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26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戊一、安立二理宗轨(181-183,121+122课)+戊二、对此赞叹
戊一、安立二理宗轨=己一、安立名言真如(182,121+122课)+己二、安立二理双运之道(183,122课)
戊二、对此赞叹=己一、略说(185,122+123课)+己二、广说
己二、广说=庚一、与众不同之功德(187,123-125课)+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
庚二、依之而生其他白法之功德=辛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189,126课)+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190,126课)
189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一、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
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190甲二乙一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庚二辛二、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
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2、《中观庄严论》里面最后两个颂词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第一,学习如此殊胜的空性法门以后,在自相续中已经真正对空性有所了解,这时,于所有对空性、佛教一无所知的可怜众生生起强烈悲心,这是最重要的功德。第二,自相续如果生起了真实的空性见解,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极大信心,为什么呢?除佛陀以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宣讲如此甚深的道理。
对众生生起悲心,对佛陀生起恭敬心和信心,这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两个问题。
3、于有情生悲心之功德: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见到耽执颠倒宗派的所作所为以后,作为随学佛陀的诸位智者,一定会对这些可怜众生生起悲悯心。
4、为什么会生起大悲心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种原因,已经完全证悟了自己与其他众生完全平等的道理,见到这些可怜众生全部在愚昧无知的痛苦当中辗转反侧、不能自拔,完全不了知自他平等之理,由此生起悲心。也就是说,在证悟空性或者通达中观之理以后,再见到其他众生每天在无有任何实义的事情中生起贪嗔痴,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悲心。
第二种原因,作为一位菩萨,已经远离了害心为主的我执垢染等悲心的障碍,由于因缘已经全部具足,相续中必定会生起大悲心 。
所以,通过理证证实,大悲心依靠这两种途径可以产生。
5、修大悲心
首先是在有限的范围中对可怜众生生起悲心,随着长时间的串习,自相续中的大悲心会逐渐扩大,最后只要见到一个众生就会觉得与自己的母亲没什么差别,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
我们现在不能生起大悲心最主要的违缘,就是执著我。如果没有执著我,将自己与众生平等对待,这时你的相续中肯定会生起大悲心。或者在证悟空性以后,大悲心也可以生起来。
华智仁波切说:在发菩提心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有一种自信,否则,度化众生毫无希望。对自我有一种信任很重要,无论能度还是不能度,在远离傲慢的基础上,对自己有一种确定性的信任,这一点很重要。
其次,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当中,应该远离自私自利的心。当然,作为得地的菩萨确实会远离自我之心,一心一意地度化众生,发菩提心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成佛,而是转F轮度化众生。成就佛果只是中间的一个途径而已,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度化众生。
6、担如来业者
对于以悲心种姓为基础进一步肩负起利益一切有情之重担,并且已经远离自私自利等作意者,可以称呼为“如来教大悲种姓之家业的承担者”或“肩负重任的真正慈悲者”。
任何一个相续中真正具足大悲心的人,在见到其他众生不断感受痛苦并增长痛苦之因时,大悲心也会像火上加薪一般更加增上。如果对中观、大圆满真正有所证悟,对众生会不会生起悲心呢?肯定会的,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7、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实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一种必然规律。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自相续已经证悟了空性,但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并未通达这一点,便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这些众生很可怜”的感受,从内心里想要以佛法来帮助他们,因为菩提心和悲心的究竟体相与空性是离不开的,二者可以互相成为因。所以,对佛陀生起信心、对众生生起悲心,这就是真正如来的甘露教法。
