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小结4
6、6、5定解与增益
6、6、5、1定解
在对万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自相续真正生起一种决定性的见解,就叫做所谓的定解。比如通过学习以后,自己通过推理分析在内心完全了知柱子是无常的,因为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有为法必定是无常之法,无须任何其他原因,都是刹那刹那灭尽的法,这就是自心对这一法产生了合理的信解。所谓的定解必定是一种合理的见解,如果不合理就不能称之为定解。而“定解”也就是指正见,《定解宝灯论》也有“正见宝灯论”的意思。
6、6、5、2增益
“增益”与邪见的意思基本相同,属于邪知邪见里面的邪见。
6、6、5、3定解和增益之别
对于定解与增益二者,从对境、本体与时间三个方面作详细观察。每个人都应该仔细观察一下,自相续所生起的到底是定解还是增益?如果所产生的是各种邪见分别念,一定要了知它与定解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6、6、5、4所断增益与对治定解
在没有学习因明、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相续中很容易生起柱子常有的增益,但学习了万法无常的道理后,依靠这种真正的定解,你的相续中再也不会生起柱子可能是常有的怀疑。凡是作为心之本体的一切所断与对治无不与此相同。
因明观点:心相续上的相违与物质本体上的相违并不相同。在心相续上,所断增益与对治定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只要对治产生,相应的所断之相续就不会再产生。而从刹那的时间来安立这一关系并不合理,为什么呢?由于过去一刹那已经灭尽、现在一刹那已经形成、未来一刹那仍未产生,因此,刹那性的法在同一时间中不可能成立能遣所遣的关系。
比如火和水两种物质之间,可以说具有能害所害的关系,其中一者的力量比较强时可以摧毁另一者。但从心相续的角度不能如此安立,比如过去心已经灭尽、现在心已经成立、未来的心还未产生,这样的刹那之间有没有能害所害的关系呢?没有。
而智慧产生之后,增益或者无明再不会产生,这一点可以叫做相违。《量理宝藏论》中也说:心相续上的相违与事物本质的相违不能混淆。因为事物本质上的相违可以在同一时间中产生,而心相续的相违是在一个相续上安立的,某人相续中存在邪见时就不会生起正见,但正见产生时,其相续中也不会有邪见,从障碍所断之相续再次产生的角度,可以假立为所遣与能遣的关系。
6、7辩论三:中观利用三相推理能够推理出万法空性
6、7、1对方认为:在三相推理中,有时候立宗不成立,有时候因不成立,有时候比喻不成立。
中观派一口咬定一切万法无有自性,既然如此,前面所说“一切万法(有法)无有自性(所立),离一与多故(因),犹如影像(比喻)”这一推理中,所谓的运用离一多因来证成万法无自性就成多此一举了,因为有法已经不成立的缘故。【既然认为柱子不存在,再用离一多因来证明柱子不存在,真是多此一举】
但如果对能立的离一多因不提及,所谓的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只是一个立宗而已,真正来讲根本不能成立,所以也不合理。如果不运用离一多因来证成,说一切万法无有自性也就无有任何理由。(因不成立)【既然认为柱子不存在,如果不需用离一多因来证明柱子不存在,那么“柱子不存在”就是无因之果,三相推理根本不能成立】
如果说离一多因存在,所立也必定不成立,这样一来,一切万法应该成立了。中观宗说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这时再运用离一多因来证成,则说明一切万法已经存在。(立宗不成立)【既然认为柱子不存在,如果必需用离一多因来证明柱子不存在,因为能证与所证是观待而立,“离一多因”能证存在,所以“柱子不存在”所证就是存在的,这与“认为柱子不存在”不符。立宗不成立,三相推理根本不能成立】
中观答辩:这种辩论实在很浮浅,其实是你们对基本的推理方式尚未通达,才出现了这种十分荒谬的辩论,实际无有任何意义。
由于各个宗派所承认的一切万法并不相同,因此,中观推理中所安立的有法,将各宗派和论典中所说的有法暂时抛开,是将智者、愚者之间共现共称的一切万法作为有法。所以说,“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离一与多故”,所立能立的一切名言丝毫也不保留,在无有任何妨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成立。【中观认为柱子A不存在,他宗共现共称柱子B存在,所以中观推理中的柱子是存在的B,而不是A。对于存在的柱子B,用离一多因来证明柱子不存在,三相推理成立】
6、7、2辩论柱子无常
一定要将自他论典中尚未分析的欲知物作为有法,否则,必定会出现世间所有推理都不合理这一过失。柱子存在、不存在这一点暂时不提,单单将眼前见到的柱子作为有法进行辩论,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方认为柱子常有,我认为柱子无常,如果将此作为辩论的焦点,永远不可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所以,辩论时仅仅对眼前见到的柱子进行辩论,将它作为有法,然后说“柱子是无常的,所作故”。在辩论过程中,对方如果认为不合理,再运用种种理由来驳斥常有之法,最后得出无常的结论。
所以在辩论之前,首先需要设定一个共同所现欲知物(眼前见到的柱子),比如我认为这个柱子是有为法,刹那无常之故;对方不承认这个柱子是有为法,由于双方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将它作为我们共同的辩论焦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双方都承认这个柱子是有为法,观点已经一致却还争论不休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6、7、3辩论山上有火
佛教观点:运用一种果因,喇荣的山上(有法),有火(所立),有烟之故(因)。
外道观点:所谓的“山上”是指有支的山,对于平时共称的山并不承认,而是说有支的山,这是他们自宗所安立的一种观点。
外道完全按照自己所承许的观点进行理解,佛教也是以自宗论典进行理解,最终双方都不可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佛教辩论:先安立一个众生共同所现的欲知物山为有法,因为外道所承许的“有支的山”并不存在,因而有法不能成立。既然有法不成立,依赖它的因也就不可能立足,如同兔角不存在则兔角上的花纹也不可能存在一样。结果,与有法同品的比喻也不可能存在。到最后,所推断的有法与作为推理依据或能立的所有因都将不成立。
