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99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14

  哲学-中观庄严99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3+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149+150,97+98课)+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

  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癸一、以教理成立(149,97课)+癸二、彼之名义(150,98课)

  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癸一、略说(152,98课)+癸二、广说

  癸二、广说=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154,99课)+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15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一壬二癸二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

  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2、胜义超离言思之境: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现在任何一个法的产生、安住、毁灭都是无有的,如果一切诸法的生等无有,无生、无住、无灭等又怎么会有呢?不可能有,因为二者互相观待的缘故,产生不存在,观待它的无生也不存在。由于无生和产生的本体全部已经遮破了,那么口中言说的词句显然只是假立而已,实际所诠的意义和能诠的词句也不可能存在。既然所破的对境不存在,那么,能破的因或者遮破一切万法的离一多因等推理又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存在。

  比如柱子,首先它的产生无有,所谓的安住和毁灭也不可能有;由于有生无生等所破的法已经遮破,所诠的意义和能诠的词句也不可能存在;所破的对境既然不存在,那么,遮破一切万法的离一多因等推理就不可能存在。

  3、胜义观察之境和有境的角度

  无论有、无、有无二俱、有无非二俱任何所破都是一样的,这些所破的本体本来就是无生的,破它的理由、说它的声音以及思维它的心,这一切就如同杀石女儿的想法与词句一样,仅仅是一种迷乱分别妄念而已,根本不能触及万法唯一的法性。

  最究竟的时候,一切有无是非全部没有,这就是真正的实相。所破的这些法如果全部没有,想破它的想法、言说它的词句等一系列的戏论,在实际意义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世间当中,柱子存在是假的;以柱子不存在将存在的念头压制下去,这也是假的;然后,认为存在和不存在两种都不存在的分别念实际也是假的。

  4、单空→般若

  所谓般若的意义,暂时以单空的方式抉择,这是一种方便途径,瓶子、柱子等万法本来并不存在,但我们自己认为瓶子存在、柱子存在,有一种存在或者有的念头,对于这种妄执可以用不存在的理由来打破它。也就是说,刚刚认为存在的念头依靠不存在的念头可以打消,就像水泡打破水泡一样,因为有是一种执著、无也是一种执著,此二者全部都如同水泡一样,在无有本性上没有任何差别。同样的道理,执著单空并不是很高的境界。

  所谓的无遮单空仍然是语言和分别念的对境。了知柱子无有相状、无有实体是不是证悟空性了呢?并没有证悟般若空性。

  5、万法皆空=现空无二=现空双运=二谛双运=离戏中观

  一切所知万法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就是万法皆空。所谓的万法皆空并不是指单空,而是在此空性中依缘起完全可以显现,现空无二。

  所谓的真实胜义既不会堕于现也不会堕于空,因此将之命名为现空双运、二谛双运、离戏中观,并运用无上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或者禅宗的明心见性等最高的法语进行说明。但这些仅仅是能诠的表示法而已,真正所诠的意义必须通过抉择见解并继续修持之后才能现前。这样一种境界,以语言没办法说明,用思维也没办法表示,虽然无上大圆满中有一些直指的方式,上师会一一给你指点中观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如何如何,但就好像用手指指示月亮一样,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6、分别→无分别

  只要存在语言操作和分别念动摇期间,就根本没有超离世俗谛。但是,大家暂时也不能放弃所谓的分别念,因为依靠分别念可以产生无分别的智慧。暂时来讲,无论有的分别念还是无的分别念,依靠它可以产生无分别的智慧。

  通过中观推理进行分析,逐渐遣除自相续中所有的边执,远离所有的分别念,以无立无破的方式可以趋入法性,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的实修正行。也就是说,通过语言、分别念等表示方法,可以让我们趋入无破立的境界当中。

  7、佛的智慧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也说:按照因明观点,佛陀的智慧是无常的、是依靠分别念而产生的,在不信佛教的外道面前可以这样说。但是按照大乘中观的教言来讲,佛的智慧属于无为法,不应承许为无常。

  8、真正般若空性

  所谓的“这是瓶子、那是柱子”等语言所表达的法,在真实胜义谛中无法以语言表达,也无法以心缘取。真正般若空性的意义,以语言和分别念根本无法言说思维,这就是智慧达到的最高境界,已经到达彼岸了。

  此智慧或者说胜义谛的本体,实际不堕于现的一边也不堕于空的一边,是远离一切生灭的光明本体,如云:“不生不灭虚空之体性。”如同日光普照时能遣除一切黑暗一样,可以遣除一切边执恶见之黑暗的自相法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对此,诸大瑜伽士、大成就者和得地的菩萨佛陀等,唯以各别自证智慧通过无所见的方式而现见。

  9、俗人观点:我现在什么执著都没有,就好像昏厥一样,就好像睡着了一样……我应该证悟空性了吧?

