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19(254-262)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05

  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19(254-262)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1品)+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2品)+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已一、生道智之所依支分+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

  已二、能依有支之道智=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庚二、已见修行之现观修道道智。

  庚一、无缘了知三道之现观见道道智=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之道智+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

  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壬一、真实宣说+壬二、彼之因——抉择分(260)

  壬一、真实宣说=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259)

  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257)+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258)

  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壬一、略说本体(262)+壬二、广说十六种忍智之差别+壬三、摄义。

  2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2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

  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2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2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2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一、略说本体;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2、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是很重要的,由于佛陀以现见万法的智慧了知胜义中无有一法存在的缘故,所以声闻道智要证悟境与有境都不可得,这也就是《大幻化网》中所说的“以净见量抉择万法不成立”。如何成立一切万法不存在呢?就是因为佛陀以无比的智慧照见万法皆空。

  前面弥勒菩萨这句颂词,我已经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了,希望你们也能记下来。

  3、通常所谓的四种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声闻是依靠善知识——佛传授的教言而修持获得成就的圣者,而缘觉又叫辟支佛、独觉,是在无佛出世的暗劫示现成道的圣者。

  缘觉先前也要依止善知识听受解脱的教言,并发愿将来在佛不出世之时证道,然后他于一百个大劫中积累资粮,在即将成道的这一世,他来到尸陀林之类的地方,看到白骨便会思维其从何而来,于是发现白骨是从老死来的,接着一步步推上去,最后知道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就这样以逆式修行十二缘起,在一个坐垫上圆满五道所有功德,获得缘觉的果位。

  一般来讲,缘觉是在佛不出世的时候应世,但从佛经中的一些公案看,有时在佛的果法期也有缘觉出现。

  缘觉分两种,一种叫部行独觉,一种叫麟角喻独觉。部行独觉在修行时也会与其他眷属集聚在一起,而麟角喻独觉则一直是独自安住,不愿意跟别人交往(关于“麟角喻”,有两种说法:一说如麒麟般在山中独处,一说如麒麟头上的角一般卓然独立)。

  独觉乘行者喜欢独处,他独处是为了远离散乱愦闹,自己精进修持,因此独觉具足信心、智慧等诸多善根,唯一缺少的是利他心。

  4、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颂词中说,独觉凭借百劫积累广大资粮的威力,即生以最后有者的身份逆修十二缘起而获得证悟,其间不需要依靠他人的教言,因此经中才说麟角喻独觉的智慧极为甚深。

  佛经中称独觉种姓为中根者,他们不像声闻一样需依赖善知识的开导,而是完全以自力通达十二缘起、十善、四谛等甚深道理,最后现前果位。从佛经中的公案来看,麟角喻独觉通常是住山或住茅棚,有时也会去城里化缘。

  为什么说独觉的智慧极其甚深呢?因为:一方面,他不用语言说法,这就令人产生一种非常深奥的印象。另一方面,独觉即生以自力通达了全部的人无我和一部分的法无我,因此说智慧甚深。一般来说,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佛法的甚深境界很难以开发,像独觉这样依靠自力通达,像永嘉玄觉禅师读《维摩诘经》而开悟,这都是很罕见的。

  如果他不以语言说法,那怎么给别人开示佛法的取舍之理呢?下面就遣除这个疑惑。

  5、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即使不用语言说法,也是可以利益众生的。当某个所化众生想要听闻十善、十二缘起等法门的意义时,缘觉不是以语言来教化,而是以无声的方法——用身体示现神通,或以某种神态来表达其义。独觉无声的教言也一样能给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

  6、“得法”

  在《显义论》中是这样定义的:闻法者的心里面产生所传之法的意义,就叫做得法。比如说,一个人到我面前来请问空性的意义,我可以什么话都不说,只是看着虚空,他也看看虚空而后明白:“哦,法师是想告诉我:一切本来都是远离戏论的。”那么这就得法了。以前莲花生大士传法的时候,也是用手指直指虚空,说:“虚空就在那里。”说了三次以后,很多弟子相续中就生起了无生法忍。所以说,佛法境界的传递有时候不一定要靠语言,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7、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缘觉道的境界超过声闻,但是比菩萨低一点。

  为什么说超过声闻呢?因为声闻对于外境的无分微尘和心识的无分刹那都没有证悟空性,而缘觉依靠百劫修炼之力已经证悟了无分微尘的空性,从而远离了对所取境的分别。在人无我的证悟上二者没有差别,但在法无我的证悟上缘觉超过声闻。

