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1-2)

创建日期:2022-08-13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1-2)

  入菩萨行论=甲一、论名+甲二、论义

  甲一、论名=乙一、真实论名(2)+乙二、译礼(3)

  甲二、论义=乙一、入造论之理+乙二、所入之自性+乙三、圆满结尾。

  乙一、入造论之理=丙一、真实宣说+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

  丙一、真实宣说=丁一、礼赞句(7)+丁二、立誓句(8)+丁三、示现谦虚(9)

  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丁一、各自之本体(11)+丁二、宣说之必要(12)+丁三、如何宣说(13)

  1、甲一(论名)分二:

  2、甲一乙一、真实论名;(第4课)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3、甲一乙二、译礼。(第4课)

  敬礼一切佛菩萨!

  4、甲二(论义)分三:

  5、甲二乙一(入造论之理)分二:

  6、甲二乙一丙一(真实宣说)分三:

  7、甲二乙一丙一丁一、礼赞句;(第5课)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8、甲二乙一丙一丁二、立誓句;(第6课)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9、甲二乙一丙一丁三、示现谦虚。(第6课)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10、甲二乙一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分三:

  11、甲二乙一丙二丁一、各自之本体;(第6课)

  12、甲二乙一丙二丁二、宣说之必要;(第6课)

  13、甲二乙一丙二丁三、如何宣说。(第6课)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6笔记

  1、立誓句。

  什么叫做立誓句呢?就是作者为了造论不出任何违缘,善始善终、圆满结束,在这之前所立的一种誓言。一般来讲,不管是印度的高僧大德,或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自古以来都有作立誓句的传统,原因一个是具有智慧的人中间不会退转,另一个是如果下了极大的决心,就不会出现其他的违缘,有两方面必要。

  2、丁二、立誓句: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寂天论师在前面已顶礼了佛陀、佛法、佛子菩萨以及值得恭敬的所有对境,顶礼以后再做什么呢?依靠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菩萨的经典、龙猛菩萨等印度高僧大德的论典,进行宣说。宣说什么?让无量众生趋入菩萨律仪的法门。“菩萨律仪”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大乘佛子的学习对境就是这三种学处,它包括了大乘的全部戒律。怎样宣说的呢?依靠释迦牟尼佛和高僧大德们的经论而宣说。

  “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在任何时候身口意都不造恶业;“摄集善法戒”指身口意如何转为功德、善法;“饶益有情戒”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样真正利益众生。总而言之,不造恶业、唯造善业,造善业的方式是什么,以饶益有情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整部论典讲的就是这一点。

  〖行持这些戒的方法通过十品来宣说。〗本论从第一品到第十品,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教证进行宣说。

  〖实际上,这部论典是将经论中杂乱无章的内容理顺成井井有条,零零散散的内容汇集一处,并将许多典籍的内容概括起来进行阐述。〗为了让后学者只学一个论典就全部通达大乘的教义,寂天菩萨将大乘经论的所有精华汇集于一处,而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3、论典分四种,第一种就叫做“次第论”,即将佛经中次第不明显的法要依道次第而进行宣说,比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二种叫“解隐论”,依靠这些论典而解开佛经隐含的密意,包括所有的注解,比如《解深密经释》、《中观六论》就是解释佛陀《般若经》的论典。第三种叫“实修论”,指引导实际修持的论典,如《亲友书》。最后一种叫“汇集论”,将所有的法要汇集一起,如寂天论师的《学集论》就是将一百多个教证合在一起的。

  《入菩萨行论》属于什么样的论呢?它既是汇集论,也是次第论,还是“解隐论”,和“实修论”。

  4、人的心态,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有三种:一种特别容易改变,就像水上的花纹;一种比较稳固,就像土粉里画文字;还有一种特别稳固,就像石头上刻文字。

  5、丁三、示现谦虚: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寂天菩萨很谦虚地说:从意义上讲,这些内容并非前所未有;从词句上讲,我对诗学、声律学也不精通,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敢说造论的动机是为了利益他众。这是非常谦虚的语言!像他那样的大成就者、真正的菩萨,没有利他的动机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为了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才说自己没有利益众生的发心。

  “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内容也没什么,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为了修持自己的心,熟练菩提心,才撰写了这部《入菩萨行论》。

