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佛说XX+即非XX+是名XX

创建日期:2023-06-07

  民俗学-金刚经==佛说XX+即非XX+是名XX

  226原经-佛说XX+即非XX+是名XX

  (2018-10-21 09:56:33     标签:佛学----二读经论随笔   分类:开车二观花 记录于后半生点滴的新浪博客)

  6、3、5公式=佛说XX+即非XX+是名XX

  6、3、5、1不能执著如来身相:无实有佛相好圆满

  15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46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95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6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6、3、5、2不能执著一切有情世界相:无实有心、色身、众生、凡夫。

  92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41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4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62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99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05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6、3、5、3不能执著一切器世界相:无实有微尘、世界、佛土。

  45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113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45+114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39+8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6、3、5、4不能执著六度相:无实有波罗蜜。

  44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56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57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6、3、5、5不能执著一切相:诸相、实相、一合相、法相、四相=空相+非空相+非非

  50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114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117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16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6、3、5、6不能执著一切法:无法可说、可得、可行

  83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98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0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02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里有个佛学公式,把毛主席都弄糊涂了

  搜狐>文化>正文2017-08-07 07:44

  当代大德赵朴初居士,曾经在杂志、书籍上,不止一次提到过一件事,这事儿因为和毛主席有关,所以流传很广。

  1957年,赵朴初曾经陪同一位柬埔寨僧人会见毛主席,当时客人还未到,赵朴初先到了。于是,毛主席就和赵朴初漫谈起来。

  毛主席问道:“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

  赵朴初回答说:“有。”

  毛主席又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

  赵朴初略一迟疑,随即回答道:“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此时,柬埔寨客人来了,谈话也就没有深入下去。

  一位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一位是当代中国佛教领袖,两人之间的这一番对话,很耐人寻味。

  毛主席“先肯定,后否定”(再‘否定之否定’)的思路,完全是西方哲学辩证法的思路,这和他年轻时候开始长期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而赵朴初“同时肯定,同时否定”的思路,却更“东方”一些。

  那么,谁对谁错呢?应该说,都没有错,只不过是角度不一样。

  这个佛学公式,主要来自《金刚经》,毛主席的母亲文氏笃信佛教,毛主席本人接触《金刚经》是很自然的事。

  《金刚经》里,主要是佛陀和须菩提两个人的对话,而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这个佛学公式——XX,即非XX,是(故)名XX。

  什么意思呢?

  “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陀想表达的意思是:‘赵朴初’是空不实,因此说‘即非赵朴初’;而佛陀为了给大家讲解佛法的方便,假立名相,拿这个名词出来解说,所以说‘是名赵朴初’——不过是拿来方便解释给大家听罢了。

  这就好比,咱们高中时候学牛顿第一定律,F=ma,这是宇宙中普遍适用的物理规则。但一开始不好理解,所以咱们就假设有一个物体A,A所受到的合外力的矢量和为F,A的质量是m,那么,A现在的运动状态下,加速度就为a。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我们为了方便解释说明,引入了一个物体A,A存在吗?不存在,它只是为了说明F=ma的方便而假想出来的一个抽象物体。重要的是公式本身,而不是这个拿来说事儿的物体A。

  《金刚经》里的这个佛学公式也一样,佛陀告诉须菩提等人,这些“名相”(也就是假设的物体A),只不过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而假设(假立)的,修行千万不可执着于这些物体本身——就像,如果不去理解公式F=ma的真正含义,却认为对物体A才有F=ma的规律,那考试还不得零分?

  对于《金刚经》里这条佛学公式的理解,毛主席与赵朴初居士的角度是有不同的。

  “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先肯定(‘赵朴初’),再否定(‘即非赵朴初’),最后否定之否定(‘是名赵朴初’)。这可能是从小接受西方哲学熏陶的人(包括毛主席,也包括我们)更容易理解的一种形式。啥意思呢?就是说,我承认有你“赵朴初”这个名相在,但我否定它,因为它是方便说法而假设出来的,不过,在此世之中,存在所谓名相,因此,赵朴初这个名相还是应该有的(不然怎么在此世说法给别人听?)。

  可以看出,这种认识,更侧重于现世的“用”。

  而赵朴初是怎么理解的呢?同时肯定(‘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同时否定(‘即非赵朴初’)。啥意思呢?就是说,赵朴初这个名相,它是确实存在的,当然,是为了说法方便而假立的。但是,这假立的东西,毕竟是空不实,所以便是否定(‘即非赵朴初’)。

  可以看出,这种认识,侧重的是佛法究竟的“体”。

  毛主席与赵朴初二人,一重“用”、一重“体”,理解上自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金刚经》里这一个著名的佛学公式,在毛主席与赵朴初两人眼里,却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可惜,毛主席的“佛缘”略浅,两人没有进一步的交流。

  设若,当时柬埔寨的客人再晚几分钟到,毛主席和赵朴初再多聊几分钟,到时候,两个人明白对方理解这个佛学公式的角度,一重“体”、一重“用”,恐怕便会在豁然开朗之后相视一笑咯。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文编号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