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32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乙六、有何必要=丙一、生起大乘定解(22-31课)+丙二、轻而易举(31+32课)+丙三、获得大菩提(32课)
丙一、生起大乘定解=丁一、大乘之大(22课)+丁二、生起定解方法(22课)+丁三、不共5种观点(23-31课)
丁三、不共5种观点=戊一、所量对境为实法(23课)+戊二、承认名言中自证之心识(24课)+戊三、承认名言中万法唯心(24+25课)+戊四、相似和真实胜义(25-29课)+戊五、二谛不乱之必要(30+31课)
戊四、相似和真实胜义=己一、分两类胜义(25课)+己二、和尚宗不作意与单空(26课)+己三、无说之义与言思表示(27课)+己四、中观四步境界(28课)+己五、自续与应成之抉择次第(28课)+己六、自续与应成之法相与释词(29课)
二、释义
1、总的来说,中观论中共称有五大因或四大因,
中观派在抉择胜义谛时,有五大推理或四大推理。
(1)观察一切万法的因即是金刚屑因;
(2)观察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离一多因;
(3)观察一切万法的果,是破有无生因;
(4)观察因果二者,就是破四边生因;
(5)观察所有法的因、体、果则是大缘起因,
这就是中观派的共同五大因。如果破四边生因包括在金刚屑因中,就是四大因;或者除缘起因以外,中观有四大因。
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四大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
2、正是由于离一多之理富有简明易懂、便于思量、坚不可摧等多种特色及超胜之处,
所谓的离一多因,具有几种不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简明易懂”,只要一不成立多就不成立,多不成立的话一也不成立,一和多的概念非常简单。第二个特点是“便于思量”,整个推理和观察方式非常方便、非常容易。第三个特点是“坚不可摧”,依靠离一多因推测出的结论,任何理证也无法推翻。
3、居于榜首的理证之王要算是大缘起因,
在这四大因中,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就是所谓的缘起因。抉择空性的所有四大因或五大因,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
佛陀为众生宣说了缘起空性,也就是真正的中观道。这就是世间上说法第一的真正中道义。
所谓的缘起,一般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两种。其中,种子、苗芽、根茎花果等等,可以叫做外缘起;无明、行、识、六处等,则称为内缘起。或者,声闻缘觉所说的缘起,还有空性和显现无二无别也叫做缘起。
无垢光尊者在有些论典中说:心的本体是空性的,空性的同时即是光明,这叫做本体缘起。《显句论》中对缘起从三个方面作了宣说,也即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互相接触。这主要是针对世俗缘起而言的。
4、在中观的五大因中,虽然缘起因是最根本的,但所谓的缘起因必须要在离一多因的基础上建立,如果离一多因不成立,缘起因也就无法成立。
对于一切万法真正去观察时,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多不成立一也不成立,根本无有一种独立自主之法,全部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显现的,就像幻化师的幻化显现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缘起。实际上,离一多因的含义也是一种缘起性。
假设说:瓶子、柱子等一切万法不是缘起性,其本性独立自主而存在,这样也就不可能有离一多因的本体在万法上存在。反过来说,一或者多如果实有,所谓的缘起也根本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由于缘起性与离一多因实际是一种本体,那么,其他四大因可以包括在缘起性中,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总的来讲,缘起因和离一多因的含义应该是相同的。
5、《中论》其余二十六品的精华修行方法,全部包括在《中论·第十八无我品》中,这里通过离一多因的方法对人我等法作出了详细抉择。
6、对于《中观六论》,我原本很想全部翻译出来,如果没有翻译出来,能不能讲也就很难说。还有《因明七论》,麦彭仁波切花费大量心血已经造了《释量论大疏》。法王如意宝从五台山回来之后,也就是1987年的冬天,用四个月的时间传了这部论著。我本来非常想翻译出来,但是工程量特别大,身体也不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没有翻译。即使翻译了,对这样的论典有没有人能看懂?这是个很大的问题。的确,《释量论》中的很多推理方式,尤其在学习汉文的寺院中,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也不一定有人懂。
7、在藏传佛教中,尤其宁玛巴为主的高僧大德们一致讲到:要想通达佛陀的真正密意,首先需要学习《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简单法门,之后就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这样一来,对因明和中观方面的要义基本上可以了知。
8、(三)如何获得大菩提:驾驭着大乘道轨圆满的坐骑,便可抵达菩提果位。
于三宝获得解信,通达无自性,从而断除畏惧三有、喜乐寂灭之心;以如幻的悲心与等同虚空的珍宝菩提心作为因,孜孜不倦修行无垢二资粮道;最终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法自在如来,这是无欺的因果规律。
首先,就像《前行》所讲的那样,对三宝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其次,需要对中观所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之自性无碍通达。对三界轮回的畏惧,也即执著有的边也可以断除;阿罗汉追求寂灭果位的心也可以断除。这就是所谓的智慧,既不堕有的边,也不堕寂灭的边。
《入中论》中所讲: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无二慧,就是佛子的因、成就的因。在无二慧、菩提心和大悲心这三种因的前提下,孜孜不倦地修持无垢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
成就圆满正等觉佛果的途径即是如此。所谓的如来果不可能在无缘无故中获得,必须依靠上述途径才能获得。在修行的过程中,依靠智慧、悲心等菩提之因不断地修持,五道十地逐渐圆满,最后,获得自他二利的法身、色身双运的果位,这就是成佛的自然规律。
9、如此究竟果位,也是以修、思、闻慧次第相联为因果的。
此处从自相续中生起的次第来讲,修、思、闻三者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所谓的佛果是依靠修行而获得的,修行则需要依靠思维获得,所谓的思维必须依靠听闻来获得。
10、在善知识面前听闻的时候,必须对可靠的论典依无误的正理进行抉择。随后,对所听闻的意义进行思维,并不断在自相续中如理修行,使相续中获得的定解的意义得以成熟。这时,原本无法忍耐之处可以安忍,也就是获得了法忍。
大乘论典说:获得忍位不堕恶趣,即是加行忍位;对此不断修持,最后获得见道时生起法忍、法智,对三界轮回真实了知、证悟,就叫做见道的忍位;再继续修持时,八地菩萨会获得不退转的法忍。《月灯经》中已经明显讲到了三大忍,这三种安忍是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来的。
或者,对三种安忍也可以解释为:对空性安忍、对怨敌安忍、对苦行安忍。此处最根本的就是对空性安忍,这一点必须依靠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
11、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
诸佛菩萨和上师们心里最执著的是什么呢?就是在众生相续中真正的“铭刻法”。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说:自己的上师住世也好、圆寂也好,用世间的财富对他做任何事情,上师和诸佛菩萨不一定欢喜。但如果以闻思修行来受持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上师和诸佛菩萨们必定会非常欢喜,以此必定会圆满他的所有意愿。
所以,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圆寂以后,如果安住在学院中好好地闻思修行,上师无论住在哪个刹土中都会非常欢喜。我们只要住在学院当中,认真地讲经说法、闻思修行,法王直接、间接肯定会加持我们的。
法王如意宝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引用这个教证,并且说:以麦彭仁波切为主的所有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在法界中一直以慈悲的眼观照我们,在他们面前作法供养的功德不可计量。