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1课4-6

创建日期:2022-11-02

  行为学-教言宝藏111课4-6

  四、遵行具相上师之教授获得暇满人身噶真切耽著世间修法者障碍

  【遵行具相上师之教授获得暇满人身噶真切

  应该遵照具德上师的教言。具德上师告诫我们的教言就是要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要精进修法。前面无论是观人身难得中的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还是寿命无常之何时死亡不定、何处死亡不定,时时只有正法才能挽救自己的灵魂,目的都是为了督促自己当下就要精进修法。修行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与魔障都能克服,并且转为善用,靠的就是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这也是如是观想的真正目的。

  “噶真切”就是指这样的恩德很大,也很光荣,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稀奇的意思。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能否获得珍宝人身,完全取决于前面能否如理如法地时时观照共同前行。若能如是观照,则今生修学佛法对你而言就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就如同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修法一般。往昔我们读到这里会觉得这些祖师大德真了不起,真难得等等,但是当你的见解也如是增上时,就会觉得这一切非常自然。

  历代传承祖师往昔能如是修行靠的就是共同前行,如今我们没有与共同前行相伴,就会觉得修行非常艰难。但是如果今天有了共同前行,我们也能如历代传承祖师一般,无论修行路上遇到什么样的违缘障碍,都会觉得非常自然,一切烦恼也都会变得不足一提,这就是共同前行的力量。

  所以共同前行真的很重要。正是因为有了共同前行,任何烦恼在你面前都变得很渺小,不值得挂碍,只有修行才是自己的全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如今我作为一个出家修行人,希望能圆满成办教法和度化众生的两个事业,但是细致想想共同前行,无论是什么样的欲望在解脱面前都会变得非常渺小,一想到精进修法本身就是自度,也是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此外也没有更好的事业,就不会对其他事情有再多的欲望了。

  当你在烦恼的过程当中,若能观照共同前行,则一切烦恼仿佛都不再是什么烦恼,内心就会变得轻松。尤其在修行过程当中,修行也会变得越来越喜悦,而这一系列改变都来自于共同前行的恩惠。所以共同前行非常重要,要时时铭记心中。

  我们说修行修行,以前总认为只要去做了就叫修行,至于是否在调伏内心,却没有什么关注。但现前已经越来越知道什么是佛教,知道所做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修行的目的在于何处。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作恶多端者,离西方极乐世界有十万八千里。”充分地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某一个地方,也不在某个据点,而在于清净心之中。也就是说,无论是讲经说法、诵经打坐、从事一系列善行的目的就在于此。

  这与往昔我们所认识到的可能有所不同。两者也不是完全不一样,只是后者已经完全圆融前者,所以就显得更为快乐。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所以现前修学过程当中,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以此作为修行之重点,而不是天天在日记本上写自己一生当中从事过多少善行。行持一切善行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内心,内心如果没有调整,无论你从事过多少善行,也不过如此。

  无垢光尊者讲解“自心与法不能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法有正法与非法之分。从表面现象来说,正法与非法没有丝毫之差异,看上去都在行善,但是两者在内心上有着天壤之别。同样是善,正法可以调伏贪嗔痴烦恼而呈现三大功德,非法不但无法对治贪嗔痴烦恼,还会让贪嗔痴烦恼更加炽盛。正法可以成办你所追求的目标——解脱,非法会让你堕落三恶趣,时时都处于痛苦烦恼当中。虽然都称之为法,由于前一个字不同的缘故,最终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所以平常真的需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修了法以后,内心调整了多少。

  所以,我们时时不能忘记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这四句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样一来,无论你修什么法门,永远都是在正道之中。一切佛教的宗旨就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因此修行过程中要时时反问自己:内心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调伏?能调伏,说明已经做得非常不错,没有做到这一点,只能说明缺点还是挺多的。总之,能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是非常了不起的,还要珍惜人身,精进修法。

  【耽著世间修法者障碍

  平常耽著世间任何一方面都是修行者的障碍。过分耽著或者是过分贪执某一件事情,就会时时沉溺于这样相而无从修行,更无法精进修法,因此上师这里讲解耽著世间是修法者的障碍。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稍高一点的角度当中讲解什么叫世间?从密法的角度来说,普贤王如来成佛的过程当中讲解一基现二道,第三个刹那,轮回道就称之为叫世间,而涅槃道就是以殊胜方便而成办解脱。其中从俱生无明到遍计无明的整个过程都称之为叫世间,因此耽著世间即沉溺于世间能所二取当中是修行者的障碍。

