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7课2智慧+金刚萨埵

创建日期:2022-01-20

  前行备忘录27课2智慧+金刚萨埵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七课/第二节】

  若还觉得有一个分别念的话:

  [并不存在,我们的这颗心如果是一个有实法,那就是形色和显色,除此之外再不可能存在别的有实法。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心到底有没有圆、四方、椭圆、三角、锥、长、短、正、歪的形状,就会得出“心无形状”的结论。]

  对于这一点,往昔汉传佛教的弟子,由于平常在念经的时候,都是从《金刚经》开始念诵的,在《金刚经》当中说过,过去、现在、未来的心是不可得的,所以也知道心已经远离形状、颜色、大小,所以如是观想。

  但要记住,绝不能只是走个过程,只是在内心当中有一点点概念性和过程性,是不够的,必须要生起定解。

  所谓的这个定解指的是,圆满对这个法生起信念:“就是这样的!”不仅仅是在观察过程当中,如实有这样的信解;平常不在观察的时候,也具备有这样的定解,也就是说,有这样的认识。

  [如果分析心有没有白黄红绿等颜色,]

  如果再分析看看心有没有颜色,比如说像是白色、黄色、红色、绿色等颜色。

  [显然没有颜色。倘若观察它有没有男人、女人、黄门、牛、马等色相,很明显不成立色相。如果依然认为心存在,那么就在外境显现、根和身体的里里外外观一观,看是否能见到心?心无色可见,用耳朵听一听,心也无声可闻,作为世间的俗人们,如果没有眼见,没有耳闻,那就会说“不存在”,而不会说“存在”,所以心自性不成立。如果依旧看看用鼻子可否感觉到心的香气,用舌头可否品尝到心的味道,用手在身体内外观察一下,心究竟有没有所触,绝对没有,由此证实“心即是空”;]

  就会认识到是这样的。

  要记住的是,这种认识四空双运的方式,叫做意念造作,这种见解当然是不了义的。

  我们在修觅心法的时候,在把下面能观的心纳入到,既不是有、又不是无、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时,就已经摄持了四空双运,怎么说呢?

  在反观能观的心的时候,你说这个能观的心存在,它却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你说这个心完全没有,犹如虚空般也不成立,因为它还可以起心动念;当观想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到,这个心既不能说有,因为没有形状、颜色、大小;也不能说为无,因为它非是一种单空。那到底是什么状态?初步会了知到,心是一种既为明、又为空、两者分不开的状态之上,这就是心的自性。

  这种认识称之为了知阶段,就如同我们刚刚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种四空双运,是站在意识了知的阶段当中,而树立的见解,这就叫做了知阶段。

  对于我们修学觅心法的弟子来说,光凭这一点圆满吗?当然不圆满。

  所以我们天天讲解,初次开始修觅心法的时候,要分为几个阶段:先知道心为空;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心能否分开?修到两者分不开,这时候再现树立四空双运。这些大部分的见解,都站在了知阶段之上。

  当第二次修学觅心法的时候,我们一直强调,不能站在了知阶段之上。当你已了知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的这个“能认识者”又是谁呢?当然还是能观的心。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你这个能观的心,永远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个尽头。

  你说心是空性,却知道的这个心仍旧存在;

  对这个心,你说它是空性,但是“能知这为空性”的心,还存在;

  好,若把前面的这个所缘的对境,我们先不树立为空性,说叫它为“明空不二”的话,那么能知“明空不二”的心仍旧存在,这个心又从何处而来?

  又按照上面的分析方式说,这个心也不立,那知道“不成立”的心,又从何处而来?

  所以如是观想下去,能观的心永远是无穷无尽的。

  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这种见解并不了义,并不是真正觅心法的真实答案,原因就在此上。只不过是对“心”树立了另一个名词,我们平常就把它叫做分别念、能所二取、心等等。即使现前在上面树立了一个叫空、明、明空不二等不同的名词之外,实际上能观的心仍然存在。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这个“心要空”,而不是树立一个“名称空”,那这样一来该怎么办呢?