  6、第三种稀有传记:

  当时寂铠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那烂陀寺,那里有五百位班智达,他们的顶饰是胜天论师,寂铠在胜天论师面前听受了很多佛法而且出家,法名为寂天(有些传记中说是在文殊菩萨面前,听受了许多显密教言)。他默默修持,依靠很多经论的内容造了《学集论》和《经集论》,但在外人面前,他每天除了饮食、睡觉、步行以外,什么事情都不做,故被称为“三想者”――想吃、想走、想睡觉。很多大管家认为这种人享用僧众财产是不合理的,不闻思修行,天天吃得饱饱的,住在自己的屋子里,于是想要开除他。但苦于寂天没有破戒,找不到开除的理由,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让每个人背诵经典,寂天肯定不会,到时候以这个理由开除。

  要求轮流诵经的时候,寂天首先不肯参加,管家们就请胜天上师出面,后来胜天一说,寂天也就答应了。当时有人想:寂天各方面行为还是有点稀有,也许他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羞辱他!但有些人认为:在僧众面前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否则,每个人都像他一样不听话,以后的僧团怎么管理。于是他们商量,在寺院外面的大厅里陈设了一个妙高法座,故意没设上法座的阶梯,希望他当众出丑。

  在诵经的那天(大概是神变月),所有的人全部集中在这个法座下面,寂天菩萨显现神通,不知不觉就坐在了法座上,他问大家:“你们想听以前人们共称的经典,还是前所未有的经典?”下面很多人想捉弄他,就要求背诵前所未有的经典(所以他在诵经时说“此论未宣昔所无”,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他从《入菩萨行论》的开头“善逝法身佛子伴”一直诵下去,诵的时候,虚空和法座周围呈现各种瑞相,虚空中出现了文殊菩萨,皆为众人亲眼所见。当诵到《智慧品》“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时,寂天菩萨逐渐腾空,空中不断传来朗朗的诵经声,《回向品》全部诵完以后,人也不见了。

  《入菩萨行论》诵完后,当时很多大班智达、大智者们具有不忘陀罗尼,他们把寂天论师诵的《入菩萨行论》记在心里,克什米尔的班智达记了一千多个颂词,印度东部的班智达记了七百多个颂词,印度中部的班智达记了一千个颂词(历史中有些数目不相同),为此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些争执。后来听说寂天论师在印度南方的吉祥功德塔附近,他们就派一些班智达和管家去祈求他回到那烂陀寺,但被寂天菩萨婉言谢绝。他们问《入菩萨行论》到底以哪一个为准,寂天论师说以印度中部班智达所记的一千个颂词为准。他们又问:“如果你不回那烂陀寺,《入菩萨行论》里面有很多内容不好懂怎么办?”“不懂的话,在我住房墙壁的缝隙里有《学集论》和《经集论》,想知道广一点,就参考《学集论》,想知道略一点,就参考《入菩萨行论》的总义――《经集论》。”

  所以,现在我们学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就是印度中部的班智达以陀罗尼记下来的。

  7、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如果遵照这部论典的次第修习善法,我相信自己对佛法三宝的信心会暂时得以增长,与我具有同等善缘的人,以后如果见到此论,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以前佛经等之中未曾出现过的任何内容在此论中一概没有宣说,〗本论只是将佛经中已有的内容汇集在一处而已,〖前所未有的词藻、诗歌韵律我寂天也并不精通。〗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说法,我们知道,《入菩萨行论》有很多精彩的比喻,很多道理也讲得非常清楚,不善巧词藻学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这样讲,也是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学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语来修饰。

  〖鉴于这两种原因,我不是为了利益他众而造此论的。那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自相续串习菩提心我才撰写这部论典的。〗是为了自己修行、自己串习才造的。

  8、丙二(讲述宣说之必要关联)丁一、各自之本体:

  〖此论的所说内容即以“趋入菩萨律仪法”这一句颂词为代表完整无缺的大乘之种性、道、果,当然主要是菩萨的所有学处。这些所说内容依靠此论而通达为必要;〗“种性”是指基道果里面的基,若要通达这部论典,必须依靠本论的文字、内容,还有自己的串习和闻思,这些互相之间都是有关联的。

