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13笔记

创建日期:2022-06-28

  行为学-教言宝藏10-13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10课1-12笔记

  第十课:法及世间之行作

  88、(十) 法及世间之行作 智慧极其增长时 观察自续乃关键一

  【法及世间之行作,智慧极其增长时,观察自续乃关键。】

  89、(十二) 本性见解之堡垒 贤妙修行士夫护

  【本性见解之堡垒,贤妙修行士夫护。】

  心的本性可以驾驭一切色法,因此我们要时时护持这样的见解。无论是座上、座下还是梦境之中,只要是用心去想的一切,都叫做改造意念之正念。这样的正念非常重要。这里上师站在见解本身的角度和初次修法处于散乱时,讲解如何护持见解。

  行为学-教言宝藏10课13-25笔记

  90、(十三) 三门功德勿失坏 其果受用得增长

  【三门功德勿失坏】

  三门功德是指身口意三门的功德,即时时不忘身善、语善和意善。

  【其果受用得增长。】

  我们可以站在见解、修行、行为以及果实之上讲解很多功德,但主要还是将消尽烦恼、三大功德增长立为功德。

  91、(十四) 具足功德珍爱子 意愿如法得成就一

  【具足功德珍爱子,意愿如法得成就】

  这是上师对弟子的愿文。所有上师及诸佛菩萨时时都在发愿:愿所有弟子从事的一切正法都能圆满。

  92、(十七) 于教众生之行为 无障速疾获成就

  【于教众生之行为,无障速疾获成就。】

  93、(十八)老僧吾之诸所作

  【老僧吾之诸所作】

  94、(十九)胜士若闻吾羞愧 总之所言皆如是

  【胜士若闻吾羞愧,总之所言皆如是】

  95、(二十)吾乃胜士之爱子 甚深窍诀殊胜器

  【吾乃胜士之爱子】

  “胜士”指具德上师。上师是昌根阿瑞的爱子,也是法王如意宝、色拉阳智、以及喇嘛宁哲等诸多高僧大德的爱子,因此上师说自己是胜士之爱子。

  【甚深窍诀殊胜器】

  上师这里是站在生起次第中的坚固佛慢而说,即佛的立场之中传讲。这里上师称自己为甚深窍诀的法器。从上师本身来说,诸多高僧大德都已印证,上师乃无垢光尊者的化身、龙萨娘波的化身,以及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大弟子中卓弥华杰益西的化身等等,上师本来就是佛,是可以得受众多窍诀法的根机。

  96、(二十一)传授圣教托付处 具缘弟子之顶尊 窍诀正谬辨别者

  【传授圣教托付处】

  无论是昌根阿瑞仁波切,还是法王如意宝、色拉阳智,都已将圣教托付给喇嘛仁波切,而上师也已将解脱教言赐予信众。

  【具缘弟子之顶尊,窍诀正谬辨别者】

  97、(二十二)过去诸佛之绍圣 一切护法慈护境 莲师授记作赞颂

  【过去诸佛之绍圣,一切护法慈护境,莲师授记作赞颂】

  往昔莲花生大师进藏后摄受了二十五大弟子,其中一位降魔吉祥天母尊者,叫卓弥华杰益西,是上师的前世。这位尊者在桑耶寺遵照莲花生大师的教言修学《白莲花》,也就是我们《显密甘露心滴》念诵集中《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当时卓弥华杰益西在桑耶青浦口诵《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内心护持无上窍诀大圆满密义而成办解脱。彼时莲花生大师授记:“虽然你已以此法得成就,但现前直接为他人传讲,利益并不大,应先以伏藏的方式隐藏此法。末法时代,在多科下区会诞生你的化身,名字前有一‘阿’字,那时我的化身会把《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赐予给你,彼时再以此法度化众生,意义非常广大,有十万虹光身。”亚青寺一带称之为多科下区,我们的上师阿秋法王诞生于此,并依四臂观音而成办解脱,度化众生。