  当反观能观的心的时候,说有,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没有,非为一种单空,这时候自然会落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明空不二状态之中,这就叫做什么?叫观照般若,称之为相对开始进入觉受状态。

  仅仅站在文字般若也好、了知阶段也好、用意识抉择也好、了知这是一个明空不二也好,这个见解是远远不够的,要记住啊。

  现前仍旧对觅心法不懂的话,那我们再也没有办法用文字来诠释了。当然,从境界当中是不够的,这很正常,因为觅心法是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但是从文字描述方法之上,还不懂的话,那我们永远再没有更详细的文字诠释了。

  里面已经含摄了所有一切,不管你站在因法相乘中观的立场之中,讲解觅心法的道理;还是按照无上窍诀大圆满方便教授的立场之中,讲解觅心法,都已经含摄在其中了,再也没有第二个词句来详细描述这个境界,永远达不到。

  刚才我们所传讲的,是用文字来诠释我们平常的境界,要记住,觅心法非常重要。

  但还有一点,我最怕的是,今天讲的非常详细,回去的时候,总觉得觅心法我已经懂了,从此以后把觅心法搁置一旁,乃至轻视觅心法而修学下面更高的禅定等等,这些都是一种过失的。

  刚刚已经说过,我们现前所传讲的,是用文字来诠释、用词句来描述这个见解的。因为即使你站在了知的阶段当中,对觅心法已有所认识,但是它并不是境界,所以还得修行。

  你只不过是站在了知角度当中,现前可以不会出偏差,但是从觉受的状态当中,仍旧不圆满,要记住哦。

  [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由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的自性中,可以浮现心,]

  你说它是单纯一种空,但是它还能了知一切,所以会呈现缘起之心,即浮现出这样的缘起,因此:

  [这称为“空即是心”;]

  这就叫了知阶段。

  那真正的境界之上应该是什么呀?刚刚已经说过。

  当我们观想这个地方,既不能说有,又不能说无,这时候,不要仅仅依靠意念去造作一个明空不二;这时候,自然会落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状态当中,你说是空性,却又能明了一切;你说是明了,但它的本性也好、自性也好,却是空性;在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叫做缘起性空。

  要记住,这种见解,相对来说称之为觉受。是自然落入到这么一种状态当中,非为意念改造的。

  要记住,依靠意念改造的明空不二,即便你用什么样的名词来诠释,它还是了知阶段;刚刚所传讲的,进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当中,它叫做什么?觉受明空不二。

  这里头还有几种与缘起性空相同的地方,怎么说呢?

  比如说,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眼前看得见的一切景象,已经成为平等。对你内心来说,已经完全无关系,没有执着于外境,一切都是平等的;但是,相对内心来说,还有一些明空不二之一点点感受;实际当中,这个“明”,并不是那么炽盛、那么光明,这种境界叫什么?叫做“前五根识”,这不是“缘起性空”啊。

  很多人都会说:当把心安住在这种平静状态之中的时候,眼前能看得见境,五根已经在起作用,意识没有执著一切外界,相对来说,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这时候,在见解本身的立场之中,无法树立明空不二,因为你这种大悲周遍之“明了”,它并不是那么光明。当从这个境界出来的时候,相对可以去推测:“噢,刚才的这个境界,眼前看得见的一切境相,乃至耳前听得着的声音,它都是平等的”。

  这时候不是一种完全无记状态,它还有相对的“明了”。这个“明”,由于没有产生意识的缘故,明即是空、空即是明、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即为“缘起性空”。

  但是,这只是自己给它加了一个“缘起性空”的名字之外,实际上就叫做“前五根识”。要注意一点的,在赤裸见解过程当中,应该如实细致修学为妙。我们所传讲的“缘起性空”,它非是这么一种状态。

  当把心安居在平静状态当中,它的自性为空,明了能起现遍知一切的时候,这时候五根是在起作用,但是“五根起作用”与前面“前五根识”两者具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的明分之上,一个非常炽盛,一个非常脆弱。所以,禅定上面应该要细一点啊。

  现前很多人总认为:当已经认识到妄念,已经超越有无两边的时候,它就叫做见解。

  但是,若要是不细致的话,可能会堕落到第八识、前五根识、第六识等等现象,这时候必须要从这三个见解当中超越,而树立一个圆满的“缘起性空”出来。

  这座的有些弟子能吗?决定能的。但大部分的弟子能吗?

