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16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13

  哲学-中观庄严116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6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涅槃次第

  对方观点:“尽离方便慧,耽著外实法,一切小乘者,岂得无上果?”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既不具足像六波罗蜜多那样的大乘方便,也未证悟大乘二无我的空性,尤其从声闻的角度,对外境色声香味的本体并未完全通达为无有,因此,小乘行人的果位怎么称为无上呢?

  荣索班智达观点:所谓的菩提有两种,一种是有余菩提,一种是无余菩提,或者说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指色蕴还未灭尽;无余涅槃,也即小乘,已经灭尽色蕴,但其他四蕴仍未灭尽,由于蕴还存在,所以并不是最究竟的无余涅槃,但烦恼已经全部烧尽了。真正的无余涅槃,也即佛陀,所有习气已经消除,清净如虚空。

  涅槃=有余涅槃(色蕴未灭,声闻缘觉)+非究竟无余涅槃(色蕴已灭,阿罗汉)+究竟无余涅槃(五蕴已灭,佛陀)

  最究竟的果位并不是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只有真正通达万法皆空的佛陀才是究竟的真实果位。究竟的解脱涅槃唯有佛陀,无论菩萨还是声闻缘觉,如果没有获得佛果,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涅槃;如同离开光明与光芒以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日轮一样,离开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另外一个究竟的菩提。

  3、菩提次第=声闻+缘觉+佛陀

  阿罗汉已经断除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之根本,获得远离一切烦恼、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果位。

  缘觉,对于任何法,了知顺行十二缘起支的集谛,并以灭尽此等来观修逆行十二缘起支法,比如到尸陀林等地,依靠骨架等对十二缘起以逆行的方式进行观修,最后从加行道到无学地,尽除人我和部分法我的障碍,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由此获得第二种菩提——缘觉的果位。

  佛陀,在十地末尾,依靠金刚喻定可以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部分,获得至高无上的菩提果位,也即最究竟的无余涅槃。

  4、萨迦耶见与愚痴

  八万四千烦恼归根到底唯一是愚痴,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愚痴,或者说萨迦耶见。对于此二者的关系,萨迦耶见肯定是愚痴,但愚痴不一定是萨迦耶见,比如三清净地虽然具有愚痴的所知障,但是没有转生轮回的萨迦耶见,因此,愚痴和萨迦耶见之间应该是总和别的关系。

  总的来讲,在未获得一地菩萨之前,所有萨迦耶见的本体就是愚痴,在这一过程中,愚痴也就是萨迦耶见。而愚痴最细微的部分,在最后十地末尾时,依靠佛陀的金刚喻定来断除,这就是金刚喻定的所断。

  一切愚痴除无明以外无有其他,最后一定要断除它;一切法的究竟实相不可能逾越真如佛智的唯一境界,如实照见最究竟实相的智慧,唯一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种智。也说,断证圆满究竟的佛位,就是佛陀的智慧。

  5、众生与佛陀

  佛陀在密续中说:众生与佛陀只是觉与未觉的差别。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本体来讲就是如此,众生只是未认识法界本面而已,就像本来是国王种姓的王子,现在在做乞丐一样,只要认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会立刻获得王位,同样,众生在觉悟的当下就可以成佛。

  6、究竟一乘

  所有众生最后必定要获得佛果,因此缘觉乘和声闻乘根本不成为最究竟的果位。缘觉乘和声闻乘并非究竟,如实照见万法的真实智慧,唯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佛陀的一切种智。所以,声闻缘觉最后必须归入究竟一佛乘。

  从有学地的角度,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所证悟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逐步向上时,在所证悟的境界和所断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因此,证悟实相的意义就是智慧。

  由此可知,从断除障碍实相的角度而言,照见对境法界需要以清净的方式进行鉴别。也就是说,唯有佛地真正断除了一切障碍、获得了最究竟诸法实相。

  离开了知真实义的智慧以外,没有其他可以遣除众生垢染的方法。因为从真实角度来讲,在对境方面,一切诸法无有前后变化,也没有好坏或者根基不同,以及法性和有法的差别;在有境方面,证悟一切诸法真实义的智慧,也无有任何差别变异。所以,佛陀非常慈悲地为众生宣说了最后究竟一乘。

