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9-62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59课8-14笔记
第五十九课:此时法身精要义
508、八、能仁三藏之妙法精要密意摄为一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一)
【能仁三藏之妙法,精要密意摄为一,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
“能仁”是如来的意思,“精要密意摄为一”指三藏之妙法摄于一法之中,而这一法就是上师的窍诀。我们作为后代弟子,应当如是了知。
509、九、能仁三藏之妙法精要密意摄为一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二)
在运用方便角度中讲解前行之前行两个要点、入座前行三个要点、共同前行四个要点、念诵仪轨依文明观,对治烦恼方便法上的三个阶段以及回向两个步骤等诸多方便,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如是修学对治烦恼,并能做得非常圆满。因为在实修过程中,遵循这样的教言去做到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从认识智慧的角度而言,首先要知道何为寂止,何为胜观。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其中无相定还分为迷惑无相定与清明无相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胜观可以分为不了义和了义,其中的区别在于何处等等,这些都要知道,这就就叫认识智慧。
510、十、闻则遣除无明暗思则断内外增益(一)
【闻则遣除无明暗,思则断内外增益】
上师首先讲解“闻则遣除无明障”,即讲解若能如理听闻,则可断除诸多疑惑。
“思则断内外增益”就是讲解,平常内心如果有一些疑惑或争议,可以通过思考遣除。也就是说,在听闻教言以后,还要多去做一些思考。
511、十三、修则自心生定解
【修则自心生定解】
无论你平常听闻多少、思考多少、消除多少疑虑,最终得到的仍旧是一种漂浮的见解,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因为你的见解只是来自于书面解释或者导师的开示,内心的感受并不稳定,还不是真正的定解。想要令见解在自己心中产生相应的感受,就需要依靠实修。
有些可能会想,见解仅凭回答就能听得出来么?当然可以。比如我常常会问弟子:“同样是看见一朵花的当下,第六识知道它是花;而在缘起性空见解中也知道是花,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有些可能会在回答过程中,添加诸如“虚幻”或“空性”等词作为答案。那么请问,你所谓的空性或虚幻的感受,是在看见花以后具有的还是当下具有?知道花的当下,怎么还能产生“空性”和“虚幻”的感受呢?就如同“是”与“否”,两个相反的感受如何能同时产生?通过你的回答,我就能知道你是否能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并知道你处于哪一种境界。我们常常会说:“第六识和见解之间,相似相似易错乱。”因为两者能看得见花,也都知道是花,但两者却有一个小小的不同之处,而这一分看得见不同的见解只有修出来的人才能讲得出来。
512、十四、此为闻思修功德
【此为闻思修功德】
以上就是讲解闻思修对于修行之功德利益,至于自己现前需要加强哪一方面,问问自己就能知道。
行为学-教言宝藏60课9-16笔记
第六十课:希有堪布之行为
513、十一、希有堪布之行为吉祥龙树之见解方便智慧成双运勿作分离珍爱子(一)
【希有堪布之行为,吉祥龙树之见解,方便智慧成双运,勿作分离珍爱子。】
这里的堪布是指堪钦莫得萨德。行为和见解不需要分开,而是应做到双运,即达到一如。也就是说将行为视为方便,见解当成智慧,要做到便智双运。
该怎么去做呢?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它本身就是明空不二,便智双运。比如当我们执受本体,把心安住平静状态中执受空性就叫做智慧。这时,安住并不单纯是一种空性,同时还能明了一切。而这种明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无论起现什么样的形象、无论形象有多么改变,均没有离开过本体。我们在讲解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时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甚至有很大的迁变,也均变成本体之庄严和游舞,这就叫行为。所以应该要时时做到一如,这就是便智双运,明空不二。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能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有所认识,但有时可能会过于偏重空性、明了等等,修行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此时该如何去寻找相应的平衡度呢?就要用止观交修,即观察修和安住修。我们不要一贯为了安住而安住,否则明分就绝不会提得很好。可是心里只想着明分的话,又只是一种第六识。要记住,见解是修出来的,无论书上的文字还是导师口中的讲解,都只是一种诠释方式而已。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修行时,见解无论高低,都不要在这上面再刻意加什么念,可能是最好的。
514、十三、所知究竟之要义若欲圆满认识彼应依寂静悦意处(一)
【所知究竟之要义】
我们一再讲解心的本性,那么究竟之要义,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就是以上所讲解的,当明和空达到平衡时就是心的本性。因为这样的平衡已经完全超越了世间的时空限制,这样的见解没有什么可增也没有什么可减,因此世间所树立的一切在它的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是从理论上讲解心的本性。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在明空不二的见解中护持,就是心的本性。
【若欲圆满认识彼,应依寂静悦意处】
想要圆满证得心的本性,就应依止寂静并令自己感到悦意之处。因为历代传承祖师都不是在喧哗处成就,所以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也应如此造行。
515、十五、辩论教理难通达故应入定观自心
【辩论教理难通达】