  我想,有些人会把缘起性空和第八识混为一谈,相对来说,这种现象的可能性会小一点。但是,把缘起性空与前五根识和第六识混在一起的人,太多了。

  细一点呐,绝不能说:我平常在修禅定,只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可以了。

  当然不行,因为我们当前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所以必须先认识到解脱本身的境界,再来树立什么叫真正的禅定,才能更好地把出世间的禅定赤裸出来、清净出来。要不与下乘派,乃至逆缘当中的一些显现混杂在一起的话,那我们的见解永久会停顿在这么一个状态之上,说:我现前对缘起性空有所了解。

  在词句上面,因为我们现前看到过这样的书,乃至平常也在讲解,像四空双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谁都会念诵,所以相对以文字掩盖这么一个状态,说得非常轻松。但是在境界上面,就是你在修的过程当中,这种禅定上面有没有如是般之见解,还不敢完全确定啊。

  [如此空性缘起无二无别、不可分割如同水月一般,可以说“空不异心、心不异空”。我们要对四种空性双运的道理生起不被他夺的定解。]

  应该要这样,“不被他夺的定解”。

  先从了解之上,从理论的角度当中,应该要生起信解;在修行的状态当中,应该要生起定解,信解和定解非常重要。

  前面从观想的角度当中,若没有达到信解的话,那平常在面对一切当中,仍旧还需要刻意去改造,去观想一切即为如梦如幻,这是由于信解不够的缘故;在实修状态当中,由于没有生起定解的缘故,所以平常修来修去,有时候是这样的,有时候是那样的,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一直在不稳固、不坚固的情况之下,时时都飘动着,所以生起信解和定解非常重要的。

  [接着需要引发出“虽然这般辨析了不可得但在未经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下缘起不灭的自性幻化八喻”的定论。]

  在观察,乃至见解本身的角度当中,应该要有以上所传讲的四空双运见解;但是,不在观察,乃至不经分析的情况之下,仍旧还会有起心动念,这时候就要树立“幻化八喻”。

  [幻化八喻其余比喻简单易懂,这里讲一讲其中的如幻,比如,有个魔术师名叫穹波布嘎,他对着虚幻的木块、石子等念诵虚幻的明咒“嗡特布特布索哈”,结果显现出虚幻的马象等景象,变幻魔术。]

  现代的这个魔术和以前的魔术,当然是不一样的。现前的魔术是靠高科技技术,而以前的魔术,是靠咒语力量形成的一种障眼法,就是说,魔术师必须要在山洞里闭关很多年,得暖相之后,他才可以做魔术。当这个魔术师在口里念诵多少遍这样的魔术咒语时,这个石子和木块就可以变出大象和马。

  就是刚刚所说的,当他念诵这样密咒的时候,像木块和石子就会呈现出马和大象等景象。

  [当他又想把虚幻的事物毁掉时,再念诵“嗡莫特莫特索哈”的咒语,结果虚幻的景象销声匿迹,又显现出木块、石子。与此相同,魔术师般的无明老人,]

  我们现前站在轮回的角度当中,这个魔术师就如同所谓的“无明老人”。

  [对着作为因的所取能取,念诵作为缘的“业和烦恼”明咒,结果浮现出上从有顶下至金刚地狱之间虚幻相般的六道众生千差万别的景象。然而,就像木块、石子最初没有念咒语、最终以咒语消除的这两个时间里,虚幻的景象并不成立,]

  它前面是什么,后面就是什么。前面在魔术师没有念诵密咒,和后面完全没有念诵咒语的时候,两者所呈现的是一样的。

  [中间依靠外缘显现一样,]

  中间依靠魔术师念诵的密咒,而呈现出一些不同的魔术幻化。

  [心性如来藏起始本基没有迷乱的阶段和最后现前圆满佛果的时间,]

  反观我们本具有的如来藏之功德,就如同阴天的天空一般。阴天的时候,虽然没看见蓝色天空,但是蓝色天空是本具有的,它并没有到哪里去。当乌云消尽以后,呈现的蓝色天空,和前面的完全没有改变。前面是什么样的,后面就是什么样,后面呈现的就是前面所具有的一切,两者从来没有变化过。

  作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本具有的如来藏,现前不能呈现的缘故,就是如同《二观察续》当中所传讲般的,“然为客尘障”;也就是如同,魔术师依靠密咒,而幻化出来的这些显现,被业及烦恼遮盖着。当这种业及烦恼消尽的时候,就会呈现出本来的面目。

  就在讲解这个道理,如来藏是怎么本具有的?

