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3上笔记
卷四
14、6如来藏性,显现不空
14、6、6一答忽生,业果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3场上部
1、整个世界依靠于一种无明来起现,器世界的显现,有情世界的显现,业和烦恼的显现,
前面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显现已经讲了,有些道理跟《如意宝藏论》里面说的有点相同,有些道理也并不完全相同。
先讲世界的相续,然后讲众生的相续,现在讲业和烦恼的相续,也就是业缘的相续。这里有“欲贪”、“杀贪”、“盗贪”,三种贪。
2、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
第一个欲贪:佛陀告诉富楼那尊者,众生的这种想和爱,这两个结合起来的话,实际上众生就不断的结生,众生不能离开这种欲爱的心。
象“爱之一切深,恨之一切灭。”世间当中所讲的一样,我们众生就是生生灭灭、恩恩爱爱,不能离开欲心。
3、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如果这个爱不能离开的话,那么父母子孙一直相生不断,一直生生世世,子子孙孙,一直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原因,这种爱就叫做‘欲贪为本’,这个是欲望中的贪欲。这种爱,确实给后面留下了很多不同的种子。
这是第一个:欲贪之本。
4、贪爱同滋,贪不能止,
第二个杀贪:我们有了这种贪爱,依靠贪爱慢慢慢慢滋养我们的生命,滋养我们的身体。这种贪执一直不能终止,因为这个贪它不断地生起、成长,就不能终止。
5、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这样一来,整个世间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卵生、化生、胎生、湿生,这些众生随着自己力量的强大和弱小,强大的就开始吞没弱小的身体,而弱小的身体,可能反击或者刺穿大的身体。这个叫做什么呢?就是“杀贪为本”,想杀别的动物也好,人类也好,这种意念就叫做是“杀贪”。
我们整个世界当中,先有爱开始,生生灭灭。然后所有强大的众生开始吞食弱小的众生,强势就是吃弱势。“杀贪”是一种贪欲,我要吞噬它的话,我自己要贪爱它的肉或者是我要杀它,这其实是一种贪爱,根本都是贪。
《俱舍论》也是这样讲的,其实杀害众生或者是嗔恨的根本,也有贪这种心在里面。特别恨别人的话,其实是贪执某个人;如果对他一点都不贪的话,那不可能对他恨,所以恨的根本也是贪。这个贪在我们众生当中也是很可怕的。因为有了贪的话,什么样的烦恼都此起彼伏的会产生。
6、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第三个盗贪:因为贪心的原因,变成人的时候吃羊;羊死了以后又变成人,这个人死了以后又变成羊,他们互相,乃至生生世世是这样的。不仅仅羊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乃至十生的众生。其实世上众生冤冤相报,一直生生世世。
十生:前面四生(卵生、化生、胎生、湿生),加上有色的众生,无色的众生,有想的天,无想的天,非有想的天、非无想的天,总共有十生众生。
7、《杂宝藏经》:祀树神缘:“昔有老公,其家巨富,而此老公,思得肉食,诡作方便,指田头树,语诸子言:「今我家业,所以谐富,由此树神恩福故尔,今日汝等!宜可群中取羊以用祭祠。」时诸子等,承父教勅,寻即杀羊祷赛此树,即于树下,立天祠舍。其父后时,寿尽命终,行业所追,还生己家羊群之中。时值诸子欲祀树神,便取一羊,遇得其父,将欲杀之,羊便㖶㖶笑而言曰:「而此树者,有何神灵?我于往时,为思肉故,妄使汝祀,皆共汝等,同食此肉。今偿殃罪,独先当之。」时有罗汉,遇到乞食,见其亡父受于羊身,即借主人道眼,令自观察,乃知是父,心怀懊恼,即坏树神,悔过修福,不复杀生。”
《杂宝藏经》里面有一个人他想吃羊,家里不杀,他就给家人说我们这里有一个树神,要供养的话,供养羊是很好的。然后在树那里做塔庙,每年都不断的供养。
后来那个人死了,死了以后,他的儿子也不断的杀羊做供养。结果原来的父亲变成羊,儿子正在杀它的时候,有一个阿罗汉在那里乞食,他用智慧观察发现,这个时候他示现神通,让儿子知道父亲变成羊的整个过程。儿子知道以后特别的伤心,马上把这个庙拆了,自己从此以后没有祭祀。
8、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因为这样的恶业是自己与生俱来就有的,乃至业力没有穷尽之前,一直冤冤相报,何时了?一直没有完了的时候。所以这种业的话,实际上叫‘盗贪为本’。
