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落万念迹 > 勤勤拂

囤教证(51-100)

创建日期:2021-08-03

  囤教证(51-100)

  51、Y、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定解宝灯论》

  一切所净除的罪障,其本体都是清净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不清净的法,因为万法的自性是光明、平等、空性的。

  52、Y、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当求真实相。------《法苑珠林》

  所有的业障全部依靠妄想而产生,妄想越微弱,内心越清净。若欲忏悔业障,应当希求安住于实相。

  53、Y、有之对立无,有亦无对立,是故莫说无,亦不假立有。------《楞伽经》

  所谓的有无二者并不是究竟佛法的境界,从字面来看,有的对立是无,有亦是无的对立,所以,既不要说无有,也不要说假立的有存在。

  54、H、何者皆不生,不将有灭亡,见无世间相,彼无有与无。------《楞伽经》

  一切诸法本来都是无生的,也并不是将“有”灭亡,一切万法本来即是无生无灭的,当你生起见世间无有任何相之境界时,所有的有、无等全部都不存在,远离一切戏论。

  55、X、细微难知大仙道,无念难观非念境,自性寂灭无生灭,敏锐智者方通晓。------《华严经》

  佛陀的境界非常细微、难以了达,这就是所谓的大仙道。“大仙道”即指佛道,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中观境界。这样的境界“无念难观”,是特别特别细微的。正因为这种境界非常细微、非常微妙,所以依靠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难以证得、难以通达。“非念境”,并不是我们分别念的对境。“自性寂灭无生灭”,也即从三个时间来讲,现在自性寂灭,未来无生,过去无灭。“敏锐智者方通晓”,真正具有敏锐智慧的住地菩萨和佛陀,已经完全通达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其他的不要说普通世间人,甚至梵天、帝释天、仙人等,也难以通达如此甚深殊妙的般若境界。

  56、T、体性空寂尽痛苦,相续解脱同涅槃,无边无中无言说,三世解脱如虚空。------《华严经》

  这种空性境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其体性是空性的,远离世俗的各种痛苦,不区分任何相续,与涅槃完全是同体的。它既不存在边际也无有中间,是无有言说的,三世解脱如同无有边际之虚空一般。

  57、S、胜义中圣者妙慧与本智前, 所知或所断或所修或所现前之何法亦无容身之地。------《宝积经》

  “妙慧”指尽所有智,“本智”指如所有智。在胜义当中,佛陀的二种智慧面前,根本不存在“所知”——苦谛、“所断”——集谛、“所修”——道谛,以及所现前的果——灭谛。也就是说,在佛陀最究竟的智慧面前,所谓的四谛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毫无畏惧地宣说。

      58、 Q、前际空性后亦空,生灭住法皆空性,此非有实非无实,是故诸法体性空。------《海龙王请问经》
   此中所说的“空”是指远离戏论的大空性。前际和后际全部是空性的,生灭住法都是空性的,所谓的现在既不是有实也不是无实,所以说一切诸法的体性本来即是空性的。

  59、F、梵天,诸法皆不成立,谓有或无均不许。------《慧海请问经》
   佛陀当时告诉梵天:一切诸法都不成立,有也不承许,无也不承许。如果认为单空存在或者单独的无相法存在,就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言。

  60、 Z、诸知义者不说有,所谓无有亦不说,无答无有词句道,不依汝前敬顶礼。------《现智庄严经》
   诸位通达一切教义的智者,根本不可能说最后的境界是有,也不会说最后的境界是无有,既然有也不是、无有也不是,到底是什么样呢?即使如此发问,他也不可能回答,也无有任何可以回答的,因为无论运用哪一种语言来表达,都不可能准确说出这样一种境界。唯有世尊您才能宣说一切万法缘起空性的真相,所以,教证中运用了对佛陀特别恭敬的一种顶礼句。