  [如幻般的迷乱相实不成立,可是由突然间迷惑导致迷乱成虚幻的景象,因此我们要把这些迷乱相观想成幻术等八喻,反反复复观察、安住辗转交换而修。]

  当前我们在座上的时候,如是真实修学四空双运,也就是在修幻化八喻。

  在座上的时候,由于具有等持的缘故,它所得到的幻化是真实性的,不需要依靠刻意去改造,它本身的状态当中即为幻化;但是不在观察、未经分析的情况之下,出现的一切缘起,必须依靠这种如梦如幻的方式去树立。

  为什么要这么树立呢?就如同刚刚所讲解的,现前所呈现的一切万物,不管是境,还是心念,为什么它是幻化呢?就刚刚已经说过,原本本具有的如来藏,它是清净的;后面所呈现的果位也是清净的。

  原本具有的如来藏,临时不能圆满呈现这种果位的最大过失,就如同魔术师幻化出各式各样的景色一般的,被无明二取也好,被业及烦恼也好,所遮盖。

  先前修学,这些遮盖的一切显现都是幻化的,就像刚刚所说的,前面是木块和石子,后面的幻化一消尽的时候,也是木块和石子,这两者没有变;中间这个变数,不论是马还是大象,都是幻化,本不具有实有的马和大象,本来就是一个木块和石子。即使已经变成一个马和大象,它们还只是一个幻化。

  所以在我们现在还没有证悟之时,依靠意念改造的方式去观想,一切即为虚幻的原因,就在此上。为什么要这么观想?如是观想能起到什么作用?

  它能断绝实执性的概念,虽然当我们认识到一切即为幻化的时候,不能消尽一切障碍,但是它能起到断绝实执性的作用。要知道这些道理、要知道这些道理啊。

  [所有结座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

  如是按照上面所传讲的方式去做观想,但是最终做回向的方式,和以上所传讲的,完全一样。

  [座间阶段,参看有关智慧分类方面的书,并且思维分析。

  这以上行菩提心的学处已经讲解完毕。]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要记住。

  前两天在讲解,四无量心,乃至发殊胜菩提心的时候,一直都在传讲,菩提心是一切正法之精髓。若要是不具备菩提心者,那即生成办解脱的可能性,当然永远不会实现。

  一切胜道之精义是“有则必足”的,若要是具有菩提心者,那里面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法义;“无者不可”之法,若要是不具有的话,那即便能通达其他的一些道理,但成办解脱之精髓,由于不具足的原因,今生成办解脱是不可能的。

  因此菩提心之引导非常重要啊,我们这一段时间至少已经讲了四五天了,一直都在讲解发心之引导。由于发心引导太重要的缘故,所以在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当中,都必须要具备这个发心,都聚集在发心之中。一旦要是不具有发心者,即便平常通达其他的一些道理,成办解脱仍极遥远。

  所以我们以后应该要站在发心的立场之上,应该多观察一些为妙。

  如果时时站在的局限的立场之中,就是大概好像有点懂的、又有点不懂的;好像是这样的,又好像不是这样的,不能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去理解菩提心,应该圆满通达。

  当然,以上所传讲的菩提心呢,也不仅仅是来源于一种推理或抉择的法。从文字角度当中,它可以抉择到一些见解,但要实践这种见解,必须依靠实修来体会。

  所以从教法和证法两方面来传讲,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上,所以以后要记住,前面的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绝不能轻视。

  这以上我们已经讲完发心之引导,现在开始来讲解:

  [三 念修金刚萨埵]

  主要是忏悔我们从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一切堕罪,念诵金刚萨埵能遣除一切罪障吗?可以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罪业,只要忏悔,就没有一个不能清净的。

  古代诸位高僧大德曾经这样说过,本来罪业是没有什么功德的,然而忏悔可以清净,这就是它的功德。所以,前面你即便造过多么大的堕罪,若要是发露忏悔的话,一样可以获得清净。

  无论是违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的学处,还是密宗的誓言等等,即便是罪业再多,再多么严重,通过忏悔也能得以清净。

  我们先举个例子,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说,往昔有一个人叫做指鬘王,他残暴地屠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后来通过忏悔而最终获得清净,并且即生获得阿罗汉的果位,这在释迦牟尼佛的广传当中有。

