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47-69笔记(2-6)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9笔记
1、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必须要了解菩萨学处,而菩萨戒的学处,在佛陀甚深广大的经典及高僧大德们的论典中,都有广泛叙述。可是经藏浩如烟海,从何处开始着手呢?在这里,寂天论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论,建议让我们阅读。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在藏传佛教中,修行人对这部经典比较重视,经常都会去阅读,但是在汉地,学佛者虽然有此经的汉文本,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也有简单介绍,但普遍来讲,受过大乘菩萨戒的人并没有特别去弘扬和了解,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仅仅是《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弥陀经》等几部经典而已。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按照藏文原译,“勤阅读”就是再三地阅读。再三阅读什么呢?《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从寂天菩萨的传记中可以了知,当年他造了《入菩萨行论》之后,还分别造有两部大论:比《入菩萨行论》广的,是《学集论》;比《入菩萨行论》略的,是《经集论》。这部《学集论》,我以前在广讲《入行论》时要求大家学习,还给你们每人发过一本,现在也有部分道友在看。前段时间,我将《学集论》跟藏文版本做了一下对照,发现汉文译本的确比较难懂,没有依靠藏文的话,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寂天论师再再地要求我们,必须精勤认真地阅读《学集论》,这是他所著的一切大乘学处要义总集。在这里面,不仅是菩萨的学处,整个大乘见修行果的窍诀和密要,也都讲得非常清楚。读了这部论典之后,今后自己对如何做人、利益众生,都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寂天菩萨说:你们有时间的话,应该多看看《虚空藏经》,还有我所造的《学集论》,应该多看一看本人的书。再方便的话,看龙猛菩萨的书也可以,我们两个关系比较好一点。开玩笑!
2、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对于广博的《学集论》,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暂时先读《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经集论》的汉文本叫《大乘宝要义论》,也是宋代法护翻译的。虽然他已经翻译了,但汉族人中读过且能了知内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而《经集论》的讲义,是印度一位大师所造,现收藏于藏传佛教的论著中,但汉地的《大藏经》中没有发现这个版本。
3、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龙猛菩萨是圣者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将来弘扬深广佛法的大菩萨,世人称之为“第二大佛陀”。他所造的两大殊胜论典,也叫做《学集论》和《经集论》。
遗憾的是,龙猛菩萨的《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但在印度的文库中,据说至今还没有发现。
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藏传佛教中是有的,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学习佛法,《经集论》中用相当一部分教证讲了这方面的道理。好像这部论典一直没有译成汉语。也就是说,龙猛菩萨这两部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都没有汉文本,
4、总之,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尤其是龙猛菩萨的论典中,寂天菩萨没有宣说的一些菩萨学处和教言比较多,看了以后,应该有非常大的利益。
所以我心里真的想,如果没有死的话,要翻译中观的《显句论》和龙猛菩萨的《经集论》。《经集论》我以前也看过,内容不是特别难懂,部分地方有一些讲义作参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不管怎么样,别人说了也不一定能挡得住我。我这个性格,自己想翻译就翻译,不想翻译的话,别人怎么用好话来劝,我也不一定听。如果寿命允许,我今天也发心翻译《经集论》,但能否成功也不一定。倘若译出来了,你们在座的人以及外面的人,希望到时候看我面子,最好能认真地看一遍。我说这些话的语气,你们应该清楚,我说这些话的心态,你们也应该明白,万一几年或几十年以后我还没有死,翻译出来了,这部论典应该对很多人有一定利益,到时候,大家应该好好学习!