  7、转生

  真正的圣者,已经灭尽转生轮回的根本因,烦恼业力全部断除,因此,不会有以业惑再度退转为凡夫、投生轮回的情况,因为他们是灭尽业寿者的缘故。

  获得加行道忍位以后就不会堕入恶趣,由于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被压伏,它的种子不会再起作用,所以到忍位以后,不会以业力现前而堕入恶趣。

  一地菩萨以上已经现见真谛,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怀疑等颠倒增益,这时虽未断除所有的俱生烦恼障,但依靠这种烦恼会不会转生呢?不会转生。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转生轮回的一切萨迦耶见必定会断除,菩萨相续中似乎仍有烦恼,虽然有烦恼障,但根本不存在真正自相的烦恼,以此不会转生恶趣。

  8、菩萨为什么会转生世间?

  自宗观点:得地的诸位菩萨转生世间最主要的因是什么呢?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主要以善巧方便、悲心和愿力来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示现投生等。

  真正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就再也不会依靠自己的业力、烦恼等因缘转生于不清净的世间。可是,以大悲心的驱使,诸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胎卵湿化四种转生的方式,表面看来,他们在世间上以人的形象或者旁生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实际并非以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生,应该是以悲心来度化众生的。

  一地到七地之间,在大悲心的驱动下而转生,并不是以业力或者烦恼转生。圣者转生于世间唯一的根本因,就是在大悲心的驱动下,以此为助缘转生于世间的。菩萨依靠相续中的大悲心驱使,唯一就是要度化众生,并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作宣传或者有其他目的。

  圣者已经如理如实照见一切万法之真如,已经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轮回的各种现象,但以大悲心的力量,仍会于众生面前示现生老死病的相。因为以一种非常坚固、不生不老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话,不一定对众生真正有利。

  平凡众生,不论自己想来不想来,依靠业力不得不转生到轮回当中。要说凡夫人,包括小乘预流果、一来果,由于未具足大悲心,也没有善巧方便和等持力,应该说是依靠业和烦恼而转生的。获得一地以后,要么以等持力,要么以善巧方便、愿力、大悲力投生,到了八地以上,全部以自在力而转生。

  9、菩萨具有苦受吗?

  既然这些大菩萨为了利他才示现投生等,那他们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轮回非常可怕,一地菩萨或者二地菩萨来到世间的时候,会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特别痛苦、伤心、忧愁呢?

  《经庄严论》观点:一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观内外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不论转生地狱还是人间,对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真正的圣者菩萨,表面上也许会示现与凡夫相同,但真正从他的内心来讲,不论因成功产生的贪心还是因失败产生的痛苦等,任何烦恼都不存在。

  即使是无间地狱,菩萨也将之看作赏心悦目之花园,又怎么会对它产生畏惧和痛苦呢?对一地以上菩萨的身体,一边用斧头开始砍割,一边用檀香敷抹,菩萨不会对二者生起嗔心和贪心。因此,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赞叹他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别人诽谤他而痛苦,即使到地狱、旁生当中去度化众生,除了快乐以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

  10、菩萨怎样示现的呢?

  《经庄严论》观点:菩萨依靠自身的功德来帮助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并且故意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运用四种比喻来说明:对自己的身体以姝妙装饰等进行庄严、享用美味佳肴、前往舒心悦意的花园居住以及歌舞嬉乐等,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开心的;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也是同样,他以自身功德作为庄严,将度化众生使之欢喜作为自食,于众生界投生作为园地,以神通游舞世间,除具有大悲心的诸佛菩萨外,其他乘和其他众生根本不具足这种能力。

  11、菩萨为什么要示现的呢?

  《经庄严论》观点:精勤利益众生是菩萨的职责和义务,因为他的心是大悲的本体,除此之外无有其他。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1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