  所以有时候我们自认为自己的业力非常沉重,能否会获得清净?只要发露忏悔的话,一样可以获得清净。

  往昔有一个叫未生怨王的人,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通过长时间的忏悔,虽然当时堕落到地狱当中,但是如同一个线球往地上一打,它一下就会弹上来,就这么短暂的时间在地狱当中受苦之外,究竟还是获得了快乐。

  从这些例子当中就能知道,即便以上我们已经犯过多少个罪业,因为往昔对佛法不了解的情况之下,所以已经造过多么大的一些罪业,但是若要是精进忏悔的话,一样可以获得清净,这就是我们这次所传讲的金刚萨埵。

  有时候可能会问:我们当前主要所行持的法为成熟口诀法和上师瑜伽导修,那么念诵这两个法,乃至修学这样的法当中,能否可以获得一切清净?能否忏悔一切呢?当然能,在下面讲解禅定的过程当中,会讲解的。

  金刚萨埵还要分为,显现金刚萨埵、禅定金刚萨埵、智慧金刚萨埵,还要分为几种啊,忏悔的方法也不同。

  如同我们前两天在讲解皈依引导的时候,皈依还要分为很多很多类别,从皈依对境、心态、行为多方面都不一样。不仅仅是一种皈依,还要分为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虽然所皈依的对境三宝是一致的,但是树立方式,乃至一些心态和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应该要记住这一点。

  需要了解的是,在做忏悔的时候,仅仅在口里念诵一些,像金刚萨埵的心咒,但是内心当中不具备发露忏悔的话,即便如是做一个形象,也不能遣除一切堕罪,还是要遭受极大之痛苦。这在《前行引导文》念修金刚萨埵当中,讲得非常细致。

  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有时候我们应该要细致观待一下自己。因为有时候我们口里念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对境的这种心态,已经变成一个惯性了。比如说,对一些坏事,完全不做的经历是没有的,当出现一些不好的显现时,口里就念个“嗡班扎儿萨埵吽”。这时候的这种忏悔,完全是在迷惑状态当中,以至口里念诵金刚萨埵也不具备什么四力。这种忏悔方式能不能遣除一切罪业?是很难说的。

  好,下面我们再讲念修金刚萨埵当中就会知道。

  [净化违缘罪障——念修上师金刚萨埵:

  阻碍我们生起甚深正道的殊胜体悟、证悟的就是罪障,]

  就是说,当前我们不能证悟到究竟果实、不能完全赤祼心的自性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就是罪障。

  [在初学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净化障碍上。]

  要净化一切障碍,是否要修金刚萨埵呢?当然,修学金刚萨埵是净化一切罪业的一部分,平常修学一切法都能起到净化的作用,怎么讲解呢?

  比如说,从所缘的境上面来说,金刚萨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即为上师;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为金刚萨埵,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的区别。能否遣除一切罪障,完全取决于你在发露忏悔的时候,是否具备四力。

  有些人说,上师瑜伽导修是念莲花生大师心咒,金刚萨埵的修法是要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那么在心咒两者之间,有没有哪个功德大,哪个功德小的问题?当然没有,本尊本没有什么高低之区别,那念诵的心咒还有什么高低吗?当然不具有。

  若为这样的话,可能有些人又会问了,那么我们现前讲解金刚萨埵修法重要性的原因在何处?这是站在不同的根机之上,而传讲不同法的重要性,这并不意味着佛与佛之间、法与法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要记住这一点啊,要不会形成金刚萨埵和上师之间的不平等,在忏悔上面,金刚萨埵高;获得加持方面,上师高;获得长寿方面,长寿佛高;消除一切病魔方面,药师佛高;获得慈悲方面,观世音菩萨高等等。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那永远会呈现出一种不平等的显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圆满一切,就必须要依止各式各样的法,方能成就。但是,没有这么说过。

  要记住这个,讲解不同的一些事业之相,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比如说,现前我们在座的很多弟子说,都去修上师瑜伽导修;但是可能有时候会觉得:我还是觉得金刚萨埵亲近一些;还是觉得莲花生大士更亲近一些,还是觉得这个文殊菩萨更亲近一些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缘分、宿世的因缘不同的缘故。