  跟菩萨的境界比起来,缘觉还有一定距离,因为菩萨既通达了人无我,也通达了圆满的法无我,而缘觉由于没有证悟能取空性而未远离能取的分别。

  因此,从所依的角度来说,缘觉在三圣者中属于中根者。我们应当知晓,由这三种差别摄为所知麟角喻独觉正道中的殊胜道就是所缘。

  8、《现观庄严论》讲的缘觉道智,也不是指缘觉自己的智慧,而是说菩萨以无缘的方式完全明白缘觉相续中的一切境界将这一能通达的有境命名为缘觉道智,如果套用前面讲声闻道智的颂词,我们可以说:“行相不可得,当知缘觉道。”道智所摄的每一义都是指菩萨相续的智慧境界,这一点大家要明白。

  9、缘觉道智的因是什么呢?跟声闻道智一样,缘觉道智也是在见道以上安立的,因此也是以加行道为因。缘觉道加行道与声闻道加行道有所不同,在此也是分四位来宣说。

  10、壬二、彼之因——抉择分: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10、1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

  得到暖位时,通达一切万法如幻如梦、如水月一般现而无自性,唯是名言假立。假立的显现跟空性的本体这两者表面上看来好像有点相违,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相违。获得了这种境界,就不会再对世间法有什么执著。由于已经洞悉了事物的本质,所以不会产生爱恨得失之心。

  10、2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得到顶位时,通达色声香味等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在本体上找不到丝毫实质,从而住于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境界。

  10、3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

  得到忍位时,从空性方面来讲,由于证得了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等中观中所讲十六空、二十空,因而无有对空的执著;从显现上讲,认识到色香味乃至如来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无有任何可执为实有的成分,空不实有,现也不实有,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现空平等无二,这就是忍位所通达的境界。

  10、4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得到世第一法位也即胜法位时,了达色声香味等一切万事万物在本体上从没有任何产生,没有产生也就不可能有住,没有住也就不可能有灭,因此说一切有为法都无有生灭。虽然小乘承许生灭是有为法的法相,但按照大乘中观的观点来看,这些法相也只是假立而已。

  这就是所谓缘觉道加行道四位的境界。

  11、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只有欲界众生才能生起见道,色界、无色界众生都不能得见道;按照大乘的观点,欲界以外的众生也能获得见道,比如《宝积经》中讲,无数饿鬼以及天界众生都在闻佛说法后生起见道的智慧。

  12、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壬一、略说本体: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菩萨的见道道智是什么样的呢?其本体就是现见一切万法空性的不共境界或现观

  12、1由谛与谛上,

  从所证或所缘的角度来讲,见道道智有苦、集、灭、道四种差别相。佛陀初转F轮时,就将他所了达的万法真相概括在了苦、集、灭、道四谛当中,对此,凡夫人可以产生一种理解上的认知,而声闻、缘觉和菩萨则从实证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认知。

  12、2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关于见道的十六行相,《大乘阿毗达磨》跟《俱舍论》的安立方法稍有不同。比如就苦谛来说,大乘见道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一并通达,在通达此痛苦本性时安立无间道、解脱道、殊胜道三个阶段,其中殊胜道又分两个阶段,因此一共有四个阶段;对于三界的集谛等,也是分这样四个阶段来认知。而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是把欲界苦谛和上两界的苦谛分开,上两界的苦谛算为一个,在认识欲界苦谛时,断除所断的无间道生起的智慧叫做法忍,离开烦恼的解脱道生起的智慧叫做法智,在认识色界无色界苦谛时,对应于无间道的叫做类忍,对应于解脱道的叫做类智,在苦谛上有这样的四个刹那;以此类推,集谛、道谛、灭谛也各有四个刹那,总共有十六刹那的智慧。这些辩论均是智者们的一种智慧游舞。见道十六刹那或四刹那的说法都比较普遍。

  现观庄严科判

  25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之道智)分二:

  25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真实宣说)分二:

  25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总说所依缘觉之特点)分二:

  257、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一、现前证悟自利智慧之理;(第19课)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

  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258、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一子二、无声以身示现利他之法理。(第19课)

  若谁于何义,欲闻如何说,

  于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259、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一癸二、宣说所知缘觉道之差别。(第19课)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2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二、彼之因——抉择分。(第19课)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

  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

  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2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了知菩萨道之见道道智)分三:

  2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三壬一、略说本体;(第19课)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

  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18(233-253)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2品道智20(263-268)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