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22-233)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10

  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22-233)笔记

  1、《定解宝灯论》=甲一、初善首义+甲二、中善论义+甲三、后善末义

  甲二、中善论义=乙一、依教理广说+乙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乙三、宣说造论方式。

  乙一、依教理广说=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丙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丙三、入定有无执著相+丙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丙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五、二谛何者为主要=丁一、遮破他宗+丁二、建立自宗。

  丁二、建立自宗=戊一、总说二谛+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戊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戊四、摄义。

  戊一、总说二谛=己一、略说+己二、广说

  己二、广说=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庚二、究竟无二一体

  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辛一、总说(224)+辛二、别说。

  辛二、别说=壬一、宣说周遍(226)+壬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227)+壬三、以教理抉择(228)+壬四、摄义(229)

  庚二、究竟无二一体=辛一、以理成立+辛二、以次第宣说+辛三、极为必要之理。

  辛一、以理成立=壬一、成立理由(232)+壬二、分析彼理(233)

  224、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总说;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226、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宣说周遍;

  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227、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

  有实无实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显现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228、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三、以教理抉择;

  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一有一无不可能,无离无合而存在。

  229、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四、摄义。

  是故显现与空性,尽管分开而认识,实际始终不可分,因而称之为双运。

  232、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一、成立理由;

  现见实相之定解,不堕任何一边故

  233、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二、分析彼理。

  正确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有与无有均同等,许一本体异反体。

  2、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辛一、总说: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2、1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

  对于基道果三者,没有取此舍彼的分别,比如“舍弃空性唯执著显现”,还有“显现没有任何必要,只要观空性就可以了”等等,如此种种说法根本不存在。

  真正来讲,舍弃世俗谛以外,绝对不存在一个单独的胜义谛。现在所现世俗谛的本体即是胜义谛,只是众生未能认识,就好像王子虽然沦为乞丐,但其本体即是王子,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王子。

  同样,现在众生面前的不清净迷乱显现,实际就是清净的本体,镜中虽现影像但除镜面以外根本没有其他,水月虽然显现但除净水外也不存在另外一个水月。

  2、2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因此,舍弃世俗则根本不存在胜义谛,同样,舍弃胜义谛也绝对无有另外的世俗谛。如果认为胜义谛不存在,将之完全抛舍,则显现的世俗谛又如何存在?万法的本体即是空性的,有法与法性二者应是无离无合的。

  3、壬一、宣说周遍: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一切万法的显现全部是空性,一切空性决定会是显现;如果显现必定是空性,若为空性也决定不会不显现。

  此处所说的“空性”,是指万法的自性空,并非指相似空,自性空则应从缘起性空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定”有决定、周遍之义,即任何显现的万法,决定是空性的。

  4、所有显现的万法,决定是空性,若非空性则决定不会显现。

  如果不是空性即已成为成实之法,倘若如此,则于十方三时唯一仅现此法,不能显现他法。

  5、对方认为:既然凡是空性就必定显现,那石女儿、兔角、龟毛都应该显现,是空性之故。

  中观破法:石女儿子、龟毛、兔角等,这些是无有,并不是空性,是无有之法,并非自性空性之法,“无有”与“空性”二者有很大差别。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中说:“兔角的本体再也没有以否定与肯定而成立的他法,事实上于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而自性空则应从缘起性空这一角度进行理解。

  6、空性

  凡夫众生对于离戏空性无法理解,于是认为不存在即是空性,实际并非如此,

  佛说万法之本性即是空性,若仅仅“不存在”就是佛所宣说的空性,任何人都可以无碍通达了,但这并不是佛陀的真正教义。

  真正的空性并非“杯中无茶”、“经堂没人”,一般世间的称呼与佛经论典中的名词有很大差别,人们认为一个法不存在或兔子头上没有角就是所谓的空性,实际上,这已经与空性的真正本义背道而驰

  7、对方认为:名言中有显现的缘故,诸法应该不是空性吧?