  可能很多人会想:既然说沉溺于能所二取是修行者的障碍,平常我就尽可能做到不要沉溺于能所二取之中,落在没有能所二取中修行是否可以?要知道,从总体理论来说,心性本身的特点是要超越能所二取的,因为它本身就没有能所二取,但在还没有真正认清到本性前,凭借个人的想法要做到远离能所二取是不可能的,你所谓的不去执著其实也是一种执著。

  比如你现前说你不去执著,当你所缘于某一个相时当然是执著,但不所缘于某一个相,也是一种执著,你所谓的不执著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我们不仅要知道,从心性本身的特点而言,耽著世间是这样讲解的,还要知道配合自己的条件,不耽著又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做,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你对修行没有系统的了解,甚至对整个修法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谓太高,就是从理论上有所认识的,但实际修行过程中,行不行都遵照一种方法去做,由于个人没有相应能力的缘故,即便去做,也无法真正认清自己所做的过程,最终仍旧耽著于世间,这也是会引起修行者的障碍。

  所以,我们现前配同着个人的条件,从心性本身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是从符合当前条件的角度而言,应该如同历代传承祖师的传统修法,知道诸佛菩萨的教言当中如何讲解如是去做的,这一点很重要。光说不耽著世间还是不够的,还要懂什么叫做世间,知道从总体或站在个人的角度当中来说,耽著世间指的是什么。这里讲的耽著世间主要还是讲解贪执世间八法,追求世间的名利。

  比如,现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大的荣誉,让更多人知道我是一个修行者,得到更多人的赞叹等等,希望获得名誉就是我修学的目的;或者是想凭借修行增长福报,因为佛经上说,福报浅薄的缘故是业及烦恼沉重的原因,所以现前念诵打坐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这个烦恼,让自己的福报增上,这样一来,就能如同《极乐愿文》所描述般,要什么有什么。这些都没有想过修行的目的是度化众生,而是站在世间三毒及五毒烦恼中,去追求自己的私欲,去圆满自己的世间财富。

  往昔有一个汉族人在高原闭关了很多年后回到家乡,发现原先在家期间认识的居士都喜欢围绕在没有闭关,没有修行的人身边,内心非常不甘心:不是说修行能增加福报么,为什么我辛苦修行这么多年,福报没有增上,还是和以前一样,还不如这些没有修行的人?他的内心觉得非常不平衡。具有这种思想就充分地说明,他修行的整个过程所追求的就是世间的利益,但这样的修行能否创造世间利益不知道,但由于发心已经偏斜的缘故,成办解脱是绝不可能,减轻自己的烦恼更不可能。

  所以,如果是站在这样的角度去修行,对于解脱没有丝毫利益,此处耽著世间主要就是讲解,追求世间名利修行者最大的障碍。虽然修行者看上去是在修行,实际上内心已经偏向于世间轮回之中。

  五、何时各自分离业所牵遭受种种难忍之痛苦是故即应舍弃诸贪执

  【何时各自分离业所牵,遭受种种难忍之痛苦

  即便是得到了世间的名利,也终有一天要与之分离,一分一厘都无法带走。无论你的世间名声有多大,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在中阴和其它道时,没有一个人会赞叹你。平常世间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面子,希望即便自己不在世上了,仍旧能得到别人的赞叹,这其实就是虚荣心在作怪。即便后人把你捧得很高,你还能感受得到么?

