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3品基智23(309-323)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3品)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
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辛一、修道之作用+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
辛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壬一、后得福德自性有漏修道+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
壬二、入定智慧自性无漏修道=癸一、宣说无间道之自性——修行修道+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
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310)+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311)+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
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丑一、真实宣说+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316)
丑一、真实宣说=寅一、本体+寅二、分类(315)
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己二、宣说三品圆满之结尾。
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319)+庚二、广说彼之特殊分类+庚三、宣说如何修行之真实道。
庚二、广说彼之特殊分类=辛一、近远果般若之差别+辛二、本体断治之差别。
辛一、近远果般若之差别=壬一、离方便之现观远基智(322)+壬二、方便所摄之现观近基智(323)
31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31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31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一寅二、分类。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31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
由断诤斗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31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32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离方便之现观远基智;
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
32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二辛一壬二、方便所摄之现观近基智。
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
2、“清净”这个词,在释迦牟尼佛第三转F轮和密法中讲得比较多,而在第一转和第二转F轮的经典里面提得不多。讲到“清净”,就要谈自性光明的如来藏本体,这比空性还难于了解,对于非为甚深大乘佛法根基的众生,佛陀不开许直接宣讲。
“清净”有两层意思:一是依靠之前的无间道使所有违品烦恼得以清净,二是烦恼自己的本体也是清净的——讲得深一点时,一定要讲到这样万法本来清净的道理。
3、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果法——证悟万法本性的有境智慧是清净的、智慧所缘取的对境——五蕴等一切万法也是清净的。为什么说两者都是清净的呢?因为,我们现在由于具足分别执著而看不见万法实相,依靠无间道净除分别念之后,便能现前解脱道的清净智慧;又由于有境和对境不可分割的缘故,所以智慧所缘取的色等万法也必定清净——只是我们在世俗中将之分成所缘的对境和能缘的有境这两个反体,实际上二者从来就不是异体的。
无论从基道果哪方面来说,境与有境本体上都是清净的、不可分割的;但在尚未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境与有境在显现上却是不清净的、割裂的。
4、《释量论·成量品》,法称论师在其中说道:“心性为光明,诸垢客尘性……”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即是光明的、自性清净的,心上的染污垢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是客尘性、偶然性的,不是永久的。就好像主人和客人当中,主人是常住的,而客人是暂住的,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光明心性是常住的,而客尘性的障碍是暂时的。