在一切缘有(轮回)寂(涅槃)万法的心当中,缘三有之心再没有比悲心更好的。缘寂灭之心中,虽然精进、智慧等都很好,但信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二者兼而有之,相续中的世俗菩提心肯定会自然而然生起。而此菩提心宝,则是众所共称的唯一成佛之因。
对于真正通达胜义菩提心或者空性见解的圣者,此处所说的世俗菩提心是否具足呢?肯定会具足,悲心、慈心、菩提心等与其永远也不会离开。也就是说,已经无误见到万法实相以后,由于自相续已经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垢染,在见到可怜众生时,会想尽一切办法使之获得解脱,此菩提心永远也不可能退转。
生起菩提心的两种条件,一是以大悲缘众生,一是以智慧缘佛果。所以,自相续一旦生起胜义空性的境界,见到这些可怜众生将原本如梦如幻的法执著得那么厉害,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使这些众生获得救度。
在抉择胜义时,所谓的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实际也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胜义菩提心应该依靠修行力得到,世俗菩提心则是依靠仪轨得到的。
8、罪业
凡是对如来真正的甘露妙法生起嗔恨心,或者对真正佛陀的证法,如悲心、智慧、信心等进行毁谤,已经造下特别大的罪业。
为什么这么讲呢?屠夫、猎人等,即使每天宰杀成千上万的鱼类、飞禽,也不一定成为自他的大敌人,因为这些动物即便未被宰杀,其自身的寿命也非常有限,就如同被风吹动的水泡一般极其无常,最终必定会死亡。虽然杀生的果报在一般的有漏罪业中最重,杀生以后首先堕入地狱,然后又会堕入饿鬼、旁生,转为人身也会感受五百次遭杀的异熟果等等。但与谤法罪或舍法罪比较而言,杀害众生的果报要轻很多,因为这些由脓血、骨肉等组成的身体对自己毫无益处;从所杀的数目来说,一个屠夫一辈子当中可能也就是几千几万而已,数量非常有限。而佛教之胜义法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都会住世,一旦对其生起嗔恨,此佛法的善根就已经在他的相续里面永久性地中断,或者有可能在几千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方能恢复。
所以说,有漏的身体对自己无有利益,而佛法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一种庄严,具有十分殊胜的利益。如果在他人面前毁谤佛法,那么与此相关的不可思议法身等也将随之摧毁,由此必定造下无法估量的罪业。
9、法身种子
所谓的法身种子,也就是对佛法的信心。所谓的谤法罪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得特别严重。
舍弃佛法的过失相当大。反过来说,受持佛法的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自己受持佛法并劝导他人受持佛法,这种功德与其他的放生、造佛塔佛像等根本无法相比。
千万不能诽谤佛法。如果诽谤佛法,对佛法自身来讲不会有任何危害,但对你个人的危害相当大。对毁谤者自身来讲,其果报相当可怕。如果以前诽谤过,一定要好好忏悔,假设在未忏悔前死亡必定会堕入恶趣,相当痛苦!
10、于本师生敬心之功德: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具有智慧财富的人,完全能够见到其他宗派无有实义这一点,从而对佛陀的教法及其深不可测的功德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
11、恭敬心和信心
所谓的恭敬心和信心有时会合在一起说,像《净土教言》中经常说“敬信”。因为无论智慧、悲心还是事业周遍方面,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如果对他不生信心和恭敬心,我们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众生了呢?这种信心与平时见到神通生起的信心比较起来,应该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佛法必须要从内心中弘扬起来,因为外面的活动只是一种仪轨、仪式而已,真正的佛法必须在众生的内心点亮,以此才能遣除我们心相续中的无明黑暗。如果内心的无明黑暗未能断除,即使外面的寺院修建得再如何庄严,恐怕对每个众生的内心也很难起到真正的对治作用。
12、悲心=缘众生之悲心+缘法之悲心+无缘悲心(胜义菩提心=空性见解)
悲心也有唯缘众生之悲心、缘法之悲心与无缘悲心三种。于正见中生起的无缘悲心应居首位,它与胜义菩提心、空性见解无二无别,《入中论》以水月的比喻对其作了宣说。
13、信心=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不退转信)
于佛陀生起的信心也有三种,即清净信、欲乐信与诚挚信。所谓的清净信,是对佛法僧生起的一种欢喜心。什么叫欲乐信呢?认为大乘佛法非常好,我想要得到,这就叫做欲求的信心。诚挚信心则是通过自己的智慧抉择以后,在相续中生起永远也不退转的信心。
这三种信心,诚挚信一旦产生,其他两种信心也会以从属的方式生起。众生心相续中真实生起对佛法僧三宝诚挚的信心以后,所谓的欲乐信和清净信自然而然也会具足。但是生起清净信和欲乐信以后,会不会有不退转的诚挚信呢?不一定有。学习中观等理论以后,所谓的诚挚信才能在自相续生起来,否则,除非极其利根的个别人以外,这种信心一般不容易生起来。
不退转信与诚挚信只是在不被违品所夺的侧面有所差别。不退转信是从违品无法抢夺的角度来讲,诚挚信虽也如此,但主要从牢不可摧这一角度而言。
14、一切白法的根本
189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190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一切白法的根本就是信心与悲心。上面两个颂词当中,第一个讲悲心,第二个则是讲信心或者恭敬心。所谓的信心和恭敬心,实际也有同体的部分,经常会在论典中同时出现。
如果信心与悲心二者全部具足,自然而然可以获得诸佛菩萨的一切功德等清净法。
佛陀在虚空中飞翔,生不起信心;众生的肠子掉下来,生不起悲心。以此说明这种人特别可恶、特别坏,真的是特别可怜!