  举个例子。今天有人拿着你的一张大照片,然后在前面摆上各式各样的食品,你当下就感到饱腹,不需要吃饭了么?不可能的。所以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赞叹与供养。可是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一切都结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生时名声显赫者,到了今天都已经一丝一毫都不存于世了。

  以前喇嘛仁波切讲过一个故事。昌根阿瑞离开寺院独自一人到拉萨桑耶寺闭关修行。当时他发心是一辈子都在山洞里修行,再也不回到寺院。但是中途中可能当地人稍稍有了一点点私心,就跑到他自己的上师身边说,必须要把昌根阿瑞唤回来,但他说是决定不会回来,所以你能不能写封信。当时他的上师就写了一封信给堪布昂琼,后来昌根阿瑞也只能依教奉行回到自己的寺院。导师说:“这并不是我的心愿,但由于你们当地人一再祈祷,我也实在没办法,才写了这一封信”。后面他又离开他的家族,去我们的家乡闭关了十多年。第一次他到桑耶寺去闭关的时候,就想在桑耶寺修行一辈子。在去的路上遇到一位黄教的格西。格西是从闻思的角度来说非常不错的人,相当于可以登上很高地位堪布法座者。据说在登基法会前,这个格西患了绝症,他在圆寂之前告诫身边的人说:“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告诉过来祭拜的人,这是某某大格西的法体,还要在墓前写上大格西的名号”等等。当时昌根阿瑞就告诫身边的弟子们说:“哪怕写成大大大格西,对他又有什么利益呢?”这些都是由于对世间名誉太执著的缘故,临终前仍然想得到更多人的赞叹。但是无论别人如何赞叹他,对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的?

  哪怕你能成就世间所有,但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可能是第二刹那就会与之分离,最终只能跟随自己的业力而走。最终由于前面享受一切福报的过程中就在造痛苦之因,一旦因缘和合,就会呈现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各种难忍之痛苦。

  【是故即应舍弃诸贪执

  不要太过贪执于世间。当自己过分贪执于世时候,多想想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就会觉得这些贪执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便全世界都属于你一个人,一旦无常降临,你还是带不走一根线。当然,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人无法生存,但过分去执著,真的是挺多余的事。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不冷不饿的前提之下,应该多想想如何修行。”因为过多的金钱仅仅是一个数字。现前条件很好的人比比皆是,他家有多少栋房子,恐怕仅仅是一个数字,睡着的地方就是那一栋房子,但是可能名下有几十、上百间房子都有。从财富的角度来说,数字可多得不得了,但是能运用的也就是那么多。虚荣心太强者,就会时时沉溺于此。如果我们永远不会死亡,暂时沉溺,享受也不是不行,可是人终究是要面临无常的,一旦无常到来的时候,可什么都带不走,甚至未来还会遭受极大的痛苦。因此,以上讲解的一切都是在告诫我们,要好好修法。

  每当自己有这样的欲望,并且也在造作这样的行为,就要多想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这样一来,你的贪执就会变得越来越淡,很快就会断除。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共同前行都非常重要。当我们没有站在佛教的立场,也不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就会觉得这样的教言是否会令这个人以后的前途暗淡,不思进取?

  修学佛法并不是糟蹋世间,因为当出世间一切条件成功的同时,世间所有的一切也会任运自成。从出世间的角度而言,今生、临终、未来能否获得解脱,一切都取决于修法;从世间角度来说,有了这样的福报,世间事业也会非常圆满。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精进修法并没有令我们损失什么,而是令世出世间都能圆满。因此,只要改变一下心态,做法也稍稍做一些改变,意义就会变得非常广大。

  上师就告诫我们:应该要断除一切贪执。一旦痛苦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要加倍去受这个痛苦。所以现前就必须要尽可能断除这个因。我们平常也一再强调,平时要多去阅读一下共同外前行,尤其是座间,要将《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当成自己一辈子都需要解读的法。无论你前面已经读过多少遍,都不代表所有的一切教理都已经纳入心相续之中,还需要反复阅读,这会为我们以后的修行,提供很好的帮助。

  我们平常就是由于缺乏共同前行的缘故,才会常常沉溺于世间的贪执。若能时时与共同前行相配合,则不仅修行的过程会感到非常快乐,最终也能得到善的果实,应该往这方面多去想想。

  六、纵然世间福报如何盛仍受恶趣痛苦成万倍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所集福德之果得受用

  【纵然世间福报如何盛,仍受恶趣痛苦成万倍

  每当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就要细致想想,是否同时也在造作痛苦之因。今天享受快乐,未来可能就是要面临万倍的痛苦。

