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23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30

  民俗学-楞严2卷23下笔记

  卷二

  12、10以见显真,见性离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3场后部

  1、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如果没有这样的缘的话,您在包括《毗奈耶经》这些当中,为什么跟比丘们宣说这四种缘?因为空的缘而见到是有的,因为明的缘而见到是显现的,因为心的缘而见到是了知,因为眼的缘而亲眼所看到的等等,这样的因缘,您为什么这么说啊?

  您如果不承认是因缘而产生的话,那么您自己的经典有自相矛盾的,您在小乘的经典当中说见性是依靠四缘而产生的,您刚才前面说因缘是没有的,那这个怎么能说得清啊?这个意思。

  2、小乘承认四种缘:空缘、明缘、根缘、作意缘。

  按照经部观点,无分别根识以三缘和合而生,也即增上缘(根)、所缘缘(对境)、等无间缘(作意),第一刹那三缘和合,第二刹那产生根识。(《释量论成量品19课》学习参考资料)

  3、九缘生识

  3、1信息来源一:讲记记录

  唯识宗承认九种缘:(第六与第九在名称与内容上可能有串户)

  第一个缘叫空缘,因为没有空的话,就见不到的,中间如果已经塞着的,已经阻挡的话,就见不到的;

  第二个缘是明缘,这个明就是应该有一种光明,如果是漆黑一片的话,也见不到的,所以要明缘;

  第三个就是根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眼根、耳根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增上缘的话,也是见不到的;

  第四个叫境缘,但是好像境缘并不是说的外境,好像说的是取境的这种识;

  第五个就是作意缘,我要看什么东西,提前要想看的这种发心;

  第六个叫根本缘,根本缘应该是第八识,阿赖耶上面需要有这样的种子;

  (注:名应为种子缘,是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非第八识)

  第七个是染净缘(染净依缘),就是染污和清净,相当于是染污意识,就是第七识;

  第八个就是分别缘,分别缘应该是我们的意识分别吧;

  第九个是不是叫种子缘还是什么的,它这个就是我们意识的作为种子。

  (注:名应为根本依缘,是第八识),

  3、2信息来源二:《释量论成量品19课》学习参考资料

  按照唯识观点,诸如眼识需九缘聚合而起。《成唯识论讲记》中讲:依照唯识学的理论,色心诸法生起,要因缘具足。唯识学上有一个名词“九缘生识”,意谓心识生起,要具足九种缘,以眼识为例,其生起的九缘是:

  (1)空缘: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2)明缘: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3)根缘:眼识依于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4)境缘: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5)作意缘: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6)种子缘: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7)分别依缘: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8)染净依缘: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9)根本依缘: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其他诸识,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鼻识、舌识、身识各自须要七缘,意识要具五缘,末那识只须四缘,阿赖耶识也要四缘。

  3、3信息来源三:现网百度:九缘生识

  据成唯识论卷二至卷五所载:(一)明缘。(二)空缘。(三)根缘。(四)境缘。(五)作意缘。

  (六)根本依缘,根本,即第八阿赖耶识。

  (七)染净依缘,染净依,即第七末那识,一切染净诸法皆依此识而转。

  (八)分别依缘,分别,即第六识。

  (九)种子缘,种子,即眼等八种识之种子。

  3、4总结:三信息来源在1-5缘上是相同的;在6-9缘次序不同,其中学习资料是以种、六、七、八为序,比较好理解记忆。

  4、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这个很关键,我虽然在不同的经典当中,说是一些因缘,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间的所有的万事万物,我说是有一些因缘相,“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等等这样的这种因缘法实际上“非第一义”,这个并不是胜义的意思,它是什么呢?它是为了引导世间人和为了引导声闻乘的有些人他们不堕落。

  因为他们有一些人认为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无因而产生的,其实也并不是无因而产生的,为了破这种观点;有些认为是依靠常因而产生的,其实也并不是常因而产生的;有些认为是依靠邪因而产生的,比如说造恶业的话得快乐,造善业得痛苦,这个非因而产生、邪因而产生的,为了遮止这些的话,我在不同经典当中都已经说了因缘生。因缘生它是有密意的,有一些世俗根性的众生面前这样讲的。实际上我说的这些因缘法不一定是很究竟的。

  世俗谛的话,随情而说,随着有情而说的;胜义谛的话,随智而说,随着智慧而说的。佛陀说这些因缘的话,我说是说过,但是说的话,实际上是为了引导一些众生而讲的。

  5、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我虽然说过因缘法,但是这个因缘法,最终我们以理分析的时候,就不能经得起观察的,为什么呢?不信的话,我问你这个问题:你说世间人所说的我能见,比如说我见到柱子,我见到瓶子,什么叫做见?什么叫做没有见?

  这个见和不见随着世间而说的话,可以这样说,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的话,世间的见和不见都经不起观察的意思。

  6、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回答说:世人因为有灯光、有日光、有月光,光照耀一切的时候,我们山河大地也好,舍宅也好,瓶子柱子也好,什么现象都是可以见,这个可以叫做见。

  如果阳光也没有,月光也没有,灯光也没有的话,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这个时候世间人肯定说是不能见到。

  黑暗的时候,我们什么都见不到,这个叫不见;有了月光,因缘都具足的时候,能看得到,这个叫做见到。只有三种光的前提下见得到,其他情况就见不到。

  7、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如果你没有光明的时候叫不见的话,那你应该不能见黑暗。但是在这个时候,你要承认见到了黑暗,所以没有光明的时候不能叫“不见”;

  再者如果你承认为见到了黑暗,那就是见到了“没有光明”,这怎么叫“不见”呢?