  中观应成观点:真正证悟空性的境界,应该是以无所见的方式来见,而凡夫人的所见全部是具有分别和执著相的。那所谓的无有相状是不是堕入空的边呢?也不是。真正胜义的境界,依靠凡夫人的语言和分别根本无法表达,只不过暂时通过一些方法来表示而已,但是,正如以指示月一样,手指再怎么样伸,也不可能接触到天空中的月亮。

  所谓的胜义谛究竟是怎样的呢?它的本体不生不灭如同虚空一样,既然如此,是不是任何人也无法证得呢?不是的,在真正的瑜伽士和大成就者以及诸佛菩萨的各别自证面前,以无所住的方式存在、以无所见的方式见到,这就是不可思议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

  10、单空是心的对境

  遮破实有的单空这一分完全是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比如柱子不存在、瓶子不存在或者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不存在,将这些全部放下后,有一个单空的出现,此单空是语言的对境,也是思维中可以执著的对境,由此,将之称为相似胜义。

  11、佛陀宣说的空性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宣说的,对此可以通过中观来解释,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确实是一切中观的根本;一种是以隐义的方式宣说,有关这方面需要依靠《现观庄严论》来了解。所以,想要通达真正佛陀直义和隐义的般若空性,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释》和《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典。

  12、基道果

  如云:“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这个教证在《现观庄严论》和《二观察续》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一切法在本体中,丝毫所破也不存在,所谓的所立也根本无有,这就是基道果中的“基”;但依靠表示方法可以观修其本性,此是“道”;通过逐渐观修见到真性时,已经获得解脱便是“果”。也可以说,无破无立即是“见”,真实观真性就是“修”,见真性解脱是“果”。

  13、胜义非心境

  “一无所见”和“见无所有”表面看来,似乎前者是以否定方式来说明,就如同说没有见到石女儿一样;后者则是以建立的方式来说明,但事实上,这两者无有丝毫差别,说“见无所有”也并不是建立一个有所见。同样,有些人认为:胜义谛不是心的对境与胜义谛是无分别的对境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实际上此二者完全相同。

  只要是实有的法就必须遮破。所以,在名言中可以说以无分别的方式照见一切万法皆空的胜义谛,但在真正的胜义谛中有没有一种所见呢?根本没有。所谓的胜义谛应该是远离一切心识、无有任何执著的。

  那么,《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说“胜义非心境”,以否定的方式来成立;《入中论》中说胜义是智慧的对境,以肯定的方式来建立,二者是不是矛盾呢?实际并不矛盾,这两者都没有建立分别心的对境,也并没有建立一种能取所取的对境,所宣说的含义完全相同,只是在宣说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14、中观应成派抉择名言后得

  《入中论》也讲到:在抉择名言后得时,中观应成派也是害怕世间妨害,因此世间上如何承认我也如何承认。比如世间上承认因果,我也承认因果;世间上有白色、红色、蓝色,中观应成派也是说:依靠无损害根识可以见到。然而在抉择见解时,中观应成派不会害怕任何妨害,因为世间人的观点完全是假的、错的。

  15、世间之识不是正量

  对于直接衡量远离一切名言的究竟胜义来说,世俗的有境——世间之识为什么不是正量呢?世间的语言也好、思维也好,全部是以有缘、有相的方式来执著,除有相的法以外,超离一切形象的不可思议境界丝毫也无法涉及。《量理宝藏论》和《入中论》中都说:世间不是正量,是愚者的缘故。

  真正的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世间上的任何说法和语言都不必随顺。因为世间之识根本无法缘不依一切、出世间智之行境的法界,所以,世间人非常可怜,对超离一切语言、思维的真正胜义空性完全一无所知。

  16、对方观点:以“有所依法”或“无所依法”作为所缘境,以执著相来思量此对境便是实相。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依赖心的任何一个对境,都会成为中观理的所破。通过离一多因等推理进行观察时,不论远近、大小的任何法都可以破斥,凡是心的对境必定遮破无余。因此,无论站在任何立场上,只要是执著相状者的所缘境就不可能安立。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9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