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17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7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自宗观点:一地菩萨已经断除了二障的遍计部分,俱生部分在二地到七地之间会逐渐断除,到三清净地时,唯一所知障是它的所断。
3、对方观点:三乘智慧同一,而十地菩萨在每一地的所断都有差别,从对治之智慧的角度而言,声闻缘觉阿罗汉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呢?
自宗观点:从某个角度来讲,声缘证悟了一点点法无我,所以可以说已经证悟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未圆满证悟法无我,也可以说没有证悟。自宗承许已经证悟法无我,但并非圆满证悟。
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就像芥子里的空间一样非常渺小,或者像牛蹄迹中留下的水一样微不足道。由于范围极其微小,因此说声缘并未证悟法无我。
阿罗汉已经证悟人无我,由于人无我毕竟也是法无我的一部分,因为见到了法无我的部分为空性,也就可以安立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这一名言。就像喝一口海水就可以说喝了海水一样,经中说“声闻、缘觉也有证悟法无我”。
4、断除法我和断除人我
所谓的法我和人我,只是空基有一定差别,对我和我所执著是补特伽罗的人我执,对除我和我所以外的法的执著,才是法我执。在空基方面,一者属于自相续的执著,一者属于他相续的执著。
而在空的方式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别,不论我的柱子空性或是其他的柱子空性,都是同样的空性。
所以,依靠蕴聚假立之“我”的俱生我执的耽著境如果尚未摈除,单单以断除常我根本不足以断除烦恼,这一点以理成立。
5、阿罗汉必须断除人我执
不管声闻缘觉还是大乘圣者,在证悟人无我时,必须断除依靠蕴执所产生的俱生我执。在获得阿罗汉果时,对于自相续五蕴结合假立起来的“我”必须断除,否则仅仅了知外道所说常有自在的我、神我、微尘等不存在,根本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
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只是极少数人相续中的遍计执著,它不仅在现量中不存在,就连比量中也不存在,而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对五蕴聚合假立的“我”有一种执著,因此,作为阿罗汉必须断除这种我和我所的执著。
如同害怕毒蛇时,有人说此处没有大象,依此能否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呢?根本不可能。
6、自宗承许已经证悟法无我
对于畏惧空性而理解人无我的声闻、缘觉来说,如果舍弃空性,那连阿罗汉果的解脱也不能获得。为什么呢?要获得三乘圣者的果位,必须通达般若空性。所以,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呢?应该说有。
7、自宗承许并非圆满证悟。
虽然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说已经喝下了全部海水,同样,证悟非常渺小的缘故,以微弱加否定词而说未证悟法无我。比如对钱很少的人,可以说他没有钱,其实并不是一分钱都没有,只是以微量加上否定词才说他没有钱。
但声闻只不过对自相续五蕴无有执著,其他的执著还存在,所以佛陀和声闻之间,不管所断还是所证都有天壤之别。
8、圆满证悟法无我
此处所说的“法无我”,实际就是指通达一切法为无我,而仅仅证悟自相续五蕴或者五蕴的粗大部分为空性,并未圆满一切法无我。
怎样才能称为真正的法无我呢?真正的圆满正等觉佛陀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
所谓的法,有所知、道、涅槃、意识的对境等十种含义,在这里就是指所知,即有实法、无实法、有为法、无为法等一切法,如果了知这一切法为空性,就已圆满了法无我。大乘经典中也讲到了二十空、十六空等,有实法空、无实法空等全部包括其中,如果将有边、无边全部证悟为空性,就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
9、一法空与万法空
对方观点:证悟一法空就可以证悟所有法空,既然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自相续或者我和我所的蕴为空性,法无我的空性应该可以证悟吧?
