来的染法,它的本体并不存在轮回因的烦恼,即非烦恼性,并不是生等痛苦疾病的所依,因此为无病,这样的染法,还有对究竟宣说三乘之道心不明了。而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极度修习无我的缘故,这些染法等所断已经无余断除,所以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来讲,染法指轮回的因,但声缘阿罗汉的染法并非轮回之因,因为其来源于所知障所属的无明习气地。具体而言:身的染法指时而跳跃、时而撞到猛象等,因为以前当猴子等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语的染法指与娼妓交谈,时而发笑,以及以“贱女”、“贱种”等词来说别人的过失;意的染法指不是恒常入定在无记的心态中于莽林中迷路等,即使入定也有不知道的情况,比如舍利弗不知华杰施主有出家的善根,目犍连不知母亲转生在聚光佛的刹土等。
另外,声闻缘觉阿罗汉对大乘无我等甚深教义也不明确。这些都是他们没有断尽,而剩余下来的习气。
而佛陀已经完全断除人法的执著,连最细微的习气都已清净,所以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大彻大悟者,自然其所抉择的真理也不会有任何不合理之处。
8、善逝=好去=诸佛十号之一。
十号之第一曰如来,第五曰善逝。如来者,乘如实之道而善来娑婆界之义,善逝者,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之义,以此二名显来往自在之德。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18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三、修习方便说导师。(第24课)
众相多方便,长时修习中,
彼过及功德,亦成极明性。
心亦明显故,因习已断除。
佛陀行他利,胜麟角喻等。
为彼故修法,承许是导师。
188、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一己二、结尾。(第24课)
证成初生故,此二说为因。
189、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果圆满)分二:
19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分二:
19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一、略说(第24课)
断因具三德,即是善逝性。
192、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广宣说)分三:
193、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善妙而逝(第24课)
非苦所依故,即善彼由见,
无我或修行。
194、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二、不退而逝(第24课)
生过即兴起,称为复退转,
已断我见种,是不退转性。
彼谛异体性。
195、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无余而逝)分二:
196、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一、真实(第24课)
身语意之染,无恼及无病,
说道不明余,修故无余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