  61、R、设若明明不知而享用色、想、受、思(行)、识蕴,且分别谓此蕴乃空性,然菩萨享用相状而非于无生起信。------《摄功德宝经》

  对于色受想行识的本体明明不了知,却执著此蕴是空性的这种菩萨,已经执著在四大皆空的空这一层面上,未对远离一切戏论的无生法门生起真正信心并获得证悟。这种人虽然表面上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却始终停留在单空上,只是一个假菩萨,并不是真正的菩萨。无论耽著有实还是无实都不合理。

  62、H、何者非有称之无,诸凡愚观作有无,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得出离。------《摄功德宝经》

  对于不存在的法称之为无,比如柱子非有,将非有这一点称之为无或者单空。而诸凡愚却将一切法或者执著为有或者执著为无,但实际上,无论有还是无都不存在,所谓的单空也是一种分别念和语言的对境。任何菩萨了知了这一道理,便可以从一切见中得以出离。通过这一教证可以表明,依靠断除有无二边的智慧度,完全能出离世间各种各样的一切见。

  63、Y、于生无生不分别,此乃享胜智慧度。------《摄功德宝经》

  对于生也不执著、无生也不执著,这样的菩萨必定会法喜充满,真正享用佛法最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教义。

  64、S、所有任何见,凡众生所具,正为断彼等,而说空性理。------《密严庄严经》

  在世间上有不同的见解,正是为了断除众生所具有的实有见、单空见、大乘见、小乘见等一切具执著相的见解,佛陀才宣说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之理。

  65、S、虽闻空性见,有见若未灭,具无可救见,如药导致病。------《密严庄严经》

  对于佛陀所宣说的空性见,有些人如果将其看作单空或执为实有,那就成了非常可怕、无可救药的见解了。就如同依靠药物原本可以治疗疾病,但是药物却起了反作用,这是非常麻烦并且难以治愈的。同样,依靠空性可以对治一切边执见,去执著空性则是非常危险的!

  66、R、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密严庄严经》

  就像火可以焚烧干燥的柴薪,如果柴薪不存在,火也就不会存在。如果所有见解的柴薪已经不存在的话,空性的火自然而然也会灭尽。

  67、J、见解灭尽时,生起正智火,能焚诸烦恼,惑焚极庄严。------《密严庄严经》

  一切具有执著相的见解已经全部灭尽之时,所谓智慧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依此可以烧毁一切烦恼,此时阿罗汉、菩萨或者佛陀的身相才是极为庄严的。

  68、R、若问何为世俗谛?所说世间之所有名言、文字、语言与名称。胜义谛,即何法甚至心之运行亦无,更何况说诸文字相?------《圣无尽慧请问经》

  胜义谛和世俗谛是怎样的呢?世间中所有的名言、思维可以表达出来的法,以及一切语言、名称,这些假相全部都叫做世俗谛。而所谓的胜义谛,甚至以分别心也无法作为对境,更何况说语言、文字、名称。

  在这里,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从建立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器情世界所享用或者所了知的一切色法等,以及能享用的本体或感知快乐等,无论世间还是出世圣教中,都可以假名安立“这是能知”、“这是所知”,以及“此有此无”等名言,凡是这类以语言、文字名称宣说的法,均属于世俗当中。而所谓的胜义则是远离一切内意言说与外语言说二者的。

  69、Y、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或译: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中观根本慧论》

  一切有实法本来即无有自性,根本不能成立;有实法既然无有,所谓的无实法又如何成立呢?实际上,只要是有实法就会出现一种坏灭的过程,只是坏灭后的他法称为无而已。本来存在的法已经不存在了,这一无有之法是依靠有而转变来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异转物。

  70、Q、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中观根本慧论·观六种品》

  智慧浅薄之人见到诸法的过程中,如果认为成有或者无有都不合理,这种人根本不能见到灭尽一切见的最快乐、最安乐之解脱法。因此,如果对有或者无产生执著,就根本不可能照见远离一切邪见的大空性。