  行为学-教言宝藏11课1-10笔记

  第十一课:昼夜恒时勤于法

  98、(六)昼夜恒时勤于法

  【昼夜恒时勤于法】

  99、(七) 三门承侍上师尊

  【三门承侍上师尊】

  100、(八) 回报六道父母恩一

  【回报六道父母恩】

  行为学-教言宝藏11课11-19笔记

  101、(十一)结缘信财得清净

  【结缘信财得清净】

  由于上师圆满具备一系列功德,无论谁与上师结缘,谁供养上师,都能清净业障与烦恼,积累福报。做供养时,对境、意乐和供品清净,至关重要。

  【土登桑登让波子,蒋阳龙多加参赐,愿众解脱得吉祥!】

  土登桑登让波是阿松活佛的法名,蒋阳龙多加参是上师的法名。所以这部教言是上师赐予阿松活佛的一部教言。最后,上师祝愿一切众生获得吉祥解脱。

  102、(十二) 无知吾作此教诲

  【无知吾作此教诲】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一直谦称自己为“无知”、“老乞”、“老僧”等,原因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傲慢心。

  103、(十三)汝乃殊胜之幻化 所行应遵佛教法

  【汝乃殊胜之幻化】

  这里赞叹阿松活佛是殊胜之化身。为什么在化身之前还要讲解“殊胜”?这是站在度化众生事业的角度,赞叹阿松活佛之利众事业出类拔萃。从本来具备的见解角度,只要是真正的佛的化身,都是圆满的。就像大地呈现的月影,无论大小、颜色,无论显现或消失,对空中的月亮永远不会造成影响。所以“殊胜”是站在利益众生的事业角度而讲解。

  【所行应遵佛教法】

  平常无论身体的一切行做、语言的一切言论,意识中的一切思想,都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和佛陀的教法。也就是说,身口意三门要时时行于正法。

  104、(十四)末时浊世之众生 欲利彼等极为难

  【末时浊世之众生】

  末法时代指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通俗讲,就是现前众生烦恼最沉重的时候。

  【欲利彼等极为难】

  五浊恶世,众生贪嗔痴烦恼极其沉重,想要为他们多做一些利益,是非常困难的。那该怎么做呢?就要谨慎行为。

  105、(十五)三门时时应谨慎一

  【三门时时应谨慎】

  106、(十七) 若合汝意噶真切 未合汝意勿生恼

  【若合汝意噶真切】

  “噶真切”是“谢谢”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上师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法符合你的心意,那么上师非常感谢,希望你如是接受、行持。这是上师谦虚的说法。上师所传讲的是如何成办解脱、如何为教法及众生做事业的教言,作为后一代弟子,当然必须铭记心中。

  【未合汝意勿生恼。】

  若以上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不适合你的内心,也不要产生烦恼,可以丢弃。这些都是上师的谦虚之词。

  行为学-教言宝藏12课1-10笔记

  第十二课:三宝总集上师尊

  107、(一)三宝总集上师尊一

  【三宝总集上师尊】

  108、(五)无别信心作祈祷一

  【无别信心作祈祷。】

  “无别”与“祈祷”成为一体而做祈祷。“祈祷”是一种清净心,但需要依靠起心动念,“无别祈祷”该如何做到?在自己对面观想上师皈依境或本尊,最后发光或化为光融入自己,内心净观自己与上师或本尊已成为一如而安住,就叫无别信心做祈祷。

  禅定总分为寂止和胜观两个阶段,其中寂止分为有相止和无相止两种。如何在这两个止中树立无别?