5、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大乘经论中未遮止的行为,我们应当行持。前面的几部经论中,详细规定了菩萨身语意不能做的一些学处,而经论中未遮止的其他学处,我们后学者应该可以行持。比如说,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6、壬三、略说护持正知之法相: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我们务必要以取舍的智慧来再三观察,观察什么呢?颂词里说是身体和心的状态,间接也包括了语言的状态。在身体方面,应仔细审查它到底在做什么,坐势对不对、睡觉方式对不对、平时的身姿对不对,经常要找一些毛病,以如法的行为来对治;在语言方面,“噢,我今天吵架了,说了一些别人的过失,不该说的两三句话已经说出来了”,或者“我今天念诵了、背书了,这个语言是对的”,对自己有个好坏的评价;内心也要时时刻刻观察,我早上在想什么、中午在想什么、晚上在想什么。略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法相。
本品有一百多个颂词,反反复复所讲的,就是让我们护持正知正念。
7、己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身心若没有实地修持这些应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说,又能有什么收益呢?比如仅仅读一读、看一看药方,疾病怎么会痊愈呢?所以,我们应当实际修持佛法。
颂词中还用了一个比喻:“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就像一个医生特别会讲,但遇到病人时却不会应病予药,对病人没有丝毫利益;或者一个病人把药方背得滚瓜烂熟,可从来也没有抓药服用,疾病也不可能不药而愈。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哪怕听到一句偈颂,也要在实际行动中去修持!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8笔记
1、子一、精勤修学学处: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不管在何时何地,修持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务必要按照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讲的菩萨学处来要求自己,以这些学处为标准,认认真真地精进修习,这是每一个大乘修学者的责任。
大慈大悲的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在浩瀚如海的经典中,宣说了不同的见修行果法门,从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菩萨乃至佛果,讲了六度万行、三十七道品以及菩萨的根本学处等等,对每位修学者有不同的要求。凡是发过大心的人,理应修学一切学处。
2、子二、修学多种知识: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大乘佛子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世出世间的所有学问,全部都应一一了解、一一精通。若能如此行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了达一切学处的智者,哪会有不成福德之事呢?绝对不会有。因为他精通万法并非为了自己,而是圆满利他的一种方便,纯粹是为了饶益众生。
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了引导不同众生,必须要通达一切知识,比如工巧明、医学明、因明、内明、声明学,以及诗学、辞藻学、天文、历算等小五明。哪怕明天死亡将至,也要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3、子三、刻意修学利他: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并且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作回向,不是为了自己快乐、发财升官等。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大乘修学者的所有行为,就是要利益众生。归纳而言,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应将一切功德回向无上大菩提。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4、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纵然舍弃宝贵的生命,也绝不能舍弃精通大乘教义、清净守持菩萨戒的珍贵善知识。
所谓的善知识,也叫做上师,他应具足什么法相呢?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首先他要精通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
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还应效仿《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在那段经文中,善财童子参访吉祥生与吉祥慧女,他们告诉善财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识,遵照这种吩咐,善财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在依止的过程中,有些善知识显现为妓女、魔王、痴心特别严重的人,但他仍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根本没有生邪见,也没有起恶念。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也应当如是,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按照《华严经》里所讲的那样,以清净观来依止。
真正的依止,应该像仆人、家犬一样,纵然受到百般欺负侮辱、不公平待遇,也始终没有厌烦心、嗔恨心,一直如理如法地依止,一刹那的恶念也不起。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5、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本论所讲的这些学处,以及佛陀所开示的其他学处,通过阅读经典便能一目了然。如《华严经》、《宝积经》、《宝云经》、《四法经》当中,对大乘菩萨的学处有非常广泛的宣说,故应勤于阅览这些经藏。
《大藏经》有一百零三函,我以前经常想,这一生若能通读一遍,该多好啊!虽然心里很想读,但也不敢随便发愿,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不知道临死之前,自己有没有这个缘分。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7笔记
1、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仅仅为了区区小事,如平时走路、为别人指点,切莫大幅度摇摆手臂。如果需要示意,则应以轻微的动作来表示。假如实在无法沟通,可用低声的语言,或者弹指。
“否则易失仪”,在他人面前,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如果身语威仪过于粗鲁,或者一直摇摆不定,显然就成了不庄严的行为。
当然这也有特殊情况,以前上师说:“作为大乘修学的人,威仪本来应该庄严清净,但若遇到生命危险,比如自己遇到老虎、房子起火,或者见他人落水、有人需要急救,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摆动幅度比较大、叫喊的声音比较高,也是开许的。”但有些人在那个时候,动作却非常缓:“死就死吧,慢慢来吧。”这是不合理的!以前上师也说过,有些人该快的时候不快,该慢的时候特别快,比如上课迟到了,马上要断传承了,他却在路上徐徐而行,好像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
2、丑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睡眠时应保持什么威仪呢?结束了一天的闻思修行和修持善法之后,晚上入睡时,应像怙主佛陀4月15日示现涅槃时的吉祥卧一样: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以这种卧式入睡,即使突然离开人间,也不会堕入恶趣当中。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再三地宣讲:“任何一个众生(不仅是人),临死时若是吉祥卧,就算业力再深重、罪业再大,也不会堕入三恶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言!以前上师宣讲中阴法门时,也再再强调:“我们死的时候,吉祥卧是最好的,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周围的人也应想尽办法帮忙。甚至牦牛、饿狗等动物在奄奄一息时,把它的身体摆成吉祥卧,也不会堕入恶趣。”可见,吉祥卧的功德非常非常大,我们每天在睡觉时,应该记住这个姿势。