  这是极其下劣的一种说法。麦彭仁波切在《三本性论》中说:不要以如此低劣的想法,扰乱殊胜的空性智慧境界。所谓的空性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任何一法都决定是空性的。

  “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凡是众生根识面前所显现的法,都是空性的。有没有不空的一个法呢?全部是空性的,凡是空性,必定会显现。

  8、壬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有实无实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显现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8、1有实无实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

  凡夫分别念前所抉择的法均为心所假立,这样一种法在究竟智慧面前完全不合理,比如柱子、瓶子等能起作用的法称为有实法,兔角、龟毛等不能起作用的法即为无实法,不论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实际来讲,它们都需要作为空基而空。

  8、2显现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所谓的空基也仅于有法方面有所不同,比如“柱子”是有法,柱子的空性是依靠其有实法来空的;“柱子不存在”即称为无柱,它是观待有柱而言的。一切有实法均为假立显现,而所谓的空性——柱子不存在则是心假立的,世间的一切有实无实、长短等都是观待假立的。

  9、一切显现都是假立的,同理,空与不空也是由心假立的,所谓的显现只是一种所缘,若能真正认识,逐渐就会见到它的本体,这时才会真正了知——原来所执著的仅是一种假象,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佛经中说,佛在众生面前暂时宣讲了万法空性的道理,其实空性也是不存在的。这种说法在凡夫心识前确实很难接受,但是,就像一个哭个不停的孩子,母亲把空空的拳头紧握着,对小孩说:“你不要哭,我这里有糖。”小孩以为真的有糖,于是不哭了,实际所谓的糖根本不存在。凡夫众生也是如此,佛说“一切诸法都是空性的,不要执著”,他们也认为“万法都是空的,不用执著、不用执著……”,真正到达一定程度时即会了知,所谓的空性也是不存在的。

  10、壬三、以教理抉择: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一有一无不可能,无离无合而存在。

  10、1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

  真正以中观教理进行分析观察时,可以得出一种定解,在这样的定解当中,所谓的世俗与胜义是方便与方便生的,依靠世俗之方便可以出生胜义。

  10、2一有一无不可能,无离无合而存在。

  世俗与胜义二者不可能一者有一者无,二者应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而存在,如同火与火的热性,其本性一直都是如此。

  11、壬四、摄义:是故显现与空性,尽管分开而认识,实际始终不可分,因而称之为双运。

  显现与空性在万法的本体上即无别存在,于基时现空二者本体不可分,道时福德智慧不可分,最后得果时色身法身不可分,这一点无论在宣说时还是修行时都是至关重要的。

  11、1是故显现与空性,尽管分开而认识,

  所以,暂时将显现与空性分开进行认识,比如第二转F轮宣说了空性,第三转F轮宣说了光明。众生体认这一道理时,也是首先抉择了万法的空性,之后才对如来藏的光明本体有所了认。

  11、2实际始终不可分,因而称之为双运

  暂时宣说时,或者说空性或者说光明,而真正认识万法的实相本体时,空性、光明二者其实是一味一体、无离无合的。分开时仅是反体不同而已,无碍通达其本义时,二者是无别双运的。现空二者根本不是像黑白绳子搓在一起或者一个后面出现另一个那样,而是如火与其热性般无二无别。

  12、自宗宁玛巴如此承许时,既可以承许自空也可承许为他空。

  麦彭仁波切在《他空承许狮吼论》中说:“若欲抉择他空宗,首当依照怙主龙树之论典,需要抉择一切法无自性,若不知彼则不能抉择世俗以自体空、胜义以他而空的道理。”

  实际针对众生根基不同,第二转F轮和第三转F轮都可以说为了义,因为二者分别着重强调了空性与光明,而空性、光明就如同火与火的热性一样,是不能分开的。

  修习无上大圆满时,也同样先将本来清净、任运自成分开认识,而实际所认识的本体无有丝毫差别,完全是圆融一味、无别双运的。

  中观乃至无上大圆满均是如此,在认识、抉择、宣说或者修行时,可以将其分开,“这是空性”、“这是显现”,实际二者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就像火的红色与火的热性,在宣说或抉择时可以分开来讲,但实际将火的红色、热性二者单独分开能不能成立火呢?根本无法成立。