  这并不意味着佛与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天天都在依止导师的角度当中讲解,时时要修学平等,也就是要站在一个普遍的立场之中培养信心。

  这指的是心态,行为当中该怎么做呢?要根据当时的条件来定夺,心态和行为必须要分开啊,比如说,当我们初次依止上师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普遍之信心。

  现前很多人总认为,普遍之信心,是否指的是,这个上师面前去一下,那个上师面前也去一下,所有的上师面前都去一下,就叫做普遍之信心。

  当然不是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谓的“信心要站在普遍之中”,信心在何处呢?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信心的一种表现,但它并不是一种信心,因为仅仅外表之中的一个合掌,它就叫信心吗?不,它也有伪装的。真正的信心应该要在内心当中发出,要在内心当中、心念当中,去学普遍之信心。

  而在行为当中,要根据各人的缘分来定夺,比如依止一位、两个、三个等等,行为当中不一定全都跑一趟。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前在YQS可以跑的,那还有各地地方呢,不仅仅是藏地,全世界佛教境界当中,所有的一切善知识都得去依止一下,才叫做普遍信心的话呢,那我们一辈子走,也转不过来的,是吗?

  心态和行为必须要分开,现前在修学金刚萨埵过程当中,也同样是一个道理。在依止上师之时,上师乃金刚萨埵之事业,乃至本体之化身;依止文殊菩萨之时,文殊菩萨乃金刚萨埵之事业,及本体之化身,没有丝毫之区别。但是在修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行为之上呢,那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自身的能力而定。

  如果你觉得修学金刚萨埵,因为金刚萨埵与上师没有丝毫之区别,那我就修金刚萨埵之仪轨好了;我觉得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已经含摄了一切,并且已经生起圆满坚定之信念的时候,那就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之中,也可以消除一切障碍。

  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理解啊,我们刚才说过,这里头“净化障碍”最大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金刚萨埵四力修法,四力下面还会讲解的。

  [所谓的罪障,障是总称,包括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业障,是指自性罪和佛制罪。]

  第一,什么叫业障呢?业障,还要分为自性罪和佛制罪两种。

  自性罪就是一般的,只要这样做就有过失的这种罪,就叫做自性罪,是正常的一些罪;

  佛制罪是佛已经制定的这种罪过,比如说,别解脱戒当中树立的这些堕罪、菩萨戒的学处、密宗的誓言,这些都是佛制定的罪。

  业障有两种,自性罪和佛制罪毫不相关,因为一种是佛制定的,比如说,割青草,佛对比丘制定罪,如果比丘去割草的话,那么他的罪过是非常大的,这就叫佛制罪;如果是一般没有戒律的人去割草的话,他就没有罪过。

  [自性罪:与佛制毫不相关,自性的意思是说诸如杀生之类,]

  比如要是杀生的话,它本身就是一种罪过,这就叫做自性罪;

  但是杀生本身当中也含有佛制罪的,因为佛在他胜罪,也就是说,四根本罪当中,杀生是绝不能做的。若要是杀了一个人的话,那既犯了佛制罪,又犯了自性罪啊。

  这些很容易了解,往下看就知道了。

  [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

  就叫做自性罪。

  [佛制罪,作为在家人,如果去做,不会成为罪业,而某个出家人去操作,就成为罪业,诸如除割青草之类的事。]

  比如说割青草,一般人去割的话,他是没有罪过;若要是比丘去割的话,就如同杀生般的罪过。

  在下面也讲得很清楚,这就是佛制罪和自性罪的区别。

  [与佛制不相关联的自性罪,是指十不善和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业。]

  自性罪是指十不善和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业,称之为自性罪。

  [既是自性罪也是佛制罪的,]

  因为在戒律上面制定有这样的罪过。

  有些自性罪,是不会犯佛制罪的,如同割青草般的。

  [诸如杀生的他胜罪,]

  他胜罪是指,罪过很严重的罪就叫做他胜罪,比如说,四根本罪。

  [其中杀生是自性罪,他胜是佛制罪。]

  比如杀人等等,在戒律当中认定为犯根本戒,所以是佛制罪。

  [单单的佛制罪,诸如割青草之类的事,如果是平常的在家人除割青草,不会有罪,但如果是受戒的比丘铲割青草,那就成为堕罪,]