佛教观点:一切万法是无常的,刹那性的缘故;外道观点:根本不承认刹那性,因此说不成立。由于未安立一个共同所现的欲知物,对方对于我们所说的因和比喻都不承认,这样一来,对这一切问题也就无法作出回答了。不要以各自论典所承认的法作为有法,而是对于共现的事物与对它的执著方式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此建立名言,自然会通达理证的核心。
6、7、4辩论声音
佛教观点:声音(有法),是无常(所立),万法存在之故(因)。《释量论》中说:只要是存在之法,必定无常。声音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存在之故。一切法只要存在,就会有一种毁灭的过程,这是一种自性因。
外道观点:色声香味触是五大的功德,于是对所说的“声音”承许为虚空之功德的声音。
辩论:外道认为声音是虚空的功德,佛教认为“声音是无常法,存在之故”。那么,二者所执著声音的对境是不是一体呢?
从耽著境来讲,外道与佛教所缘的都是这一声音,可以说为一体。
但从执著方式上,外道认为声音常有,佛教承许为无常,在这一点上出现了非理与合理的差别,因此不能说为一体。
7、宁玛宗见解
7、1《定解宝灯论》
这部论典涉及到很多中观推理、大圆满修法,对我们的见解、行为以及修行等很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定解”也就是指正见,《定解宝灯论》也有“正见宝灯论”的意思。
《定解宝灯论》在抉择空性方面,月称论师是整个世间之庄严;而对整个名言像彩虹般互不混杂的道理,则是依靠理自在法称论师的智慧进行弘扬的。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中说,通过萨迦班智达的加持,他才通达了因明当中的很多道理。因此,本论主要遵循法称论师与萨迦班智达的观点作了宣说。
从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的传统来讲,对未得过灌顶的人根本不会传授这部法。但我们这里大多数人已经舍弃了自己一切的一切,到这个寂静的地方修持,如果要求特别严格,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有机会听受,因此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不过希望你们还是要念金刚萨埵心咒,应该将这部论典作为非常甚深的密宗教言来对待。
7、2佛的智慧
按照因明观点,佛陀的智慧是无常的、是依靠分别念而产生的,在不信佛教的外道面前可以这样说。但是按照大乘中观的教言来讲,佛的智慧属于无为法,不应承许为无常。
7、3佛陀宣说的空性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宣说的,对此可以通过中观来解释,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确实是一切中观的根本;一种是以隐义的方式宣说,有关这方面需要依靠《现观庄严论》来了解。所以,想要通达真正佛陀直义和隐义的般若空性,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释》和《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典。
7、4基道果
如云:“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这个教证在《现观庄严论》和《二观察续》等很多论典中都引用过,一切法在本体中,丝毫所破也不存在,所谓的所立也根本无有,这就是基道果中的“基”;但依靠表示方法可以观修其本性,此是“道”;通过逐渐观修见到真性时,已经获得解脱便是“果”。也可以说,无破无立即是“见”,真实观真性就是“修”,见真性解脱是“果”。
密法的见修行果本来就不太方便公之于众,个别有信心的人精进修持就可以了。
7、5中观应成派见解
在抉择名言后得时,中观应成派也是害怕世间妨害,因此世间上如何承认我也如何承认。比如世间上承认因果,我也承认因果;世间上有白色、红色、蓝色,中观应成派也是说:依靠无损害根识可以见到。然而在抉择见解时,中观应成派不会害怕任何妨害,因为世间人的观点完全是假的、错的。
中观应成派的真正见解,在入定位无须承认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也就是指以入定为主抉择见解时,无须作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辨别。在入定智慧时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建立大离戏的本性。
但在菩萨出定位时,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的观点也与中观自续派一样,承许胜义谛分为两种,暂时抉择单空,究竟远离一切戏论。在后得位的见解必须分开,中观四步境界,显现抉择为空性、空性抉择为双运、双运抉择为离戏、离戏抉择为等性,其中所说的空性就是指单空。
7、6中观自续派见解
从中观自续派所承认的相似胜义而言,生和无生观待而安立,就像燧木与燧垫一样是互相观待的。如果以理分析,如同生不成立一样,无生也不能成立,这就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因此,不要认为中观自续派从头到尾只承认一个单空,不承认远离一切戏论,不是这样的。
7、7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用词
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都会出现空性、法界、双运等字眼,仅仅依靠词句无法区分二者的差别。每次遇到这些名词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只有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才是最究竟的实相。
暂时来讲,中观应成派不需要抉择单空的见解,而中观自续派有一个单空的观点;从究竟角度来讲,二者在离戏论的观点上完全是圆融无违、无二无别的。在真实胜义这一场合里面,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究竟密意完全一致,也就因为如此,才将《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称为所有中观的庄严。
7、8自宗宁玛巴
自宗宁玛巴是非常殊胜的,见解方面,完全按照六庄严传下来的教义进行抉择;所修持的也是普贤如来传下来的无上密法,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下来的具有无比加持的究竟法要;这样的如来教言,直接宣说就可以了,能够遇到如此甚深的教言真的是非常荣幸!