  〖实修所通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果位是必要之必要。〗“必要”是目的之意,“必要之必要”是指最究竟的目的。最究竟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完全通达了其中密意,最终获得大乘的胜果。

  9、丁二、宣说之必要:

  〖诸位智者通过了知论典具有必要等从而才会深入修学。〗

  10、丁三、如何宣说:

  造论的必要等,可以通过《入菩萨行论》这一论名来了知。〖阿阇黎善天说:“趋入佛子律仪法”是所说,为利益自他是必要,论典与必要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即是关联。〗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5笔记

  1、大概在五、六年前,我们讲过《入菩萨行论》,当时用的科判是华智仁波切的“明镜义”,这个科判分得相当好,后来《入菩萨行论广释》也是用了这个科判。这次我们不用那个,而是用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来进行宣说。

  2、丁一、礼赞句: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善逝”指佛陀,“法身”是佛法,“佛子”是僧众。“伴”是一切、所有的意思。在造论之前,寂天菩萨顶礼了一切善逝佛陀、证法和教法、文殊弥勒等大乘菩萨,以及声闻阿罗汉、缘觉、世间上所有的佛塔、善知识等等,在这些值得恭敬的对境面前,我毕恭毕敬地顶礼。谁顶礼呢?我寂天菩萨,这里是以作者的名义来顶礼的。顶礼的方式是什么样呢?上等者以见解的方式顶礼,中等者以修行串习的方式顶礼,下等者以三门恭敬、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

  3、下面看一下无著菩萨对这个颂词的解释

  〖关于“善逝”〗首先是佛宝。一般来讲,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认为佛陀有十种名号,即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十种名号当中,其中一个就叫做善逝。“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善逝”是很好地去了,指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已经到达彼岸。所以,“善”是很好的、善妙的、非常成功的,“逝”是去,去到哪里呢?去到涅槃的地方,从我们此岸到彼岸,所以“善逝”是善去、善妙而去。

  如来为什么叫做“善”妙而去呢?〖断除了烦恼障等障碍后庄严逝去〗一地到七地之间所有的俱生烦恼障和遍计烦恼障全部断除了,所以叫“庄严”逝去;〖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等以后不退而逝去〗八地到十地之间的所知障――对真如不了知的一种无明完全断除了,所以叫做“不退”而逝去;〖清除一切习气以后究竟而逝去〗依靠最后的金刚喻定,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这是从断功德的角度而讲的。〗以上普明论师从断功德方面,讲了一地到十地直至佛地之间断除障碍的情况。

  《现观庄严论》中也说:大乘佛子的目标有“三大”,一个是断大,一个是证大,还有一个心大。“断大”指所断圆满,该断的障碍已经全断完了;“证大”指所证圆满,该证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证悟了;“心大”指大悲心圆满。所以,菩萨度化众生的目的,就是要现前这三种大。此处主要从“断”的角度解释了善逝的涵义。

  〖善天尊者则认为,由于证悟了一切所证,因而称为善逝。〗善天尊者从“证悟”的角度来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总而言之,正因为善妙圆满断证功德,或者趋至最胜安乐之地,故而才称为善逝。〗总之,为什么叫善逝呢?因为所有的功德已经圆满了,所有的障碍全部消除了,从这个角度叫做善逝。

  华智仁波切还解释道:依靠安乐的菩提道,获得了安乐的大菩提佛果,这就叫做善逝。

  4、顶礼佛法。

  佛法是怎么解释的呢?〖所谓的“法身”,如《宝性论》中云:“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极清净本体,以及依彼之等流,宣说甚深种种法。”〗《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一种为“法界极清净本体”,也就是佛陀各别自证智慧的对境――一切万法的法性,叫做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以及依彼之等流”,即依靠证悟法性为同类因(等流)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什么叫“证法法身”呢?就是我们自相续中所证得的佛陀的境界,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大家每天早上六点钟修行,如果这时候你的相续中生起一个菩提心,一个悲心,一个对三宝的恭敬心,这就叫证法法身。产生它最根本的等流因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所宣讲的佛法,或者佛陀及后来高僧大德们所留下来的典籍,这些都属于教法法身。所以,这里的“法身”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法、报、化三身里的法身,似乎我们顶礼了善逝如来后又去顶礼他的法身,而法宝在颂词中没有体现。不要这么认为!因为真正的法宝,按照大乘《宝性论》的观点来讲,是灭谛和道谛(证法),也就是说,断除了所有烦恼,现前了我们本来清净的本体,叫做“灭谛”;依靠什么样的方式来断呢?依靠五道十地的三十七道品,或者依靠方便方法来断,这个叫“道谛”,所以法宝也叫灭谛和道谛。