无论辩论得有多精彩,为他人讲法有多动人,仅仅依靠口才是无法通达心的自性的,唯有实修才能通达。这也是我们现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故应入定观自心】
此处的“入定”,指的就是座上要多下点功夫去调自己内心的意思。
行为学-教言宝藏61课9-18笔记
第六十一课:辞句言说皆戏论
516、十、辞句言说皆戏论 心之所想乃分别 超思离言之自性
【辞句言说皆戏论,心之所想乃分别,超思离言之自性】
即便断除了实质性的概念,但境执必须在无分别、无戏论的状态中才能断除。因此,我们说心的本性超越一切思维,远离一切言论,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自现续部》中云:“无改无造心之自性”,就是讲解改造自己的内心要自然。比如水缸里的水清澈静止,水面就能清晰地映照出你的形象;但你拿着木棍去搅动,水就会变得混浊,也就无法看清自己的面相了;可如果当水面稍微清净一点时去作意,就更会搅乱自己的内心,离自性也越来越遥远。因此,我们也要学会越来越自然。这就是讲解“超思离言之自性”。
517、十一、金刚持之精要义 无数成就者耳传(一)
【金刚持之精要义,无数成就者耳传】
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心的本性。
不立文字的传法就是耳传法,是指高僧大德将自己的修行经验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赐予弟子,而不立下什么文字。
518、十二、金刚持之精要义 无数成就者耳传(二)
《大圆胜慧》分为前行和正行,前行在讲觅心法时,把寻找心的来住去印证为三身之境界,若能真正理解到这个道理,即在观察观察心的“来”时,就可以印证为法身之见解。这样的印证从深度而言,已经没有较此更深了。
519、十三、未染妄想及造作 即为自显之本体
【未染妄想及造作,即为自显之本体】
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的耳传法要,没有染污一切妄想及造作。历代传承祖师将完整的教言赐予弟子,其中没有掺杂任何自己的思维,而作为弟子,也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
520、十四、迷乱増益不净轮回法 从中超越显现清净相
【是故文殊怙主麦彭仁波切曰:迷乱増益不净轮回法,从中超越显现清净相,一切分别假立戏论法,愿能证得无戏之法界。】
【迷乱増益不净轮回法,从中超越显现清净相】
觅心法讲解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其中正行直指觉性时,可以印证觉性力,即印证如今贪嗔痴等一系列念的本来就是觉性妙力,当然如是印证的前提是执受本体。诚如《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若能执受本性,贪嗔痴即成为本体之庄严;若不能执受本体,随着烦恼而飘动就是轮回的根源。两者的差异就在此处。
521、十五、一切分别假立戏论法 愿能证得无戏之法界
【一切分别假立戏论法,愿能证得无戏之法界。】
分别心树立的一切都称之为假立,不是真的。
522、十六、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 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一)
【或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
从见解本质的角度来说,无论你口中说得有多么好听,仍旧属于分别网的范围中,不能算是实相。
真正的放松才能称之为“空性”,它并不会顺着贪嗔痴烦恼而飘动。何谓空性?没有实执一切外境,不对任何一个相产生执著,也没有随任何妄念飘动,这样的状态,相对来说,就可以称之为空性。
空性也分很多种,有一种空性叫单空,即认为什么都不存在,自己也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起心动念;而有一种空性,既可以知道一切,也没有一种能所对立的执著。我们刚刚所说的空性是指后者,当内心逐渐静下来时,即便当时你的了了分明还不是很明显,相对而言,空分的成分要多一些,虽然还不够究竟,但已经开始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空性,不会再如像往昔一般,用个空性的名称掩盖自己的见解。
但此时所谓的空性也可能是将“空性”作为所缘的对境,相对所缘来说还有一个能缘者,这种“空性”与我们前面所讲解的禅定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时,懂得正确的修行方法就非常重要。只要如是长时间修行,见解就会越来越赤裸,最终真正感受到词句上所描述的一切道理。
523、十七、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 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二)
当你内心想到“一切都是空性”时,“空性”就变成了你所缘的对境,这与你缘在一朵花上是一样的,只是所缘的对境有所不同而已,实际上能感受者和所缘的对境仍旧是对立存在的,所以“空”对你来说,只是一种概念而已。但真正的空性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感受,我们要寻求的就是这种感受,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慢慢地来,才能体会得到出世间的空性。
世间和出世间见解的不同,细致来讲有两个地方:空分和明分。世间禅定,通常称之为寂止,特点是空分和明分并没有达到平衡、两者并不协调,不是空分太多明分太少,就是明分太多空分过少,也可以称之为有念和无念。无念状态,就是空分太多,明分太少,称为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根识;而明分过多,空分又太少,属于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识;当两者平衡或者逐渐开始平衡并超越前面的状态时,就称之为出世间禅定,此时明分与空分达到一如,就是真正的见解。但是这样的空性感受需要靠自己通过修行去体会,仅凭词句掩盖,是永远体会不了的。
我们通常说,真正的见解是能所双亡,但什么是“能”,什么是“所”,又如何“双亡”?比如,当我们知道一朵花的时候,是否看见的花叫“所取”,知道是花就叫“能取”?什么是“能所双亡”?是花明明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但自己却看不见,也不知道就是“能所双亡”的见解么?若是这样理解,智慧与遍知又该如何树立?密宗讲解遍智双运,禅宗讲解体用一如,他们都没有承许可以光讲解“体”而不用讲解“用”,相反,都认为体用一如才是真正在讲解智慧!
