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5卷56下+57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6-26

  民俗学-楞严5卷56下+57上笔记

  卷五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22如来藏性,偈复总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6场下部

  1、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这个偈颂也是很出名的,上面的两句抉择有为法空性,后面的两句抉择无为法空性。所谓的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没有真实的。就像《永嘉证道歌》当中:“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这个说法也是一样的。

  三相推理:

  A有为法是空性,为什么呢?因为缘生,故如同幻化。

  B无为法是无生灭,为什么呢?不实的缘故,如同空中的花。

  2、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如果虚妄显现为真的话,那妄虚实际上也是真,这两个同样都是虚妄的,没有一个真实的,虚妄和真实在本体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我们现在认为彩虹是虚妄的,真正的五颜六色是有的。但是五颜六色,我们再去观察的时候也是同样是虚妄的。

  真和非真的话,都不是真的,也不是不真的,在本体当中,真和非真都远离,所以怎么会是有见和所见?

  尘和根的话,尘是所见,根是见。那么这样的话,见和所见怎么成立?没办法成立的。

  3、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真也好、妄也好、实也好、虚也好,这些都没有的话,在这个中间没有一个实性。没有一个实性的话,只是互相观待和互相依赖,就像芦苇一样,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它自己的本性。凡是观待的法,实际上都是不成立。

  那么这样的话,结和解脱是同一个因,圣和凡也没有二路了。无明和解脱的根本都是六根,六根就像是交芦一样,互相观待的。它的本体只不过是了悟、不了悟而已,其实凡夫是对六根去执着,他取六根的境去执着,而圣者的话,他不会去执着,除了这一点以外没有什么其他差别,圣者和凡夫没有二路。

  4、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你应该可以观察互相观待的本性,空也没有的,有也没有的,空和有二俱有没有呢?也是没有的,我们经常讲远离四边的法。

  对根、境、识的道理,不明白的时候,我们就迷惑,沉溺在轮回当中。迷惑了以后,变成无明。

  什么时候清醒了,我们对根、境、识的道理非常明白,清晰了,就像梦中醒过来的一样,这样的话,就已经解脱了。

  第57场上部

  5、偈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应颂,或者说重颂,重复,再次的重复。前面是长行文,后面是以总结的方式以偈颂来讲的。

  还有一种叫孤起,内容是佛陀直接、突然做的,就像有一些植物从地里面冒出来一样,在如来的智慧海里面显露出一些甚深的道理,这个叫孤起。

  应颂也好,孤起颂也好,实际上十二部经里面都是有。

  以上的偈颂是重复长行文内容的应颂部分,后面佛陀讲了其他内容的一些偈颂,是孤起部分。

  6、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佛陀说,解开这些结,应该是以次第而来的。“六解”,六个结已经解开的话,“一也亡”, 那个时候,一个结也是不会有的。六个根解开的话,涅槃的法也是不成立的。轮回当中的六种结,只要解开的话,那其中一个也是不可能有的,全部都会消掉的。

  方法是什么呢?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要选择一个圆通根。六根当中,耳根是最有条件的。先从耳根开始,那其他的根可以依次通达。这样的话,在根当中选择一个根,然后其他的根可以依次通达。

  入流于什么呢?成了正等觉。圣者的觉悟,佛道当中成佛。

  7、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陀那”,是阿陀那,其实是阿赖耶、含藏识、或者说是第八识。

  阿赖耶是一种非常甚深和细微的识,当中有各种各样清净和不清净的习气,形成生死瀑流,像是大江河一样流淌。

  “真”,真相,清净涅槃的法,也有“非真”,不是真正的、世俗的、假的、染污的、烦恼的,阿赖耶当中这些也是有的。

  这样的道理,恐怕、担心,给一般的二乘人、声闻缘觉、或者说是跟凡夫人讲的话,他们都没办法接受。这样的原因,佛陀并没有讲阿赖耶的这种法。除了像唯识宗为主的一些大乘行者以外,在我们世间乘当中,或者是声闻、缘觉乘当中,佛陀对阿赖耶基本上是没有开演,没有讲。