  71、D、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观根本慧论·观有无品》

  如果认为必定存在就已经堕入常边,如果认为决定不存在则已堕入断边,所以,具有智慧之人根本不会耽著有或者无的边,相续中所具有的应该是远离一切有无相状的真实见解。

  72、R、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学集论》
         倘若没有外境的干扰,心便会寂然不动。所以,外境对心起很大的作用,我们应首先舍弃俗世的愦闹而使身寂静。

  73、Y、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中观根本慧论·观我法品》

  所谓的佛法就是这样的:
      “一切实”,相当于初转所讲的教义,一切有实法是存在的。
       “非实”,为了打破凡夫相续中的强烈执著,宣讲了一切法并非实有的教义。
        “亦实亦非实”,了知一切法均为空性后,若对此耽执不舍也不合理,于是在中根者面前宣说二谛,也即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道理。
       “非实非非实”,在最利根者面前,所谓的实有和非实有全部不存在。
         到最后所有的见解全部推翻,这就是所谓的佛法。所以,佛陀在不同根基的三种众生面前,分别宣说了空性、显现和空性二者以及空性和显现全部遮破的见解;或者说,首先在钝根者前将一切法抉择为无,其次在中根者面前抉择为有无二者,最后在真正利根者面前宣说了远离有无等一切边的究竟离戏见解。
        学实相有三种不同的根机:下根者,将一切实有法通达为无实,如单空法门一样,初学者一般如此抉择;中根者,通达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在上根者的证悟境界面前,没有实有,没有非实,没有实非实,也没有非实非不实,远离四边八戏。
       对初学者或下等根机,佛陀要么宣讲一切万法实有,要么宣讲一切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机的众生,佛陀则讲胜义中非实有、世俗中实有,而他们也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对上等根机则讲实有也不是、非实有也不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唯有上等根机能接受。而这就涵盖了所有的佛法。

  74、Y、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观根本慧论》

  因为一切法皆为空性的原因,世间中的万事万物才有机会可以显现,如同镜子里面是空的缘故,山河大地等一切影像都可以显现;如果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世间上的万事万物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动摇,不会有任何变化了。

  如果一切法是不空的,由于只能显现一法,也就不会产生不同的眼识。比如同一个人,我认为这个人相貌庄严,另一个人则认为他长相丑陋,还有一个人对他没什么感觉,正因为是空性的,不同的人才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眼识。

  75、D、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中观根本慧论》

  大尊者释迦牟尼佛宣说空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使众生远离一切实有的见解,如果有人执著空性见,即使佛陀亲自现前也无法度化他。

  76、Y、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中观根本慧论》

  业和烦恼并非实有存在,若能证悟空性,诸如此类的一切戏论都会灭尽。

  77、Z、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中观根本慧论》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已经遮断一切分别心和言语、行为的境界。为什么呢?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无生无灭的,其法性等同于涅槃,并非言语、行为和分别念所能表达的。

  78、Z、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则名真如相。------《中观根本慧论》

  真如法界的五种特点:“自知不随他”,究竟胜义的境界唯一通过自己才能了知,并不是依靠他人的语言文字可以了知的;“寂灭”,是远离四种边的寂灭;“无戏论”,一切有无是非的语言戏论全部无有;“无异”也即平等之意;“无分别”是指有境心识方面无有任何分别。

  79、 X、许诸法缘生,犹如水中月,非真亦非无,不由他见夺。------《六十正理论》
   一切诸法因缘而产生,就像水中月影一样,其本体既不是真正实有存在,也并非不存在。因此,有是一边、无也是一边,任何人如果通达这一道理,其见解不会被他人所夺,是相当可靠的。

  80、Y、一切常有者,非常非无常,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六十正理论》

  一切常有之法和非常有之法全部都是无有的,如果一切常有或者无常之法存在,所谓的常和无常就必须依靠一种性质,其本体才可以存在,但是,这种性质难道能够存在吗?

