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第06章 椎击三要《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创建日期:2023-02-10

  第06章 椎击三要《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立断】第06章    椎击三要    祖古乌金仁波切     (直读版)

  [极喜金刚]更强调“阿底瑜伽”,尤其重视大圆满“心部”“界部”“口诀部”的“见地”。

  [极喜金刚]把“大圆满六百四十万续”的“第四部”,浓缩成三句话(椎击三要)。

  一、第一要直指“本来面目”(认出你的自性)

  “本来面目”就是“佛性”,也就是,结合“大悲妙力”的“明空”。

  “佛性”在“体性”上,是“空的”,但是,同时又具有“本然的明性”。

  “空分”跟“明分”是不可分的,而这“明空无别”就是“大悲妙力”。

  “直指本来面目”这句话,本身就是“直指窍诀”。

  1、“佛性”是一切法生起的“遍基”

  “佛性”是所有的“外器世界”“内情众生”“一切显有诸法”,生起的“基础”(本源)。

  “佛性”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体性”上,“佛性”是“空的”。在“自性”上,佛性是“明的”。“佛性”的“大悲妙力”赋有“自生的本觉”。

  “佛性”是一切法“生起的遍基”。

  “佛性”不属于任何类别。比如,“佛性”不是一个存在(有)或不存在(无)的事物。

  如果宣称“佛性是存在的”,那么,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佛性”并不存在。

  “佛性”不是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具体事物”,“佛性”如同虛空一样“通透无碍”。

  但是,也不能断言“佛性不存在”,因为,“佛性”是“一切显有诸法”的“基础”(本源)。“佛性”也是一切诸法“生起的基础”(本源)。

  “佛性”不属于任何类别,比如,“有”或“无”的类别。同样,“佛性”超越“非有”“非无”的类别。

  2、“佛性”如同虛空

  “佛性”如同虛空,不能说“虚空存在”,不能说“虚空不存在”。

  “虛空”不顺应任何“有”“无”这样的概念。

  被造作出来的“关于虛空的概念”,仅仅是“概念”而已。

  “虛空本身”离于任何“我们能够主张的概念”,“佛性”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说“虛空是存在的”,但是,你不能够把“虚空”定义为“一个具体的本体”。

  如果说“虛空是不存在的”也不正确,因为“虛空”容纳一切,“虛空”容纳“外器世界”“所有众生”。

  如果说“虛空”超越“有”或“无”,那么,那不是“真正的虛空”,仅仅只是“我们对虛空的概念”而已。

  《椎击三要》第一要是“直指本来面目”,我们需要去认出“自性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要你们去认出“自己的心”,并且说“你们看见了什么”。你们回答:“我没有看见任何东西”。

  这是因为,“心”离于任何“实有的限制”,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看。

  但是,“你的心”也不是“不存在”。因为,如果我拍手,你就会“听到声音”。

  如果“心”是“不存在的”,你就不会知道有声音这回事。

  3、“佛性”是“显空双运”

  “佛性”本来就离于“常”“断”二边。而且,“佛性”是一种“双运”。

  “双运”意味着,此时此刻,“色”“声”“香”等等,都存在“你的显相”中。

  如果说“佛性是不存在的”,就不可能有这些“种种的显相”。

  如果说“佛性确实存在的”,那么,“体验佛性”的是什么?

  你不可能,准确的指出“体验佛性者”,因为,它是“空的”。

  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局限“显分”跟“空分”。

  尽管“佛性”是空的,但是,仍然有“显相”。

  但是,如果你审察“那感知者”,你会看不见任何东西。

  “显分”跟“空分”,这两个面向,是没有限制的。

  如果它,只局限在其中一个面向,那么,它就应该是一个“会停驻的显相”,或者是一个“绝对的空无”。

  但是,在一个“栩栩如生的显相”生起的同时,“那感知者”是“完全空的”,这被称为“显空双运”(觉空双运)。

  “显分”根除“断边”,“空分”根除“常边”。

  因此,你可以说,“有”跟“无”是“双运”。

  这个“双运”,并不是,我们能够“在知识上造作出来的事物”,因此称为“离于分别心或离于分别的见”。

  也被称为“真如”(那个样子)。明了“那个样子”(真如),就是所谓的“认出你的自性”。

  在你认出“自己的心”,并且“没有见一物”的那一个刹那,就是所谓的“看见空性”。

  二、第二要唯在这里决断(决定坚定)

  “空性”被称为“法身”,“明性”被称为“报身”,“空性”跟“明性”的双运,被称为“双运的大悲妙力”,被称为“化身”。

  一旦我们“认出了自性”(佛性),就应当这样决断:一切诸佛的三身,尽在“真如”之中,也就是,尽在“那个样子”之中。

   三、第三要对“解脱”获得把握(对“解脱”生起信心) 