  13、庚二(究竟无二一体)壬一、成立理由:现见实相之定解,不堕任何一边故。

  修行在见到实相的同时,已经获得了一种定解,在此智慧面前不会堕入任何一边。

  现见的是指胜义现空双运的实相,于此智慧面前不会堕入任一边。在真正见到万法实相的智慧面前不会偏堕其中,因万法实相本来即远离常、断任何一边,以语言思维无法描述。从空性而言,远离一切戏论;从光明而言是任运自成的本相,若未对其真实体会,则会堕入边执之中,如此则不合理。

  见到也是指现量见而非比量见,比量见到是笼统模糊的概念,所见只是一种总相;现量见到则是自相,一旦通过修行见到万法的本性,就会产生一种智慧,于其前不会堕入一边。

  14、实相

  可分为名言实相与胜义实相两种,名言实相即是任何一法的实际本相,比如火的热性即是火之实相;胜义实相则是远离一切戏论、现空双运的。

  15、壬二、分析彼理:正确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有与无有均同等,许一本体异反体。

  15、1正确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

  依靠中观推理及密宗方法,以正确方式真正观察后,最后获得了现量见到万法本相的智慧,于此智慧前,名言中显现不灭与胜义中皆为空性二者,于有于无均同等存在,比如名言显现的本体实际即是空性,而空性也即名言中显现的万法。

  15、2有与无有均同等,许一本体异反体。

  正确观察之后得出的智慧面前,有、无二者完全同等,若有二者皆有,若无二者皆无。所谓的显现与空性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在本体上是一体,如同水与水之湿性;在理解、认识时,则有各自不同的一分,比如凡夫只能见到柱子的显现,而通过中观理观察之后,发现此显现一点一滴也不成立,完全体会到了它空性的一分。

  16、水月

  通过水月的比喻进行观察,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实际就是显现,或者一切显现与空性是平等一味的,显现存在则空性也存在,若是空性必定会是显现的。

  空性和显现在本体上是一本体的,但暂时分开理解认识时,从不同反体进行区分也非常合理。凡夫人显现时不是空性、空性时不是显现,对于万法本性稍有认知时可以体会到,显现的时候其实就是空性,已经逐渐接近真正的本来实相,就像见到水月时不会生起贪心,因其了知水月根本是不存在的。若未了知这一点就会对之产生执著,以前有一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一群猴子认为月亮已经掉到水里面了,然后一个连着一个到水里去捞。但作为人类来讲,当然知道所谓的水月是显而无自性的,根本不会对之生起执著心。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二谛并非如同牛角各居一方互相分开,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从月轮无实空性分而言是胜义谛,二者(指胜义谛与世俗谛)如同无而显现于水池中一体般,这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运,通达二谛无别的智慧称为证悟二谛。”显现可以称为任运自成,空性即是本来清净,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双运即是真正的无二境界。

  17、荣索班智达所讲:若能证悟二谛无二,则可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此时可以说已经安住于大圆满的见解当中。

  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有法(指显现)与法性(指空性)本来是一体的,但从胜义而言离一切戏论,此即所说之了义菩提心(指万法的本来实相)。

  18、显宗是通过推理观察抉择的,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直接领受万法的本义。因此,二者之间的差别确实比较大。

  从显宗而言,二谛无二是中观见解,在密宗,已经安住于大圆满的见解。

  定解宝灯科判

  222、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广说)分二:

  223、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分二:

  224、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一、总说;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

  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225、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别说)分四:

  226、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一、宣说周遍;

  任何显现定空性,所有空性定显现,

  若现不空不可能,空亦不成不现故。

  227、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均为观待假立之理;

  有实无实此二者,需作空基而空故,

  显现仅是假立已,空性亦唯心假立。

  228、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三、以教理抉择;

  以理分析定解中,此二方便方便生,

  一有一无不可能,无离无合而存在。

  229、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辛二壬四、摄义。

  是故显现与空性,尽管分开而认识,

  实际始终不可分,因而称之为双运。

  230、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究竟无二一体)分三:

  231、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以理成立)分二:

  232、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一、成立理由;

  现见实相之定解,不堕任何一边故。

  233、甲二乙一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一壬二、分析彼理。

  正确观察智慧前,显现空性此二者,

  有与无有均同等,许一本体异反体。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09-221)笔记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五问二谛何主234-24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