  81、Z、诸凡所说法,当知体性空,所谓空亦空,如是无不空。------《六十正理论》

  凡是世间当中的一切法,其体性当下皆空,所谓空性的本体也是空的,无有一个不空之法。

      82、Z、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中观四百论》 佛虽然没有想害别人的心,但在他宣说真理的时候,自然会毁坏他论。依靠真理的展现,他论自然毁坏,就像野火焚烧的时候,薪柴自然会灭尽,而并非因为野火有恶心,想故意摧毁薪柴。

  83、L、论中观察非好争,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入中论》

  中观里的诸多观察,并不是因为喜欢争论,而是为了解脱的缘故而展现真理;在彰显真理的时候,需要解释自宗的论点,其间也许会间接摧毁、破坏别人的主张,但即使这样,也不会有过咎和错误。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提出了很多破自生、他生、共生等胜义理论,所有这些辩论和观察,并不是我月称喜欢与大家争论才说的,而是为了众生和自己获得解脱才开显的真理,在诠释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真实义的过程中,若破坏了别人的宗派和观点也无有任何过失。

       84、S、虽不受禁戒,心常离诸恶,开定慧德行,是名真出家。------藏文的《华手经》

  虽然没有受持戒律,但自心恒常远离所有恶行,这样才是真正具足了智慧、禅定和德行之人,如此便是真正的出家。
 
       85、R、若诸菩萨真出家者。谓离诸相,处于三界,成熟众生。方可名为真出家也。------《大宝积经》
     “谓离诸相”,即远离一切相。菩萨真正的出家,第一,要从见解上远离诸相、证悟空性;第二,要住于三界当中,不用离开红尘;第三,要在红尘当中成熟、利益众生。具足这三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出家。

  86、P、菩萨如何精通大乘?菩萨皆修学一切学处,不缘修学、亦不缘所学之道、亦不缘学者,依彼因、彼缘、彼事亦不堕入断见。------《宝云经》

  菩萨是如何精通大乘甚深广大法门的呢?从名言来讲,菩萨学习一切应该学习的知识;在胜义中则得不到修学,也得不到所学之道以及学习者。其中,“彼因”是指如种子一般的因,“彼缘”指地水火风等,“彼事”则指它的果。虽然一切都得不到,但依靠“彼因”、“彼缘”、“彼事”也不会堕入断见。

  87、S、善男子,于此菩萨以正慧而分别色,分别受、想、行、识,若分别色,则不缘色之生,不缘集。不缘受想行识之生, 不缘集,不缘灭。亦即以分析胜义中无生之智慧,非是于名言之自性中……------《宝云经》

  在名言当中,菩萨以真正的智慧分别色法,在胜义中根本无法得到色的产生和来源,“集”也即来源之义。在胜义中,不仅色得不到,识也是根本得不到,其来源同样得不到,最后它的灭法也是得不到。当然,无生的智慧并非针对名言,也就是说,名言中所有的法都存在,而在胜义中全部都是不存在的。

  88、Y、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大佛顶首楞严经》

  若一开始没有确立正确的目标,最后所得之果也会被歪曲。

      89、 S、圣者已断除,死病与老苦,依业烦恼生,彼无故彼无。------《宝性论》+弥勒菩萨
      圣者已断除死、病、老三大苦,这是因为此三者都是由业及烦恼所生,而圣者没有业和烦恼,所以也就没有死、病、老之苦。在究竟意义上,圣者已经远离生老病死。我们看到的圣者的病老死,只不过是他们在众生面前的示现而已。
 
      90、F、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华严经》
      佛的法身本来是恒时寂静,远离二相及二取的,但为了利益众生之故,便显现出各种各样的相。若从法身、究竟身的层面而言,是不会有任何疾病等过患的。
  