  “禅修”并不是最重要的,“解脱”才是最重要的。

  光是“禅修”,比如“止禅的寂止状态”,不会让你“解脱”。

  “解脱”有“四种类型”或“五种类型”。

  1、三种解脱

  这“三种解脱”,可以用来说明“特定个人”的“修行进展”,或者“各别修行者”所具备的“三种根器”。

  第一种解脱,

  如同,看见一个已经熟知的“老友”。

  第二种解脱,

  如同,一个会自行解开的“蛇结”。

  第三种解脱,

  如同,闯入一座空屋的“小偷”。

  最殊胜的是“第三种解脱”(闯入一间空屋的小偷),既没有“损害”,也没有“利益”。

  首先,我们要了解,“本觉”是“本自解脱”的。或者是“先解脱的”“已经解脱的”。

  而且,“本觉”存在一切众生之内,不必“再解脱”。

  “本觉的状态”(觉性)原本就是“解脱的”。

  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而陷入“迷惑状态”。

  当我们处在“迷惑状态”,“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不是“解脱的”。

  当我们被“无明”束缚,需要“哪一种解脱法”?

  “念头”不受阻碍,我们无法“阻止念头”,无法“压制念头”。你必须知道“念头是自解脱的”。

  明了“念头的体性”,就有可能“解脱念头”,如同会见“一个已经熟知的老友”。

  一旦“圆满了修持”,“念头”就像“一个闯入空屋的小偷”。

  “本觉”具有一种“本然的力量”。

  “念头”是“需要被解脱的东西”,“解脱念头”的方法就是,“以不造作的正念”来保任“本自解脱的本觉”。

  “不造作的正念”或“俱生的正念”,意味着“没有任何技巧”。

  比如,心想“我应该对这个念头,做这个,做那个”。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认出了自性”,那么,你已经品尝到“自性的滋味”。

  一旦你“品尝到自性的滋味”,“自性”就会如同“某件你已经认识的事物”那样熟悉。

  “念头的生起”跟“念头的解脱”同时发生,这就是“对解脱获得把握”。

  如果知道“如何禅修”,却不知道“如何解脱”,那不就跟“天人”一样吗?

  “止”是天人的“主要修持”,“止”不但不会“带来解脱”,还会阻挡“圆满佛果之道”。

  即使是“轮回三界的最高境界的有顶天”,也无法“获得解脱”。“解脱”是“关键要点”。

  2、念头“生起就解脱”

  当你又开始思维,而陷入“一个新的念头”时,由于,你之前已经“认出了自性”。

  那么,你在“认出那个思维者”的刹那,你就遇见“自己所熟知的老友”。

  你应当,在“念头生起时”就认出它,这样,“念头”就会在生起的同时解脱。

  这不同于“凡夫心中所生起的念头”,“凡夫的那种念头”被称为“黑暗的相续”(黑暗的扩散)

  “凡夫”对于“谁在思维”“念头从哪来”“念头去了哪”等等,一无所知。

  “凡夫”不知不觉的被“一个接着一个的念头”带走,全然的“忘乎所以”。这肯定不是“解脱道”。

  一旦你品尝到“自性的滋味”,那么,“念头”就会“生起就解脱”。

  如同遇见一个老友,你不会怀疑,他是什么人。一旦看见他,就知道“他是谁”。

  “念头”也是这样,一旦你“认出念头”,“念头”就解脱了。

  如同“在水上作画”,“认出”跟“解脱”同时发生。

  随着越来越熟悉,一旦“起心动念”,就会立刻认出“那个念头的自性”。因而,根本不必应用“任何的技巧”。

  “念头”是“自解脱的”。如同,一个蛇结”会“自行解开”,不需要任何人旁边协助。

  这说明,“修持”已经变得“更稳固”。

  最后,“究竟层次的解脱”如同“小偷闯入空屋”,既没有什么“要被解脱”,也没有“解脱者”,这被称为“圆满的修持”。

  “一个进入空屋的小偷”一无所获,“那座被闯入的空屋”没有失去任何东西。

  “所有的念头活动”都会“自然而然的解脱”,不会有任何“损坏”,不会有任何“利益”。这是“究竟的成就”。

  四、看见“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1、认出“无时”的“第四时”