  我们在修学有相定的过程中,将心缘于某一对境之上,所缘对境可能是莲花生大师、金刚萨埵、上师皈依境等等,可以有很多种。

  但第六识也是缘于某一个境,而我们称之为耽著,它与有相定的差别在于何处?第六识耽著相对末那识可能有一些明空不二的成分,但非常低。而有相定中的明空不二,虽然并不了义,但相对第六识耽著来说,却是非常了不起的明空不二。比如有相定可以分为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仅仅初禅圆满,就可以知道未来一百年当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第六识有这种功德,人人都能预测未来,谁还会走错路呢?所以第六识并不具备这样的功德,而我们却时时都在第六识中。因此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

  在实际修行过程中,虽然有相定有所缘的对境,能缘者是心,当然有心的成分,但相对来说,和第六识耽著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我们修有相止时,它所含摄的明空不二的成分与第六识有着天地悬隔的区别。所以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不要以为心里想着什么东西都能叫做有相定,这样的理解太粗糙了。

  因此,第一次修行并不能称之为有相定,而应该逐渐进入有相定状态之中。想要达到有相定,首先要凭借禅定本身的力量,其次还要配同着通达方便和善巧运用。尤其我们讲解善巧运用时提到的持风等一系列方便,对逐渐清明见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如何在这种禅定中树立以上所讲解的“无别”?当你心里观修一尊对境,或者实实在在看到一尊莲师的佛像,看见的当下,哪以外是像、哪以内是自己的心?两者是分不开的。有些可能会说莲师的像是莲师,而在想莲师的概念为心,但这已经是第二念了。在知道莲师的当下,外境与内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只要做到境心分不开的状态,即便这样的明空不二不是很了义,但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也称之为“无别”。

  但这个“无别”在相对的情况下还是有相的,是在逐渐进入无相的状态。无相并不是遮止五根。遮止五根时,眼不见境、耳不闻声,虽然也是什么相都不存在,但这叫迷惑状态,与无相是两个概念。

  我们所说的“无相”是指见而无实有,即眼睛可以看得见,但并没有如前面有相般执著,实有的感觉已经消尽。如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指的就是这样的见解。但这也是在相对的情况之下,称之为清明无相定,而无相定指境心已经达到一如的状态,比前者更为圆满、清净。这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并没有一个标准。

  有些教言中讲解:“祈祷上师,必须口里念诵祈祷文,心里想着上师融入自己,自己与上师成为无二,这就叫做无别信心作祈祷。”但这是初次修行当中的方便。当见解有所进展的时候,时时都在禅定中,祈祷不用口,在境心分不开状态中,自知自明的见解、正念,就是祈祷。禅宗在讲解明心见性时说:“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因为它本具备所有一切条件,不一定再需要按照前面的方式去做。

  109、(六) 无别信心作祈祷二

  仅凭压制烦恼,即便临时赤裸出一些禅定,也只能叫世间禅定。想要完全断除一切妄念,就要运用上师瑜伽导修中所讲解的方便: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以及安住调伏妄念来对治烦恼。

  我相信,在座每一位修行者座上都做得很圆满。在座下日常生活中,比如念诵观音心咒时,想要声音和咒语完全融为一体,时时都提起正念,恐怕有时做不到,但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发展。

  念诵强制往生法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通常讲解要静下心去修强制往生法。但若平常散乱期间也能提起正念,当然最好不过。总之,令一切都趋向于心不散乱的状态中修学,就叫“无别信心作祈祷”。

  110、(七) 现未中有不分离

  【现未中有不分离】

  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三宝之总集——上师,现在、临终和中阴与上师永不分离。

  111、(八)意传加持获往生一

  【意传加持获往生。】

  意传加持是指以心对心的方式印证见解。我们在讲解诸佛菩萨的教义时,从讲解共同前行开始直到印证见修行果,都是在讲解它的密意。从密意中接受一切传承叫做意传承之加持,依靠这样的加持可以得到往生。

