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4下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迷乱缘起,清净缘起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4场下部
1、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佛告诉富楼那尊者,你实际上是把色和空两个法,互相以能害所害,或者说是一者存在,一者灭亡这样的方式,强加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
在如来藏的本性当中,把色和空完全是像白色和黑色的两个绳子搓在一起一样,强加在如来藏上面。
2、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其实如来藏的话,它随着这个空,空即是现,现就是空,这样的一个缘起性空来周遍整个法界。
色和空两个是不矛盾的,因为色的本体是空性的,空性可以显现色法的,所以这两个按照《心经》里面所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话,根本不会矛盾的。
3、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
所以说在如来藏当中,出现比如说风的动摇也好,虚空的澄清也好,太阳的光明,云的暗相,以及众生的迷乱的相,最后背离了觉性,然后结合了外境的客尘,或者说是外面的六尘。
4、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发生什么呢?发生种种的烦恼和尘劳,然后显现世间当中的万事万物、包罗万象的世间相。
意思就是说,因为众生没有懂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这样的原因,没有认识的情况下,外面的器世界的吹风也好,虚空的显现,光明的显现,黑暗的显现,包括众生的迷乱,我们很多的六道轮回的种种的器情世界的显相就出现了。
本基当中显现基现,显现基现的时候,众生没有认识;没有认识的话,出现无明、十二缘起,最后的话,整个器情世界所有的这种痛苦的相就出现,原因也是这样的。
5、上面讲的是不清净的依他起,或者说是一种杂乱的缘起性;下面讲的是清净的缘起。佛陀、前辈的高僧大德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上面的一大串迷乱相全部都没有了。
我们没有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性,或者是说万法可以容纳,万法可以解开,这样的道理没有懂得的话,那就是漂泊于轮回当中。凡夫人就是去执着,执着以后,显现了轮回六道的显相。
佛陀和前辈的高僧大德们,他们依靠窍诀来认识到这个轮回,认识到它的本性——当你认识到它的本性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容纳的。所以前辈大德们经常出现种种的神变、神通,这个原因就是在这里。
6、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佛陀对妙明如来藏或者说妙明觉性的境界完全是通达的,那么这样的话,它就是不生不灭的,跟如来藏是完全的相合、相应的。这样的如来藏它就是光明,它就是法界,它圆满的照耀整个世界,或者明显于整个法界当中,它其实周遍于整个法界的。
7、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佛陀还有前辈大德,包括文殊菩萨、金刚上师他们的话,真正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来的这种唯明妙觉,它的本体已经认识了。由于认识到的如来藏的境界,那么心可以散射出无量的法,无量的法可以在一个心当中。
或者《华严经》当中说:一即是无量,无量就是一,这样也可以的讲。
8、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镜子里面可以显现山河大地,或者是米拉日巴可以睡在牛角当中,牛角也没有大,米拉日巴的身体也没有小。在真正法的本性当中,小也可以显现大,大的话也可以显现小。
9、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不动的法界,遍于整个世间,遍于十方的世界,一个法身的身体当中,十方世界的虚空也可以涵盖当中。
10、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在一个毛端,百分之多少尖的话,实际上是显现无量的刹土的显相。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普贤行愿品》当中讲的一样,一个尘当中也可以有无数的佛。
11、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可以坐在一个微尘当中,对无数的眷属,对浩瀚无数的世界当中,广转妙法轮。这也是完全可以的。
12、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灭了外面的这种尘劳,也就是说灭了所有的六尘的习气,那这个时候,你的心完全是和合觉妙的心。
如果我们灭了这个尘,和合了那个觉妙的心的话,那么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自明自知的这种觉性也好,通彻无碍的这种赤裸裸的境界也好,这些自然而然可以产生的。
13、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如来藏的本来面目的话,那在它的境界当中就是什么都可以。
不管是什么法,黑白都要分明,什么事情都要讲清楚,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一定要这样,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标准的答案。如果越来越这样,观察的时候,最后我们真正的错也好,对也好,这些没办法成立的。
一般来讲,我们学《因明》和学《中观》的时候,名言的量也是暂时确定为一个量而已的,它并不是究竟的量。因为名言的任何的这种量的话,依靠胜义量来完全都是可以破的。依靠中观的这些胜义量的话,以觉性的自明自知的这种境界来的话,那更是没办法衡量的。
所以说世间当中,暂时来讲,我们还是有法律、文科、理科,有世间的一些约束的尺寸,这些应该是有的,在名言当中并不是不承认。但是你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所有的这些世间的,包括地水火风也好,东南西北也好,青红皂白也好,所有的这些,其实是经不起任何的观察。
所以有一些大成就者的有一些行为,包括他的外在与人们的显现有一些差距的话,从甚深的意义上讲,他有理由讲的。当然我们凡夫人自己没有到达这种境界的话,很难接受,这也是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