从密法方面,我们已经遇到了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真正普贤如来的心髓;从显宗方面,不论因明还是《现观庄严论》、《中观六论》,真正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所传下来的教言已经传给我们。
能够遇到这样的教言确实非常荣幸!我自己认为现在得到的法是千真万确、至高无上之法,最关键就要看自己能不能串习,这一点完全依赖于自己。如果对所得到的法不去修持,恐怕再多的法也只不过是听个传承而已,没有多大作用。
7、9对治烦恼
相续中的烦恼非常严重,对治它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以此可以压制烦恼,但不能彻底根除;另一种方式,依靠中观和因明共同因、不共因的的推理,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推证观察,则可以完全打破自相续中的实有执著,这才是彻底根除。
大中观、大圆满是非常甚深的,要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心,通过精勤祈祷上师以后,对于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以总相方式可以通达,这就是胜解行地以寻思方式得以了知。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凡夫人,虽然未成为一地菩萨,不能以现量方式见到万法实相,但以总相方式可以认识。麦彭仁波切在讲大圆满的时候,也说从资粮道或加行道开始会对自心本性有一个相似的认识。
7、10获得清净智慧次第
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解脱或者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断除轮回的根本、获得解脱,这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对希求解脱者来讲,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才是最重要的,那它的根本因是什么呢?就是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无有垢染的清净智慧。
清净智慧必须通过勤奋努力、认真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
首先需要具足菩提心,然后通过离一多因等善加观察内外万事万物的比量,生起确认万法无自性的定解。没有定解的修行只是一种相似的道,不能遣除黑暗。
同时定解远离一切怀疑,远离怀疑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呢?通过学习因明、中观等比较甚深的法门,以一种强迫性的方式来斩断你相续中各种各样猛烈的分别念,你的怀疑会逐渐遣除。
胸有成竹是修行的结果,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怀疑,并对这一法继续不断地修行,如此修行的结果是什么呢?对死亡或者来世不再惧怕,自己已经获得一定的把握,这就是修行的结果。闻思得利的象征是自相续调柔,修行得利的象征是自相续中的烦恼减少。
不论修行还是闻思,如果离开了定解,也就难以证悟真实义。而生起这种定解,必须依靠各种方式的理量推理来观察、衡量,否则,在你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定解,只是一种相似的定解。
7、11修习空性
什么叫做修行呢?首先要明白所修行的是哪一种法,之后再再地串习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要修习空性,先通过推理了知一切万法为空性,将这一见解继续串习下去,每天观修这一法,这就叫做修行。自相续中如果没有产生空性的定解,认为万法本来是存在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万法不存在,然后将本来存在的法观想为不存在,正如《定解宝灯论》所说:并非将本来不清净的法观为清净,对于装着不净粪的宝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其观想为清净。所以修行过程中,首先生起定解非常重要。
在抉择见解时首先抉择中观应成派的空性见解,并在自己修行的过程中,也是入定于既非有也非无的现空双运、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境界当中,这就是我们的福报,是最好不过的。
对于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应该对照殊胜的教证来印证;另一方面,最关键就是要通过闻思以及各种理证再三调伏自己的内心,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境界,而这样的境界应该与圣教所说的内容相应。
7、12世间之识不是正量
对于直接衡量远离一切名言的究竟胜义来说,世俗的有境——世间之识为什么不是正量呢?世间的语言也好、思维也好,全部是以有缘、有相的方式来执著,除有相的法以外,超离一切形象的不可思议境界丝毫也无法涉及。《量理宝藏论》和《入中论》中都说:世间不是正量,是愚者的缘故。
真正的中观应成派在抉择见解时,世间上的任何说法和语言都不必随顺。因为世间之识根本无法缘不依一切、出世间智之行境的法界,所以,世间人非常可怜,对超离一切语言、思维的真正胜义空性完全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