  行为学-教言宝藏12课11-20笔记

  112、(十一) 今世所得暇满身 再再获得极为难

  【今世所得暇满身,再再获得极为难。】

  113、(十二) 此生寿命极短促一

  【此生寿命极短促】

  114、(十四) 如法行持噶真切一

  【如法行持噶真切。】

  上师这里说,如果能如理如法去行持,则非常感谢。从导师为我们传讲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感谢导师,但这里却相反,导师向我们说“谢谢”。这就充分地说明,导师真正的使命就是令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每当一位众生接纳导师的教言时,对导师来说,就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115、(十七) 此生名利及恭敬 断然一切作抛弃

  【此生名利及恭敬,断然一切作抛弃。】

  要时时反观发心,脚踏实地地修行。一旦有不正确的发心,就要及时断除。如果当时不能马上改变,宁可起座不修,因为发心不正确,接下去的一座修法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们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已经为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手头有做不完的事,但还是不得不抽出时间来听法;上供下施都精勤造行,甚至比自己一个月的消费都要大。不仅时间金钱花费不少,由于汉地并非全民族信仰佛教,因此周围指责的声音也不少;每天他人还在睡梦当中,自己已经早起修法;晚上家人都在看电视,自己独自在边上念佛持咒……为了修学佛法,我们每天都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了这么多,为的就是获得好的结果,如果所做一切都变成无利益的事,真的太吃亏了。

  116、(十八)趋向何处无定准 所作无悔诚善妙

  【趋向何处无定准,所作无悔诚善妙。】

  虽然内心开始趋向于善,但眼前所见还是与往昔一样的山河大地,说明贪嗔痴烦恼依然炽盛,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呢?所谓“所作无悔”指的是,在行持一切善法时做到无悔。这里的“无愧”就是指顺其自然,只要依教奉行,精进修法,就不用为未来的结果而烦恼,这样的解脱自然也非常善妙。

  117、(十九)未来痛苦极难忍 轮回幻显实怖畏 应依三宝作救护

  【未来痛苦极难忍,轮回幻显实怖畏,应依三宝作救护。】

  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1-7笔记

  第十三课:无始以来众父母

  118、(二)无始以来众父母 解脱轮回苦难故

  【无始以来众父母,解脱轮回苦难故】

  119、(三) 具足四力作忏悔一

  【具足四力作忏悔。】

  清净业障的过程中要具足四力。四力法主要讲解悔心和立誓。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无论你依止什么对境,口里念诵什么咒语或者平常从事什么善法,都是在消尽自己的烦恼,积累自己的福报。

  修上师瑜伽时,为的就是清净自己的一切罪业、消尽二种无明,而二种无明正是轮回的根源。因此修行上师瑜伽本身就是一种忏悔,这样的忏悔非常重要。

  行为学-教言宝藏13课8-15笔记

  120、(八) 若不依止二资粮 岂能获证菩提果一=

  【若不依止二资粮,岂能获证菩提果!】

  121、(十) 三宝总集上师尊 昼夜六时恒恭敬 心念再再相融已 即能获得意加持 迅速证得胜险地

  【三宝总集上师尊,昼夜六时恒恭敬,心念再再相融已,即能获得意加持,迅速证得胜险地。】

  诸佛菩萨的一切密意就叫胜险地。若能时时祈祷上师,修持上师,获得上师意传加持,就能迅速证悟心的本性。

  122、(十一) 见解勿流于言辞

  【见解勿流于言辞】

  在修学过程中对见解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了知、觉受和证悟,这三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小乘以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分析一切万物的本性,但对这个道理有所认识就是已经觉悟吗?当然不是,即便叫做觉悟,也只是了知阶段。了知见解并不可靠。我们将它作为前行,依它去成办更高的见解当然可以,但将它视为真正的见解并不可靠。智悲光尊者曾经说过:“了知犹如补丁易脱落。”了知的见解稍纵即逝,若提起这样的见解,暂时可以对治一些烦恼,但一不注意就会消失,别说对治烦恼,甚至会成为烦恼炽盛的一个因素。