5、患眼病者原先一直将白色海螺看作黄色,眼病痊愈后,才真正见到海螺白色的相。在这个比喻里,之前因为眼睛具有障碍,所以此人一直执著海螺是黄色的,而眼睛的障碍一旦被遣除,所得的果法就是清净的眼识,清净眼识所缘取的海螺相也是清净的。所以,有境和对境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清净的,只不过在有境的障碍消除之前,显现上似乎是分开的;当我们的修行越来越进步,有境的认识就跟对境越来越接近,当两者完全融合为一,就叫做证悟心的本性,也叫做通达万法的自性。
6、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虽然本体是同一个清净智慧,但由于补特伽罗的智慧处于不同层次,故而所见外境的清净程度也不相同。
随着我们的障碍逐渐消除,所见的对境也越来越清净,最后到达佛地时,所有的障碍全部得以清净,才真正如理如实地照见万法的本性。
而在此之前,要断除的障碍主要分为三种:烦恼障、所知障和三乘道的障垢。
作为声闻,要断除吝啬、贪、嗔等直接障碍解脱的烦恼障;作为缘觉,要依靠通达所取的一部分法无我而遣除对于三轮的执著相,这属于障碍佛果的所知障部分;作为菩萨,要净除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中的其余障碍。
反过来说,由于断除了以上三种障碍,而分别称为获得三种清净:断除烦恼障,证悟人无我,这是声闻的清净;再断除部分所知障,证悟部分法无我,这是缘觉的清净;断除二障的遍计种子,现证二无我,这是菩萨的清净。到最后,要把烦恼障、所知障的最细微习气全部断得干干净净,一点都不余留,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因此说佛陀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断证功德圆满的唯一量士夫,最为清净。
7、所谓“量士夫”是“没有过失、功德圆满之人”的含义,这是很容易成立的,因为佛陀所宣说的那么多经典都保留在现存的《大藏经》里,上自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下至今天所有的传承上师、高僧大德,成千上万的大智者通过反反复复对这些经典进行推敲,最后已经获得了圣者的果位,这说明佛陀的思想一定是正确无误的。
8、趣入真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信仰来得到智慧,二是通过智慧来找到信仰。第一种途径适合感性者,先是听到别人念诵经文或善知识的开示,或者看到一些法本,慢慢生起信仰,然后去研究得到智慧;第二种途径,先是不太相信佛教,但绞尽脑汁去看佛经,却发现不但从中找不到任何过错,反而这些思想极为适合现代科学以及各种传统文化,于是生起了信心。所以说,佛教并不要求人盲目地去信仰,而是最好以智慧观察后再下定论。
9、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寅一、本体:
清净修道的本体即是大乘修道解脱道的殊胜智慧。
10、寅二、分类: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修道的分类,主要依据所对治的垢障而分,这九种垢障分属于九地,即通常所谓的“三界九地”——欲界是一地、色界有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地、无色界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地,以上每一地有一品须断除的障碍,共有九品障碍,相应的能断除障碍的智慧也共有九种,分属于二地到十地这修道九地。
具体而言,所断除的障碍粗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各分出上、中、下三品,比如,上品障碍可分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其余以此类推;能断除的九品智慧也是这样来分。就断除的方式而言,首先要断除的是上上品障碍,但是要用下下品的智慧来断,也就是说,最大的障碍要用最小的智慧来断。比如,二地、三地、四地的障碍分别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而其智慧则分别是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二地菩萨的障碍是最大的,智慧是最小的;十地菩萨的障碍是最小的,只剩下所知障最细微的一点种子需要断除,但他的智慧是最大的。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菩萨从一地到七地之间主要断除烦恼障,三清净地主要断除所知障。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可分为遍计和俱生两部分,我们在学《智慧品》时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11、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由断诤斗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有人提出疑问:你们安立的所断与对治不相应,应该是最大的智慧断除最大的障碍,最小的智慧断除最小的障碍。你们用最小的智慧断最大的障碍,就好比要用最小的水灭最大的火,或者说胆量最小的懦夫要降伏最英勇的敌人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的,两者明明相违。
对方还有一个疑问:既然九地的障碍分属三界,其各自的所缘和行相明显不同,那么对于一个一直住在欲界、历经十地而成佛的菩萨来说,他怎么能够断除色界和无色界的那些障碍呢?