  对于这里所讲解的这个杀生,还需要了解的是,若要是具备四个因的话,那这个杀生的罪过是非常沉重的,是堕入地狱之因,四个因指的是什么?第一,有杀生的这个心;第二,有一个所缘的对境;第三,行为当中已经去操作;第四,已经断了他的命。

  比如说,你平常要杀一条鱼,这时候心里的概念是“我要杀这条鱼”;并且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是鱼的;这时候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比如用刀,去操作;最终这个鱼已经停止呼吸、已经死亡的时候,这就已经具备了四个因,这个罪过就是堕入地狱不可分割的因。要记住,罪过是非常大的。

  有些人说,若要是不具备这四个因的话,是否有罪过呢?一样有罪过,只不过罪过不是很大而已,不管是一个因,还是两个因,还是三个因。

  一个因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有时候你心里有一个想杀生的概念,但是没有一个目标、也没有去行持这样的事、也没有令他死亡。后面的这三个因不成立,只有前面的一个杀生的心念,这有罪过吗?这也有罪过的。虽然没有像具备四因般的杀生罪过那么大,但还是有罪过的。要记住,还是要做忏悔啊。

  二个因指的是什么呢?你有一个杀生的念、还有一个所缘的境,“我要杀谁”,但是没有去杀。因为行为当中没有去做杀这个生的一切行为,所以没有最终断绝他的命根。这样尽管后面的这两个因没有具足,但是前面已具备两个因的原因,那么比一个因还更沉重的罪过,是具有的。

  三个因指的是什么呢?如果在行为当中已经操办了,但是最终没有把他杀掉。那么比起前面的两个因,这个三个因的罪过更严重。

  还有一些情况,没有心念,也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比如我们平常在草地上行走的时候,这时候第一心里没有一个“我要杀生”的概念,没有这种心念;第二也没有一个杀生的对境,但是在走的时候,无意当中的行为是把一个蚂蚁、一个虫踩在脚下,最终导致了它死亡,后面的两个因已经具备,这也是一种罪过。

  为什么要这么去了解呢?就是为了,当我们在忏悔的时候,要把平常所做的一切恶业,都在内心当中发露出来,不要想这些没有罪过啊。

  往昔历代高僧大德在发露忏悔的时候说,先要把自己以上能记得清楚的罪过,都发露出来。这时候不要怕什么羞耻,往昔我们在成办过程当中,并不怕羞耻,现前在惭愧的时候,为什么要怕羞耻呢?必须要把全都罪业都发露出来,自己能记得的、不记得的,都要发露出来,再在金刚萨埵,乃至上师面前做忏悔。

  如果不知道所净之境哪一个是罪业,那么你在忏悔的时候,完全是站在一个无记状态当中做忏悔,它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要记住这些道理。

  仅仅在一个杀生之上,就是这样的,其外的什么偷盗、邪淫,乃至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的。若要是具备四个因的时候,它的这种罪是非常沉重的;即便只具备一、两条,它也是具有罪过的。所以我们平常在忏悔的时候,应该要把这些能记得的罪业,全都要发露出来。

  如刚刚所说的,有时候比丘很容易轻视这种行为,总觉得没有什么罪堕,实际上面它的罪过是非常大的。刚刚已经说过,一个一般的人、没有受过戒律的人去割青草,他没有什么罪过;但一个比丘去割青草的话,那他如同杀生一般的罪过。

  [一般的在家人亲手杀旁生和比丘除青草,罪业轻重一模一样。]

  以后必须要铭记心中,在对这些事情不了解的前提之下,我们可能有时候很容易破戒。但是知道以后,绝不能明知故犯。

  有时候受了比丘戒的人,若站在逆缘的立场之中,它的罪过是很大的;但若在顺缘的角度当中,它的功德也是加倍的。我们先举个例子,一个凡夫念诵十万遍的心咒,相当于一个比丘念诵一遍的功德,它的功德是加倍的。

  但是他在造恶业的时候,它也是加倍的罪业。像一个没有持戒的人,到外面去割青草,他没有什么罪过,只要在割青草的时候,不伤害其他的一些生物;但是比丘去割草的时候,如同一般人杀一个畜生般的罪过。

  [所以,凡是与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宗誓言相违的一切遮罪,越向上罪业越严重。]