  8、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A藏文的译本的译法:“取”用证悟的证来讲的。

  如果用自己的心证悟自己的心,本来不是幻的东西,就变成了幻化的法一样。意思是,在凡夫人面前,一些不是如梦如幻的东西、非幻的东西,证悟后,也变成幻化一样。因为你证悟一切法的时候,一切都是无有自性,如梦如幻的。

  如果你没有证悟的话,非幻也是没有的。世间人所看到的,都不是幻化,都是实有的东西。如果非幻没有的话,那幻化更不用说了,怎么会是建立起来呢?幻和非幻都是没有的。

  B汉译法:“取”是能取所取的取。

  如果用自己的心开始执着自己的心,那不是幻化的真心成了幻化的分别心。本来不是幻化的、常有的真心,自己去束缚、自己去执着的话,最后变成了妄相、妄尘、妄的幻化。

  如果你没有取,没有能取、也没有所取,真正已经开悟了的话,那就“无非幻”,没有轮回了。那么这个时候,非幻没有了,那幻化的法怎么会是成立呢?幻化的法也不存在了。如果没有二取,可以说是“能所双亡”,已经开悟的话,那幻和非幻,两个都不存在。

  C《入楞伽经》有些道理来解释

  如果没有了悟的话:“恶习熏于心,所现种种相,迷惑谓心外,妄取诸色像。”我们恶的这种习气,熏于心上面,产生二取的相。这个时候显现外在种种的相,然后我们以迷乱的心,开始去执着这种种相,认为心以外有山河大地,等等,这样以后就虚妄地取什么呢?取外在的这种色相。当然色相只是一个方面,色相、声相、香相,各种影相,外面白红蓝绿,形形色色的法显现,这样以后,众生慢慢漂泊在轮回当中。

  如果已经了悟的话,“若欲见真实,离诸分别取,应修真实观,见佛必无疑。”如果我们真正用自心来观自心,远离一切分别、能取所取,不断修真实观的话,其实见佛没有任何的怀疑,一定会是能见到佛,一定能见到诸法的实相。

  9、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胜义当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当中如梦如幻,再究竟观察的话,幻和非幻也是不成立的。这样的道理通达的时候,那么这是一种三摩定。

  这个三摩定在有些经典当中讲“妙莲花三摩提”,因为莲花没有任何的垢染,内外全部都是清净无垢——非常清净的三摩提。

  或者有些经典当中叫“金刚王宝觉”。“金刚王”,这种境界,任何的势力、东西都是没办法摧毁,无坚不摧,所以他称之为叫“金刚王”,金刚当中君王一样。还有它是“宝觉”,非常珍贵,或者非常殊胜的一种觉悟,如来的果位一样。

  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依靠如幻三摩定在这个世间当中游舞。它没有任何自性,但是依靠它,显现当中可以利益无量众生,这叫做“如幻三摩提”。

  那么得到这些功德以后,在弹指间、一瞬间可以顿超到无学位,断的方面、证的方面有很多的超越,最后到无学。在短暂的时间当中,你就可以圆满一切功德。

  在大乘显宗的经典当中,也会讲短暂的时间当中获得了觉悟,或者说是佛果,在藏传佛教是即生成佛。

  10、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这里阿毗达磨的意思是无与伦比的法,十方薄伽梵为四方四隅上下的如来。

  前面所讲到的《楞严经》的这些道理、实相的话,它是最殊胜、最无与伦比的法。它实际上是十方诸佛的行境,一切诸乘的顶乘、如来的醍醐等等,十方如来依靠这样的法才能证悟。因此他们的唯一的修行,他们的门路实际上就是依靠这样的法而获得不二涅槃的。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5卷55下+56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