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4卷43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20

  民俗学-楞严4卷43下笔记

  卷四

  14、6如来藏性,显现不空

  14、6、7三问复生,四喻断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3场下部

  1、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富楼那尊者跟佛陀说:我们这种善妙的觉性,或者说是本妙觉明,跟如来藏或者是如来的心,是无二无别的。

  2、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既然这样的话,那就是本来这个是没有什么形状,但是忽然就产生了山河大地,有情、有为法等等各样的相。

  3、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如来如今已经得到了真正的妙空明觉,最真实的、最原来的这种妙明觉性,已经得到了。那这样的话,现在这些山河大地,包括习气也好,有漏的法也好,这些会不会再产生呢?

  4、富楼那尊者的问题:

  如果我们现在的这种心的妙觉,跟如来您是不离不合的话,那如来您已经证悟了最高的境界,那整个山河大地等等外面各种各样的不清净的习气和漏法,会不会又再次产生?今天你是如来,但是以后你又开始生烦恼、痛苦,跟我们一模一样的,会不会有这样的?

  佛给富楼那尊者讲了四个比喻。

  5、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第一个比喻是:佛告富楼那尊者,我跟你讲个比喻,有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村落当中,他迷失了方向,本来是要去南方的,然后他认为是北方。

  6、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那么迷路的人把南方迷为北方,那这样的迷是因为迷惑而有的呢?还是因为开悟而出现的?

  7、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富楼那尊者回答,刚才说的迷路的人,不能说他是因为迷惑而有的,也不能说因为了悟而显现的,这两个都不能说。

  8、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

  为什么呢?因为迷的话,从根本上寻找,其实根都没有的;如果根都没有,那怎么会是因为迷而有的?迷乱的本体也是不存在的。迷路可能是我的眼睛错乱,或者是我的心识错乱了,去寻找“迷”的话,也是找不到的。

  9、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如果你说是因悟而迷的话,那不可能的。迷和悟是相违的,它不可能产生的——依靠悟而迷的话,那不可能的。

  10、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他正在迷路的时候,突然在这个当中,有一个明白道路的人出现,出现以后说:‘你刚才搞错了,现在从这里过去就对了,不应该那样的。’然后这个人马上就已经悟了。

  11、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佛陀问:“如果这个明白的人告诉他,你原来从那里迷的,真正的路是这样的。富楼那,你想一想,这个人会不会再次又跑到村落里面去,又去迷惑,会不会呢?”

  12、不也,世尊。

  然后富楼那尊者说:“不会,世尊。”如果正常人的话,肯定前面有这个教训,有这方面的害怕,再次引以为戒,他再次的迷,是不可能的。

  13、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十方如来也是这样的,如来前面有障碍的,但后来那些障碍全部没有的话,所以也不可能再有障碍的。

  14、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因为这个迷的话,本来都是没有的,如来都已经明白了,而且它的本性毕竟是空性的。那这样的话,不可能有这样的。

  15、昔本无迷,似有迷觉。

  本来是没有迷的,但是好像自己有一种迷惑的知觉。

  16、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觉知到这个迷惑的时候,这样的迷惑马上已经没有了,那么你的这个觉知再不会产生新的迷乱。

  真正的觉是智慧,像太阳一样的,这里的迷惑,就像云雾一样的,可以消失,可以消灭。这样的话,你的觉知有没有再次生迷惑的机会呢?根本是没有的。

  第一个比喻回答了不可能再次产生迷惑。

  17、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

  第二个比喻是:比如说一个有眼翳的人,他看到空中有迷乱的显相,天空当中突然出现了很多很多的花,这是因为眼翳导致的。

  后来遇到医生,吃药等,把眼翳除掉了。眼翳除掉以后,空中的花也没有了。没有眼翳的话,空中的花是根本不可能有的。

  18、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如果有一个愚笨的人,因为眼翳刚才看到虚空当中的花,原来是有的,后来眼翳除掉以后,空中的花已经没有了,可是那个愚笨的人还要再继续看这个虚空当中,等待在那里又产生一个新的花。

  19、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你看看这个人,他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愚笨的人?

  其实佛陀间接跟富楼那尊者说,你是很愚笨的意思吧。他没有直接说,但是通过比喻来知道,眼翳已经除完了,你还要守株待兔,是吧?一直看虚空当中出现一个花的话,那这种人,你说是愚笨还是有智慧呢?

  这个意思是,佛陀把眼翳一般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除完了,你如果还要在佛陀的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像空花一样的器情世界的这种有为法的话,那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愚笨的说法。

  20、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

  富楼那尊者说:本来这个空当中是没有花的,但是因为有眼翳,有了妄见以后的话,看见空中的花又生又灭的。刚开始时它显得格外的美丽,后来吃了眼药以后,就慢慢灭了。

  21、见华灭空,已是颠倒,

  发现最后这个花已经没有了,在空中已经消灭了,已经灭尽了,那这个空当中你还要等的话,那这是一种的颠倒。

  22、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如果你还在这里等待出现空花的话,那这个是特别愚痴的狂人。

  23、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这样的狂人更不用说他是愚者还是智者的,肯定是百分之百是愚者的,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了。

  因为空中的花本来都没有产生,你还等在那里有一个花,实际上更没有这样愚痴、疯狂的人了。完全断除了相续当中疾病的这种人,再在这个空中显现迷乱相的话,就是无有是处的,跟这个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认为存在的话,这是一种愚狂之辈。

  24、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那么佛又告诉富楼那尊者:按照你前面的了解,你怎么还问呢?诸佛如来既然已经证到了妙觉明空,那什么时候出现山河大地?或者佛虽然他已经证到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但是在这样的智慧面前,也跟我们凡夫人一样,山河大地,一切万事万物的法会不会显现呢?

  25、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第三个比喻是:比如说金矿当中拿出了金子,金子刚开始的时候是跟石头混合在一起,混杂在一起,有很多不清净的东西。最后通过各方面的提炼,把它摩擦、融化,这样以后的话,最后就得到所谓的纯金,99.9999%,百分之多少纯度的。

  但这个时候,你再次把纯金放在山里面的话,会不会跟其他的杂物,或者比如石头等,会不会跟它们又混合在一起呢?无有是处的,这个确实是没有的。确实这个纯金的话,你放在山里面也好,放在哪里的话,它的本质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已经完全提炼过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真正成就者相续当中的障碍已经断了的话,再次复生的机会是没有的。

  26、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第四个比喻是:如果我们把木材烧成灰,在火坑里面烧了,烧了以后,原来的木材最后变成了灰。那么这个灰重新变成树木,有没有这个机会呢?不可能有的。

  27、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诸佛如来这种智慧,这种妙觉明空的话,会不会跟世间的山河大地,或者说是分别杂念,会不会又重新复生呢?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4卷43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