  要记住啊,比如一个比丘,若要是受过菩萨戒,那罪过更大;受过密宗誓言者,罪过更大,这是从逆缘来讲解的。若在顺缘当中,也是这样,具有加倍之功德。

  讲解这些道理的目的,就是要认清我们的堕罪,也就是说,我们从无始时来直到现在、从今生直到现在所承办过的一切,先必须要认清自己所犯过的一切堕罪。

  要认识到这些啊,刚才已经说过,若能发露忏悔,所有的一切罪业都可以清净,前提是先要认识到一切罪业。

  [比如,在家人弄死一个虱子,就犯了一种杀生的罪业,假设某位菩萨掐死一个虱子,那他所犯下的不仅仅是杀生之罪,而且也有杀母之过。]

  因为菩萨在修学过程当中,已经认识到,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母亲的缘故,所以在杀一个小小生命的时候,不仅仅具备有杀生的过失,还具备有菩萨本具有的戒条杀母亲之过。

  [如果有人想:既然有杀母之过,那岂不成了无间罪吗?

  并不会成为无间罪,因为所杀的对境并不是今生今世的生身母亲,所以不会成为无间罪。]

  但是罪过是非常大的,要记住。

  具有这种戒条的人,平常在行持一切事务当中,都应该要谨慎一些,应该从细致角度当中取舍因果为妙。即便是一个小小事情、一个小小恶业,也绝不能轻视一边,觉得没有多大的罪过,而去做这样的事;乃至一件小小的善事,也觉得是一个很微小的善法,可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轻视这些善法等等,绝不能这样。

  由于我们现前具有戒体,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宗誓言的缘故,即便一个小小的事情,它可能会导致成三戒同时犯的一种过失啊,下面就能看到,仅仅在穿裙子的时候,要是穿得不合理,就不仅仅犯了别解脱戒,还会犯菩萨戒和密宗的誓言,三戒同时会犯,所以我们应该要谨慎一些为妙。

  [倘若某个密咒师挤死一个虱子,]

  就是一个修学密宗、已经得到灌顶、获得解脱窍诀法的一个修行者,叫做密咒师。

  [在杀生之罪和杀母之过的基础上,]

  小乘有杀生之过;受过菩萨戒的,有杀母之过。

  [还有杀金刚萨埵的过咎以及杀害分别识聚四十二本尊的罪业。]

  因为密宗时时站在净观的立场之中,所以作为密宗弟子,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动物,也要观想成所有的诸佛菩萨。

  在杀死一个小小动物的时候,由于我们前面有别解脱戒,那么这时候已经犯下了一个杀生的罪业;已经受过菩萨戒的,已经犯下了一个杀母的罪过;若要是修过密宗的弟子,那就如同杀了金刚萨埵的罪过。这三种罪过同时呈现,你说罪过有多大?

  若要是站在功德之上,也同样一个道理。比如说,仅仅做一个放生的功德,若站在小乘的立场之中、站在出离心的立场上,就已经具备了获得善趣之功德;若具有菩萨戒的缘故,就已经具备了无量之功德;若站在密宗敬信的立场之中,当下就具备可以成办诸佛菩萨密意之功能,也就是,即便只放小小一条生命,它都具有当下成办解脱之功能。

  功德方面,它是超越的;过失方面,它也是加倍的,所以应该要谨慎一些。

  据说以前有一个老年人,在一位老和尚面前听闻因果的过失和功德。当时老和尚就讲,如果说做一件恶事的话,它会有多么多么大的过失;若作一件善行,它有多么多么大的功德等等。这个老年人说,一听到老和尚你讲功德的时候,那你自己呢,本身已经成佛就没得说的了,像我这个老年人呢,可能也八九不离十能成就;而一听到一切因果过失的时候,我这个老头子呢,堕入金刚地狱可能是今、明天的事情,但你这位老和尚呢,可能也去不了什么地方,只有跟随着我下去吧。

  讲的时候,好像是这样的,要记住,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要谨慎一些。尤其对受过什么样的戒律,必须要知道,怎么去护持这样的戒律。当平常呈现一些破戒显现的时候,在念修金刚萨埵,乃至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期间,就应该要发露忏悔。这样的话,即便前面犯过多么大的一些罪业,也可以获得圆满清净。

  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7课1智慧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7课3金刚萨埵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