  〖按照此论中所说,证法的法身是与法界、具二清净无漏的智慧无二无别。〗证法法身,实际上是与如来各别自证所证的法界无二无别的体性,也叫做本性身。〖教法的法身是指就二谛而言的一切甚深、种种教典法门,这些是法宝。〗教法法身,是指胜义谛和世俗谛所摄的一切论典和经典,比如宣说胜义谛方面的般若空性,宣说世俗谛方面的因果缘起,如《百业经》、《贤愚经》等等,这些都包括在教法法身当中。所以,我们顶礼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众生相续中的证悟境界(这是证法法身),谁的相续中有菩提心、有出离心、有空性的境界,那么我们一定要顶礼,因为他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阿罗汉。还有,世间中能宣说这些证法的文字、语言、经典等等(这是教法法身),我们也应该值得顶礼。

  因此,世间上的佛宝指的是什么呢?以前是断证圆满的释迦牟尼佛。那现在代表佛宝的是什么呢?就是每个寺院里面供的这些佛像。作为佛教徒,不管到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凡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诸佛菩萨的像,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去顶礼,这是佛教徒的一个基本行为。

  5、下面讲僧众。

  大乘僧众是一地以上的菩萨。真正的佛陀就是善逝,在每个众生相续中,最了义的佛陀就是如来藏;佛法是教法和证法;僧众就是大乘菩萨。

  〖关于“佛子”,《宝性论》中云:“具信胜乘之种子,生佛与法智慧母,禅乐胎处悲乳母,彼即随佛生菩萨。”〗所谓佛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菩萨,依弥勒菩萨《宝性论》中的教证,其来源有四种根本因,下面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加以宣说: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同理,大乘佛子的产生及生长也需要四种因:一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如果对大乘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二是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三是禅乐,即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这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四是对众生的大悲心,即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入中论》也说过,大悲心在最初的时候特别重要,中间的时候特别重要,最后特别重要,初、中、后三个阶段都赞叹了它的功德,原因也在于此。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由于生在如来种姓当中,或者能够成为如来的继承者〗《入中论》亦云:“生于如来家族中。”意思是说,获得一地菩萨以后,相续中生起了胜义菩提心,此时方称为真正的佛子,在名称和意义上完全具备了佛子的法相。当然,我们在资粮道发菩提心时,也可以叫做“佛子”或“菩萨”,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这只是一种相似的名称,只有登地的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因而,佛子――诸位圣者菩萨是僧宝。〗所以这里寂天论师顶礼的对境,应该是自相续中部分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像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获得了一地以上果位的这些圣者们。

  5、〖于包括僧宝在内的三皈依处,以及虽不是大乘的皈依处,但总的来说功德超胜的声闻、缘觉、亲教师、阿阇黎等,凡是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前,作者三门恭敬作礼。〗“一切可堪为应礼处的对境”,其他讲义是这样讲的:声闻、缘觉、传戒的阿阇黎、亲教师以及大小乘的一些佛塔佛像,包括我们自己上师的舍利塔、遗体、上师生前转F轮的地方、降生的地方、显示弘法利生事业的道场,我们都应该顶礼。

  行为学-入行论引文4笔记

  1、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明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这部《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地宣说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

  2、乙一、真实论名: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即《入菩萨行论》。具体一一对照:〖“菩提”为正觉,〗意思是正等觉、觉悟、觉明,从广义上讲,也有佛陀、中佛之意;〖“萨埵“为菩萨,〗也可以称为勇识,指尚未获得佛果的因地菩萨(如文殊菩萨也叫文殊智慧勇识),由于他们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故将这样的勇猛大德叫做菩萨;〖“渣呀”为行,〗是行为的意思;〖“阿巴达绕”为入,〗就是趋入。这几个合在一起就是“入菩萨行”或者“入菩萨正觉行”。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