无论是讲解觉性,树立智慧乃至印证三身或四身见解期间,都需要印证本体空性、自性明了,树立大悲周遍,但此时又该如何树立“妙力”以及能所双亡等见解?要记住,词句描述的见解与实证之间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在密法中,对整个对缘起性空的见解,根据认识程度分为三个阶段:了知、觉受和证悟。了知阶段是永远无法感受到实证见解的,因为它仅仅来自于自己的思维分析和导师的教理言传,虽然相对之间懂得一些缘起的真理,但与真正的感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很多口中会讲解缘起性空的人都会说,缘起性空要断离能所,但请问,当你看见这朵花的当下,在真正的缘起性空见解中,是有花还是没有花?有些可能会说:“根据大乘的观点,必须排除一切戏论,所以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说看见也不能说看不见,因为能用言语表达一切都是错误的。”这种回答怕的是什么,怕的是答案中会有一个承认。
平常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只要一有关于大乘教法观点的辩论,就会在一种什么都不承认的范围回答。虽然龙树菩萨曾经说过:“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的见解是最清净的”,但很多人会以此为依据,认为这种什么都不承认就叫缘起性空。真正的见解恐怕不是这样理解的,否则如何表达遍知?历代传承祖师,我们都会用全知、遍知等敬语来尊称,如果祖师连这种言语表达都不敢承认,还能叫做导师吗?所以,不知道如何回答,实际上还是见解不够成熟的原因所致。
524、十八、总之伺察词句迷惑道 如何所言皆为分别网(三)
“空性”的名词含有不同的内容,彼此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自己去细致体会,才能感受其中的不同。
我们口中说“安住在平静状态”,只是一种词句描述,但真正安住在平静状态时,此时的平静应该是怎样一种境界?只有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才能真正得到属于你自己的见解。如果只是强调自己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认为这就是见解,此时“平静”可能就只是你一个所缘的对境而已,与你说自己现在把心安住在花上面、安住在墙上面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种概念而已。
我平常会告诫身边的弟子:“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时,你们都知道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知道一切都是虚幻,请问,你晚上做梦面对梦中所呈现的一切之相时,是否也知道是虚幻的?”如果不知道,就说明你所谓的“虚幻”,只是一种配同着自己的观想或是观想的同时配同着一些书面上面的解释得出来的结论,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境界。当你真正具有这样的境界时,决定不会是这么粗糙的。也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能运用,才是你真正的见解。
行为学-教言宝藏62课1-8笔记
第六十二课:证得法性本体时
525、一、修行的目的是调伏内心 获得自在
如今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自在,即今生自在、临终自在、未来自在,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即三世自在是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全部,但究竟是否自在,就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还像往昔般顺着外境而飘动?若还是如往昔般随着外境飘动,就意味着自己的内心还是不够自在。此时就真的需要加把劲,多修修法。
526、二、解脱法的四个特点
解脱四精要法:传承法脉清净而具普遍之信心、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是必不可缺少的殊胜方便法。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讲解《显密差异》时说,显宗和密宗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密宗具备四个特点: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
行为学-教言宝藏62课9-15笔记
527、十、只有实修才能体会真正的智慧
无论当时如何用理论掩盖见解,实际都属于思维范畴之中,但禅修前期属于思维范围当中,后面用文字掩盖见解也是属于思维范围,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
因为后一种文字掩盖见解的状态,很容易将空性理解成一种概念,但前面一种状态,只是按照次第的方式修学,并没有将空性的境界当成一种定义。也就是说,用词句掩盖时,它就变成一种定义:空性就是这样的。相对而言,虽然心中不会认为这就是自己最圆满的境界,但由于词句掩盖的缘故,实际当中已经掺杂一种认定。但这些是很细微的感受,需要自己去体会,而修行禅定,就需要这样从细节中去把握。
我们说过,第六识和智慧之间,只有一点点的区别。比如我们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从第六识的角度来说,“色”与“空”是一种能所对立,有所取和能取,但在真正的禅定当中,就是一种“能所双亡”。(“能所双亡”并不是说,看得见眼前的东西却不知道,因为“色”有体和用。)两者不同的区别在于“执著”。什么叫执著?当你看见一朵花并且也知道是花的时候,请问“知道”叫不叫执著?这种状态可以叫执著,也可以不叫执著。原因在于何处?因为我们通常在六识范围当中,除了知道之外,再也找不到一个执著。举个例子。当你从酣睡状态中醒来时,见到前面站着一个人,当你知道他是自己的亲人时,是一种执著还是智慧?如果知道是亲人就算是开悟的话,我们都早就开悟了。如果叫做第六识耽著,就是说知道即为耽著,但知道就一定是耽著么?
