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15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12

  哲学-中观庄严115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5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自宗观点:十地中每一地都有所知障的一部分,而七地之前,每一地都有烦恼障的一部分。

  3、烦恼障和所知障关系

  自宗观点:烦恼障和所知障实际并不是完全分开存在,二者并非毫无关系,如同身体具有身根一样,愚痴遍于一切烦恼。当然,分开来讲的时候,所知障的本体不一定是烦恼障,烦恼障的本体不一定是所知障。但从总的愚痴角度来讲,所知障和烦恼障并不矛盾,可以说烦恼障是所知障的一部分。

  4、人无我和法无我关系

  自宗观点:人无我实际是法无我的部分。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叫做人我;而缘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外的法,就是法我。比如我执著自己是人我,执著我的柱子、我的瓶子也属于人我;而认为这是瓶子、这是柱子,并未将它执著为是我的,这就叫做法我。如果通达我和我所的对境,就已经通达了人无我;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就叫做通达法无我。

  5、烦恼障与所知障是一体还是异体?

  对方观点:对苦谛和集谛的所断烦恼进行观察,它们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

  假设是一体,后面的对治就无有意义。因为七地以下已经断除烦恼障,不必再去断除所知障,二障一体之故。

  倘若是异体,缘所有三界、六趣以及执著瓶子、柱子等,世界上无量无边的每一种烦恼,都需要一一断除。

  因此,烦恼障与所知障不论一体还是异体都不成立。

  荣索班智达观点:

  A、烦恼脱离一体与异体的关系

  一切烦恼的来源就是我见。所有八万四千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其实全部与我执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果没有与我执相联,就根本不会产生烦恼。

  对有些法产生实有的执著,对有些法虽未执为实有,但因为执著它的相状,由此也会产生种种不同的烦恼。在具有这些烦恼期间,所缘有多少,烦恼也将产生多少。

  通过离一多因等方式进行抉择,或者依靠大圆满的修行,将所有的我执全部断除,再也不会有人对我制造违缘痛苦,全部都是非常快乐的。一旦如幻师般的我见之依处土崩瓦解,则由于无有幻师而使他所幻变的一切烦恼魔术均销声匿迹。因而此等烦恼已脱离了一体与异体的关系。

  B、名言+暂时现相=他体

  当然,从名言来讲,可以说烦恼障与所知障他体,比如嗔恨心和贪心,它们的本体肯定不是一体,因为前者执著不悦意的外境,后者执著悦意的外境。

  从暂时现相来讲,由于烦恼的层次并不相同,对治的无我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他体也可以。

  C、非一体或者他体

  但真正来讲,不能说二者一体或者他体,二者并非分开存在。

  D、名言区分四谛+十障碍+十智慧

  佛陀针对众生的根基不同分了四谛,苦谛的来源就是集谛,此二者属于烦恼当中,依靠智慧对此进行对治从而修持道谛,最后获得灭谛。所以,佛陀暂时为了调化声闻根基的众生,将烦恼分成两个、四个、十六个等等,智慧也分为很多;为了调化大乘根基的众生,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障碍分为十种,智慧也分为十种,在名言中可以作这些区分。

  E、究竟:智慧是一体+烦恼是一体

  但从最究竟来讲,所有智慧都是一体的,就是指证悟诸法为无我的智慧。一切烦恼都是一体的,就是对于我的愚昧分别——无明。因此,所有智慧都可以包括在唯一的自然智慧当中,所有无明烦恼全部可以包括在俱生无明当中,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可分的。

  F、智慧

  智慧=佛智+邪智(a人我执)

  缘法的智慧d=b符合真理的智慧(缘柱子的无常)+c颠倒恶见(认为柱子常有)

  由于具有取舍的意识就称为智慧,因此,人我执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但与佛菩萨的智慧并不相同,它是反方面的一种邪智,依靠a这种邪智不可能断除烦恼障。而缘法的智慧也有两种,比如缘柱子的无常,这是符合真理的智慧;如果认为柱子常有,则是颠倒恶见。凭借遣除了颠倒恶见c之后的智慧,可以断除相续中对法我的执著,因此,必须首先借助遣除颠倒戏论c的力量生起真实的智慧b。比如柱子执著为常有,这是颠倒戏论,将这种颠倒戏论全部遣除以后,便是无常或者空性的智慧。所以,仅仅依靠缘法的智慧d不能断除障碍,必须真正了知万法真相b之后,依靠它方能断除真正的所断。

  6、阿罗汉是否灭尽烦恼?

  对方观点:既然说声闻缘觉只通达人无我,并未通达法无我,因为对粗大的蕴已经通达空性,但仍认为两个极微是实有的,那他们又怎么会灭尽烦恼获得菩提呢?

  荣索班智达观点:虽然声缘自宗认为,在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障,获得无为法抉择灭的果位,但大乘认为,人我执著的烦恼障虽然已经灭尽,但作为随眠习气的所知障并未灭尽。阿罗汉相续中不具足烦恼障,但是对所知障还没有灭。由于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一切结生三界的障碍,因此,可以将之称为灭业寿之众生,因为从此以后再不会依靠业力转生。但这是不是究竟成就呢?并非究竟成就。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14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