  3、〖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

  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

  4、〖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

  学“因明”的时候也会讲到:取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原因的,一种是没有原因的。论典的取名就属于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取名几乎是没有。

  〖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这部论典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还有一个原因――使利根者一看到论名,马上就知道里面的所有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至于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有很多必要。

  如果没有取《入行论》这个名字,哪个法本是《入行论》,我们根本不知道,所以对于最钝根的人来说,取名为《入行论》可使找的时候比较方便,放在哪里一看就知道。以上讲的是取名的方式和必要。

  5、〖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为什么以“菩提萨埵...…”等梵语来宣说论名呢?

  原因有三: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佛后,都是以梵语来转F轮,因此这个语言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如果我们每次读论典的时候,将前面的梵语在口中念一遍,自相续中就播下了解脱的种子。所以,经论前面的梵语,藏地很多译师都不翻译,翻开《大藏经》也会发现,每一部经典的开头都有梵语,每一部论著的开头也有梵语。不仅印度大德们有这样的传统,藏传佛教的个别论师在造论时虽不是用梵语写的,但开头也用一些梵语,以使后学者的相续中种下善根和解脱的种子。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源清净。来源怎么清净呢?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不像藏地或汉地。一般来讲,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

  学习佛法时,来源清净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原因是忆念译师们的恩德。印度是佛教的来源地,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印度人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上,三次F轮也都是以印度的梵语来转的,为了使异族的众生能够学习佛法,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有非常多的译师翻译佛陀的经典和论典,如果没有这些译师们,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业力深重,要想学习梵语或其他一个语言,并且精通的话,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这些译师有一种感恩之情,如果没有这样,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平平淡淡的、无动于衷,不要说我们佛教,就连世间上最基本的人文道德,恐怕也说不过去。

  以上从三个方面讲了用梵语的原因,第一个是播下解脱的种子,第二个说明来源清净,第三个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6、乙二、译礼:敬礼一切佛菩萨!

  这是译师的顶礼句,《入行论》的原文中没有。顶礼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翻译圆满、善始善终,中间不出任何违缘;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最恭敬的本尊佛陀进行恭敬顶礼,也有这么一个传统。

  7、在藏传佛教中,《入菩萨行论》经过了三次翻译。最初是国王赤热巴巾时代,嘎瓦巴匝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作过翻译。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他建立了非常庞大的译经院,从印度迎请了许多的班智达,在藏地也培养了很多译师,不仅对国王赤松德赞时代翻译的前译教典进行校对,而且对没有翻译的教典进行翻译。嘎瓦巴匝是当时的三大译师之一,是两代国王时代中最有名的一个译师,他依靠克什米尔的版本翻译了《入菩萨行论》。

  后弘时期,罗匝瓦•仁钦桑波依靠印度中部的版本也作过一次翻译。最后在阿底峡尊者时代,藏地有名的大译师罗登写热巴进行了重译和校对。所以在藏地,《入菩萨行论》共有过三次翻译。这样的论典来源非常清净,内容殊胜,词句也是相当优美。

  8、〖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

  无著菩萨在造论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9、〖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论师。前段时间也讲了,现在译出来的印度《入行论》讲义大概有八九个,而在这些讲义中,最出名的就是善天、那波瓦、慧源论师所著的三大讲义。表面上看来这个《善说海》不像其他讲义写得那样广,但实际上无著菩萨在造论的时候,对于最根本的问题,都已经详详细细参考了这些注疏。

  善天论师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他是以初善、中善、后善概括了全论内容。《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三处三善引导文》也是以初善、中善、后善包括了所有的内容,首先是大乘菩萨行方面,然后是总密乘方面,最后是无上大圆满。按照善天论师的说法,这里是从善妙方面来进行宣说的。

  10、〖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第一品从暇满难得开始,前三品讲了造论之因,〖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中间广讲六波罗蜜多时,回向品属于布施波罗蜜多,〖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每一品都有详细的介绍,但布施度和持戒度这两个不太明显,所以尊者概括性地总结这两度的内容。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引文1-6笔记(2-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