  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人,当你在从事事业过程当中,无论当时事业有多么成功,要花多么大的精力,都不能将修学佛法搁置一旁。因为今天你在成办一切事业过程中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并不仅仅是凭借当前的努力。当然,你也很努力,但是如果没有宿世强大的善因,无论你有多么努力,也难以成功。正是由于宿世有这样的善因配同着你今天小小的努力,才成就了一切都很顺利如意的善果。如果这时候将修行搁置一旁,就意味着你在享受果报的同时,也在消灭你的善因。一旦善因消尽,你就要加倍感受痛苦。

  我相信有很多人在此前很多事情都做得很不错,甚至在当地也能算一个大人物,但是后面别说是什么人物,就算是也只是倒数的,甚至见到你的人都会觉得你很讨厌。那时候所感受的痛苦与以前相比,可能有几千几万倍的差距。因此,这就是告诉我们,永远不能将修行佛法搁置一旁,不要认为自己可以永远留在时间享受,这是不可能的。

  【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所集福德之果得享用

  无论当前你的世间享用有多么丰富,若不能及时行善,一旦享受完这个善因,未来就要遭受极大的痛苦,因此,现在就要及时上供三宝,下施一切众生,行善永远不要停止。若要行善不停止,所得的善果也永远不会间断。就好比由于我们成千上万年行善的缘故,今天已经积累了一杯水的量。当自己感到口渴的时候就喝一口、再喝一口。杯里无论装了多少水,都有喝光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只是想到喝水可以缓解口渴的痛苦,还要不忘记在喝水的同时往里面继续加水,如果不懂得及时加水,一杯水都喝完以后才想到要加水,恐怕就来不及了。

  平常出远门的人都有带一杯水的习惯,就是觉得路上感到疲惫口渴的时候,需要喝水解渴。有些很细致的人,路上喝了一半,到了下一个可以加水的点,就会及时把杯里的水续上。因为他不确定再下一站是否还有水喝。但是有些人就会觉得:我还有一点水,加不加都行,到下一站再说。如果下一站没有水,等你喝完了杯子里的水就只能感受痛苦了。前者一边喝水,一边加水,一杯水永远也喝不完,但是后者最后就没有水了,除非有人给他续水,否则就只有一直感受口渴的痛苦。

  我们讲解从事善法获得福报也同样一个道理,当你在享受一切的时候要记住:还要继续上供下施,继续去创造福报。要不当福报享尽,才想到要去做这些,就来不及了,当时无论你付出多大的代价,恐怕也是什么都做不了。

  以前我们讲过这个公案。往昔有一个人,他的祖祖辈辈都是乞丐,因此他很想改变自己乞丐的身份。但是去做生意,他没有本钱;去找份工作,他小时候穷,没上过学,所以也没什么工作可以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有个人告诉他,可以去修个财神佛,只要能成就这个本尊,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想要的一切,而且这件事也不需要本钱,只要努力就好了。

  他觉得这个方法很符合他的条件,与其现在打很多妄想,什么都不去做,不如现在就去修。终于有一天,他修出了这个本尊。财神爷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就问他有什么要求。乞丐说:“你看看,我现前一无所有,所以我需要世间各式各样的财富”。可能有些人会说,不会吧,这个人连本尊都修出来了,而且能修出本尊的修行人不都是业障清净者么?我们这里先不讲业障,这只是一个公案,比喻。

  财神爷当时回复说:“由于你宿世没有造过善业的缘故,今天就算是我也无法给你赐予什么”。也就是说,就算他修出了财神爷,也还是要当乞丐,他只有重新出去乞讨。有一天他乞食了一天以后回到一个破庙里,财神爷呈现在他面前说:“今天我赐予了你悉地。”乞丐说:“没有啊!今天我就得到了一碗粥,而且也不是我一个人有,所有的乞丐都得到了,如果说有悉地,也是其他人都得到的悉地,并没有什么不同。”财神爷说:“你和其他乞丐碗里的东西不一样,因为你的粥里有块很大的肉,这就是我赐予你的悉地。由于你宿世没有从事过什么善法,没有创造过多少福报的缘故,今天你就只能得到这么多。”

  因此,创造福报是必不可缺少的,而且要时时去创造福报。也就是说,只要时时行于佛法,就能得到很好的善果。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1课1-3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12课1-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