为什么叫盗贪呢?如果我们抢夺了别人的生命,实际上这是一种偷盗。为什么叫偷盗?所谓的偷盗它是不与取,别人没有给的情况下,你自己去取,这个叫做不与取,也叫做偷盗。偷盗当中,有些是悄悄的偷,有些是强行偷的,我们杀害其他众生的话,任何一个众生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你,谁都不愿意。但不愿意的情况下,你如果以强行的方式,或者是以隐藏的方式夺了它的生命的话,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偷盗,所以叫做“盗贪”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杀生的话,一方面可能是犯了杀戒,同时也犯了盗戒。因为盗戒的原因,不管是任何众生,谁都不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给你,多少钱他可能不愿意给你的。如果没有给的情况下,你去取的话,这就是明显的一个偷盗。
9、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也说是我杀了你的话,已经欠了命债,你肯定反过来杀我。或者你以前杀过我的话,那我要你还这个命,这样的话,我要杀你。所以说一般杀众生,互相有命的欠债。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过了百千劫还在这个轮回当中不断的感受这种痛苦的报应。
这是讲到互相有寿命欠债的道理。
10、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你特别特别喜欢我的这种性格,我的人格、我的善良,心地善良这些。然后我又特别的喜欢你外面的容貌,你的美色。比如说你爱我的心,我爱你的色。可能目的是不同的,但实际上互相都这样贪爱。因为这样的因缘,实际上经百千劫一直缠缚在轮回当中。
11、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最后做一个总结:前面讲的杀贪、盗贪、淫贪这三个贪的话,是所有的轮回的根本,因为这个因缘,我们众生的相续不断的流转,流转的原因就是这个业果相续。
12、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佛告诉富楼那:以上讲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颠倒“皆是觉明”。
“觉明”,是觉悟的一种明了的心,在如来藏的本体当中,这种明了,慢慢慢慢,变成了妄相,然后妄相慢慢慢慢发起了真正的业相、转相、现相,这样以后产生妄见,从“三细六粗”再慢慢慢慢生出了“三种颠倒相续”。
憨山大师释义:“觉明”,直接说它就是一种无明,这样的觉知无明就是明了之心,明了之心直接产生了妄相,发生了各种相,从中产生了妄见,妄见就是整个我们外境,器世界、有情世界等这些显相。
13、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
因为有这样的三个颠倒,三细六粗这样的显现,整个山河大地,还有有情、无情所有的这些有为法不断的次第的开始显现——生住灭或者成住坏空等等不断的迁流。
14、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因为这样虚妄的妄见,最后我们众生世界也好,这个业世界也好,还有器世界的话,周而复始,连续不断一直旋转不停。轮回的这种无始无终的虚幻显现不断的复现,不断的表演。
整个轮回实际上跟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与《如意宝藏论》讲得也比较相同。
15、这以为“杀、盗、淫”,没有提妄语。前面是“欲贪”,子孙以贪爱来相传,这是一种不净行的行为。中间是“杀贪”,表面看来是一个杀生,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大的偷盗,所以叫做“杀、盗、淫”,三种根本的贪,这三种贪实际上是我们在轮回当中不能解脱最根本的一种因缘。
所以这个贪欲确实也是很可怕的,《圆觉经》当中也是讲“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有贪欲的缘故,堕落于生死。所以我们众生因为贪欲的原因,堕落在三恶道当中。
《正法念处经》卷第三十二,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观天品之十一:“初染生爱着,心着甚难解,人为爱所缚,不能脱生死。”人的话,因为爱所缚,然后不能脱生死,不能了脱生死。
16、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众生和器世界,都是我们的心不能完全转为道用的一种因缘;有业和烦恼的话,那肯定是不断的转生,在这个转生的过程当中,器世界随着业力而显现,所以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业和烦恼,不可能变成众生。如果没有变成众生的话,它所存在的器世界也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