弥勒菩萨回答道:首先,用小的智慧断除大的障碍完全合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如果用比喻来说,就好像洗衣服一样,净除大的垢染不用费什么力气,只要稍微用一点洗衣粉就可以,而那些细微的污渍则很难洗掉,一定要花很大功夫才行;同样的道理,粗品的障碍只要以相违的智慧稍加对治即能断除,而细微的种子习气就像是布上的陈垢一样,很难清净,一定要用最尖锐的智慧来励力断除。依靠这一比喻,能摈除辩论所断与对治之行相细粗相违等的一切过失。
关于第二个问题,欲界菩萨完全可以断除上两界的所断,因为三界九地所有万法的本体都是一样的,一旦我们通过修道证悟了能量的智慧和所量的万事万物于离戏光明中融为一体的大平等性,那么见一法空性之时,也就通达了三界九地所有法的空性,因此缘欲界法生起的智慧就可以遍于三界。
禅宗公案中有听到瓦片的声音而当下开悟的,密宗中有依靠上师直指虚空而认识自心本性的,为什么依靠这些个别的事物就能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呢?因为万法的本体没有两样,都是一体的。《中观四百论》的注释中也讲,利根者只要证悟了一法,便能以此类推证悟所有法。这是佛教在修证方面非常甚深的一个窍诀。
12、第三品 基智
遍智用十法来说明,道智用十一法来说明,基智则用九种法来说明。
基智也是菩萨的一种证悟境界,因此讲“基智”,直接宣说的就是菩萨相续中证悟基所摄的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间接也说明所舍弃的声闻缘觉基智。
13、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所谓基的实相,就是指万法的体性——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可建立的法,也没有什么可舍弃的法。
13、1非此岸彼岸,
按照《现观庄严论》的究竟般若意趣来衡量时,实相中是无有此岸、彼岸可得的。我们因为住在对五蕴聚合体的执著当中,所以才觉得有轮回的岸,而当得到菩萨果位之后,以具足空性智慧的缘故,就不会住于轮回的此岸;同时以具足无上大悲心的缘故,也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住于寂灭涅槃的彼岸。
13、2不住其中间,
因此,在菩萨的境界中,此岸的轮回和彼岸的涅槃,或者说此岸的世间法和彼岸的解脱法,这样的两边是得不到的。那么,除此之外是不是有一个中间可得呢?当然是没有的,连互为观待的此和彼都没有,中间怎么可能安立呢?就好像没有长和短,就不能说有一个不长不短的东西。
13、3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由于万法在本体上无有此等相可得,故而佛菩萨等圣者可彻底照见三世平等的胜义空性——在我们的分别念面前,认为已经离开的是过去、还没产生的是未来、正在享用的是现在,但在万法平等的智慧面前,三世都是得不到的——这就是所谓的智慧波罗蜜多。
14、“智悲双运”
从较深的层面来讲,“智”就是不存在轮回的意思,“悲”就是不存在涅槃的意思,这样一来,远离了常断、来去、有无、生灭等边戏,才是“双运”的真正涵义。我们以自己的智慧稍作观察就能发现,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万法,包括对境和有境、你和我、世间和出世间、白色和黑色、此岸和彼岸……全部都是假立的幻相。因此般若空性确实是以理成立的,而不是佛教的一种教条式说法。
15、无我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二种,人无我是声闻缘觉所通达的境界,法无我是菩萨和佛所通达的境界。我们对于这样的甚深空性,应该先通过闻思大体了解,然后进一步通过修行来认识它,只有亲自领受到了,才知道那个境界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
16、壬一、离方便之现观远基智: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
这里间接说明了声闻缘觉的基智。
声闻缘觉的基智是什么样呢?他们所证悟的空性不究竟、不圆满,因为他们对人、法还有所缘相的执著,不具足大乘般若空性的殊胜方便,由于距离果般若佛陀遍智还很遥远的缘故,所以称之为远基智。
17、壬二、方便所摄之现观近基智: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
菩萨的不共近基智,其特点是由方便和智慧所摄。依靠大乘善知识所宣说的万法平等等窍诀,菩萨完全通达了般若波罗蜜多,所证悟的基智具足善巧方便,跟佛陀的果般若非常接近,因此称为近基智。
现观庄严科判
30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宣说解脱道之自性——清净修道)分三:
31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第23课)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
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31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第23课)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
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31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真实宣说清净修道)分二:
31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一(真实宣说)分二:
31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一寅一、本体;(这个科判没有颂词)
31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一寅二、分类。(第23课)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
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31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子三丑二、遣除于断治详细分类之诤。(第23课)
由断诤斗中,道能量所量,
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31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分二:
31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宣说真实论义)分三:
31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第23课)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32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二(广说彼之特殊分类)分二:
32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二辛一(近远果般若之差别)分二:
32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离方便之现观远基智;(第23课)
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
32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三己一庚二辛一壬二、方便所摄之现观近基智。(第23课)
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