此处颂词说“朝欲方”,朝什么方向都可以,只要是吉祥卧就行。否则,脸朝上仰卧,易生贪心;脸朝下俯卧,易引发嗔心;左侧而卧,增长痴心,种种不如法的卧式,会引生各种无明烦恼,唯有右胁而卧才最有功德。
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中说:白天应精勤修积善法,到了晚上睡眠时,将夜晚分成三时,中夜可以睡眠,初夜和末夜一定要修持善法。据此论要求,晚上如果有十二个小时,中间只可睡四个小时。但一般来说,如果你睡六个小时,从十点钟开始睡,早上四点钟起来,这样就比较适合,按照《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中夜入睡对身体也非常好。
吉祥卧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不会令睡眠时间空耗,而能充分利用起来,积累不可思议的功德。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们在酣睡中离开人间,以此卧式也不会堕入三恶趣。
有关论典中记载,吉祥卧有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槃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
在入睡之前,还有四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二是要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三是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上师心滴》有阿弥陀佛的专门修法,依靠这种修持,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来迎接。四是早起想。假如在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定可以早起的。以上讲了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具足这四种想而入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有必要。
另外,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将华智仁波切与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归纳为一种窍诀,即把一天的生活当作一生来观修。也就是早上观想自己刚刚得人身,是孩童时代;中午观想自己为壮年人;下午观想为老年人;晚上观想开始生病,接近死亡;入睡时观为离开人世;做梦观为中阴阶段;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观想为下一世。
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因为这样观修,无常之心即能生起。假如一天相当于一生,那看你一生中修了菩提心没有,如果早上的孩童时代、中午的壮年时代、下午的老年时代,都没有修菩提心,那一辈子就浪费了,临死之前根本没有把握。所以,这种观想非常有必要。
颂词“正知并决志”中的正知,是正知想与正念想,决志是早起想与光明想。具足四想睡觉,才能获得利益。
3、子二、主要宣说修心: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对于菩萨的所有学处,《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分类,一一实行非常困难。比如六波罗蜜多中的每一度,下面又分了很多种;《华严经》里讲了十万大愿,一一宣讲也不可计数,《普贤行愿品》中说:“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指十大愿)无有穷尽。”这些学处浩瀚如海,无法一一衡量,但归纳而言,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4、子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力求做到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念诵《三聚经》。时间最好是上午、中午、下午,初、中、后夜六时中各一次。一天最少也应念一遍《三十五佛忏悔文》,这个非常有必要。因为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即使没有犯过任何戒,无始以来自相续中也有很多染污和罪过,忏悔业障非常非常的重要。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除了依《三十五佛忏悔文》来忏悔外,还应该依靠佛菩萨的像、修持愿行菩提心、具足四对治力,来使自己的罪业得以净除。
行为学-入行论5品正知正念66笔记
1、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对具有信心悲心、堪为广大法门的根器者,不应当只传授简单浅显的法。
“不应舍律行”,不论你的证悟、见解如何高深,也要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规定的那样,行为应该如理如法,不能将学处完全弃之一旁。即使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认识了心的本面,外在行为也要严持别解脱律仪。莲花生大士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经咒诳惑人”,不要以“只是诵经念咒就能解脱”的欺人之谈来蛊惑众生。虽然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讲了一些经文和咒语的功德,但这些说法有了义或不了义,有其密意所在,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在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门对不同众生是有利的。如果你跟某一部经有因缘,弘扬它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经文。假如一个经论就能全部解决所有的事情,佛陀也没必要广说那么多。
2、丑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凡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随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这一点非常有必要,不仅大乘这样要求,小乘的《毗奈耶经》中也再三强调,七种别解脱戒的修行人要搞好清洁卫生;密宗的外续部中,亦要求修行人威仪清净,环境、住处和身体要保持清洁。
“牙木”,即古印度僧人刷牙用的净齿木,实际上就是将杨枝、柳枝等放在口里咀嚼,清洁牙齿后再吐出来,与现在的口香糖差不多。牙木用完丢弃后,不能随地乱扔,应及时用土掩埋。唾液、鼻涕等污物也不能随便乱丢,应想尽办法用土块、石头等掩盖起来。并且,在清净的水源或悦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
3、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进食时要注意一些威仪,《毗奈耶经》中讲了二十六种威仪,接受食物时也讲了八种威仪。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满满当当,也不要一边说话一边吃饭,威仪应当如法,身体应当寂静,这样对心也有直接作用。同时,如果内心非常寂静,从身体上也能体现出来。
“坐时勿伸足”,坐在经堂里或者听闻佛法时,应该跏趺而坐,不能伸开双腿,否则的话,很不恭敬佛法和上师。
“双手莫揉搓”,洗手的时候,双手不能互相揉搓,应该先洗一只手,然后再洗另一只。如果两只手同时洗,水很有可能溅到别人的脸上、嘴里,甚至碗中,发出的声音也很难听,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修养。
当然,这些问题,一方面也不是特别大,不像诽谤佛法、摧毁佛像那样严重,在戒律中只属于恶作罪。如果你是出家人,诵戒时需要忏悔;如果是在家人,也不构成真实的罪业。
身寂静、语寂静、心寂静,我们在吃饭、走路、说话时,始终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4、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没有陪同的情况下,在同一车乘、床榻、坐垫与房间等幽静隐蔽之处,切莫与他者的女人在一起。否则,很有可能毁坏戒体,也很容易导致他人毁谤污辱,对自己修行不利。
5、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为别人指路时,不应该用单个手指来指示,在印度来讲,这是对他人不恭敬的行为。一定要满怀恭敬之心,平伸右手掌而指点道路。虽然各地的传统不同,但总的来讲,我们应该用最恭敬、别人最满意的姿势来指示。不管是伸手也好、伸指也好,只要别人觉得恭敬,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