我们在讲解真正的禅定时说过,当把心安住平静状态中,五根不能遮止,如果遮止五根,就不是真正的见解。因为体用本来就是一如,一切妙用本来就是本体的庄严。此时能看得见眼前的境,但请问你是否知道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无法称之为智慧。真正的智慧不仅仅知道眼前的显现,还能做到遍知。我们暂且不讲解遍知,也不讲解知道得多还是少,仅仅是问,你是否知道眼前的东西?同样是知道,第六识和智慧的区别在哪里?可能你会回答说:“前面一种‘知道’具有能所,后面一种‘知道’称之为能所双亡。”但这只是一种词句上的区别,无论是用前面的表述说有能所,还是用后一种表述说没有能所,实际上不都一样么?前者看见花知道是花,后者也看见花知道是花,两者有区别么?可能有些分析空性多一点的人会说,后者应该称之为空性。但请问,当看见花、知道花的当下,是否还要添加“空性”,该如何添加?当你将“空性”添加进去的时候,请问能看得见花与知道是花,两者是同时存在,还是不存在?其中的细微差别,需要通过实修感受体悟,仅仅依靠文字推理是永远体会不到的,而这就叫见地。
528、十一、证得法性本体时 通达诸宗无相违
【证得法性本体时,通达诸宗无相违】
所谓“证得法性本性时”,就是指证悟到心性之时。此处的“心性”指的是什么?从大乘教法般若度当中讲解,就是“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真正理解信心的本性,并不像我们平常阅读大乘教法观点的过程中,知道“达到缘起性空之见解时就超越一切戏论法,不堕落任何一边,也完全没有丝毫之承许,就叫明空不二”,就是证悟心的本性,这可能只是仅仅来自于一种文字般若。真正的见解,需要自己一步步修学,才能证得。
对一个次第根机来者来说,圆满实证心的本性这个见解时,需要具备两个特点:空分和明分。见解不能圆满的最大原因不是空分成分多于明分,就是明分多余空分,两者无法达到一种平衡。当两者达到平衡时,就如同禅宗所讲解般:“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以及密法所描述的“超越一切言语”,这就是真正的见解。
何时悟到心的本性,何时就能通达诸宗的要义,此时一切都在自己的见解之中。
529、十二、认识经义乃窍诀 一切罪业得清净
【认识经义乃窍诀,一切罪业得清净】
证悟心的本性时,对于经义窍诀没有不通达的。
罪业沉重的标志就是各式各样的烦恼痛苦不断涌现,而当知道罪业的本性,知道道一切都是虚幻,罪业就无处可藏,甚至成为了一种庄严。
530、十三、易证诸佛之密意 生死中阴自解脱 上师密意得圆满 护持诸佛之教法 精勤利乐诸有情
【易证诸佛之密意,生死中阴自解脱,上师密意得圆满,护持诸佛之教法,精勤利乐诸有情。】
证得心的本性后就能证到诸佛菩萨的密意,并且能于生死中阴得到解脱。当你实证心的本性时,一切导师的密意也得以圆满。当证得心的本性后,就应该护持佛教事业,利乐有情。
531、十四、结语
【吾诸爱子之善行,书函已悉而为缘,欢喜而作此文字,嬉笑之中赐教言,勿示于人成笑柄。】
上师说,我今天以书函的方式讲解这个教言,这些都是上师谦虚的语言。
532、很多人也在阅读《直断要诀》、《呼唤上师本论》等等各种教言以及《智慧界续》第五品,《智慧界续》的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的是原始基位,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第四品讲解普贤王如来成佛六别法,第五品讲解成佛以后所成办的二种事业。当你真正实证圆满境界后阅读这些教言,就没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