  为了“认出自性”,必须先了解“四者离三”。

  “过去的念头”已经熄灭,“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

  如果认出“当下念头的体性”,并且没有去追随“当下的念头”,那么,这个“当下的念头”就会“崩溃瓦解”。

  如果没有认出“当下的念头”,“当下的念头”就不会瓦解。

  这些念头,被称为“不断变化的三时念头”。

  除了“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外,还有“第四时”。

  一旦“心性”被认出,就是“不变法性的第四时”。

  当你“不在思考着过去”,“过去的念头”已经熄灭。当你“不在思考着未来”,而且,“下一个念头”还没有生起。当你不在,接受排斥蓄意更动“当下的念头”时,“第四时”就发生了。

  当你不涉入“当下的念头”时,“念头”就消失了。这其中,有一个短短的间隙,它并不是,“语言”“文字”能够形容。

  它离于“三时的念头”,所以,他是“无时”的,它被称为“无时的第四时”。“认出第四时”就是“认出自性”。

  2、在“注视的刹那”看得见

  在你让“自心”认出“它本身”的那一刻,你就“看见了心性”。

  在你注视的“那一个刹那”,“心性”就被看见了。你看见“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什么可看”是唯一需要去看的东西。

  “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个事实,明明朗朗的被看见。

  因为,“心性”是空的,所以,肯定没有什么可看。

  “心性”是空的,“心性”不具有实体。但是,“心性”却有“明分”,“心性”具有“了别的能力”。

  “空分”破斥“常边”,“明分”破斥“断边”。

  人们“认出心性”时,都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明分”,我们不可能说“自己什么也没有看见”。

  “明分”是“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这被称为“看见空性”。“看见空性”就是“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

  “空性”并不是,某些隐藏的事物,“空性”完全是现前的。

  传授“心性的法教”时,几乎每个人都说“我什么也没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个事实,证明“我们的自性”是“空的”。

  但是,我们“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这个事实,证明了“我们的自性”也具有“明分”。

  这就是所谓的“在注视的刹那看见”,而且是“直接的看见”,也就是“现见”。

  就“认出心性”而言,它并不是“我们慢慢的看见心性”。也不是,因为搜寻得太高或太低,太远或太近,而“错失了心性”。也不是“只看见一半”,另一半“仍然隐藏着”。

  我们在“注视那个的刹那”,“心性”就被看见了。在“看见的那个刹那”,“心性”是“解脱自在”而且“没有念头的”。

  之后,当你说“现在我看见没有什么可看的”,“念头”就相继生起。这个时候,就不是“解脱的”。

  但是,在那第一个刹那(认出的刹那)就已经足够。它够了,它好极了!

  因为,“心性”离我们这么近,所以,非常容易看见。

  我们期待,在“看见心性”时,会发生“某件特别的事情”。

  但是,在“那个刹那”,“所有念头”都已经被断除了,“那个刹那”就是“认出自性”。

  五、决心要“离于念头”

  第二要“唯在这里决断”,意味着“决心要离于念头”。

  尤其“这个本觉的刹那”被称为“三身的自性”。

  我们直接的认识到,自己无法确切的指出“这个心性在哪个地方”,明了这一点,就是“明分”。

  我们无法分开“空分”跟“明分”,“空分”跟“明分”永远无法被分开。因为,“空分”跟“明分”是一个“双运”。

  “空分”跟“明分”是“三身的自性”,没有什么比“自性”更崇高,更殊胜,我们要“唯在这里决断”。

  我们的“体性”“自性”“大悲妙力”是“法身”“报身”“化身”。

  此外,“体性”“自性”“大悲妙力”是一切诸佛的“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三金刚,我们要成就这“三金刚”。

  “体性”“自性”“大悲妙力”也是“一切众生的身语意”的基础,每个众生,无一例外,都拥有“身语意”。而“身语意”,是“正觉的基础”。

  是“念头”促使我们“继续流转轮回”。在“离于念头”的那个刹那,也就是“三身的自性”,以及“保持离于念头”的刹那,就不再有“轮回的相续”。

  虽然,它现在只是“一个短暂的刹那”,但是,它确实是“离于念头”的。

  当这个“离于念头的刹那”变得不间断时,不会有“三毒”,这是“最殊胜的功德”。

  “离于念头”但是又“明了一切”,这就是“本觉”。

  如云:

  离于“念头”,但是“一切明明了了”。

  如果没有“本智”或“智慧”的功德,“离于念头”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智慧”“悲心”“大力”“妙力”“利他的佛行事业”,全都从“本智”生起。

  “佛”就是“清净圆满”,也就是“带着五毒的二元分别心”被净除了。

  “本智”和“圆满智慧的功德”被圆满,就称为“觉醒”(正觉)。

  六、杀死“迷妄”,唯有“三要”

  大德云:

  教导千千万万本书籍经典,都只是为了,了悟实证“这三要”。

  “佛陀教授法教”的唯一目的,是让我们“认出空性”“修持空性”并且证得“稳固的认出”。

  尽管铁匠“在空中挥舞铁锤”,但是,他必须“击中一个点”。“椎击三要”就是“佛陀教导的归结点”。

  “要”(要点)(致命点)是什么意思?