  8、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

  如果你说在黑暗的时候,因为不见光明的缘故,你说是不见的话,那么你在光明的时候,当时也是不见黑暗,因为不见黑暗的缘故,你也应当说是不见了,但你却说光明的时候是见,这就不合理了。

  9、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这样的话,光明也是见不到的,因为光明的时候黑暗没有见到;黑暗的时候也可以称为没有见到,因为光明没有见到;

  或者反过来说,就是两个都见到了,光明的时候见到光明,黑暗的时候见到黑暗。

  10、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晚上的时候黑暗战胜了光明,光明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白天的时候光明战胜了黑暗,那个时候黑暗就没有了,它们都是互相躲避的,并不是你的见性,实际上你的见性不会暂时没有。

  其实你光明的时候黑暗见不到,但是你的见性还是存在的;黑暗的时候虽然见不到光明,但是你的见性还是存在的。你不能认为,现在我光明的时候,因为黑暗见不到,我的见性也没有了;因为黑暗的时候我见不到光明,我的见性也没有了。不是这样的,黑暗和光明没有什么关系,你的见性一直在,不是随着黑暗和光明的生灭而你的见性有生有灭,根本不是这样的。

  并不是因为光明和黑暗两个互相交替的原因,你的见性也是随着这个暂时没有,或者是暂时回来,不是这样的。这样一来,你应该知道这两个都是可以见,光明也见得到的,黑暗也见得到的。在这个时候你的见性永远都没有消失,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呢?应该可以这么说。

  11、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最后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阿难你应该知道,你见光明的时候,你的见性不是明;你见到黑暗的时候,你的见性并不是黑暗;你见到空的时候,你的见性并不是那个时候的空;你见到阻塞的时候,你见性并不是它的塞。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眼识随着明暗空塞会变化的,世俗的心也会变化的,但是你的见性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变化,因为这个明暗空塞原因使你见到明、见到塞、见到暗,不是这样的,心性并不是随着外面的见空见塞而变化。

  12、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意思是这样的,前面的“见”是见性(自明的心性)的意思,后面的“见”是见分的意思,就是我们世俗的这个眼见为主的见分(眼见杯子)。

  你见性的时候,中间出现一个见分,这样的见性并不是见分。你真正见性的时候,实际上你眼睛见到的这个并不是真正的见,因为它是一个相上的见。真正的见性实际上远离明见、空见、暗见,这些相见都已经没有了。所以我们世俗的见分,根本不能触及真正的见性。

  自明的心性了知杯子的时候,心性不是眼见杯子,心性远离了眼见杯子,是世俗八识心根本不能触及的。

  13、直指心性法: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明高僧传》圆悟禅师念一遍“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句偈颂以后,把自己的手做一个拳头,让虎丘绍隆禅师看,问他:“你见到了没有?”

  当时虎丘绍隆禅师说:“我已经见到了。”

  这个时候圆悟禅师呵斥他:“你头上安头!”

  呵斥的时候,虎丘绍隆禅师已经契入,已经证悟了。

  14、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真正的见解远离一切的分别,远离一切的分别的话,你在这里面怎么会说是什么因缘、自然,或者是诸法集合啊?哪有这个道理啊?没有道理。

  你们这些声闻众,实际上见识非常狭劣,智慧也特别的浅薄,不能通达真正的清净的实相。你们应该再三地善加思维,这个叫做思所智慧。在菩提路当中,不能懈怠,不能疲倦,不能懒惰,一定要精进的,这个是修所智慧。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23场前部

  1、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真见见到所见的现相,那个所见的见不是真见,那个真见是离开所见的,是达不到的;那个所见不是你的真见,

  第一个见字,它是纯真无妄的,是你那个究竟的体,是本体的真见,是妙精明心;第二、第三那都不是见了,那是这所起的假相。

  用心大家就明白了,心能了知一切相,但一切相不是心,心也不是一切相、离开一切相。明心见性,心即是见,见即是心,得这样理解这个见,这个见是心见。

  2、显说分了十科来为说,增进我们修行益义。

  显见是心:第一科显其脱根脱尘,迥然灵光独耀,这是当下,观的当下即空的意思。

  见性不动:第二科显其离身,离开身形,离开世界,离开境界,身心世界是本不动摇的。

  见性不灭:第三科显其尽未来际,这个真心,就是我们这个心灵常住不灭,不管经过什么;咱们就是人死了,人死了是现相肉体,咱们那真心常住不灭,永远相续,直至成佛;成了佛了这个心也没有增长,在凡夫咱们这个妙明真心也没有减少,常住不灭,不增不减。

  见性不失:第四科显我们这个心从无始来,经过好多的颠倒;无始来在六道轮转不晓得经过多少次,它永远不失掉,常在,这是无失。

  见性不还:第五科它无住、无还,表面它常住的,永远不失掉;也没有个失掉又还回来,没有,都没有,不动。

  见性非物:第六科显其不杂不乱,超象外以孤标。

  见性无碍:第七科显其大,或者是小,观大观小它是自在无碍的,所以怎么观它也不变化,它也非大非小。

  见性不分:第八科无是无非,好像堕了妄境了,堕了凡夫了,堕到畜生了,堕到地狱了,它也没有失掉、也没有小,还是那个,原来如是;乃至成到佛了、成到大菩萨了也如是,永远如是,无碍的,无大无小。这都是观心的。这个心无是无非,有时候说真,有时候说妄。你这个见,真知真见现前了,一切虚妄的妄情就息灭了;一切妄情的显现颠倒,真就隐没了,真见隐没了。

  见性离相:第九科显其诸情不堕,远越外计权宗,随便经过,乃至堕外道、堕凡夫,堕什么,随便怎么样变化,它不随情堕;堕者是假相,不是它真相。

  见性离见:第十科显其自相亦离,纯真无妄,这是解脱成就了。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2下-23上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4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