       91、R、如来身者。是常住身、是不坏身、是金刚身、非秽食身。是则法身,当作是观。------《大般泥洹经》
       如来的身体是常住的,与法身、报身一样,如同金刚般不会轻易被摧毁,而非人类的不净身一般,依靠污秽的食物而维系。

  92、R、如来身者,犹如金刚,诸恶已灭,岂有疾乎。------《入大乘论》

  如来的身体像金刚一样,早就断除了所有的恶,怎么可能会有疾病呢?绝对不可能有!如来因断除恶法、行持善法,故而不会有疾病。

  93、Y、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大般泥洹经》

  佛陀的金刚身是无漏的无为法。

  94、R、若有实承许,难忍贪嗔起,恶见普受持,成彼所生诤。彼为诸见因,无彼惑不起,故若尽知彼,见惑悉清净。------龙树菩萨

  如果承许实有,此人相续中难忍的贪嗔痴就会不断起现,一切常见、断见等恶见,也会在这人相续中普遍受持,由于这些见解导致,各种争论也必定经久不息。因此,这种实有就是一切见解之因,它如果不存在,一切烦恼就不会产生,一旦了知这一道理,所有恶见、烦恼全部都会得以清净。

  95、W、谓谁了达彼,现见缘起者,依缘生不生,正智佛陀说。------龙树菩萨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若能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也即胜义中依靠因缘也不产生,世俗中依靠因缘必定产生,这正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全知佛陀亲口宣说的万法之真理。

  96、T、贪欲之念、所贪之法与贪者无迹可见。------《月灯经》

  贪执的对境、贪欲的念头以及相续中生起贪心之人,在胜义中真正去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就像《金刚经》所说,一切万法丝毫也不存在。这是从三轮体空的角度来讲的。

  97、W、无害真实义,颠倒纵尽力,不能遮自性,觉持彼品故……------《释量论》

  一切真实义的本体即是无有任何损害的本性,无我智慧的本体不具足任何痛苦,不会成为所断。而且,无我的智慧属于真实义,如果是颠倒义,到一定时候必定会被遣除而显露真相,但无我并非颠倒义,而是无有任何损害之真义。因此,无论颠倒分别念如何精进努力,也不可能遮遣一切万法无我空性之自性,因为心识已经受持无我智慧之本体的缘故,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法都不可能加害无我智慧。如同种子已经烧毁,其苗芽从此以后再也不会产生一样。

  98、H、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中观宝鬘论》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蕴的执著就会对我执著。萨迦耶见直接的对境就是我,间接的对境应该是蕴,因为“我”本来不存在,众生所执著的实际就是五蕴的聚合。萨迦耶见表面上是执著我,但“我”根本不存在,实际所执著的就是蕴,只要对蕴的执著存在,“我”的执著肯定存在,再由此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恶业堕入恶趣,依靠善业转生善趣,如此一来,便在轮回中始终不断地流转。

  99、W、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中观庄严论释》+麦彭仁波切

  万法中如果有一个成实,那以这一个成实的阻碍,什么法都无法显现;正因为没有一个成实的法,就像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万事万物在我们面前才可以完全呈现。这个显现的原因很重要。
       如果在所知当中有一法真实,那所有的法都不能显现,正因为没有实法的原因,无边的法都可以合理呈现。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还举了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问题: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所以在一面小小的镜子中就可以显现山王在内的器情世界;如果万法不空,那这一切就无法在镜中显现,人们也无法见到这些影像。
      连微尘许的成实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在一切所知当中,如果有一法是成实的,形形色色的所知都不会显现,正因为不是成实的缘故,各种各样的显现才合情合理。犹如镜子中的山河大地,由于不是成实的,才能在小小的镜子中映出来,万法亦如是。

  100、G、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三种心皆不可得。虽然在显现上,会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现象,但这并不真实和正确。“不可得”才是万法的实相。

上一篇:囤教证(1-50)

下一篇:《四百论》一年一读句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