15、佛陀的事业
由此可知,证悟空性、大悲双运以后,五道十地才能全部圆满,最后获得自利法身和他利色身二者双运的果位。已经获得佛果以后,乃至虚空际事业不间断、无勤任运自成。《现观庄严论》中讲了二十七种事业,它具有周遍、恒常、任运自成三种特点。概括起来,二十七种事业中,有些将众生安置于道之因中,比如皈依,即使现在不能成道,却可以种下善根;有些安置于真正的五道十地当中;有些安置于真正的佛果之中。所以,佛陀的事业也分三种。
虽然法身、色身二者从主次角度立谓“自利”与“他利”,但实际就是本体双运、不可分离的智慧身。从反体角度来分,为了利益众生,在众生前显现报身和化身的比较多;而所谓的自利也并非如凡夫一样,以自私自利心帮助自己、度化自己,只是从已经获得大利益的角度称为自利,在自利圆满时自然而然便会利他,由此称为他利色身。
16、利根者发菩提心
所谓的发菩提心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证悟空性以后发菩提心;一是先发菩提心,然后证悟空性。一般作为利根者,先证悟空性再发大悲心,为什么发大悲心呢?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对任何法无有执著,相续中不存在我和我所执,这时见到无量众生非常可怜,根本不了知空性的道理,在轮回中不断漂泊、感受痛苦,我一定要度化他们,由此发起菩提心。这种菩提心非常稳固,一般来讲不会退失,因为已经证悟空性的缘故。
本论《自释》云:“先觅真实智,了达胜义已,于劣见罩世,生起悲心后,成利众勇士,精通菩提心,智悲作严饰,真持能仁行。”首先寻觅真实的空性智慧以了达真实胜义谛而非相似胜义谛,从此以后,对世间被恶见笼罩着的其他外道等可怜众生,生起极大悲心。为了帮助这些众生、利益他们,自己应当成为菩萨勇士,从而精进修行并发起勇猛的菩提心。菩提心代表悲心、智慧代表空性见解,以此二者作为自己的严饰,真正行持如来行为。这是第一种情况,即从利根角度来讲,首先抉择真如,再依此引发大悲心,趋入圆满菩提。
17、钝根者发菩提心
而钝根者一开始并不具备证悟空性的能力,于是先发菩提心,后来通过不断地精进修行证悟空性。这种人在未证悟空性以前,所发的菩提心很容易退失。比如舍利子见到无法满足众生愿望时,生起厌离心并退失菩提心等,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本论《自释》云:“随从真信心,发圆菩提心,奉行能仁行,彼勤觅真智。”对于佛陀和大乘佛法生起真实的信心以后,发起圆满的愿行菩提心,从而行持如来的六度万行,并通过精勤的方式开始寻找空性智慧,这种情况是从钝根者的角度来讲的。
18、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以后,到底会不会具足空性见解呢?
其实空性见解和菩提心到底哪一个先生起,这一点是不决定的。有些众生先证悟空性后发菩提心,有些众生先发菩提心后证悟空性。比如讲解大圆满见解时,有些在修上寻找见,有些从见上开始修,这是不相同的。或者讲胜观和寂止二者时,有些先将心静下来修寂止,随后再成就胜观,就像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七宝藏》等论典中,则首先用智慧寻找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将心安住下来,也有这种情况。
按此处所说,先以悲心引发菩提心,再寻觅希求菩提不可或缺的真如空性见解。趋入菩提的途径虽有两种,但无论如何,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宝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是诸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