  所谓觉受,是指将思维分析或者从文字上得到的见解投入修行,对见解有了一定的观照,修行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体会。但这也不能叫做了悟,而是一种感受。“觉”来自于见解,而“受”还是掺杂思维,因此觉受仍旧是一种掺杂思维的感觉,依然具有退转性,而不是究竟的见解。智悲光尊者说:“觉受犹如烟雾易消散。”在没有太阳没有风的时候,烟雾似乎可以一直弥漫天空,一旦起风或有日照,烟雾自然就会消散,因此,觉受也不可靠。

  圆满实证见解时,见解是不会变化的,正所谓“证悟犹如虚空不动摇”。

  我们可以从见解中辨别了知、觉受和证悟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从三大功德中观察这三个阶段。了知和觉受时,虽然相对有一些出离心、慈悲心和信心,但并不可靠,也不圆满。而在了悟的一瞬间,三大功德就会非常坚固。所以导师在此处告诫我们,修行者不能停留于口头言词之中。

  123、(十二) 超越是非本性中

  【超越是非本性中】

  超越一切是非,是指一切分别都是意识造作,因此无论好坏,修行过程中都应放下。

  124、(十三) 无有实执之束缚 护持破立遍解脱

  【无有实执之束缚】

  平常在行为之中,应尽可能站在如梦如幻的立场中修行。所谓行为,是指执受本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它本就体用一如,由于执受空性的缘故,显现为如梦如幻。这不需要起心动念,属于见解下的行为。我们所感觉到的实体是很多因缘和合而成,但本性是空性,如同梦境一般幻化虚假。因此平常行为中,也要时时用这样的方式提醒自己,这有助于减轻我们内心很多烦恼。没有实执,烦恼就会随之减少消失。这就是“无有实执之束缚”。

  【护持破立遍解脱】

  通常在我们修学过程中,有破除烦恼、建立见解的过程。但心的本性在最终达到圆满结果时,不需要破除烦恼也不需要树立功德。

  很多人在印证见性的时候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无论妄念如何起现,一旦再安住时,妄念就会自动消失,这称之为见性。是吗?当然不是,这并不叫解脱。便智双运者为解脱,体用一如者为见性。妙用既然已经消尽,只剩下一种本体,怎么能称之为见性呢?因此在见解本身的角度中,没有一个破除、建立的过程。解脱没有这样的戏论。

  密法在讲解四大解脱时,以空室入盗比喻本来解脱。即便小偷进入了空屋,也无任何东西可偷。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都如同小偷在空房子翻找,却找不到可偷之物。

  执受本体时,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就如同贪嗔痴烦恼无论多么迁变,均成本体之庄严。在执受蓝色天空的前提之下,无论是乌云密布、风起云涌,还是流光溢彩,七彩斑斓,都是天空的庄严,永远影响不到本来湛蓝的天空。因为从执受蓝色天空本身的角度中,一切都已变成庄严和游舞。这就叫做“护持破立遍解脱”。

  我们树立四大解脱,从裸露解脱开始,逐渐成办自我解脱、显现解脱和本来解脱,是一个次第道。虽然从解脱本身见解而言,解脱没有区别,但在临时对治烦恼中还是有着刹那的差异。因此,不要标榜所谓“见性本来就是体用一如”,次第根机者是做不了也做不到的。

  125、(十四) 获得二身之果位

  【获得二身之果位。】

  执受空性为法身,妙力起现一切之相为色身。虽然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中视为二身,但两者本来一如。

  126、(十五)结语

  【此乃老僧之教言,虽知无有何善利,为酬汝请而稍作】

  由于你的敦请,我稍微讲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虽然文字稀少,但对我们后一代弟子而言,意义非常广大。

  【若善遍空尽解脱。】

  若这样的内容有功德,愿天下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能证悟佛果。

  【赐予吾之弟子哲察嘎玛之教言】

  这是上师赐予弟子哲察嘎玛的教言。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7-9笔记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4-2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