自宗观点:从道理上推的确如此,虽然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但了知一法空,不一定见到万法皆空。为什么呢?根基不同。
声闻、缘觉仅仅耽著一个人无我,他们为了从三界轮回中出离、自己获得一种寂灭的果位,断除人我是必不可少的因缘。而对法无我并不希求, 根本不具足像佛菩萨那样度化无量众生等强大的愿力,既没有外在的大乘善知识对其讲解菩提心的重要性,智慧、方便等内在的善知识也不具足。从行为来看,小乘不具足行持六波罗蜜多等行为,并且无有度化无量众生的回向与愿力。正因为如此,虽然一法空即是一切法空,作为声闻缘觉来讲,由于不具足这些外缘,证悟相当缓慢。
作为希求法无我的大乘圣者来讲,已经具足内外两种善知识,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一个阿僧祇劫中,尚且不能现见法无我。那么,不具足内外善知识,自私自利心非常强大,行为及回向等又很薄弱的小乘行人,在短短三世当中能否真正圆满证悟法无我呢?根本不可能。
10、抉择法无我差距
不要说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中根据每个众生的根基、智慧以及心的力量不同,也有圆满与未圆满抉择法无我的差别;在修行过程中,也有如实修行离戏与不能如实修行离戏的差距。比如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暂时抉择一个单空,逐渐抉择离一切戏论;
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直接抉择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法无我。
从修行角度,像唯识宗就不能如理如实修持佛的教义,
中观应成派已经圆满修持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离戏。
即使在密宗当中,也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
每位修行人根据其不同的智慧力修持不同的法,有些对贪嗔痴无法面对,只有依靠其他法来对治;有些人则可以认识其本性,直接抓住。
特别利根者,只要见到一法之本性,便可以见到安住于等性中一切万法之本性,这是“何者若见一法之真如,则见一切悉皆如是”的密意,并不是说所有众生见到一法空就可以见万法空。
11、个别人的根机
中观中“一法之本性即是万法之本性”,如果了知柱子为空性,以此可以得知所有法皆为空性。
禅宗公案中所说,有的禅师在碗打烂的刹那明心见性;也有的禅师见到虚空无有任何阻碍,当下开悟,一切万法在他面前无有阻碍。但这种境界只是对个别利根人来讲的,如果所有人都是如此,那你把碗打破会不会开悟?
12、根基不同建立各派
所有补特伽罗,如果了知一法为空性便需要立即通达万法皆空,那对有部宗、经部宗所说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存在这一点,唯识宗以智慧观察已经完全了知为不存在,这时根据上述推理来分析,其自宗所说的明清之识也应承许为不存在,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以根基不同的原因,暂时建立了有部、经部、唯识等各种不同的宗派。
如果始终咬定见到一法的空性就必定见到万法皆为空性,声闻、缘觉、唯识、中观四种宗派就应该全部变成唯一的中观应成派。倘若如此,我们也不必学习大乘法,只要学一点小乘法或者一个推理就可以。
13、以一理代表万理
以一个推理若能代表所有推理,那其他如金刚屑因等诸多尖锐推理就无有任何必要了,因为仅仅依靠对小乘所许微尘的推理,或者对唯识宗心识实有的推理,就可以抉择一切万法。比如通过六种微尘的观察方法来抉择外境不存在等,唯识宗或中观自续派虽然有一些推理方法,但根本不能满足所有众生的需求,最后必须依靠中观应成派共同和不共同的因来抉择。
14、法无我之有境对境
真正的法无我已经将凡是作为心之对境的一切法均抉择为空性。而对空性所作的分类,只是从有境角度而言的,对境上并没有十六空、二十空等分类。从能依方面可以将空性分为多种,从所依角度没有这些分类。
而“有境”就是指远离一切执著的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比如获得一地菩萨时,从对境方面可以说已经圆满了法无我,但从有境角度,仍与圆满佛陀的有境存在一定差别。
真正的法无我已经超离一切有实无实,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等性,并不是指遮破了瓶子这一真实的有实法,而将瓶子的无实法作为心之对境,成为否定性、遮破性、分别念之对境的单空。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肯定不是真正的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