  如同,“切下敌人的耳朵”不容易致死。如果“把刀直接刺进敌人心脏”,敌人立马死掉!

  如果想要“杀死妄念”“斩断妄念的生命力”,除了“认识佛性”,没有其他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要“认出你的本来面目”。

  “什么也没看见”这个事实,证明“心性是空的”。你看见“什么也没看见”,证明“心性有明性”。

  这个“空性”,能够认知,能够明了。“空的虚空”无法认知,无法明了。

  那“能够明了的空性”被称为“明空”。

  “本觉藏”意味着“我们亲身体验到它”,但是,凡夫却没有体验到它,反而总是处在“黑暗的耗散状态”。

  事实上,“本觉”从来没有真正的“丧失”“耗散”。

  这个不是说“我们完全失去了本觉”,然后,“本觉”如同天人那样“降临我们身上”。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

  没有人曾经“失去本觉”,连“一刹那”也没有!但是,我们却陷入“黑暗”或“黑暗的耗散”。

  七、我们从来没有跟“本具的心性”分离

  [甘敦秋培大师]云:

  你从没有跟“不变的心性”分离,甚至连一刹那,都没有跟“不变的心性”分离。

  如果你没有看见“不变的心性”,你怎么能够,通过“修持成就法”看见“本尊的净相”?

  意思是,如果你无法看见,你一直拥有的东西(不变的心性)。你不可能,通过“修持成就法”看见“绝妙的显相”。

  [帝洛巴大师][那洛巴大师]曾经造访“乌仗拉”,他们拥有“金刚瑜伽母净土”的净相。

  一般人去“乌仗拉”,只会看见“一块巨大石头”跟“一小池塘的水”。

  [甘敦秋培大师]云:

  如果你连那“从来没有跟你分离的不变心性”都无法看见,怎么能够期待,自己能感知到“金刚瑜伽母净土”?

  “所有众生”甚至连一刹那,都没有跟“这个不变且本具的心性”分离。但是,他们却没有看见“心性”。

  如同“暖热是火的自性”“湿润是水的自性”,“本觉”是“我们的心性”。

  我们不会跟“本觉”分离,但是,我们却没有注意到“本觉”。

  我们必须先“实证法性”,才有可能看见“金刚瑜伽母之城”。

  但是,我们甚至没有看见“从来没有跟自己分离的不变自性”。

  如果我们“没有佛性”,那就不会“怪罪任何人”。

  如同“水总是湿润的”“火总是暖热的”,“本觉智”也一向都是“我们的心性”。

  我们不会跟“本觉智”分离。“本觉智”是本然的,本具的。

  八、认出,修持,证得稳固

  1、认出“赤裸的本觉”

  我们必须了解,这个过程有“认出”“修持”“证得稳固”三个步骤。

  第一步骤是“认出”,如同“花的种子”,一旦认出“它是花的种子”,它就能够,被“播种”“灌溉”“生长”。

  当它成熟时,“不同颜色的花朵”就会绽放。

  同样,你需要先“认出心性”。

  “念头”不是“心性”,那需要被认出的是,如同“花的种子”一样的“心性”。你必须先认识“它确实是花的种子”。

  你应该认出那“四者离三”的“赤裸本觉”。

  这“赤裸的本觉”已经被指出,应该认出,“这本觉”是“你的自性”。

  在这之后,它必须遇上“适当的正确的因缘”,如同“栽培一粒种子”,“种子”必须拥有“温暖湿润等条件”才会生长。

  2、以“虔诚心”跟“悲心”为所依

  你必须明了“心的法性”,然后再“修持”。“修持”指,一再的,多次的重复“这个认出心性的短暂刹那”。

  你要对“已经觉悟者”生起“虔敬心”,对“还没有觉悟的众生”生起“悲心”,以作为“修持的所依”。

  “虔敬心”跟“悲心”是“灵丹妙用”,如同“独一的高效技巧”。

  如云:

  在“慈心”的刹那,“空性”赤裸本然的显露。

  “虔敬心”跟“悲心”都被包括在,这句名言所提起的“慈心”之内。

  多次的重复这个“认出心性的短暂刹那”,并且,以“虔敬心”跟“悲心”为所依,这被称为“修持”。

  这意味着“没有散乱”。在起初,需要努力的,刻意的造作,才能够“不散乱”。

  但是,慢慢的,就会变得“毫不费力”,并且,通过修持变得“习惯于它”。

  一旦“种子发芽”,你就会“浇水”,给它“温暖”,给它“保护”。这样,“种子”就会“继续生长”。

  同样,你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持“不散乱”而有所进展。 ​

  3、“自性”是“不造作的真如”

  最后是“证得稳固”,当这个“不散乱的刹那”日夜不断的持续下去,“所有动念”都已经被摧毁。

  当“三毒”永远不再生起,“本智的功德”已经圆满现前,我们就“超凡入圣”。

  “一盏小小的烛火”跟“能够烧尽整座山的火焰”是相同的。

  当“离于念头”并且“充满本觉”的刹那,这个时刻,我们能够“体验到那个刹那”。当“这个刹那”变得日夜不息,我们会拥有“完全离于三毒的所有智慧功德”。

  “今天早晨出生的孩子”跟“长大成人”是同一个人。

  这时,“佛性”是“我们的自性”,当我们“全然证悟”时,这“自性”也会是“佛性”。

  这时,“我们的自性”是“不造作的真如”,如同“虚空”一样,没有造作。

  “心性”如同“虚空”,不需要“被修改”,它本身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不需要去想象或捏造“这个房间的空间”,它不需要“被造作”。

  这是“一切众生的自性”,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不造作的真如”去保任“这个自性”。

  这个“不造作的真如”,是指“无所禅修”“无所造作”。

  “我们的自性”是“不造作的真如”,如同“太阳照耀”。

  凡夫“自性妙力”(阳光),转变成为“分别念”,障蔽了“太阳”。

  如果我们,让这个自性“保持本然如是”,不试图“去改变它”,不试图“去造作它”,我们就不会走上歧途,我们也不会“偏离见地”。

  当我们试图“去造作”“去改变”某件事物,或者试图“去做”某事情时,就会变得“不自然”而且“做作”。

  你所谓的“你的自性”的那个刹那,不是一件,你需要“造作”后,再以“一种不自然的方式”去维系的事物。

  “自性”是一件,你任其“保持不造作”,任其“保持本来如是”的事物。

  如果你开始说:“它不完全是对的,它需要有一点不同”,“我猜这就是了,它可能不是”,“现在我明白了,我知道了”,

  “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造作的”。

  九、天人的过患

  “众生”因为修持“四种禅那”而投生“四种禅天”。

  天人从事“禅修”,但是,“天人的禅修”带有“分别念”,因而,无法“证得正觉”。

  在有顶天,天人怀着这种想法:

  它如同虚空一样无尽(空无边),心识是无限的(识无边),一切空无(无所有),它超越有想跟无想(非想非非想)。

  但是,所以这一切,都只是“念头”而已。只要有“念头”,就有“分别”,众生就是因为有“分别念”,才流转轮回。

  如果“念头”没有被转化成“无分别智”,就无法“证得正觉”。因此,天人无法“证得正觉”。

  迷妄的天人,首先从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堕落,接着,堕入“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然后,再沉沦到“色界十七天”“欲界六天”。

  当天人迷妄时,天人从“有顶天”往下堕落。

  根据“共的法乘”,“有顶天”是“无色界的第四天”。

  我们说“众生应该超越有顶天”,意味着“非想非非想”这个想法,也只不过是“一个念头”罢了。

  当我们“离于念头”,就超越了“有顶天”,“轮回”也因此“被摧毀”。

  正是“微细的念头”能够制造“粗重的念头”。

  “初禅天”是“带有寻伺”的三摩地,如同“炽烈的火焰”

  “第二禅”含有“喜”跟“乐”。

  “第三禅”离于“喜”“乐”,但仍然有“乐”。

  “第四禅”是“具足舍的三摩地”,但是,“第四禅的舍”是“带有分别的舍”,不是“诸佛的平等舍”。

  诸佛的“舍三摩地”(平等安住),是离于“安住”跟“无安住”的。

  “有所缘境的三摩地”是“没有用处的”,“真正三摩地”必须离于“平等安住”跟“无平等安住”的念头。

  离于“平等安住”跟“无平等安住”,才是“诸佛的三摩地”。

  “诸佛的三摩地”如同“虛空”,聪明人不会去争辩“虛空是不是存在”。

  我们不能说“虛空是存在的”,也不能说“虛空是不存在的”。但是,痴人却会争论“虛空是不是存在”。

  天人的“禅定”或“禅修”,是有“禅修对境”的。

上一篇:第05章 大手印跟大圆满比较《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